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冊立太孫
字數:4590 加入書籤
洪武十七年,歲末的金陵城被一層嚴霜包裹,寒風呼嘯著穿梭在大街小巷,發出低沉的嗚咽。隨著呂氏幽禁,宮中的氣氛愈發凝重,而朱雄英即將年滿十歲的消息,如同投入湖麵的石子,在皇室上下激起層層漣漪。朱元璋一聲令下,文武百官紛紛齊聚京城,就連遠在各地的藩王也快馬加鞭趕回,整個金陵城仿佛一張被拉緊的弓弦,蓄勢待發。
算算日程,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以及楚王、齊王等藩王,這幾日便會陸續抵達。金陵城的百姓們雖不明就裏,但也能從城門口頻繁的巡邏和官員們忙碌的身影中,感受到一場大事即將降臨。
朱元璋下旨,讓太子朱標帶著朱雄英前往南城門迎接秦、晉、燕、周四位親王,而其餘藩王則由十二叔朱柏帶領一眾皇子皇孫在另一處城門相迎。
寒風如刀,割在臉上生疼,金陵城的南城門處,朱標身姿筆挺,身著繡著金龍的蟒袍,頭戴冕旒,每一步都踏出儲君的沉穩與威嚴。朱雄英站在他身旁,盡管年幼,卻也努力挺直脊梁,稚嫩的臉龐上透著遠超年齡的鎮定。這幾位叔叔中,他與朱棣、朱橚稍熟,而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僅僅在他滿月時主持祭祀大典有過一麵之緣,記憶早已模糊不清。
不多時,遠處塵土飛揚,馬蹄聲由遠及近,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的車隊浩浩蕩蕩地駛入視野。車隊氣勢恢宏,駿馬膘肥體壯,車輪滾滾,彰顯著藩王們的赫赫威儀。
朱標率先迎上前去,拱手行禮,聲音清朗:“諸位弟弟,一路舟車勞頓,父皇心係各位,特命我與雄英前來迎接。”眾人紛紛下馬,動作整齊劃一,盡顯訓練有素,而後恭敬還禮。燕王朱棣騎在馬上,不動聲色地向朱雄英擠了擠眼,那眼神仿佛在說:“做好準備,考驗要來了。”
秦王朱樉大步上前,目光如鷹隼般在朱雄英身上打量一番,嘴角扯出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喲,雄英都長這麽大了。聽聞皇長孫聰慧過人,今日我這當叔叔的倒想考考你。若是答不上來,往後可別總端著皇長孫的架子。”朱雄英心中一緊,但很快鎮定下來,拱手說道:“請二叔出題。”
秦王朱樉目光一轉,指向街邊一匹矯健的戰馬:“這戰馬日行千裏,若從西安到此地,需多久?”朱雄英剛要思索作答,晉王朱棡卻搶先一步發難,雙手抱在胸前,眼中閃過一絲挑釁:“哼,這問題簡單,隨便算算便知。皇長孫,你且說說,治國之道,應以何為本?”
朱雄英眉頭微皺,一時語塞。這時,燕王朱棣上前一步,笑著打圓場:“二哥,三哥,雄英不過十歲孩童,這治國之道,便是許多大臣都難以說清,何必為難他。”秦王朱樉卻不依不饒:“老四,你莫不是怕皇長孫答不上來,丟了皇家顏麵?”
朱雄英深吸一口氣,心中暗自思忖:“這幾位王叔果真如傳聞中那般桀驁不馴,不過我也絕不能退縮。”隨後,他不卑不亢地說道:“回三叔,治國以民為本,民安則國安。但要安民,需輕徭薄賦,興修水利,重視農桑。”周王朱橚這時也開口,眼中帶著探究:“道理是這個道理,可若遇災年,糧食欠收,即便輕徭薄賦,百姓依然困苦,又當如何?”
