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天子楊廣入住晉陽宮,李世民封秦公

字數:10500   加入書籤

A+A-


    大業十一年,烈日高懸,熾熱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而下,將太原郡的每一寸土地都炙烤得滾燙。城外,軍旗烈烈,獵獵作響,李淵率領著李建成、李世民等一眾兒郎,身著莊重朝服,神色間滿是恭敬與肅穆,於南門外整齊列陣,靜靜等候聖駕降臨。
    遠處,滾滾黃塵漫天而起,天子楊廣的車駕浩浩蕩蕩,如一條威嚴的巨龍蜿蜒而來。三十六人的儀仗隊,身姿挺拔,步伐整齊,手中高舉著龍鳳旌旗,那鮮豔的旗幟在風中肆意翻卷,盡顯威風凜凜之勢。車輦之上,楊廣身著繡金蟒袍,金線繡就的蟒紋栩栩如生,似欲騰空而起;頭戴通天冠,璀璨的珠玉垂簾隨著車輦的顛簸微微晃動,更襯得他氣質不凡。此刻,他目光如炬,銳利地掃視著眼前的一切,盡顯天子的威嚴與霸氣。
    李淵父子見狀,即刻整齊跪地,聲音洪亮而整齊地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呼聲直破雲霄,在空曠的天地間久久回蕩。
    “眾愛卿平身。”楊廣的聲音低沉卻充滿威嚴,仿佛攜帶著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力量。
    李淵小心翼翼地走到車輦旁,身姿彎得極低,躬身說道:“陛下,晉陽郡已精心備好行宮,恭請陛下移駕。”
    晉陽宮,這座由大廟改建而成的宏偉宮殿,在日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宮殿飛簷鬥拱,每一處雕琢都精美絕倫,彰顯著工匠們的高超技藝;雕梁畫棟,色彩斑斕的圖案與花紋,將皇家的氣派展現得淋漓盡致。李世民作為監工,為這座宮殿傾注了無數的心血與精力,每一處細節都飽含著他的用心與執著。
    然而,人群之中,宇文化及眼神閃爍不定,心懷叵測。他如同一隻狡黠的狐狸,悄悄地湊近楊廣,壓低聲音,似是在說一件極為機密之事:“陛下,臣聽聞這晉陽宮早早就建成了,李淵如此大費周章,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怕是有不臣之心啊!”
    楊廣聞言,臉色瞬間微變,原本平和的目光瞬間銳利如鷹隼,直直地看向李淵父子,仿佛要將他們看穿。
    李世民見狀,心中雖緊張萬分,但表麵上卻鎮定自若,不慌不忙地向前一步,身形挺拔,朗聲道:“陛下明鑒!這晉陽宮確是在接到聖旨之後才開始改建的。若陛下存疑,可即刻派人查驗。泥瓦的幹濕程度、鐵釘的鏽跡情況皆能作為有力的證據。若是泥幹已久,鐵釘鏽跡斑駁,那自然表明早有修建;反之,泥尚濕潤,鐵釘鏽淺,便足以證明是百日之內趕工而成。”
    楊廣聽後,沉思良久,微微點頭,沉聲道:“準奏,即刻查驗。”
    不多時,查驗的大臣匆匆回稟:“陛下,泥瓦、鐵釘皆如二公子所言,確為百日之內所建。”
    楊廣轉怒為喜,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大笑道:“世民賢侄,機智過人,忠心可嘉!李家滿門忠烈,朕心甚慰。”當即,晉封李世民為秦公,李淵也得到了豐厚的賞賜,黃金、綢緞、奇珍異寶等堆滿了李家的庭院。
    宇文化及站在一旁,看著這一幕,氣得臉色鐵青,雙手緊握成拳,指甲幾乎嵌入掌心,卻又無可奈何,隻能在心中暗自咒罵。
    夜幕降臨,晉陽宮張燈結彩,五彩的燈籠將整個宮殿裝點得如夢如幻,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氛圍。李淵為楊廣舉辦了盛大的接風宴,以此表達對天子的尊崇與敬意。宴會上,美酒佳肴琳琅滿目,珍饈美饌擺滿了一桌又一桌,每一道菜都精心烹製,色香味俱全。
    樂師們奏響悠揚的絲竹之音,那美妙的旋律如潺潺流水,縈繞在整個宴會大廳。舞者們身著五彩霓裳,如仙子下凡,翩翩起舞。她們的長袖揮舞間,似是要將這盛世繁華舞盡,為天子獻上最精彩的表演。
    “陛下,這是晉陽的特色美酒,名為‘晉陽春’,口感醇厚,香氣撲鼻,請陛下品嚐。”李淵親自為楊廣斟酒,滿臉堆滿了笑意,眼神中透著無比的恭敬。
    楊廣端起酒杯,輕輕嗅了嗅,淺酌一口,讚道:“果然是好酒!李淵,你治理有方,太原郡在你的管轄下,一片繁榮昌盛啊。”
    “陛下謬讚,此皆陛下洪福齊天,恩澤四方,臣等不過是略盡綿薄之力。”李淵恭敬地回道,微微低頭,盡顯謙卑之態。
    李世民也起身敬酒,身姿挺拔,神色莊重:“陛下,願我大隋江山永固,千秋萬代,傳承不息!”
