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荊州的處理
字數:4572 加入書籤
接下來的日子裏,時光仿佛凝固了一般,張固所能做的唯有默默等待。回想當日他對劉表所言,讓其兒子稱帝之事,如今想來,那也不過是隨口而出的一句戲言罷了。
畢竟,天下間姓劉之人多如繁星,又何必單單緊盯著劉表一家?且不說其他地方,就在張固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內,便有數支正統的劉氏血脈!
而張固之所以亮出傳國玉璽,目的實則再明顯不過。他就是想要借此告知劉表,倘若劉表願意歸降,那麽曹操能夠給予他的一切,張固同樣可以賜予,不僅如此,興許自己給的還會更為豐厚!
機會已經給了劉表,怎麽選擇隻能看他自己了!
時光匆匆而過,轉眼之間已是三日之後。果不其然,正如之前所約,劉表乘坐著馬車緩緩駛出城門,率領一隊人馬,朝著張固所在的大營徐徐而來。
張固聞知此訊後,不敢怠慢,親自率領一眾將領興衝衝的步出營帳相迎。不怪張固失態,隻要劉表投降。張固就能在極快的時間拿下荊州!
營門外的張固遠遠地便望見劉表的馬車漸行漸近,最終穩穩停在了大營門前。
隻見劉表輕身躍下馬車,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著象征著荊州最高權力的荊州牧印信,步履沉穩地向著張固走來。
待到近前,劉表那張略顯滄桑卻依然剛毅的麵龐映入眾人眼簾。此刻的他神色莊重而肅穆,雙手將那枚沉甸甸的荊州牧印信高高舉過頭頂,聲音低沉而有力地道:“張將軍,老夫荊州牧劉表,今日心甘情願地將這荊州之地交托於您手中。隻盼將軍日後能夠善待此地百姓,護佑一方平安,保得邊境安寧無虞。”
張固見狀,微微一笑,伸手從劉表手中接過荊州牧印信,鄭重道:“景升公放心,張某既受此重任,必不負所托。荊州百姓,皆為我之子民,張某定當竭力護佑。”
劉表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複雜之色,但很快恢複平靜。他側身讓開一步,示意身後的蒯良將江陵城的城防圖冊和荊州的戶籍冊財糧兵馬等統計書冊一並呈上。
張固接過圖冊,略一翻看,便交給身旁的周瑜,隨後張固對劉表道:“景升公既已歸順,從此刻開始便是我張固的座上賓。請隨我入營,稍作歇息,待我安排接管江陵城事宜。”
劉表微微頷首,跟隨張固進入大營。營中早已備好酒宴,張固請劉表上座,自己則坐在主位,舉杯道:“今日景升公歸順,實乃荊州之福,天下之幸。張某敬景升公一杯,願今後與諸位共襄盛舉,平定亂世。”
劉表舉杯一飲而盡,淡淡道:“張將軍雄才大略,老夫無比佩服。隻望將軍日後能善待荊州百姓,老夫便無憾矣。也算是對得起荊州百姓了!”
酒過三巡,張固命人護送劉表前往早已準備好的營帳內休息,自己則召集眾將,開始部署接管江陵城的事宜。他命甘寧率精兵先行入城,接管城防,同時張貼安民告示,安撫全城百姓。
而劉表麾下的五萬大軍則在王威等人的率領之下,列隊出城,又分成五座小營安紮。並且每座小營都有張固麾下將領作為主將坐鎮其中。
荊州大地權力的交接,也在這一刻悄然開始。而趙雲則率領四千玄鐵騎悄然北上。準備接過襄陽城防。與趙雲一起前往襄陽的,便是劉表之子劉琦。
這也表明了劉表的態度,以子嗣隨軍前往。既是為了安定張固的心,也是向文聘表達了自己的態度。相信以文聘對劉表的忠誠,趙雲此行也不會有太大的麻煩。
張固此時也開始有點佩服這個曆史上坐鎮荊州二十多年的荊州牧。雖然世人都認為他不思進取,這麽多年沒有任何勢力上的擴充。
但是他坐鎮荊州之時,一輩子主要是在與世家的爭權奪利中度過。可即使這樣,他也沒有丟掉荊州的土地。此時歸降之後,劉表也拿得起放得下,全心全意幫助張固安穩荊州。
幾日後的清晨,張固親自率軍與劉表共同進入江陵城。城中百姓早已聽聞劉表歸順之事,見張固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心中稍安。
張固入城後,立即下令減免賦稅,從其他地方運糧過來,開倉放糧,賑濟貧民,並宣布廢除劉表時期的一些苛政。百姓見狀,紛紛稱讚張固仁德,民心漸穩。
接管江陵城後,張固並未急於擴張,而是著手整頓內政,安撫荊州各郡縣。他深知,荊州乃四戰之地,若不穩固根基,難以長久。
與此同時,蒯良與魯肅一同南下,前往荊南。告知劉磐和劉虎二人,劉表的決定。
不久之後,消息傳來,劉磐與劉虎二人願意歸降。趙雲也成功坐穩襄陽,開始整編襄陽城內的守軍。而桂陽的劉度見形勢急轉直下。也隨即下令向郭嘉投降。
見局勢穩定,張固從揚州調虞翻、顧雍、諸葛圭與步騭來到荊州。分別擔任荊南四郡的太守!
