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史海泛舟
字數:4852 加入書籤
次日清早,黃靖引眾走在隆中,黃香來過許多次,故而熟悉萬分,且走且介紹道:“隆中位於這襄陽西山環拱之中。據《輿地誌》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聲。’隆中因此而得名。”說話間用手一指。
子午四人環顧四周,但見竹林幽幽,潺潺流水,清幽之際,美不勝收。曲徑通幽,時有飛鶴鳥雀。
普安問道:“諸葛孔明曾隱居於此,不知他們在何處?”
黃靖引眾抵達諸葛亮的隱居之所,眾人放眼看去,雖說早已沒人居住 ,變成了祠堂,可還是當年的清幽境界。翠竹搖曳,水車轉動,叮咚作響,魚兒遊動。
黃靖介紹道:“隆中,乃是三國諸葛亮和其叔父隱居之地。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隴畝長達十年年之久。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人,幼年失去了雙親,後隨叔父至荊州,十七歲叔父亡,來到襄陽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每自比於管仲、樂毅’號稱‘臥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與之高談闊論,這便是世人皆知的《隆中對》的故事。諸葛亮離開隆中的第二年,襄陽被曹操占領,直到西晉統一全國為止,襄陽一直是曹操的地盤,所以這期間隆中諸葛亮故居一直無人過問。西晉統一全國後,晉武帝司馬炎屢次向臣下詢問有關諸葛亮其人其事。晉永興年間,鎮南將軍劉弘到隆中憑吊諸葛故宅,並命參軍李興作《諸葛亮故宅銘》成為隆中第一篇紀念諸葛亮的碑記。東晉升平五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撰寫了一篇《諸葛亮故宅銘》。此時隆中已有紀念諸葛之祠堂。南北明劉宋元嘉十四年,盛弘之撰《荊州記》載:‘襄陽西北十許裏,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又載:‘有井深五丈,廣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避暑台。宅西麵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為樂山。’諸葛亮一家離開隆中後,曾有一戶姓董人家在草廬住過,因‘家殄衰亡,後人不敢複憩焉’。可見這諸葛亮,實乃奇人。身前是臥龍,身後就成為飛龍在天了。”
武連歎道:“斯人已去,魂魄猶存。後人祭奠,豪腸柔情。”頓時唏噓不已。
黃香喜笑顏開,笑道:“你還有能耐了,說起駢體文。曾鞏在襄州為官時,去隆中,還寫了一首《隆中》詩。我記得這樣幾句。”說到這裏,馬上吟誦道:
誌士固有待,顯默非苟然。
孔明方微時,息駕隆中田。
出身感三顧,魚水相後先。
開跡在庸蜀,欲正九鼎遷。
垂成中興業,複漢臨秦川。
平生許與際,獨比管樂賢。
人材品目異,自得豈虛傳。
黃靖笑道:“蘇東坡在嘉佑五年從湖北荊門去開封,路經襄陽遊隆中,也寫下了一篇《隆中》詩。”也吟誦道:
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
今朝遊故裏,蜀客不勝悲。
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
子午道:“我覺得,有一首詩,最是恰到好處。李唐杜工部的《蜀相》,這首詩可謂是關於諸葛亮的最為著名的一首了。我感覺咱大宋在這懷古詩上可不如大唐。怪不得世人皆知,李唐乃是詩的李唐。”隨即吟誦道: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餘下不服氣道:“還有一首詩,我記得叫做《八陣圖》,也是杜工部的,也不錯。我覺得這首詩最為傳神。”隨即吟誦道: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普安笑道:“一派胡言,杜工部還有一首詩,這才是最為出名的。”也吟誦道: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複,誌決身殲軍務勞。
武連笑道:“你們不必爭強好勝,這好不好,自有公論。你們也不害臊,人家杜工部可是三國的迷,尤其是諸葛亮的崇拜者。自然會把諸葛亮寫的要多好,有多好了。當年杜工部離開長安到成都避禍,自然而然就想起諸葛亮,懷念諸葛亮了,這也不奇怪。聽說嶽飛將軍也是諸葛亮的崇拜者,是也不是?可我對他卻說了解又不了解。對他家世很是模糊!”