    宴會上,眾人推杯換盞,歡聲笑語不斷,氣氛熱烈非凡。然而,宇文化及卻獨坐一隅,臉色陰沉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天空。他心中暗自盤算著:“這次讓李家父子逃過一劫,來日方長,定要找機會將他們一網打盡,以解我心頭之恨。”
    宴會結束後,楊廣回到寢宮休息。晉陽宮的夜晚,靜謐而神秘。月光如水,灑在宮殿的琉璃瓦上,泛起一層清冷的光輝,仿佛為這座宏偉的宮殿披上了一層銀紗。
    李世民回到自己的居所,卻毫無睡意。他深知,今日雖憑借機智化解了危機,但宇文化及那陰險狡詐之人,必定不會善罷甘休,未來的日子裏,還會有更多的陰謀與挑戰等待著他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父親,宇文化及不會就此罷休的,我們必須早做防備。”李世民對李淵說道,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警惕。
    李淵點點頭,神色凝重,目光深邃:“為父明白。此次陛下駕臨,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行事需更加謹慎,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楊廣在太原郡遊玩、狩獵,李淵父子始終陪伴左右,盡心盡力侍奉。他們時刻關注著楊廣的喜好與需求,力求讓天子在太原郡的每一刻都能感受到尊崇與舒適。
    一日,楊廣興致勃勃地要去晉陽城外的龍山狩獵。李世民主動請纓,擔任護駕先鋒。他深知,這不僅是一次展現自己忠誠與能力的機會,更是保護天子安全的重要使命。
    龍山之上,樹木繁茂,遮天蔽日,野獸眾多。李世民騎在馬上,身姿矯健,英姿颯爽。他眼神敏銳地觀察著四周,不放過任何一絲異常。突然,一隻斑斕猛虎從草叢中竄出,張牙舞爪,直撲向楊廣的坐騎。
    “陛下小心!”李世民大喊一聲,聲音響徹山林。他策馬飛奔過去,動作迅速而流暢,張弓搭箭,“嗖”的一聲,利箭如閃電般射出,正中猛虎的眼睛。猛虎慘叫一聲,在地上掙紮了幾下,便倒在地上,沒了氣息。
    楊廣心有餘悸,臉色微微發白,但又對李世民的英勇讚歎不已:“世民,你真乃虎將也!有你在朕身邊,朕倍感安心。”
    然而,這一切都被宇文化及看在眼裏,他心中的嫉妒與怨恨愈發濃烈,如熊熊燃燒的火焰,幾乎要將他吞噬。“李世民,你等著,遲早有一天,我會讓你身敗名裂,付出慘痛的代價。”他在心中惡狠狠地說道。
    在太原郡的日子裏,楊廣也感受到了晉陽獨特的風土人情。晉陽的百姓淳樸善良,熱情好客。他們對天子的到來充滿了敬畏與喜悅,紛紛湧上街頭,想要一睹天子的風采。街頭巷尾,擺滿了各種特色小吃和手工藝品,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接。
    楊廣微服出巡時,品嚐了晉陽的刀削麵、頭腦等美食,那獨特的口感讓他讚不絕口。他還參觀了當地的鐵匠鋪、紡織坊,看著工匠們精湛的技藝,對晉陽的手工業發展深感欣慰,心中不禁感歎這太原郡果然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廣在太原郡的行程即將結束。臨行前,他再次對李淵父子進行了嘉獎。
