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三周期共振法則的雛形
字數:3813 加入書籤
三周期共振法則的雛形
通達信軟件的回測界麵在淩晨三點泛著幽藍光芒,二十英寸的曲麵屏上,2019至2022年的勝率曲線如蜿蜒的銀蛇般伸展。陳默的食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f12鍵的金屬鍵帽因頻繁使用而發亮,屏幕上68的平均勝率數字在周線acd金叉、日線頸線突破、60分鍾量能階梯的三因子模型下閃爍,卻在2022年q4的區域突然陡峭下挫——勝率腰斬至35,如同平靜的湖麵突然裂開冰縫。
“量能階梯的日均增幅參數必須卡死在15到25。”陳默的聲音在寂靜的工作室裏清晰響起,他指著老張屏幕上的60分鍾量能模型,後者正在用數位板繪製量能曲線,“去年測試過星空科技的案例,單日增幅超過30的標的,對倒交易占比超過45。”老張的筆尖在屏幕上劃出一道斜線,將5日均量線的斜率條件嵌入模型,回測曲線在2020年鋰礦牛市段明顯上揚,勝率數字跳動至82。
“頸線突破幅度要不要同步調整?”老張調出中化科技的曆史k線圖,2023年那次假突破的上影線格外醒目,“之前設定的3閾值太低,中化科技突破3.6後還是回落,實際有效突破需要更強的力度。”陳默的目光落在屏幕上的成交量柱,突破當日早盤集中放量後午後萎縮的形態曆曆在目:“提到這個,我想起來了——真正的有效突破需要足夠的幅度來確認,就像中化科技,幅度不夠說明主力信心不足。”他頓了頓,手指在鍵盤上敲擊出頸線突破的新參數,“把幅度提高到5,同時增加3日未回踩破位的條件,這樣能過濾掉大部分假突破。”
老張迅速修改模型參數,2018年化工板塊的回測數據立即更新:“識別率提高了9.2個百分點,熊市中的誤判案例減少40。”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鏡,屏幕藍光在鏡片上投下細碎的光斑。
工作室的玻璃門突然輕響,周遠山挾著一本泛黃的操盤日誌走進來,鞋底在防靜電地板上發出輕微的摩擦聲。“2018年秋天,我就是用類似的模型抄底。”他將日誌攤開在陳默麵前,2018年10月的k線圖上,滬深300指數如瀑布般下泄,20日均線以45度角持續下行,“當時隻盯著個股的周線金叉,沒看大盤臉色,”他的指尖劃過日誌裏用紅筆圈住的指數曲線,旁邊的批注字跡潦草卻醒目——“熊市中個股勝率隨大盤指數同步下降,單因子模型失效。”
陳默的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下巴,目光落在日誌中夾著的利弗莫爾語錄複印件上:“‘市場隻有一個方向,不是多頭也不是空頭,而是正確的方向。’”他喃喃自語,調出vix波動率指數,2022年q4的數據顯示,當恐慌指數高於30時,模型勝率比平時低20.3。“但波動率指數太間接,”他搖頭,想起周遠山常說的“市場水溫”理論,“用滬深300指數20日均線作為大盤擇時指標如何?均線向上代表中期趨勢向上,向下則是下降趨勢。”
老張立即調出2023年的實時數據,將滬深300指數20日均線向上作為過濾條件。4月大盤震蕩期的勝率曲線從40緩慢回升至55,而5月指數拐頭向上後,勝率曲線如掙脫枷鎖般攀升至75。“這就對了,”陳默在操盤日誌上重重寫下,筆尖在紙麵上留下深深的劃痕,“之前的模型是空中樓閣,沒有大盤環境的支撐,再完美的技術信號也是沙灘上的城堡。”
周遠山湊近屏幕,鏡片後的目光掃過勝率曲線:“利弗莫爾還說過,‘先看大盤,再看個股。’”他的手指點在2022年的低穀區域,“你看,當大盤均線向下時,即使個股信號全紅,勝率也會被拖下水。模型現在缺的不是技術因子,而是對市場整體溫度的感知。”
陳默盯著日誌中周遠山2018年的交割單,買入價下方用紅筆標注著“忽略大盤趨勢”的警示,突然意識到自己犯了同樣的錯誤——過去三個月的研究聚焦於個股的周線、日線、60分鍾線,卻忽略了市場環境這個最底層的維度。“就像在暴雨中開車,”他低聲說,“即使車子性能再好,看不清路況也會翻車。”
