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困住劉備的辦法

字數:5314   加入書籤

A+A-


    殘陽如血,映照著洛陽城頭新換的旗幟。趙雲站在城樓上,銀甲在夕陽下泛著冷冽的光芒。他手按劍柄,望著城內尚未熄滅的餘燼,眉頭微蹙。
    "報——"一名斥候快步跑上城樓,單膝跪地,"將軍,城內已全部搜查完畢,劉備軍確實已經全部撤離。糧倉和武庫被焚毀,隻搶救出少量物資。"
    趙雲微微點頭:"百姓傷亡如何?"
    "回將軍,劉備軍撤離前並未擾民,隻是帶走了所有能帶走的糧草和兵器。百姓們大多閉門不出,城中秩序尚好。"
    "傳令下去,嚴明軍紀,不得擾民。違令者,斬!"趙雲的聲音不大,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副將鄧芝走上前來:"子龍將軍,函穀關方向已派先鋒部隊前去查探,尚未發現劉備軍蹤跡。看來他們確實退往潼關了。"
    趙雲目光投向西方,那裏是潼關的方向:"劉備退得如此幹脆,倒是出乎意料。傳我將令,第一營、第二營留守洛陽,修繕城防;第三營隨我前往函穀關探查情報;第四、第五營分駐伊闕、大穀二關,確保洛陽外圍安全。"
    "諾!"鄧芝領命而去。
    當夜,趙雲在臨時帥帳中寫好了軍報,命快馬加急送往許都。他沉思片刻,又添了幾筆:"...劉備雖敗,然其主力尚存,尤以西涼鐵騎為甚。今退守潼關,據險而守,恐非短期可圖。末將以為,當先固洛陽,再圖進取..."
    三日後,陳留,張固府邸。
    "好!子龍果然不負所托!"張固拍案而起,手中軍報微微顫動。這位年近四十的梟雄眼中閃爍著勝利的光芒,"洛陽既下,中原門戶已開!"
    堂下謀士郭嘉輕咳一聲,蒼白的麵容上浮現一絲憂慮:"主公,趙雲將軍信中提及劉備退守潼關,此事不可小覷。潼關天險,易守難攻,若劉備據險而守,恐成心腹大患。"
    張固不以為意:"奉孝多慮了。劉備新敗,士氣低落,我軍挾大勝之威,一鼓作氣拿下潼關有何難處?"
    "主公,"另一位謀士賈詡拱手道,"劉備雖敗,但其麾下龐統、諸葛瑾皆智謀之士,關羽、張飛更是萬人敵。今退守潼關,必有所圖。貿然進攻,恐中其計。"
    郭嘉微微點頭,繼續道:"更重要的是,劉備在漢中仍有根基。若我軍主力攻打潼關,其或從武關出兵,斷我後路。"
    "武關?"張固眉頭一皺,走到懸掛的地圖前,"你是說這裏?"
    郭嘉起身,指著地圖上武關的位置:"正是。武關南通漢中,東連南陽,乃連接關中和荊襄之要道。昔日高祖入關中,即取道武關。今劉備據潼關而守,必思奪取武關,以通漢中。"
    張固沉思片刻,突然轉身:"寇封不是在那裏駐守嗎?"
    "正是。"郭嘉點頭,"然寇將軍年輕,麾下僅一萬兵馬。若劉備遣大將攻關,恐難久守。"
    賈詡補充道:"更令人擔憂的是,武關若失,則南陽危矣。南陽乃我軍糧草重地,一旦有失,前線大軍將陷入絕境。"
    張固的臉色漸漸凝重起來。他來回踱步,鎧甲發出輕微的碰撞聲。堂下眾謀士靜默不語,等待主公決斷。
    "報——"一名侍衛快步走入,"啟稟主公,徐晃將軍求見。"
    張固眼前一亮:"快請!"
    不多時,徐晃大步走入,抱拳行禮:"主公,末將奉命平定戰場叛亂,收攏逃兵!現已功成歸來!"
    張固大喜:"公明來得正好!"他簡要說明了當前形勢和謀士們的擔憂。
    徐晃聽完,毫不猶豫道:"主公若憂武關,末將願率精兵前往增援!"
    郭嘉眼中閃過讚許之色:"徐將軍勇冠三軍,若由他鎮守武關,必可萬無一失。"
    張固拍板:"好!公明,著你即日點齊兩萬精兵,星夜趕往武關。到達後,全權負責武關防務,務必確保關隘安全!"
    "末將遵命!"徐晃抱拳領命,轉身大步離去。
    郭嘉又建議道:"主公,可同時傳令趙雲將軍,命其加強洛陽西麵防禦,與武關形成犄角之勢。如此,縱劉備有通天之能,日後也難有作為,隻能固守一隅之地。等咱們拿下曹操,劉備早晚必敗。"
    張固點頭稱善,立即命人起草軍令。
    當夜,張固獨自在書房研究地圖。燭光搖曳,將他的身影拉得很長。他手指從洛陽劃到潼關,又從潼關劃到武關,眉頭越皺越緊。
    "主公還未休息?"郭嘉的聲音從門外傳來。
    "奉孝啊,進來吧。"張固頭也不抬,"我在想,劉備為何如此幹脆地放棄洛陽?以他的性格,不該如此輕易認輸。"
