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文人阻遷

字數:7936   加入書籤

A+A-


    一聲聲肺腑呐喊歸於寂靜,前方白衣老者口中一言一語太過洪亮,聽的人振聾發聵。
    “草民司空再興,率眾文人舉子:一問國之君主無端毀盟,背信棄義,累及全境,三國犯境卻無能退敵,竟綁民於外賊為奴,天理何在?”
    “二問,敵賊撕約複犯,以見其心昭昭,為何命將士拚死拒北,卻自溜南以求苟存?”
    老人家吼的聲嘶力竭,眼淚橫流,卻仍不願停下:“將兵奮戰,甘為家國馬革裹屍,何該棄之如屣?七尺兒郎,寒心冤於孤軍困亡……悠悠蒼天啊!何該如此啊?”
    “將可死,兵可死,軍可賦沒,卻不該被國棄之腦後!家家大小其痛,殿上可知其哀啊!”
    “三問陛下,今眾軍已集,怎能不戰而雪恥?撤?天子受萬民供養,當定安業於百姓,危難關頭不可棄而自去,拋萬萬生靈於水火之中啊!”
    “渡河苟存於南,此為斷國脊梁,違民意,失人心,豈能久存?一而再,再而三退,不愧乎?退至何地方休?自醉不醒,躲至何日方醒?”
    “莫非要搬朝南奔入淵,同魚為鄰不成!?”
    “若真如此,爾等又有何麵目去見曆代先帝呀?”
    “莫非要搬朝南奔入淵,同魚為鄰不成!?”
    眾學子赤心肝膽,朗朗而言,憤慨滿腔,似要掀翻這一片破天爛地:“江山社稷不可讓敵,請陛下三思而後行!”
    官兵護道,將他們擠了開去,可那聲音震地驚天。
    皇上隻覺麵如火燒,卻不敢起身下車,越發惱恨自家那個從糞坑裏撈起來,魂飛魄散坐著牛車去北邊的太上皇老爹,一怒,再怒,又怒,最後隻能皺著眉,攥緊拳頭罷了。
    城門有守軍匆匆奔來,齊齊跪下,領頭將官頭叩於地,聲嘶力竭吼道:“皇上,您就留下吧,臣必誓死相護!”
    “我等誓死保護皇上!”
    皇上聽著,握緊了旁邊佩劍,仰起頭眨著赤紅的眼,記起登基後那夜,與高少之徹夜長談時他的一句“大景早已一錯再錯了”,隻覺雞毛一地,無顏於世,又因泰山之重,緩緩鬆了手。
    “司空先生所言差矣,如今若不南遷,怎保基業。”
    眾人心中大驚,又覺荒唐,隻見有官員看不過眼便上前阻攔,行了一禮後要侃侃而談:“大勢所趨,司空先…”
    ”何為大勢所趨?”
    “……”皇上一聽這架勢,便惱那官員多嘴多舌。
    眾人也不敢言語,就聽司空先生又道:“大勢所趨?何為大勢?大勢乃順天應民!太祖曾言,天子寧有種乎?國須賢者治之,能賢者順天應民,興邦安國則民可以長樂!”
    那官員這便有些招架不住,張口言道:“南遷之……”
    “上梁不正下梁歪!”
    司空先生冷“哼”一聲:“聖人有言: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
    他忍不住咳嗽一聲,但仍是鏗鏘有力:“君無信,民何以信?民不安,國何以治?國不定,則生大亂,大亂起則社稷危,社稷危則大廈傾,大廈傾則國破,國破則民無可依,無可依者何以家安?民不安則生靈塗炭,談何基業存續!”