朱雄英微微皺眉,陷入短暫的沉思。片刻後,堅定地說道:“可提前在各地設立義倉,豐年儲備糧食,災年開倉放糧,救濟百姓。”聽完朱雄英的回答,秦王朱樉臉色緩和了些許,點點頭道:“回答得還算像樣,不愧是老頭子和大哥悉心培養的皇長孫。”晉王朱棡也收起了輕視的神色,笑著說:“看來是我小瞧雄英了。”
燕王朱棣欣慰地看著朱雄英,拍了拍他的肩膀:“雄英,好樣的。四叔給你帶了北平鑄的劍,鋒利無比。”朱雄英向燕王朱棣投去感激的目光,暗暗下定決心,日後定要更加努力,不辜負眾人的期望。
考驗結束,氣氛瞬間輕鬆起來。周王朱橚笑著走上前,親切地拉起朱雄英的手:“雄英,叔叔這一路來,給你帶了些西安的特產,都是些稀罕玩意兒,等會兒到了府裏,你可得去挑挑。”朱雄英眼睛一亮,連忙道謝:“多謝五叔,雄英早就盼著叔叔的禮物了。”
秦王朱樉也一改之前的嚴肅,爽朗地大笑起來:“哈哈,看來咱們的大侄子不僅聰慧,還挺親近人。大哥生了個好孩子,下次二叔再給你帶些更好玩的。”晉王朱棡也湊過來,調侃道:“瞧你們,都把雄英寵壞了。不過話說回來,雄英,以後要是有什麽不懂的,盡管來問三叔,在這軍事上的事兒,三叔我還是有些經驗的。”朱雄英點點頭:“多謝三叔,雄英定會向您多多請教。”
朱標看著這其樂融融的場景,笑著說:“好了,爹還在宮中等候,咱們先進城吧。”眾人一聽到朱元璋在等,不禁打了個寒顫。朱元璋的威嚴,在每個皇室成員心中都根深蒂固,那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讓人不敢有絲毫懈怠。眾人停止寒暄,整了整衣冠,一同朝著皇宮走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與此同時,在另一處城門口,十二叔朱柏帶著一眾皇子皇孫翹首以盼。朱允炆、朱允熥也在其中。這些皇子皇孫們,有的興奮得滿臉通紅,期待著與久未謀麵的兄長們相見;有的則緊張得手心冒汗,畢竟這是一次難得的盛會,一言一行都可能被眾人關注。當其他藩王的隊伍陸續到達時,朱柏帶領著皇子皇孫們紛紛行禮迎接。現場氣氛熱烈而有序,眾人相互問候,親情在這寒冬中流淌,讓整個城門口都洋溢著一股別樣的溫暖。
眾人麵見過朱元璋後,得知一周後的十二月七日,是朱雄英的生日,屆時將舉行冊立皇太孫的大典。於是,眾人各自回府,開始緊鑼密鼓地準備起來。
歲末的金陵城銀裝素裹,皚皚白雪覆蓋著屋頂和街道,宛如一座靜謐的冰雪之城。然而,在這寧靜的表象下,整座城卻滿是忙碌與喧囂,為即將到來的皇太孫冊立大典做著最後的衝刺。
十二月初七,大典當日,天色微亮,金陵城便被喚醒。皇宮的午門緩緩打開,發出沉悶的聲響,仿佛在宣告著一個重要時刻的到來。身著鮮豔朝服的文武百官魚貫而入,文東武西,整齊地排列在太和殿前的廣場上。廣場上,金水河波光粼粼,五座白玉石橋橫跨其上,橋身雕刻著精美的龍紋和鳳飾,在晨光的映照下閃耀著聖潔的光輝。橋的那頭,太和殿巍峨聳立,金黃色的琉璃瓦在朝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殿簷的鬥拱層層疊疊,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莊重。
朱雄英在偏殿內,由太監和宮女們侍奉著精心裝扮。他身著一襲繡滿金龍的朱紅色錦袍,袍上的金絲銀線在燭光下閃爍著華麗的光芒,每一條龍都栩栩如生,仿佛隨時都會騰空而起。頭戴的冕旒,十二串玉珠隨著他的動作輕輕晃動,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仿佛在訴說著皇家的榮耀與傳承。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平複內心的緊張與激動,眼神中卻透著堅定與自信,仿佛已經做好了迎接未來挑戰的準備。