至於南郡太守,則被張固交給趙雲擔任。而張固也將陸遜和劉先調往襄陽,擔任趙雲的副手。而甘寧則被張固調往江夏,擔任江夏太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其實趙雲和甘寧擔任太守一職,不過是兼任。趙雲擔負的責任,還是荊州南郡與江夏的軍事防禦。
而張紘已經從九江趕往荊州,張固準備讓張紘擔任荊州刺史一職。負責荊州的政務。
趙雲和甘寧的任命,不僅是因為他們的軍事才能,更是因為他們對張固的忠誠。張固知道,隻有將重要的軍事要地交給最信任的人,才能確保自己的統治穩固。
而張紘的任命,則是看中了他的政治才能和治理經驗。張固相信,在張紘的治理下,荊州的內政一定會更加穩定和繁榮。
而此時揚州空出許多太守職務,張固將蒯良與韓嵩調往揚州,接任了兩個太守職務。其他的,則是從廣陵書院每,選出了幾位優秀的人才,擔任太守一職。
甚至為了安撫荊州士族,張固還將龐山民安排了一個丹陽太守的職務。雖然龐統沒有選擇出仕張固,但是龐季和龐德公卻向自己透露了誠意,選擇前往廣陵書院教學任職。
張固深知,有時候權力的交接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他必須讓劉表和他的部下們感受到他的誠意和決心。因此,他在安排職務時,特意考慮了每個人的能力和背景,力求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隨後,張固在荊州搜羅人才,短時間內,有數人前來投奔張固。分別是馬良、蔣琬、李嚴、鄧芝等人。
張固將這些人才全部配給張紘使用,分別擔任荊州內部要職。而劉表自從歸降之後,也不是所有的人才都選擇留下。
其中伊籍逃離,前往了北方。據說最後投奔了劉備。而蒯越則是出使許昌之後,再也沒有回來。
經過數月的艱苦奮戰以及眾人齊心協力地不懈努力,荊州全境終於迎來了久違的平靜,局勢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製和平定。
在此期間,張固憑借著自身卓越的領導才能、睿智的戰略決策以及強大的軍事實力,成功地將自己的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張和鞏固。
與此同時,曾經坐擁荊州的劉表在張固巧妙周全的安排下,不得不離開他熟悉的故土,舉家遷往廣陵暫居。因為按照之前雙方所達成的約定,劉表需要在這裏耐心等候時機成熟,以便能夠順利出任三公之職。
隨著局勢逐漸穩定下來,張固開始對荊州內部展開大規模的人事調整和布局。眾多效忠於他的得力手下如潮水般湧入這片土地,並迅速占據了各個重要職位和關鍵崗位。
與此相反,那些原本隸屬於劉表麾下的荊州係人才,則在這股浪潮衝擊下紛紛被調離原有的工作崗位。其中,王威和劉磐兩人被派遣至徐晃帳下聽令;以勇猛善戰著稱的文聘則接到命令,轉投到黃忠麾下效力;至於劉虎和霍峻,則一同被調配到位於江夏的甘寧手下。
通過這樣一連串精心策劃且有條不紊的部署和調動,原本就因各方勢力交織而顯得紛亂無序的荊州內部格局被徹底打破並重新洗牌。至此,整個荊州完全落入了張固的掌控之中,成為他堅實可靠的後方基地和資源寶庫。
然而,要完成如此複雜繁瑣的權力交接和人員安置並非易事,其間涉及到無數的利益博弈、權謀算計以及各種微妙關係的平衡協調。
盡管並未爆發激烈的戰爭衝突,但這種看似風平浪靜背後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以及錯綜複雜的職務安排等問題,同樣令人頭疼不已。不知不覺間,時光匆匆流逝,半年的光陰就這樣在忙碌中悄然溜走。
就在一切都塵埃落定之際,一直在荊南地區奔波勞碌的郭嘉方才風塵仆仆地踏上歸程,返回江陵。而此時此刻,張固早已在城中翹首以待,他已焦急地盼望郭嘉歸來多日了!
……
喜歡三國之風起揚州請大家收藏:()三國之風起揚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