第28章 一門三傑

字數:4954   加入書籤

A+A-


    曹利用就這樣走了,但在這之前,有一個人比他還要更早地退出了曆史的舞台。公元1029年2月1日,宋朝的參知政事魯宗道病故,享年六十三歲。劉娥聞訊親自去靈前致哀,隨後宋朝追贈其為兵部尚書並賜諡號“肅簡”。隨著魯宗道和曹利用的相繼離世以及次相張士遜的被貶,至此大宋的東西兩府一下子就少了三位重量級大臣,重組兩府已是勢在必行。
    此時最讓人眼紅心跳的位置就是張士遜留下的那個大宋次相的位置,各位參知政事和樞密副使都在眼紅心跳,但劉娥卻遲遲不肯下發詔令。見此情形,首相王曾不得已親自出麵找到了劉娥。他再次向劉娥舉薦呂夷簡,但劉娥就是不肯點頭。
    王曾隻好把話給直接挑明:“太後,請恕臣鬥膽揣度上意,你不肯讓呂夷簡出任宰相恐怕是因為你不想讓呂夷簡位班於樞密使張耆之上吧?張耆不過就是一武人,你何故要因為他而不肯讓呂夷簡這樣的胸懷大才之人上位呢?”
    話已至此,劉娥也是別無退路,她隻好向王曾妥協:“我絕無此意,一切就按你的意思辦吧!”
    於是,在王曾的力薦之下,參知政事呂夷簡接替張士遜成為大宋的次相,他被加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原樞密副使夏竦從樞密院調入中書省頂替了呂夷簡升官之後空缺下來的參知政事之位,而龍圖閣學士、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事薛奎歐陽修未來的嶽父)則進入中書省填了魯宗道的位置,夏竦在樞密院的副使空缺則由翰林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右諫議大夫、權知開封府陳堯佐填補。
    之前一心想著樞密使或宰相之位的夏竦這一次沒能如願以償,他進入中書省出任參知政事隻能算是平調,而樞密院原來本是有兩位正使,但如今劉娥並沒有再找人接替曹利用的意思,他的大恩人張耆由此在樞密院獨掌大權。也就是說,之前夏竦純屬白激動一場,而他在劉娥麵前痛斥張士遜也是什麽好處都沒撈著,他反而把張士遜給徹底得罪了。
    接下來我們要特別提到的是新任樞密副使陳堯佐以及他的陳氏家族。
    各位看著陳堯佐這個名字是不是覺得很耳熟?澶淵之盟時嗬斥高瓊不得在趙恒麵前無禮並力主趙恒前往成都避難的那個人是誰?時任樞密副使的陳堯叟!沒錯,這兩人是親兄弟,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弟弟叫做陳堯谘,他們的這個三弟也是個人物,此人是宋真宗鹹平三年的科考狀元。
    我們先來說老大。
    陳堯叟公元961年——公元1017年),字唐夫,閬州新井縣人今四川省南部縣大橋鎮新井村) 。陳氏兄弟三人中可不止三弟是狀元,身為長兄的陳堯叟也是狀元——他是宋太宗端拱二年那屆科考的狀元,而且他還是連中三元的狀元即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 )。
    陳堯叟於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官拜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並充樞密使,其位高權重僅次於宰相,最後因病以尚書右仆射致仕,卒於公元1017年,享年五十六歲。宋仁宗特意為其亡故而下詔輟朝兩日,然後又追贈其為侍中並賜諡號“文忠” 。史稱其“體貌英偉,博聞強記,奉對明辨”,簡單說就是一個高大英俊且口才超群的儒雅之才。
    再來說老二。
    陳堯佐公元963年——公元1044年),字希元,號知餘子。他是兄弟三人中唯一的那個沒考中狀元的人,但他卻是三人中最為聰慧的那一個,之所以沒得狀元隻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他中進士的那年鬧出了一場涉嫌科場舞弊和受賄的醜聞。
