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飽讀詩書

字數:6902   加入書籤

A+A-


    子午推心置腹道“此番追隨嶽將軍,也是久仰大名。實不相瞞,我們追隨過韓世忠、吳玠,自從嶽飛將軍嶄露頭角,名揚天下後,我們就佩服不已,此番就來了,感覺有些遲了,錯過許多驚心動魄。”
    書生歎道“不遲,不遲。這金兵不滅,故土未收,何來太遲一說?嶽飛將軍說,直搗黃龍,迎回二聖。如今太上皇也駕崩了,朝廷不提了,也罷。直搗黃龍,出師北伐,還於舊都,倒是眼下我大宋仁人誌士的共識。嶽飛將軍可說了,如若連結河朔,必定出奇製勝。我們聽了也感到熱血沸騰。素聞太行、河朔有許多抗金義軍,他們過去是山賊、草寇,打家劫舍,與官府作對,可麵對金人的殘暴,也有一腔憂國憂民之情。我們都佩服他們!”
    普安想起一件事,就問道“不知這劉錡將軍的‘八字軍’是支什麽樣的隊伍,你們可知道?”
    漢子饒有興趣道“這個我還真知道。八字軍是建炎元年到紹興三年,王彥率領的一支義軍。最初是太行山區的老百姓,後來就投了官軍,在河南、川陝等地與女真人周旋,可是不得了,一個個很有些本事,這金人可吃了不少虧。”
    餘下問道“八字軍,這名字從何而來?”
    書生介紹道“還記得建炎元年,王彥率抗金義士入太行山禦敵﹐因麵部刺‘赤心報國,誓殺金賊’或作‘誓竭心力,不負趙王’八字而得名。其後傅選﹑孟德﹑劉澤﹑焦文通等十九寨義軍相繼加入,人數最多至十餘萬,多次擊敗金兵。其中一萬多人後由王彥率領南下,受宗澤等人節製,抗擊金兵,屢建戰功。金人聞風喪膽,對‘八字軍’也是有所忌憚了。”
    武連問道“為何劉錡將軍也帶領起了‘八字軍’?不是王彥麽?”
    漢子道“老早跟著王彥混,在紹興七年就跟了劉錡走南闖北。”
    子午一怔,馬上追問“王彥,何許人也?”
    書生眼裏含淚,握了握拳頭,恨恨的道“王彥,字子才,延州綏德人。靖康之變後,為河北招撫使張所部下都統製,入太行山創建‘八字軍’,部眾十多萬人,屢破金兵,名振河朔。建炎元年九月,率裨將嶽飛等強渡黃河,取得新鄉大捷。二年,親赴臨安行在麵見高宗皇上,請求北伐,為朝中主和派排擠,充禦營平寇統領,稱病致仕。四年,為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前軍統製,在川陝地區平定叛亂,並與金兵、偽齊軍作戰,屢得勝利。紹興五年,改知荊南府。七年,被皇上解除兵權,以洪州觀察使知邵州。九年,病死於任上,時年五十。也就是去年撒手人寰的。真是可惜了。王彥這人可不簡單,他年輕時性格豪放,愛讀兵書,後受家父命赴京師,到了弓馬子弟所讀書,經太上皇徽宗親試,授為清河尉。後入涇原軍中,兩次隨種師道討伐西夏,立有戰功。這新鄉大捷,可是渡河以來的第一次大捷。不過有一件事,王彥與嶽飛就此不歡而散。這故事,說來話長。金人以為宋軍主力來到,便出動五十餘騎將王彥軍隊圍住。此時,張所已被貶逐嶺南,河北西路招撫司撤銷,王彥等人已成孤軍。王彥見眾寡不敵,又無外援,遂突圍而出。由於形勢嚴峻,有幾位裨將帶兵而逃,嶽飛也因抗金方法策略不同而離開。王彥轉戰幾十裏,入共城(今河南輝縣)西山,並派遣心腹聯絡兩河豪傑,結成聯盟,共同抗金。金人懸賞購求其首。王彥為預防發生意外,夜裏經常換地方睡覺。實不相瞞,我便是在王彥手下做過小校的。王彥的死不瞑目讓咱心灰意冷,故而就離開了軍中。”
    餘下感同身受,神情肅穆,又問道“劉錡將軍,身世如何?”