    “李淵,此次朕在太原郡,承蒙你悉心照料。你忠心可嘉,朕回朝後,定會重重賞賜。”
    “謝陛下隆恩!臣願為陛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李淵跪地謝恩,額頭觸地,表達著自己的忠誠與感激。
    望著楊廣的車駕漸行漸遠,李淵父子心中五味雜陳。他們知道,此次危機雖已解除,但未來的道路依舊充滿荊棘,如履薄冰。而在這風雲變幻的時代,他們必須緊緊抓住每一個機會,才能在亂世中立足,守護好自己的家族與這片土地。
    晉陽宮的故事,成為了太原郡百姓口中的傳奇,被人們代代傳頌。而李世民的英勇與智慧,也在這片土地上廣為流傳,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曆史的長河中,楊廣於太原郡一住便是一月。這一月裏,太原郡上下在李淵父子的操持下,全力侍奉天子,將一應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每日,楊廣不是在觀賞太原郡獨特的山水風光,沉醉於那壯麗的自然景色之中,就是沉醉於盛大的宴會之中,享受著美酒佳肴與美妙的歌舞表演,盡享尊寵。
    離行之日,天色微明,晨曦初破,天邊泛起一抹魚肚白。太原郡城的南門早已被清場,寬闊的街道上一塵不染。李淵父子率領一眾官員,身著整齊的朝服,神色莊重地候在道路兩側。寒風凜冽,如刀割般吹得眾人衣袂獵獵作響,卻無一人稍有懈怠,大家都懷揣著對天子的敬畏之心,靜靜等待著。
    遠處,天子的儀仗隊伍浩浩蕩蕩地出現。三十六人的禦林軍方陣,身著亮銀色鎧甲,那鎧甲在晨曦的映照下閃爍著寒光。他們手持長槍,槍尖上的紅纓在風中肆意舞動,仿佛燃燒的火焰。緊接著是十六抬的華麗龍輦,由八匹純白的駿馬牽引,駿馬身姿矯健,步伐整齊。龍輦之上,楊廣身著明黃色的龍袍,那鮮豔的顏色在晨光中格外奪目。頭戴冕旒,垂簾隨著車輦的移動輕輕晃動,端坐在其中,盡顯天子威嚴,仿佛是天地間最尊貴的存在。
    李淵父子急忙跪地,齊聲高呼:“恭送陛下,願陛下聖駕一路平安,萬歲萬歲萬萬歲!”聲音整齊而洪亮,在空曠的城門前回蕩,久久不散。
    楊廣從龍輦中微微探身,目光掃視著跪地的眾人,眼神中透著一絲滿意。最終,他的目光落在李淵父子身上,開口說道:“此次朕在太原郡,承蒙卿等悉心照料,諸事皆順,朕心甚悅。望卿等繼續為朕守好這並州之地,保一方百姓平安。”
    李淵連忙叩頭謝恩,說道:“臣等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重托,願陛下龍體安康,國運昌盛,我大隋繁榮永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世民也隨之說道:“陛下洪福齊天,此次返程,定是一路順遂。臣等翹首以盼陛下再次駕臨,並州之地永遠為陛下敞開懷抱。”
    楊廣微微點頭,嘴角浮起一抹淡淡的笑意,那笑意中既有對此次行程的滿意,也有對未來的期許。而後,他揮了揮手,示意隊伍啟程。一時間,鼓樂齊鳴,激昂的音樂聲在空氣中回蕩。儀仗隊伍緩緩向前移動,那整齊的腳步聲仿佛是曆史的車輪在滾動。