下午三點,老張完成了初代模型的構建,四個維度的條件在三塊屏幕上同步顯示:
3. 60分鍾級別:量能階梯達標,5日均量線以1525的幅度穩步上移,單筆超萬手成交占比<30;
4. 環境級別:滬深300指數20日均線向上預留行業指數強度等擴展接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環境級的預留接口是關鍵。”陳默盯著第四項,調出鋰礦企業a的實時數據——周線acd金叉、日線突破頸線5.2、量能階梯完美,但滬深300均線走平,導致其在震蕩市中表現疲軟。“這個標的就像一台馬力強勁的賽車,”他對老張說,“但現在行駛在坑窪的路麵上,動力再強也跑不出速度。我們需要更精準的路況指標。”
老張在模型備注裏打下“貝塔因子優化”的字樣:“要不要加入行業指數與大盤的相對強度?比如要求行業指數跑贏大盤10以上?”陳默點頭,想起2020年鋰礦牛市中,鋰礦指數日均跑贏滬深300指數1.5,模型勝率因此提升15。
深夜,周遠山的消息伴隨著文件傳輸提示音響起,《股票大作手操盤術》的掃描件中,利弗莫爾的批注被紅色高亮:“‘在你開始交易前,確保整個市場的趨勢是向上的。’”附言隻有一句話:“這裏的‘整個市場’,就是你模型中的環境級因子。”
陳默盯著屏幕上的“環境級”條件,往事如潮水般湧來——251章陽光能源的acd陷阱、252章中化科技的頸線假突破、253章星空科技的量能對倒,這些失敗案例此刻在模型中串聯成線:所有的技術信號,都需要市場環境的背書。他調出2020年7月的複盤數據,當滬深300指數20日均線向上,且鋰礦指數跑贏大盤20時,模型捕捉到了天齊鋰業的主升浪,勝率高達89。
“市場環境是土壤,周線趨勢是種子,日線突破是發芽,量能階梯是養分。”陳默在日誌中寫下新的感悟,筆尖在“土壤”二字上停頓良久,“沒有肥沃的土壤,再好的種子也會腐爛。”
淩晨四點,老張還在調試環境因子,鍵盤敲擊聲和數據回測的蜂鳴聲交織成一曲工業時代的夜曲。陳默關掉主屏幕,隻剩下周線acd金叉的標的列表在副屏閃爍,其中一隻鋰電標的引起他的注意——周線水上二次金叉、日線突破頸線6.3、量能階梯達標,但滬深300均線剛剛拐頭,行業指數跑贏大盤12。
“明天重點跟蹤這個標的。”陳默對老張說,聲音裏帶著一絲疲憊卻堅定,“環境級因子的優化不會一蹴而就,但至少我們找到了方向。”他看著屏幕上的預留接口,突然意識到,量化模型的構建就像攀登雪山,每一步都可能遭遇新的暴風雪,但每一次登頂都能看到更廣闊的風景。
窗外的天空泛起淡青色,陳默在操盤日誌的最後一頁寫下:“三周期共振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當技術信號與市場環境形成共振,才能聽見市場真正的心跳。”墨水在紙麵上暈染,如同他此刻的思路——從單一指標到多因子體係,從技術分析到係統思維,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修行。
老張的回測程序再次發出蜂鳴,優化後的模型在2022年熊市的勝率提升至45。陳默看著這個微小的進步,明白真正的考驗尚未到來——當實時行情中的標的觸發所有因子,他能否克服心理障礙,嚴格執行模型信號?當市場環境突然惡化,模型能否及時發出預警?
工作室的門輕輕打開,周遠山抱著一摞資料走進來,晨光從百葉窗的縫隙中斜切進來,在他手中的利弗莫爾筆記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陳默知道,屬於三周期共振法則的真正實戰,即將在黎明後的市場中拉開序幕,而此刻的雛形,隻是這場漫長征途的第一步。
喜歡股市搬運工請大家收藏:()股市搬運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