    陳堯佐是端拱元年的進士,而那年的狀元是年僅十八歲的程宿。榜單一經發布立即是眾人嘩然,輿論普遍認為這次科考存有舞弊和受賄的嫌疑,這導致趙光義後來不得不在落選舉人中再又增補九十九個人為進士才勉強平息了事態。這個程宿是浙江省曆史上的第一個科考狀元,但他在曆史上卻是籍籍無名鮮為人所知,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他在三十歲那年就死了,他本是奉命前去討伐蜀川的王均兵亂,可他還沒出發就突然死了。
    我們之所以要說陳堯佐是兄弟三人中最聰慧那個,原因隻是因為他著實堪稱天賦異稟。小的時候他的老爹陳省華教他大哥陳堯叟讀書,而他因為年齡小了大哥兩歲,所以在旁邊就隻是個打醬油的角色,但就是這個打醬油的小不點竟然在哥哥還讀不順文章的情況下就能將父親教的那篇文章給全文背誦下來。這導致的結果就是他比他哥哥陳堯叟還要早一年考中進士,他是端拱元年的進士陳堯叟則是端拱二年的狀元),科考中第的那一年陳堯佐二十五歲。
    陳堯佐雖然是兄弟三人中唯一的那個沒有考中狀元的人,但他卻是三人中最後官爵最高的那個人:在晉升為宰輔大臣八年以後,即公元1037年,陳堯佐官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從而成為了大宋的宰相,比他哥哥陳堯叟的樞密使還要高那麽一小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除了官最大,陳堯佐也是兄弟當中為官最為清廉剛直、詩文書法最佳、政績最出眾的那一個,而且他還是北宋有名的水利專家。他治理過錢塘江的潮患,當地百姓為感其恩為他立廟以祠;他也治理過黃河滑州段的決口並在當地築起了一道後來被百姓命名為“陳公堤”的大壩;後來在山西為官時他又治理過汾河,在築壩的同時他命人在汾河兩岸大量栽種柳樹以防洪,於是北宋的曆史上又有了“柳溪”這個名詞和現象的出現。
    宋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陳堯佐病逝,享年八十一歲,趙禎追贈其為司空、侍中並賜諡號“文惠”。對了,兄弟三人中他也是最長壽的那一個。
    最後來說老三。
    陳堯谘公元970年——公元1034年),字嘉謨 。宋真宗鹹平三年的科考狀元,後來當過皇帝私人秘書知製誥);隨後再以龍圖閣直學士的官銜去陝西擔任陝西緣邊安撫使、知永興軍就是寇準曾經在陝西做過的那個官),為大宋守衛西北第一重鎮京兆府今陝西西安);再後來又以工部侍郎之職做過北宋首都的市長權知開封府);最後官拜翰林學士,再以武信軍節度使、知天雄軍而卒於任上,享年六十四歲,死後被朝廷追贈為太尉並賜諡號“康肅”。
    老三陳堯谘是兄弟三人中官最小的那一個,但他最後也是官至翰林學士並領一方節度,他距離兩府要員僅僅一步之遙。不過,此人不像他的兩位哥哥,他從小就調皮搗蛋、性情剛烈,而且他很喜歡舞槍弄棒,尤其善射且精射,年少之時就能一箭貫穿錢眼。毫不誇張地說,陳堯谘應該是中國古代所有科考中第的人裏麵射術最為精湛的那一個,他在射術這方麵的技藝就連當時的絕大多數武將都得自歎不如。
    由於總是能夠在射箭時百發百中,自鳴得意的陳堯谘就忍不住自封了一個高大上的別號——“小由基”。這個由基又是誰?中國古代最為傳神的神箭手、春秋時期楚國的將領養由基是也!史稱其雙手能接四方箭,兩臂能開千斤弓,他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特意選定的且正在漂浮的柳葉,更是能夠用他的巨弓一箭射穿七層鎧甲,中國古代的武人尤其是弓箭手無不以他為膜拜的對象。
    陳堯谘敢這樣自稱當然是因為他本就有兩把刷子,在他後來主政荊南之時,每當閑暇下來他就會帶著一幫人出去搞個野炊,然後他就會拿出他的弓箭展示自己的身手,而眾人也是無不歎服。後來他回家省親時,他的母親馮氏就問他在主政地方上都做出了哪些政績,他不談自己的正業,反而沾沾自喜地說他因為當地太平無事,所以經常出去射箭且箭法已是爐火純青。馮氏隨即大怒,她責罵道:“你爹平時教導你要忠孝輔國,你卻每天不務正業去練什麽射箭,你這樣對得起陳家的列祖列宗嗎?”