黃靖介紹道:“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家父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三歲時母親章氏病逝,八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建安二年諸葛玄去世,家道敗落,迫不得已,諸葛亮就在隆中 隱居,平日喜歡吟誦《梁甫吟》,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隻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幹。”
黃香挑了挑眉毛,瞪大眼睛,樂道:“後來的事,世人皆知。這出師北伐好比今日嶽元帥出師北伐一般,嶽元帥臨行前告訴我,他要效仿諸葛孔明出師北伐,我還偷著樂,眼下他還真這樣做了,很佩服他了。”
黃靖拱手道:“嶽飛將軍眼下在郾城駐軍,襄陽作為糧草所在之根本。你們歇息幾日,可去郾城拜見嶽元帥。”
餘下自思:“黃靖老將軍眼下比嶽飛年齡大,如何就對嶽飛畢恭畢敬了,這可真有意思。”想到此處,笑了笑。
子午笑道:“這英雄人物不乏崇拜者,諸葛亮便是如此。可諸葛亮也是管仲、樂毅的崇拜者,他哪裏知道,自己半年之後也會被後人作為崇拜者。諸葛亮哪裏知道,李唐有個杜工部,而我大宋有個嶽鵬舉。可謂惺惺相惜,情投意合。實乃心有靈犀一點通了。”眾人點頭一笑,意猶未盡,都走在竹林幽幽之間,潺潺流水,鳥語花香,心曠神怡。
普安笑道:“想當年,諸葛亮離開隆中出山,為劉玄德奔走效勞,他臨行前想必也是依依不舍。”
武連道:“雖說依依不舍,可也是期盼久矣。你也不想想看一個懷才不遇之人,如若抱憾終身,豈不可惜?”
黃靖捋了捋胡須,環顧四周,眼裏含淚之際,歎道:“諸葛亮當年離開時,恐怕還想回來歸隱。他素知範蠡故事,自然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之理!雖說劉玄德當年慈眉善目,好說話。可劉玄德做了皇帝就不聽諸葛亮的話了。故而有了夷陵之戰的慘敗,白帝托孤的悔恨。”
離開隆中,眾人趕往襄陽城,一路上,漢水滔滔,天高地闊。
黃香走到城門口,下了騾子,拽著韁繩,慢慢往裏走,回過頭,叫道:“你們還不快跟上,想什麽呢?”
隻見子午四人目不轉睛,對隆中念念不忘。
餘下緩過神來,緊隨其後,叫道:“襄陽城與隆中,真是天壤之別,一個熱鬧非凡,一個清靜悠閑。要我說還是隱居的好,就怕人打擾。”
黃香瞥了一眼,不以為然:“你別口是心非,你也不是七老八十。就是七老八十也不一定非要到深山老林隱居。劉豫的狗腿子在時,這話尚且可以,可劉豫都下台了,我看就不必了。嶽飛將軍一來,襄陽就是風光無限。等到我大宋出師北伐,還於舊都後。想必襄陽又是熱鬧非凡。你看眼下也是熱鬧非凡!”
餘下道:“所言極是,其實熱鬧非凡也不錯,這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方便多了,如若隱居起來,倒是清淨了,可就是不大方便。這‘人以類聚’也是很有道理。”餘下道。
黃香笑得咯咯作響,伸手一指,叫道:“這詞別亂用,你可知道,何謂‘人以類聚’?那便是分門別類。可我所說便是人要群居,你可知人為何要群居的好?”
餘下撓了撓後腦勺,裝傻充愣之際,好奇道:“還望賜教?”
子午道:“群居了,自然就好,互幫互助,熱鬧非凡。”
武連笑道:“人啊,和猴子沒什麽兩樣。豈不聞,峨眉山的猴子,那可都是成群結隊。”
普安道:“這人獨居也未嚐不可,諸葛亮隱居便是如此。可諸葛亮再隱居,人家也有知己好友,什麽司馬徽、龐士元、龐德公、徐元直、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
黃靖道:“老夫看來,這人隨遇而安就好。如若是雞犬相聞,深山老林,隱居處世,也難上加難。衣食住行就讓人不可獨處,何況人生在世了。”
回到府邸,黃靖自去忙碌,有許多公案需要處理。黃香陪著子午四人在襄陽城玩耍。要說黃香陪他們,莫如說他們陪黃香。
黃香古靈精怪,要比他們四人鬼主意多上百倍也不止。東走西竄,吃喝玩樂,襄陽城的大街小巷,都是他們的身影晃來晃去。
黃香喜歡小孩子,見小孩子蹴鞠,她也跟著踢上幾腳。子午四人見到剛要一起玩耍,黃香就故意拉開他們,一同遠去,穿梭在瓦肆之間。人聲鼎沸,熱熱鬧鬧。戰火遠去後,襄陽城恢複往日的喧囂與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