    漢子一杯酒下肚,抹了把嘴,馬上介紹道“劉錡,是德順軍人。咱早就聽說,他是瀘川節度使劉仲武的兒子。劉錡年紀輕輕,就隨父征戰,太上皇徽宗時就做了合門祗候,我也不知道這是個啥官職。高宗做了皇帝後,劉錡被授為隴右都護,還多次把西夏打得屁滾尿流,那真是痛快。後來,我聽說他受到張浚的提拔,在富平與女真人打了幾仗,那不含糊,是條鐵漢子。你們想想看,這帶兵打仗的,就盼著跟在皇上跟前,這才有出頭之日,是也不是?還真是應了那句話,趕早不如趕巧,兵荒馬亂,康王他身邊沒人,劉錡就做了護衛,一路護送,康王就抬舉了劉錡,這才有了出頭之日。”
    普安推心置腹“我們也參與了富平大戰,劉錡將軍我們是知道的,隻是對他本人不甚了解。”
    武連笑道“哥哥可知道,但說無妨。”看向漢子。
    漢子看向書生“這位兄弟,一定知道。”
    書生笑道“不錯,劉錡出身將門,相貌俊美,善於射箭,聲如洪鍾。少時隨從父親劉仲武征戰,有一次,營門口水缸中盛滿水,劉錡一箭射中水缸,拔出箭矢,缸中水如注湧出,劉錡隨後又射出一箭,正好將原處的箭孔塞住,人們歎服其射技精湛。世傳劉錡精通陰陽家,他曾於行軍時行避禍就福之術,一時間傳得沸沸揚揚。他在揚州抗擊金軍時,下令將城外的民舍全部焚毀,用石灰把城牆全部塗成白色,上麵寫著‘完顏亮死於此地。’完顏亮性格多疑,看見後十分厭惡,於是駐紮在龜山,人數太多難以容下,由此兵變,一敗塗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餘下笑道“這如何與‘圍魏救趙’如出一轍了,豈不聞,當年圍魏救趙的故事。孫臏也在一棵大樹上,寫著‘龐涓死於此地!’”
    子午道“何謂陰陽家?還望賜教?”
    書生反問道“陰陽家可有的說了,這可是是盛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創始人之一,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所持見解便是陰陽五行”。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陰陽家的學問‘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你們可知這其中的奧妙麽?”
    普安歎道“如此說來,這豈不與老太上老君所雲‘道生陽,陽生陰,陰陽生八卦,太極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之理,不謀而合了?”
    書生搖頭晃腦,喜笑顏開道“《尚書·洪範》有雲‘五行者,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木生火,是因木性溫暖,火隱伏其中,鑽木而生火,由此木生火;火生土,是因火灼熱,由此能焚木,木被燒後就變成灰燼,灰即土,故而火生土;土生金,因金需隱藏在石裏,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便是土生金;金生水,因少陰之氣溫潤流澤,金靠水生,銷鍛金也可變為水,便為金生水;水生木,因水溫潤而使樹木生長,這便是水生木之理。”
    餘下大驚失色“這說法實在高論,愧不能及。”
    書生揚起袖子,舉著筷子,晃來晃去。洋洋灑灑,高談闊論道“所謂五行相克是因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強金得水,方挫其鋒。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為砍折。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變。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濟。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強火得土,方止其焰。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必見銷熔。火賴木生,木多火熾;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強水得木,方泄其勢。水能克火,火多水幹; 火弱遇水,必不熄滅。水賴金生,金多水濁;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土土旺得木,方能疏通。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強土得金,方製其壅。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必為淤塞。土賴火生,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木木旺得金,方成棟梁。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強木得火,方化其頑。木能克土,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必為傾陷。木賴水生,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子午四人聽了一頭霧水,感到詫異萬分,漢子更是瞠目結舌,佩服有佳。
    武連笑道“想不到,這位兄台如此飽讀詩書。”
    書生擺擺手,樂個不住“你們才多大年紀,與我稱兄道弟?我今年已是知天命之年了。”
    漢子頓時大驚失色,納悶道;“什麽?你看上去不過三十出頭,居然五十了?豈不玩笑了?”手中的筷子不覺掉在桌子上。
    子午也不敢相信,湊近書生細細端詳“我看看,你別開玩笑。”
    書生指了指自己的脖子,又把自己的手指頭湊近眾人眼睛跟前“你們看看!再看看我的手指頭。”
    眾人細細看來,果然不再年輕,是五十多歲的樣子。
    漢子啼笑皆非“我今年可與你同歲了。我五十歲!”書生道“我五十三歲!”漢子與書生,麵麵相覷,樂個不住。
    書生為了緩解氣氛,就歎道“好了,我除了讀書寫字做文章,還喜歡唱歌,這小唱、嘌唱,樣樣精通。心情好,當年在東京,與陳東是故交,陳東離開東京後,我也回到南陽來了。陳東去世後,我去祭奠過他。如今想想看,也感覺不枉此生。在東京我遇到過李師師,向她請教唱歌技藝,她的歌喉堪當一絕,許多人都想拜師學藝。我便是其中的一人,也算頗為走運。我夫人病逝後,我就與女婿女兒在南陽過活了,如今我也沒什麽憂慮。含飴弄孫也好,遊山玩水也罷,日子也算愜意。最可惡的是兀術與劉豫,搞得中原天翻地覆,兵荒馬亂,這日子就難得說了。就盼著嶽飛將軍趕走女真人,我們也受享太平就心滿意足了。”
    漢子聽了這話,點了點頭“沒想到,你是李師師的真傳弟子。想必小唱也會?真是不簡單。”
    書生笑道“我就獻醜了,以助雅興。唱一首李煜的詞,叫做《虞美人》。眼下實在沒心情唱比較唯美喜悅婉約的歌,就以李煜詞作唱,自然多一些悲壯之氣。”隨即唱道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眾人聽了,婉轉動聽,頗多感慨萬千,其中的抑揚頓挫,娓娓道來,彷如夢回東京,一瞬間漢子也潸然淚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子午四人也是眼裏含淚,飽含深情,這人唱的居然比黃香好聽,真是奇怪。
    漢子歎道“歐陽修可是文壇泰鬥。可惜我大宋重文輕武,沒什麽名將!”
