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地下實驗室(1)

字數:2909   加入書籤

A+A-


    從海清返回一周後,林暮秋收到了新的任務指令。這次不是外出探險,而是協助總部的研究團隊分析從“天池”帶回的晶體控製核心。這對他來說是個新挑戰——從實地行動轉為研究工作,需要不同的技能和方法。
    天機局的研究設施位於總部地下深處,是一個高度保密的區域,即使大多數天機局成員也無權進入。林暮秋在嚴格的安檢後,被引導至一個被稱為“深層實驗室”的區域。
    實驗室空間寬敞,分為多個獨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特定的研究目的。中央是一個玻璃隔離的核心區,裏麵設有先進的源力分析設備和各種監測儀器。晶體被安置在一個特製的容器中,周圍環繞著複雜的儀器陣列。
    “歡迎加入團隊,林暮秋,”一位中年女性向他伸出手,“我是李玉華,源力物理學專家,負責這次研究項目。”
    李教授是國內頂尖的源力研究專家,曾參與多項重要發現。除她之外,研究團隊還包括兩名年輕的源士、一名古文字專家和多名技術支持人員。
    “我們已經對晶體進行了初步掃描和分析,”李教授帶著林暮秋參觀設施時解釋,“確認它確實是一種信息存儲裝置,內部的液態物質不僅能儲存能量,還能記錄和處理信息,類似一種古代計算機。”
    她指向顯示屏上的複雜數據流:“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讀取這些信息。晶體設計有多層保護機製,隻有特定的源力模式和序列才能激活正確的讀取協議。”
    林暮秋理解了自己的角色:“所以需要我嚐試與它建立連接?”
    “正是,”李教授點頭,“根據龍辰老師的建議,你對古代源力設備有獨特的親和力,可能更容易找到正確的激活方式。”
    接下來的幾天,林暮秋與研究團隊一起,係統地嚐試各種方法與晶體互動。這是一項精細而耗費精力的工作,需要極高的專注度和源力控製精度。
    每次嚐試,林暮秋都需要將自己的源力精確調整到特定頻率,然後嚐試不同的輸入序列。大多數嚐試都毫無反應,但偶爾會有微弱的回應——晶體內的液體形成特定圖案,或散發出特殊的能量波動。
    第四天下午,一個突破性的發現讓整個團隊興奮不已。當林暮秋嚐試模擬自己在“天池”設施中感受到的特殊脈動模式時,晶體突然發出明亮的藍光,內部液體開始快速流動,形成複雜的螺旋狀結構。
    “它激活了!”李教授激動地宣布,監測設備顯示出前所未有的能量讀數。
    林暮秋集中精力,保持與晶體的連接。隨著連接深入,他開始接收到一係列影像和信息——不是通過視覺或聽覺,而是直接在腦海中形成的概念和理解。
    這些信息異常複雜,包含了關於龍脈網絡的詳細描述、各節點的功能和位置、能量流動的規律、甚至操作和維護的方法。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信息中還包含了一些關於古代文明的片段——他們如何發現和利用源力,如何建立全球性的能量網絡,以及最終因何走向衰落。
    信息流持續了約十分鍾,然後逐漸減弱,晶體重新回到休眠狀態。當林暮秋終於斷開連接時,發現自己已經精疲力竭,渾身被汗水浸透。
    “你還好嗎?”李教授關切地問,遞給他一杯水。
    林暮秋點頭,聲音有些虛弱:“從未經曆過這樣的信息量。。。太多了,需要時間消化。”
    在簡短休息後,他嚐試向團隊描述所見所感。技術人員迅速記錄和整理這些信息,同時與已知資料交叉驗證。
    “這些信息與我們從天觀獲取的數據高度一致,”古文字專家確認道,“但更加詳細和係統化。尤其是關於節點位置的描述,為我們提供了幾個新的搜索目標。”
    李教授特別關注林暮秋提到的古代文明衰落原因:“你說他們最終因為能量網絡失控而滅亡?能詳細說說嗎?”
    林暮秋努力回憶晶體傳遞的信息:“不是簡單的技術故障,而是一係列決策錯誤。他們開始將網絡用於控製氣候和地質活動,試圖創造理想環境。但自然係統比他們想象的複雜得多,局部幹預引發了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全球性的能量紊亂和災難。”
    他停頓片刻,然後補充:“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信息似乎是古代文明末期的幸存者特意留下的警告和指導,希望未來的人類能從他們的錯誤中學習。”
    會議持續到深夜,團隊不斷分析新信息,調整研究計劃。最終決定,未來幾天將繼續嚐試與晶體建立更深入的連接,嚐試提取更多細節。
    接下來的一周,林暮秋每天都與晶體進行多次互動,每次都能獲取新的信息片段。雖然過程消耗巨大,但收獲豐厚——團隊逐漸拚湊出了一幅關於古代龍脈網絡的完整圖景。
    與此同時,海清能量風暴的影響繼續擴大。天氣異常、小規模地震和電磁幹擾在整個青藏高原地區蔓延。雖然沒有造成重大災害,但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多國研究機構和媒體開始猜測這一現象的原因,一些靠近真相的理論甚至開始出現在學術討論中。
    第十天,一個意外的突破發生了。在常規連接過程中,晶體突然改變了反應模式,開始主動傳輸更集中的信息——關於一個被稱為“中樞”的特殊節點的詳細資料。
    “中樞是整個網絡的控製中心,”林暮秋向團隊轉述,眼睛仍閉著,維持與晶體的連接,“它不僅協調所有節點的活動,還存儲了完整的網絡數據和技術資料。古代文明的核心知識庫就位於那裏。”
    “它在哪裏?”李教授急切地問。
    林暮秋的表情變得複雜:“信息很模糊。。。似乎是故意的。晶體隻提供了一些隱晦的線索和符號,而非具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