    “司空先生……”
    那官員被說的已無心再講理,滿眼尋求地看著在朝同僚,卻是無一人敢開口來救。
    “君待臣以禮,則臣視君如腹心,事以上忠,利國利民。君待民如子,則民視君如父,萬眾一心,忠國念君。”
    “若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事不心記。”
    “若君視民如無物,則民不知有君,不思君國。”
    “若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為寇仇,無君無國。”
    “若君視民如牛驢,眾民則起而攻君,改朝換代。”
    那官員滿臉脹紅,想道一句“大逆不道”卻是怎麽都不敢再開口,恨是地上無縫可鑽。
    不僅是那官員,在場不少同僚也以赤麵紅耳,隻怪是司空老先生罵的著實難聽,卻又句句在理,盡叫人無可反駁。
    君臣一體,這看似多是在罵上皇無德無能,昏潰禍國,可誰能不知,他是把整座灰溜溜南遷的朝堂都罵了進去。
    可饒是昏庸如上皇,當年在被司空老先生寫文辱罵時,也隻敢將各處的文章收回焚盡,卻是不敢定罪下獄。
    城外一幫剛眼睜睜看著文人緊趕過來的兵將“匆匆”來援,赤膽忠心護衛天子。
    身披甲胄,腰間懸刀的官兵們隻敢盡可能將賴在道中的文人和百姓,統統拉走。
    一時間連連慘叫,好似官兵燒殺擄掠了一般,嚇得有些小兵趕忙放了手,見其又乖順擋路,隻能咬牙趕忙去拽,渾渾噩噩拉出一條通天大道。
    眼見如此,司空先生泣而怒道:“君不念萬萬生靈,景將不久矣!今日南去可安幾時?今生可有歸故之日?我等不願背景,寧死不葬他鄉!”
    “砰。”
    “先生!”
    世間一靜,眾人大驚,誰能想到,一代大儒於再興城外,眾目睽睽中,憤然撞死在了路邊高大的石碑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那石碑上,刻著興朝一位從這座城裏走出的豪傑,流傳於世間的一段話。
    “若天不佑,己莫自棄,存堅誌者,向生奮進!遇折而就,糊於世不知何為。遭挫而棄,猶是青雲亦衰。行差記過而改為善,知過無所改則惡,吾輩者當自省。”
    “父親!”司空遊抱著滿頭是血的人連連痛呼:“父親!”
    老人家神色清明,重重歎息一聲便沒了聲息,雙目緩緩地合上,兩顆淚珠滑落。
    “先生!”
    幾乎是在那一靜之後的下一瞬,眾學子沒有圍在一處哀嚎不止,口中朗朗之聲越發響亮,重複著剛剛那位老人家憤而離世前的最後一句話。
    “君不念萬萬生靈,景將不久矣!今日南去可安幾時?今生可有歸故之日?我等不願背景,寧死不葬他鄉!”
    “君不念萬萬生靈,景將不久矣!今日南去可安幾時?今生可有歸故之日?我等不願背景,寧死不葬他鄉!”
    一個個舞文弄墨的漢子朝著石碑或官兵的尖刀撞去,剛剛萬分震驚的官兵有了準備,趕忙收刀入鞘,生怕手上沾了血,還想將石碑團團圍住。
    石碑旁皆是文人,官軍寸步難進,眼睜睜看著一個兩個,三個,四個憤而求死……
    屍堆成坡,石碑染血。
    “陽山兄!”
    血燃肝膽,有書生越了規矩,上了天子車架,還沒站穩便被冷漠無情的官兵一刀斬落於地,血花四濺,驚得周邊又是一陣悲鳴,轉而寂靜無聲。
    〞休得放肆!”
    高官一聲怒,直把那抽刀的盧親衛嚇得不知所措。
    正在這時,為之一靜的文人舉子如脫韁野馬,爭先恐後撲上前來,眾官兵趕忙驅趕:“下去下去,你們大膽!”
    “刀不長眼!"那親衛本想震懾一番,豈料這幫文人卻越發得寸進尺,一個個視死如歸攀著正在行駛的馬車而上,一口口喊著“陛下請留步",勢必要見一麵裏頭的窩囊天子。
    可任憑他們如何,也沒能見著那位天子,苦苦哀求的百姓們,奮不顧身的文人舉子們都隻能被一個個身披甲胄的官兵拽下,留下一路狼藉。
    年幼的未來天子心中不忍,悄悄看了眼身後,卻又隻能依偎在母親懷裏一語不發。
    看著馬車遠去,望著成群結隊的士兵護衛,心冷如冰的文人百姓們不再妄想,守城官兵們垂頭喪氣回來各司其職。
    有的圍在屍骨越見冰冷的司空先生身旁,有的抱著自己鮮血淋漓的同窗嚎啕不止。
    百姓們也跪地痛哭,一時間,再興城外,哭聲震野。
    秋風陣陣,伴著人們一聲聲撕心裂肺:“大景啊!”
