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肅清淮州一)
字數:6119 加入書籤
天明帝國“拱治”四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夜,天明帝國的京城皇宮之內,正在通正殿內批閱奏報的老皇帝,接到了外出巡遊的皇太女的加急奏報,其中言道七月初一日,倭桑瀛人在濟城的大軍突然來犯我軍硝山大營,硝山大營官兵在指揮使杜明率領之下,力抗來犯的倭桑瀛軍,同時設計迂回穿插奇襲濟城,而後兵峰回轉與固守硝山大營的主力前後夾擊,大破倭桑瀛軍,斬敵首山下義仁及以下將官三十七人,敵侵奪督將鹿野明城兵敗自裁,此戰我方以七千人為代價,前後共殲敵四萬餘人,收複濟城,奪回被倭桑瀛人數年所搜刮的物資、糧食、金銀等物,其數甚巨。
老皇帝接到奏報之後一陣驚疑,驚得是天明帝國的軍隊在短短幾日之內居然殲滅了一支四萬餘人的倭桑瀛軍隊,而且還奪回了濟城,堪稱是近十年來,對倭桑瀛人作戰最為驚豔的一次勝利。
疑的是倭桑瀛人幾年沒什麽大的動靜,怎麽突然在這幾天就與淮州硝山大營的守軍打了這麽一場大戰,而且這硝山大營的指揮使名聲不顯居然有如此將才,以弱勝強,僅以七千守軍為代價就殲敵四萬餘人,讓人難以置信。
果然第二天一早,兵部閣轉呈的一份硝山大營指揮使杜明的奏報解答了他的疑問。
杜明這份奏報中詳細講述了硝山之戰的起因、過程、結果和細節,其中提到是因為倭桑瀛本土到來的援軍,促使鹿野明城進攻硝山大營,而這次的戰鬥,是由皇太女殿下製定了全部的作戰計劃,並親領三千騎兵長途奔襲攻陷濟城,並在其後折返兵峰,掃蕩沿路木堡,又派伏兵用火攻之計燒毀敵方大營,最後與自己兩路夾擊,這才覆敵全軍。而自己隻是堅守大營,為皇太女殿下爭取時間,並執行皇太女殿下的計劃而已,他自己不敢居功。並表示由於硝山一戰天明帝國的軍隊所剩僅數千人,如此時淮州其餘各地倭桑瀛人聞風而來,那定然難以抵禦,故請朝廷速派大軍前來支援,以穩固目前的局勢。
杜明奏報之中對斬敵數量,及收複濟城之後繳獲的物資、糧食、金銀等物的數目,與皇太女的奏報一般無二。而杜明的奏報日期比帝女的奏報還要早一天發出,隻是因為帝女用了她特殊的身份加急奏報,才提前了一晚送到老皇帝的手中。
老皇帝看過杜明的奏報沉吟半晌,卻突然露出一抹會心的笑意,他對自己這位女兒的剔透心思,此刻已經是洞若觀火。她在幫助自己除去曆王蕭威之後,便借巡遊民情的理由跑出了京城,這是明顯的不想摻和到之後的政務之中,如果憑著皇太女的身份,和帶兵勤王鋤奸的不世之功,再參與到政務之中,借此掌握了太多的權力,那麽一定會遭到自己這位好不容易才重新奪回權力的皇帝猜忌,她定是想著,即便是父女,當站在權力頂峰之際,一旦有所不慎也會生出嫌隙。
而這次與倭桑瀛人的硝山戰役,自己這位女兒一定才是真正的主導者和決策人,憑借她皇太女的身份,硝山大營的將領們不敢違逆她的意願,雖然沒有自己這位皇帝的詔書,但是臨機決斷調動兵馬抵抗外敵也不算有錯。
但是她並沒有承認是自己做的,而是將這些事完全推到了杜明的身上,作為硝山大營的指揮使,在敵人發起進攻之時,調兵遣將出兵禦敵,是名正言順的事,既將她自己稍顯越權的行為掩蓋了過去,又不與下麵的將士爭功,免得遭到自己猜忌她擅權調兵、功高震主。
其實老皇帝的心中並沒有猜忌他這位女兒的想法,他在這位女兒的幫助下,除去了曆王奪回了權力,再掌朝綱、重禦天下,恢複了天子權威,可謂是中興之主,他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呢?
他繼位四十七載,與兩代曆王明爭暗鬥多年,縱然有些才智,也早就耗光用盡了,如今年事已高,他隻求能夠在最後的時間裏鞏固剛剛掌握的皇權,在他中正平和的施政之下,讓百姓能夠休養生息,過上幾年好日子,便沒有了更多的奢求。
至於權力,他已經立了帝女為皇太女,這皇位早晚是她的,權力早一點交給她和晚一點交給她又有什麽區別呢?