    被如此一頓訓斥之後,身為朝廷大員的陳堯谘還被馮氏命家仆當眾以杖責之,如此可見陳氏一門家教之深嚴。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從小就生性頑劣的人卻能在鹹平三年的科考之中力壓群雄稱霸科場。史書在評價陳氏三兄弟時仍然著重追捧了前麵兩位哥哥,但對三弟陳堯谘卻也是不吝褒獎之辭:堯谘於兄弟中最為少文,然以氣節自任。工隸書,善射,嚐以錢為的,一發貫其中。
    陳家三兄弟裏最為“少文”的人都能考中狀元,這還讓不讓別人家的孩子活?在我看來,“少文”一詞實則明貶暗褒,一個狀元郎能被如此評價完全就是在說這人是一個活脫脫的文武雙全之才。遺憾的是,陳堯谘這等的文武雙全卻沒有在戰場上得到展露才華和武功的機會。
    綜上而論,陳氏三兄老大是樞密使科考狀元),老二是宰相進士),老三是翰林學士兼節度使,還是個神射手也是科考狀元),其中老大長得最帥、名氣也最響拜澶淵之盟所賜,但卻是得了個懦弱避戰的名聲),老二最有才華、官最大,老三最調皮但卻射得一手好箭。
    北宋一朝能夠與陳氏三兄弟在家族血緣、才華、聲望和政治成就上麵相媲美的或許也就隻有同出於蜀川之地的眉州蘇氏父子,後來的福建蔡氏一族雖然也是鼎鼎大名,但卻毀譽參半,而且他們之間的血緣遠不如陳、蘇二家親近,這兩家可是骨血至親。眉州的蘇家父子以才華而名於後世,但閬州的陳氏兄弟在這方麵可以說是不遑多讓,獨遜於詩詞歌賦,而若要論及政治上的成就以及對國家和百姓的實質性貢獻,陳氏兄弟則要遠勝於蘇氏父子。
    在今天的四川省閬中市大像山上有一個岩洞名為“狀元洞”,相傳這裏便是陳氏兄弟當年一起讀書的地方,喜歡遊山玩水的蘇東坡少年時期曾經慕名而來並在岩壁上寫下了“將相堂”三個字以作懷古和留念。用今天的說法就是來網紅之地打了一回卡順便沾了沾喜氣,但這亂寫亂畫顯然就是蘇軾的不對,擱今天可就要上景區黑名單。當然,這是開玩笑,說這個一來是介紹個景點,二來是說陳氏兄弟在當時已然為世人所敬仰,更為蜀川當地的學子和儒生們所尊崇。
    說到此處就不得不提一下他們三兄弟的父親陳省華和他們的母親馮氏,不是想說他們夫妻倆有多麽的了不起,而是人家真的是教子有方。陳父其自身本就是一儒雅好潔之士,他雖然官不大但卻克己奉公且好惠於民,他自己是這樣,他對兒子們也是這樣的要求。馮母雖乃一女流之輩,但對兒子們一直都是嚴於教化,尤其是訓誡諸子務必勤儉切不可奢侈浪費,單從上麵她杖責陳堯谘的故事裏就能窺其教子之道於一二。有此高堂在上,家門焉能不出賢子?
    《宋史》有雲:每當有賓客前去陳家拜訪,老父親陳省華坐於堂上,而他的三個位高權重的兒子則站立於側,這讓前來拜訪的賓客都不好意思坐著,隻好寒暄幾句便自引去。
    陳老父,偉哉!
    喜歡北宋帝國興亡史請大家收藏:()北宋帝國興亡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