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禮

字數:4384   加入書籤

A+A-


    鄭玄上下打量著麵前這位謙遜有禮的年輕人,隻見他麵容俊朗,氣質不凡,心中不禁暗自讚許。此時,鄭玄臉上綻放出慈祥的笑容,猶如春風拂麵般溫暖人心,鄭玄緩緩開口道:“無妨無妨,安定賢侄如此知書達理,實乃難得。快快入座吧!”
    張固望著眼前這位和藹可親、慈眉善目的老者,心情愈發激動起來。能得鄭玄這般人物青眼相加,對他而言,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榮幸和鼓舞。
    眼前這位老人一生剛正不阿,不貪權勢,卻又飽受權勢欺壓。其從四十五歲起受黨錮之禍,被禁錮家鄉長達十四年之久。
    鄭玄晚年回歸高密之後,袁潭攻打北海,圍困孔融於昌都。鄭玄獨子鄭益恩前去救援,卻被袁譚殺害。獨子被害,白發人送黑發人。可能唯一能安慰鄭玄的,也隻有獨子留下了遺腹子鄭小同。
    時間來到建安五年,袁紹與曹操爆發官渡之戰。袁紹為彰顯自身功績,強行征召時年七十四歲的鄭玄前來。
    鄭玄雖為當世大儒,但是麵對天下首屈一指的強勢諸侯。麵對權勢自然也是無法反抗,隻能抱病前行,於途中病逝於元城。而鄭玄的孫子鄭小同最後也是被司馬昭以可笑的理由殺害。
    鄭玄眼見著張固一副心不在焉、魂不守舍的模樣,不禁微微一笑,緩聲道:“二位賢侄不辭辛勞,遠道而來,不知此番所為何事啊?”
    張固這才如夢初醒般回過神來,他下意識地瞥了身旁的郭嘉一眼,但見郭嘉這位平素裏時而放浪形骸、不拘小節,且又自視甚高、頗為傲慢的人物,此時此刻竟然也流露出一絲緊張的神色。
    張固不敢有絲毫耽擱,趕忙抱拳施禮,恭恭敬敬地答道:“晚生此次前來,實乃懇請老大人移駕廣陵,有大事望能得您相助一二。”
    鄭玄聞聽此言,臉色驟然變得凝重起來,沉聲道:“若刺史大人僅是為此事而來,那就無需多言了。老夫此生誌在注解並弘揚聖人之言論,對仕途官場毫無興趣可言!”
    張固心中一急,忙不迭地解釋道:“夫子切莫誤會晚輩!晚生此來絕非是邀夫子入朝為官,而是誠心想請夫子出山,為天下黎民百姓傳播聖人的學說大義!”
    鄭玄聞言,先是微微一愣,隨即便撫掌大笑起來,樂嗬嗬地道:“哈哈,原來是老夫誤解了安定賢侄的一片赤誠之心,真是失禮失禮!不過嘛,老夫在此處同樣能夠講學授業,緣何非得遠赴廣陵不可呢?”
    張固連忙用胳膊捅了郭嘉一下,郭嘉如夢方醒,從懷中掏出三本書籍。遞給張固,張固接過之後,連忙將三本書籍恭敬的遞給鄭玄。
    鄭玄接過書籍,隨即看了一眼。隻見第一本書冊上,赫然寫著三個大字,《禮記注》。
    鄭玄隨即翻開書冊,閱讀起來。隨即歎了口氣,緩緩說道“這《禮記注》是我受到禁錮時,選《周禮》《儀禮》《小戴禮記》三篇,耗14年之功方才著成。”
    “安定賢侄,老夫觀書上筆跡不似謄抄。卻似拓印而成。此為何故?”
    張固隨即說道“這便是晚輩此行請夫子遠赴廣陵的原因。晚輩時常感歎無數典籍因為數量稀少。或毀於人禍,或毀於戰火。為此晚輩於廣陵發明了一種可以大量拓印書籍的工具,起名曰‘活字印刷術’!又建書院一座。”
    “所以晚輩想請夫子前往廣陵,廣招好友大儒,如韓元長,孔文舉,管幼安這些世間大儒。共同整理儒家典籍,由廣陵書院負責大量拓印,將那些聖人書籍可以傳播開來。”
    鄭玄聽後,情緒瞬間變得激動起來,他瞪大雙眼,滿臉不可置信地問道:“安定賢侄所言當真?當真有如此神物現世?”鄭玄的聲音因激動而微微顫抖著。
    站在一旁的張固見狀,趕忙上前一步,躬身行禮後說道:“自然,晚輩怎敢欺騙夫子您?晚輩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認為,要做成這件大事,非得由像夫子這樣德高望重、備受尊崇之人來牽頭方可成功啊!而且,這世間的大儒們手中必定藏有不少已經失傳的珍貴孤本。我們唯有將這些孤本收集起來,加以精心整理和歸納成冊,然後再大規模地進行拓印工作,如此一來,方能避免這些孤本徹底失傳於世呀!”
    說到此處,張固頓了一頓,接著又道:“就拿夫子您所作的《禮記注》為例吧,夫子在為經文作注釋之時,不僅精準地闡釋了經文本身的含義,更是補充了諸多經文之外的重要資料。這些補充的內容極大地豐富了經文原本的內涵和意義。然而,令人擔憂的是,這些補充資料的出處說不定哪天就會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傳。但幸運的是,如今多虧了夫子您的辛勤付出與努力,使得其中一部分得以在禮記中保存下來。這無疑是夫子您的一大功績啊!”
    鄭玄欣慰道“好,好,好。既然如此,這廣陵我自然是非去不可了!此事我倒是做定了!”