    “大景啊!”
    此事過後,是多少文人心骨冷,滿腔熱血葬墨中。
    又是多少景人歎家國,淚巾染血難見雪。
    ……
    “司空先生去了……”
    稟報的士兵頭也不敢抬,匆匆退了出去。
    和平陽沉默不語,許久後又淚如雨下,頭靠在幾案上,哽咽著喚了一聲:“師父…”
    ……
    ——————————
    借我幾分鍾。
    網上廣為流傳的“三綱”原文是:“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
    這段話很好聽,聽了身心舒暢,所以我也拿來用了。
    網上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這些原文出自,西漢董仲舒所作《春秋繁露》,東漢班固所作《白虎通義》,戰國韓非的《韓非子》,但,沒有原文。
    因為這些全部都是假的,把整本書翻上百來遍都翻不到,雖然裏麵確實有君臣父子的一套規矩,但與上麵大相徑庭,沒有什麽不正則怎麽樣。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那簡直就是妥妥的封建糟粕。
    我說這些,是因為偶爾能刷到造謠的,說儒家的“三綱五常”怎麽怎麽樣,說孔孟儒家思想害人不淺,封建糟粕。
    冤枉啊!!
    孔孟的君臣父子,是相對的,隻是一直都被有心之人斷章取義,所以此儒家非彼儒家,後者與前者相差太大。
    《論語》:“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論語》:“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孟子》裏,孟子直接貼臉輸出:“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裏麵還有:“王曰:“請問貴戚之卿。”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曰:“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
    《荀子》裏也有差不多的意思:“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人之大行也。”
    《禮記》裏麵也有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 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左傳》裏對六順的解釋如下:“石碏諫曰:“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
    這些都是相互的,沒有你是我的誰,我就一定對你怎麽怎麽樣,所以以孔孟為首的,真的冤枉啊,天大的冤枉啊。
    後世多是“法骨儒皮”,不是儒家,他們隻是不能說話了,但是並不愚昧。
    恐怖的是,我在網上搜, ai就直指《韓非子》,我說不是, ai就立馬改口,說出自《春秋繁露》,我又說不是, ai又告訴我在《白虎通義》,我說不是,它又轉回來說在《韓非子》裏……
    我又節選了網上雖然不知道出自何處,但是我很喜歡的這段原文裏的其中一句話,它又說是《韓非子》裏麵的…我說不是,它又圍著那幾本書轉圈圈,但是沒有沒有都沒有。
    我唯一查到的是《封神演義》裏麵多次提到:“君不正,臣投外國。父不慈,子奔他鄉。”
    《清平山堂話本》,張子房慕道記裏,原文如下:“張良訴說已罷,微微冷笑,便道:「我王豈不聞古人雲:『君不正,臣投外國﹔父不正,子奔他鄉。”
    雖然這隻是小說,但也可窺見一二,當時的人在吃人不吐骨頭的世道裏反抗,隻是結果怎麽樣,我們都知道。
    曆史一直在進步,但女性一直都在被壓迫,唐宋時期好一點,但自唐宋以後直接完蛋,封建中的封建。
    而:“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
    我知識有限,這個沒有查到出處,上網一查就說《韓非子》,刷視頻看看有沒有科普的,不是《白虎通義》,就是《春秋繁露》,《韓非子》。
    於是我覺得我應該上知乎上去,可知乎大多也都是《韓非子》,《白虎通義》和《春秋繁露》,所以假的都變真的了,很多人都說他們終於上桌了……他們要是知道了,一定會起來掐死胡說八道的人。
    這段所謂的原文我實在是喜歡的不得了,但是我推論,更相信應該是後人加上去的,尤其是後麵幾句,身為女子的我聽了真的心情美麗。
    可是如果有人知道出處的話,能不能告訴我呀?
    因為在我的私心裏,我還是希望這麽一段話是古人說出來的,那樣的破時代真的很窒息,我希望這是一束以前人散發的光芒,撕心的呐喊。
    真的很想有人告訴我,這是古人寫的,在哪本書裏?
    我想看地獄裏盛開的花,哪怕它早已凋零,我仍是想看在那封建禮教中的悲鳴。
    我,真的很希望啊!
    喜歡那年那景那些人請大家收藏:()那年那景那些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