    餘下如數家珍,掰著手指頭,娓娓道來“除了我太祖皇帝之外,我大宋靖康恥之前的名將比比皆是,石守信、高懷德、曹彬、李繼隆、楊業、潘美、狄青、曹瑋、種師道、種師中、張叔夜、李綱、宗澤。”
    書生笑道“許多人都說,我大宋南渡以前無將,皆是一派胡言。種師道、種師中、張叔夜、李綱、宗澤,他們哪個不是可以抗敵的。隻是朝廷不用而已!都說南渡以來,抗金名將雨後春筍般勃勃生機。這也是異想天開!有人說我大宋,以東京為京城時有相無將,如今以臨安為行在時有將無相,此乃謬論也。這文武雙全者比比皆是,範文正、張叔夜、李綱、宗澤,便是如此,他們文武雙全,又何嚐不是大將風度,可惜奸臣當道,禍國殃民,如之奈何?不過這宰相,在南渡前的確很多,有名的更多,比如範質、趙普、呂端、寇準、晏幾道、韓琦、王安石、司馬光、章淳、蔡京、張商英、王黼、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這其中並非都是正人君子,隻是說他們名揚天下。範質與趙普可謂輔佐太祖與太宗,功不可沒。寇準的鼎鼎大名自不必多說,一個‘澶淵之盟’就夠了。晏幾道、韓琦也是兩個文人墨客。王安石與司馬光可謂我大宋最久負盛名的宰相,堪當我大宋最有名的宰相。章淳的嘴巴太過分,讓端王坐了皇帝。蔡京這個宰相有些本事,還做了太師,雖說時起時落,可也算是名揚天下,可惜臭名昭著。王黼這個宰相是溜須拍馬得來的。李邦彥這個宰相就是浪子一場而已。白時中就是蔡京父子的傀儡。張邦昌嘛,我們的老朋友了,他這個人活著膽小怕事,死的實在委屈。”
    武連歎道“如此看來,劉光世與張俊之輩就不足為道了,倒是王彥、劉錡、吳玠、韓世忠、嶽飛,才更略高一籌。如若說我大宋中興抗金十將,排序理當如此李綱、宗澤、王彥、劉錡、韓世忠、吳玠、嶽飛、吳璘、劉光世、張俊!”
    漢子點頭道“不錯,你們都是讀書人,知道的真多。”
    書生道“文武雙全實乃當務之急,我看李綱、宗澤、韓世忠、嶽飛,便是如此。”
    子午突發奇想,馬上追問“儒將到底好也不好?”餘下看向普安“普安,你有何見教?”
    普安笑道“武連,你但說無妨?”武連看向漢子“這位大哥,還望賜教?”
    漢子擺了擺手,笑道“還是這位員外說說看的好,咱是粗人,不懂。”又看向書生。
    書生環顧四周,看向眾人“儒將當然好,足智多謀實為俊傑。如若有勇無謀,或是有謀無勇,都不是儒將風範。”
    子午道“先生所言極是,我受益匪淺。”普安笑道“今晚得遇二位,三生有幸。”
    餘下道“不錯,素聞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諸葛亮都喜歡這裏,可見南陽人傑地靈。”
    武連卻提出質疑道“諸葛亮還在襄陽隆中住過,不知何時從南陽到的襄陽。我們此番恰恰相反,是從襄陽到南陽。聽說嶽飛將軍在襄陽,等我們趕到襄陽,卻得知他在郾城了,還是晚來一步。”
    書生卻神情肅穆,馬上糾正道“你們是想讓後人為此爭論不休麽?什麽襄陽、南陽的。諸葛亮所在的隆中處在襄陽與南陽交界處,故而說南陽也可以,說襄陽也可以。不必爭風吃醋,隻要有一個共識即可。那便是都懷念諸葛亮見對了。這山東琅琊、成都、襄陽、南陽,四地的黎民百姓都懷念諸葛孔明。嶽飛將軍更是懷念諸葛孔明,此番我與嶽飛將軍徹夜長談過一番他告訴我,在黃靖大人陪同下,他去過隆中,站在諸葛亮的故居麵前曾潸然淚下。”
    眾人相談甚歡,不知不覺,夜深人靜,書生與漢子辭別子午四人,離開客棧,走了出去。
    子午四人送到門口,見書生、漢子二人不見蹤跡,才轉身進屋。
    喜歡兩宋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兩宋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