    隨即,鄭玄拿起禮記。對著張固說道“安定既然拿來一篇禮記,老夫就要考考安定!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是何意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固瞬間有了一種後世麵對老師抽查課文背誦的感覺,還好自己當初看過禮記的注釋。於是張固連忙起身回答道“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有地位的人,心中時刻都要有個“敬”字,外表要端莊,像是儼然若有所思樣子,說話要態度安祥,句句在理。做到這三點,才會使人們安寧!”
    鄭玄點了點頭說道“不錯,安定既然說是以晚輩之禮前來。那老夫就要叨擾幾句,安定如今為一方諸侯。治下之民百萬。更是要知禮守禮!隻有這樣才能讓百姓安寧。”
    “如今,天下大亂。禮崩樂壞,儼然一副秦末亂象!而若想要平定亂世,更要做一個謙謙君子,知禮而守禮。如此才能誠其心,誠其心方可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平後天下。”
    鄭玄教導張固的這一席話,正是禮記中被後世人最為熟知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張固趕忙再次躬身施禮,聲音洪亮地應道:“安定謝夫子教誨!學生定當銘記於心!”他直起身子後,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等待著鄭玄繼續發話。
    鄭玄微笑著擺了擺手,語重心長地接著說道:“安定賢侄啊,你需時刻謹記,身為君子,應當行走於大道之上。偶爾耍些小聰明或許能獲得短暫的勝利,但絕無可能贏得長久。這其中的道理,你可明白了?”
    話音剛落,隻見鄭玄那雙原本就透著睿智光芒的蒼老眼眸,突然迸射出一道銳利無比的精芒。張固隻覺得那目光猶如兩道閃電直直地劈向自己,刹那間,他渾身一顫,額頭冷汗涔涔而下。
    此時此刻,他心中暗自叫苦不迭,感覺自己內心深處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心思,在此刻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麵前已然無所遁形,被看得通通透透。
    然而,鄭玄很快又恢複了和藹可親的笑容,輕聲說道:“安定賢侄莫要緊張,老夫也隻是隨口提點一二罷了。眼下老夫這裏還有諸多典籍亟待整理。人手不夠,待到全部整理妥當之後,老夫便會立刻啟程,動身前往廣陵。如此還需賢侄多多協助才是啊。”
    張固深深地呼出一口濁氣,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後,才緩緩回答道:“晚輩知曉了,這便去著手安排相關事宜,定會派遣得力之人前來協助護送夫子。”說罷,他向在座眾人拱手示意。
    接下來,幾個人重新坐定,開始漫無邊際地閑聊起來。時間就在這樣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悄然流逝。沒過多久,張固和郭嘉相互對視一眼,心領神會地站起身來,一同向眾人抱拳辭別,然後轉身踏上歸程之路,直奔郯縣而去。
    一路上,張固與郭嘉並肩騎著駿馬,馬蹄聲噠噠作響。張固端坐在馬背上,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剛才鄭玄所說的那些話語,不禁苦笑著搖頭歎息:“奉孝啊,看起來我心中那點小九九,早就被康成公瞧得明明白白、徹徹底底啊。”
    郭嘉聞言,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寬慰道:“主公不必如此憂心忡忡。想那康成公曆經一生風雨,無數大起大落都未能將其擊倒,還有什麽什麽大風大浪未曾經曆呢?主公您雖然存有那麽一點點私心,但從大局出發,您所采取的行動對於整個天下的黎民百姓而言,無疑是大有裨益之事。想來康成公定然也洞察到了此節!”
    張固微微頷首,表示認同,緩聲道:“此事既已妥善安排,且東海亦成功收入囊中,吾總算能鬆一口氣!如此一來,便可全心全意地去籌謀其他要事!”
    站在一旁的郭嘉麵露疑惑之色,拱手問道:“主公啊,雖說如今東海已然拿下,但琅琊國這個郡尚未完全掌控於我們手中。以嘉之淺見,主公似乎並無謀取此地之意?不知主公有何深意呢?”
    ……
    喜歡三國之風起揚州請大家收藏:()三國之風起揚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