其實老皇帝在之前對帝女雖然疼愛,但也是有諸多的失望之處,自從兩名皇子相繼死後,老皇帝夜深人靜之時,並不是沒有幻想過如果有一天除去了曆王蕭威,自己重新奪回權力,那等到他這位皇帝大限將至之時,將這萬幾宸翰之任交給他這位女兒。
他通過不斷的觀察發現,帝女雖然武藝過人,外柔內剛,但是很多時候有些怯懦,一旦逼到急處,處事又難免極端不顧後果,老皇帝每每想到此處就是一陣唏噓不已,感歎帝位後繼無人。
但是不知道為什麽,自從這個女兒出嫁涼州不成,半路被截殺死裏逃生秘密返京之後,一改往日的性格和做派,不僅思慮縝密,幫助他完善了許多謀劃,而且行事果決,作風狠辣,完全具備了作為一代雄主的風姿,幫助他除去曆王蕭威之後,又懂得韜光養晦,避嫌去疑,深通明哲保身之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一次對倭桑瀛人的戰事,不僅臨機決斷智計百出,而且親臨戰陣,劍鋒所指敵將授首,可謂是智勇雙全,更加難得的是她急公好義,棄己功而成他人之美,這一點實屬難能可貴。
想到這些,老皇帝仿佛一下釋然了許多,他提起禦案之上的朱筆,寫下一道詔書,又召集禦前會宣布了硝山戰役的情況和派遣援軍的事情,在與丞相霍正風等大臣商議之後,老皇帝任命了統領援軍的將領,並讓那名將領將他的詔書在援軍抵達淮州之時,交付給皇太女向眾將宣讀。
那名將領不敢怠慢,帶領援軍急急向淮州進發,一路上饑餐渴飲曉行夜宿,曆經十多天的大軍跋涉,終於在天明帝國“拱治”四十七年七月二十日抵達淮州重鎮濟城北門之外。
李患之帶著杜明和藺聞宇等一眾將官,站在濟城北門的城樓之上,看著浩浩蕩蕩向濟城緩緩進行的援軍,臉上露出一抹笑容。
硝山之戰的最後,他與杜明兩麵夾擊,一舉擊潰了士氣低落,鬥誌全無的倭桑瀛人殘兵,天明帝國的將士們在那一刻似乎發泄了多年來的憤恨,刀劈劍砍、槍挑馬踏,將倭桑瀛人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隨著鹿野明城在李患之等人的圍觀之下,以短刀自裁,宣告了倭桑瀛人在淮州中路的全軍覆滅。
但是倭桑瀛人在淮州的勢力,並沒有因為鹿野明城被消滅而徹底消失,在淮州東南部依然有多股倭桑瀛人的軍隊盤踞,雖然他們的數量都未達到如鹿野明城那般龐大,但是加在一起也足有三四萬人,分部在濟城東、南兩個方向,在得知天國軍隊消滅了鹿野明城,收複濟城之後,便開始變得惶惶不安起來,這些勢力的將領一個個加緊備戰,有些距離較近的勢力串聯起來組織防禦,甚至有些居然互相聯絡想要組成聯軍一同進攻濟城,搞得淮州局勢一片緊張。
而李患之等人在全殲鹿野明城大軍之後,便將駐地遷往濟城,這裏不但有許多物資,更有堅固的城牆作為防禦,現在他們隻有殘存的五六千兵馬,不得不據守堅城來維持局麵。
而且濟城雖然被鹿野明城統治多年,百姓被屠殺七成以上,但是目前尚有十萬之眾,裏麵不少青壯在得知皇太女殿下率軍全殲鹿野明城的倭桑瀛人大軍之後,踴躍報名參軍,要為國出力抵禦外敵,一時間倒也招募了七八千人,但是這些新兵未經訓練,也沒有上過戰場,短時間還無法形成真正的戰鬥力,隻不過就是空有個數量而已。
故而李患之日夜盼著朝廷的援軍能早日到達,到那時自己才有再次與倭桑瀛人對抗的底氣。望眼欲穿的等了十多天,今天一早接到援軍傳來的軍報,說是援軍已到濟城北郊二十裏,正午之前定然抵達。
李患之大喜之下便帶領眾將官來到城樓之上等待,此刻見不遠處旌旗招展鎧甲分明,一員大將帶領一隊隊士兵從曠野之上徐徐向濟城北門而來,李患之便命眾人下城迎接。
待來到城下,援軍已近,李患之望向那名統兵將領,隻見來人六十上下的年紀,頭戴金雁盔、身披鎖子甲、腰係獅蠻帶、腳蹬虎頭靴,胯下一匹黃驃馬,手提一柄金背象鼻刀。
待其人來到近前,李患之再觀其相貌,隻見此人兩道白眉,一雙虎目,鼻梁高挺,闊口薄唇,頭大麵方,三綹皓髯飄灑胸前,身材矮壯,顯得極為精幹,雖然年事已高,但卻是龍精虎猛,氣勢逼人。
此一員老將乃是天明帝國的知名將領,名喚左英升,乃是淮州人士,年少時便在淮州為將領,數戰有功,封征虜將軍,調任朝堂任職,但是為人剛烈,與曆王一脈不睦,後被曆王派係打壓,奪其官職令其在京城閉門思過,一晃就是十幾年的時間,當初的中年將軍如今已是皓首老將,這次老皇帝將其重新啟用,一是因其忠心可嘉,二來也是因為他對淮州的山川地理,風土民情十分熟悉,想來可為皇太女的一大臂助,故而命其領援軍前來。
左英升帶領援軍來到濟城北門之外,見一女子二十芳齡,麵似桃花眉如粉黛,金釵步搖,鳳裙花屨,有傾城之色,身後跟隨一眾武將以其馬首是瞻,想來定是皇太女殿下。於是趕緊滾鞍下馬,來到近前,倒身下拜,口中說道:“臣,征虜將軍左英升叩請皇太女殿下金安!姍姍來遲,還望殿下恕罪!”