    郭嘉輕搖羽扇:"這正是劉備高明之處。明知不可為而不為,保存實力以待時機。主公不可因其敗退而輕視之。"
    張固歎了口氣:"我何嚐不知。隻是眼看大業將成,難免心急。"
    "用兵之道,欲速則不達。"郭嘉輕聲道,"今曹操龜縮河北,劉備退守潼關,皆不足為慮。主公當務之急,乃是鞏固已得之地,安撫百姓,積蓄糧草。待時機成熟,一舉而定天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張固大笑:"有奉孝此言,我心甚安!"
    同一時刻,武關城頭。
    寇封按劍而立,夜風吹動他的戰袍。這位原本的劉備義子,如今年輕的張固麾下將領不過二十五六歲,卻已肩負守衛要隘的重任。
    "將軍,探馬回報,潼關方向有兵馬調動跡象。"副將低聲稟報。
    寇封眼神一凝:"可探得是何人領兵?"
    "據說是管亥,率輕騎三千,在武關以北三十裏處活動。"
    寇封冷哼一聲:"劉備麾下將領,來者不善啊,後麵應該還有大部隊。傳令下去,加強戒備,多派斥候,務必掌握敵軍動向!"
    副將猶豫道:"將軍,我軍僅一萬人,若劉備大軍來攻..."
    "慌什麽!"寇封打斷他,"武關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萬精兵足矣!再者,主公必不會坐視武關有失,肯定會派援軍前來。"
    正說話間,城下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不久,一名傳令兵氣喘籲籲跑上城樓:"報——主公軍令!"
    寇封接過竹簡,就著火炬細看,臉上漸漸露出喜色:"好!徐晃將軍率兩萬精兵來援,三日後可到!"
    眾將士聞言,士氣大振。
    寇封環視眾人,朗聲道:"諸位聽見了?主公深知武關重要,特派大將增援。這三日內,務必提高警惕,嚴防劉備軍偷襲!"
    "諾!"眾將士齊聲應答。
    寇封望向北方黑暗中的群山,心中暗道:"管亥...不管你有何圖謀,武關絕不會輕易落入劉備之手!"
    潼關,劉備軍大營。
    管亥單膝跪地:"主公,末將在武關以北發現張固軍斥候活動頻繁,恐已察覺我軍意圖。"
    劉備扶起馬岱:"伯玉辛苦了。武關守將何人?"
    "乃張固麾下小將寇封,據守武關已有一年有餘。"馬岱答道。
    一旁的龐統輕搖羽扇:"寇封雖年輕,卻頗有膽略,是荊州大族出身,我在荊州時也聽過他的名號。更棘手的是,據探子報,張固已派徐晃率兩萬精兵增援武關,不日即到。"
    劉備眉頭緊鎖:"徐晃乃當世名將,若由他鎮守武關,恐難圖之。"
    張飛拍案而起:"大哥何必長他人誌氣!給我五千精兵,定在徐晃到達前拿下武關!"
    諸葛瑾連忙勸阻:"三將軍不可魯莽。武關地勢險要,強攻傷亡必重。即便拿下,麵對徐晃援軍,也難堅守。"
    "那該如何是好?"張飛瞪大眼睛,"難道眼睜睜看著武關落在他手時刻威脅咱們?"
    龐統微微一笑:"三將軍勿憂。武關固然重要,但並非唯一通路。我有一計,可繞過武關,連通漢中。"
    劉備精神一振:"士元快講!"
    龐統走到地圖前,手指點向一處:"米倉山。此地雖山路崎嶇,但可通漢中。可派一支精兵秘密開辟山道,作為我軍與漢中間的秘密通道。"
    諸葛瑾補充道:"同時,可佯攻武關,吸引徐晃注意。待其大軍集結武關,我軍主力則可從潼關出擊,攻打洛陽!"
    劉備沉思良久,終於拍案定計:"好!就依二位先生之策。翼德,著你率一萬兵馬,大張旗鼓做出攻打武關之勢,但不可真攻;管亥,著你精選三千山地兵,秘密開辟米倉山道;其餘眾將,隨我整軍備戰,待時機成熟,東出潼關!"
    眾將領命而去,帳中隻剩劉備與龐統二人。
    劉備望著搖曳的燭火,輕聲道:"士元,此計能成否?"
    龐統目光堅定:"主公勿憂。張固雖強,但其戰線過長,兵力分散。我軍雖敗,但根基尚在。隻要漢中、西涼穩固,假以時日,必能扭轉局勢。"
    劉備點點頭,眼中重新燃起鬥誌:"好!就讓張固先得意一陣。待張固攻打曹操之時,想必時機就會成熟,我必親率大軍,奪回洛陽!到那個日後,張固無法回援,咱們的機會就來了!現在放棄洛陽隻不過是避敵鋒芒!"
    ……
    喜歡三國之風起揚州請大家收藏:()三國之風起揚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