吉時一到,鍾鼓齊鳴,悠揚的雅樂從太和殿中傳出,瞬間傳遍整個皇宮。樂聲莊嚴肅穆,仿佛在向天地宣告著大明王朝的又一個重要時刻。朱雄英在太子朱標的引領下,穩步走向太和殿。他們身後,是浩浩蕩蕩的皇室宗親隊伍,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藩王,以及眾多皇子皇孫,身著華服,神色莊重,步伐整齊,宛如一條色彩斑斕的巨龍在宮殿間蜿蜒前行。
當朱雄英踏上太和殿的台階時,廣場上的文武百官齊刷刷地跪地,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子千歲千歲千千歲,皇太孫千歲千歲千千歲!”聲音震耳欲聾,響徹雲霄,仿佛要衝破這冬日的陰霾,讓整個天下都知曉大明王朝的這一盛事。朱雄英和朱標穩步登上大殿,在殿中站定。
朱元璋身著明黃色龍袍,頭戴皇冠,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威嚴地掃視著大殿內外。他的眼神中既有對朱雄英的期許,也有對大明江山未來的憂慮。他微微抬手,廣場上頓時安靜下來,隻有雅樂還在緩緩流淌,為這莊嚴的時刻增添了幾分神聖的氛圍。
此時,禮部尚書手捧冊立詔書,邁著沉穩而莊重的步伐走到大殿中央。他緩緩展開詔書,高聲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皇長孫朱雄英,天資聰慧,品德純良,朕觀其言行,深知其具帝王之資,堪承大統。今冊立朱雄英為皇太孫,望其日後勤勉向學,心懷天下,以保我大明江山社稷永固,福澤萬代。欽此!”
隨著詔書的宣讀,整個太和殿內外一片肅穆。所有人都屏氣斂息,仿佛時間都在這一刻靜止。讀完後,禮部尚書將詔書恭敬地呈遞給朱雄英。朱雄英雙手接過,跪地謝恩:“孫臣朱雄英,謝陛下隆恩,定當不負所望,為大明江山竭忠盡智!”
緊接著,一位太監手捧象征皇太孫身份的金印和冠冕,緩緩走上前。金印之上,雕著栩栩如生的螭龍,印身通體金黃,散發著尊貴而神秘的氣息。冠冕則以金絲為骨,鑲嵌著無數寶石珍珠,璀璨奪目,仿佛匯聚了世間所有的光芒。朱雄英起身,在眾人的注視下,莊重地接過金印和冠冕。當冠冕戴在他頭上,金印握在他手中的那一刻,太監高呼:“國本已定!跪!”廣場上眾皇子皇孫,文武百官齊刷刷下跪,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子千歲千歲千千歲,皇太孫千歲千歲千千歲!”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回蕩在皇宮的每一個角落。
儀式結束後,朱雄英在朱標的陪同下,來到大殿前的露台之上。他向廣場上的百官和宗親們揮手致意,接受他們的祝賀。陽光灑在他身上,為他鍍上一層金色的光輝,宛如天降祥瑞。這一刻,他不再隻是一個普通的皇孫,而是正式進入了權力的中心,肩負著大明江山未來的皇太孫。
朱雄英望向遠方,心中暗暗發誓,定要努力學習,成為一位賢明的君主,讓大明的江山更加繁榮昌盛,讓百姓安居樂業。他深知,從這一刻起,自己的每一步都將影響著這個龐大帝國的命運,而他,已經做好了迎接挑戰的準備 。
喜歡皇孫雄途大明朱雄英請大家收藏:()皇孫雄途大明朱雄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