李患之見這位老將軍器宇軒昂,一絲不苟,心中歡喜,上前將其扶起,對其笑道:“老將軍為國操勞,一路辛苦,何罪之有?快請城內相敘!”於是命人安頓大軍,又命人安排酒宴給左英升接風洗塵,便與眾人帶左英升進城內府衙敘話。
府衙廳堂之內,酒宴排上,待眾人各自安坐,李患之手捧酒杯向左英升言道:“左將軍一路勞苦,先滿飲此杯再敘話不遲!”
“殿下且慢!”左英升站起身形卻並未舉杯,而是從懷中拿出一份詔書,正色對李患之說道:“殿下,臣臨行之時,陛下吩咐待臣領兵抵達淮州麵見殿下之時,將此詔交予殿下,由殿下當眾宣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患之聽到左英升說是老皇帝讓自己當眾宣讀的詔書,不敢怠慢,走向前去雙手接過詔書,立於廳堂正中,其餘眾將並左英升均是齊齊跪倒,俯首聽宣。
李患之緩緩展開詔書,朗聲讀道:
“應天順時,受茲明命。
倭賊猖亂,肆虐海疆,肇始至今十有七載,昔蕭氏秉政,未以其重,至乃成心腹之患。幸賴汝曹殄滅賊寇,此勝前所未有也,今特詔嘉賚。
指揮使杜明,封征夷將軍,賜爵關內侯;
藺聞宇等硝山營千戶皆封中郎將,賜金千兩;
其餘將士待有司敘議按功封賞,亡者賜絹五百匹,錢五百貫,免其家中賦稅五年,傷者按律撫恤;
又有皇太女讚襄軍務,斬將搴旗,厥功至偉,今授其鎮軍大將軍、淮州經略使之職,總攝淮州軍政,統領淮州諸路兵馬相機討禦,無須另行請旨。
布告天下,鹹使聞之。”
待詔書宣罷,眾將口稱遵旨,山呼萬歲,又躬身向皇太女行晉見之禮,均是麵帶喜色,皇太女殿下之前統領他們作戰,算無遺策,眾人無不心服,但皇太女雖為儲君,卻是沒有統兵的名分,難免有所顧忌,這次皇帝頒布了任命,之後他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在皇太女的麾下聽命行事了,這怎能不讓他們心中歡喜。
李患之在讀完詔書之後,心中對老皇帝也是一陣感激,沒想到自己這位便宜爹還真的是善解人意,自己的那點小心思恐怕都已經被其看破了,故而幹脆讓自己總領淮州諸路兵馬,以免對戰事不利。
這般放權就連相機決斷之權都給了自己,也向自己表明了絕對的信任,看來老皇帝是不會掣肘自己指揮作戰了。
她不由興奮起來,向左英升問道:“左將軍,陛下此番令你帶多少援軍至此?”
“弓騎各萬人,步軍三萬,共計五萬大軍!”左英升聽皇太女問話,站起身形躬身答道。
李患之聽聞有五萬大軍,其中還有一萬騎兵,心中頓時大喜。在這個時代,騎兵乃是陸戰之中的頂級兵種,戰馬的衝擊力不是步兵可以輕易阻擋的,沒有專門克製騎兵的戰法和武器,任何膽敢阻擋在騎兵集群衝鋒麵前的活物,都會被奔騰的馬蹄踏為爛泥。
但是由於天明帝國朝廷地處南方,產馬之地稀少,馬種也欠優良品種,而且騎兵的訓練頗為不易,故而朝廷的騎兵數量一直不多,這 次一下就給自己劃撥了一萬騎兵,讓李患之大喜過望。
眾將也皆是麵帶喜色,李患之揮手讓左英升落座,臉上露出躍躍欲試的神色,看來此番自己又可以大展拳腳了!
喜歡一夢維艱請大家收藏:()一夢維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