    李淵父子站起身來,目送著天子的車駕漸行漸遠。他們的目光緊緊追隨著那遠去的隊伍,直到那浩浩蕩蕩的隊伍消失在遠方的晨霧之中,仿佛被這朦朧的霧氣吞噬。李淵才微微歎了口氣,感慨地說道:“陛下此次離去,不知何時才能再回並州。”
    太原城外塵土飛揚,天子龐大的儀仗隊伍浩浩蕩蕩地朝著黃河渡口進發。那揚起的塵土如同一片黃色的雲霧,籠罩著整個隊伍。
    楊廣端坐在華麗的車輦之中,透過輕紗帷幔,望著逐漸遠去的太原城,心中五味雜陳。此次晉陽之行,本為彰顯天子威嚴、穩固北方局勢,卻因宇文化及與李淵父子的紛爭,讓他的心境頗為複雜。車輦的顛簸,似乎也在應和著他內心的波瀾,每一次晃動都像是在提醒他朝堂之上的權力鬥爭與天下局勢的變幻莫測。
    黃河渡口,早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巨大的龍舟停泊在岸邊,船身雕梁畫棟,裝飾得金碧輝煌,宛如一座水上宮殿。在陽光下,那金色的裝飾閃耀著奪目的光芒,仿佛要與太陽爭輝。這艘龍舟,是楊廣出行的專屬座駕,承載著天子的無上威嚴。船帆高高揚起,上麵繡著巨大的隋字,那黑色的字跡在白色的帆麵上格外醒目,隨風獵獵作響,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著大隋的榮耀。
    在一眾侍衛與官員的簇擁下,楊廣登上龍舟。隨著一聲令下,龍舟緩緩駛離岸邊,船頭劈開滔滔黃河水,向黃河下遊的東都洛陽進發。站在船頭,楊廣望著滔滔黃河水,那奔騰不息的河水仿佛是曆史的長河,承載著無數的故事與興衰。他想起了自己登基以來的宏圖偉業,開鑿大運河,貫通南北,本欲促進經濟交流與發展;三征高句麗,試圖拓展疆土,揚我大隋國威。每一項舉措都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他本欲鑄就千古一帝的輝煌,卻沒想到引發了民間的諸多不滿。如今,各地起義軍如星火燎原之勢,逐漸蔓延開來,這讓他心中隱隱不安,仿佛有一塊巨石沉甸甸地壓在心頭。
    而在太原城,李淵父子送別天子後,回到府中。李淵坐在書房內,眉頭緊鎖,手中把玩著一枚玉佩,陷入沉思。那玉佩溫潤細膩,但此刻卻無法撫平他內心的憂慮。李世民站在一旁,恭敬地說道:“父親,天子此次離去,想必對我們仍有疑慮。宇文化及那奸賊,也不會輕易放過我們。他定會想方設法再次陷害我們,我們必須時刻警惕。”李淵微微點頭,輕歎一聲:“為父知曉,如今局勢複雜,猶如置身於荊棘叢中,我們行事需更加謹慎。但隻要我們忠心耿耿,一心為朝廷效力,他也不能輕易拿我們怎樣。”
    李世民目光堅定,眼神中透著一股睿智與果敢,繼續說道:“父親,兒以為,我們可在太原暗中擴充兵力,廣納賢才。如今天下大亂,四方豪傑並起,正是用人之際。若能積聚力量,日後無論局勢如何變化,我們都能有所應對,在這亂世之中謀得一席之地。”李淵抬眼看向李世民,眼中露出一絲欣慰,仿佛看到了家族未來的希望:“世民,你所言極是。但此事切不可聲張,以免引起他人猜忌,招來殺身之禍。”
    與此同時,在龍舟上的宇文化及,也在謀劃著下一步的行動。他深知,此次沒能扳倒李淵父子,是一大失誤。但他並不甘心就此罷休,在他那狹隘而貪婪的心中,李淵父子勢力的壯大,遲早會對自己構成巨大的威脅。於是,他召集了自己的心腹謀士,在船艙內秘密商議。船艙內燈光昏暗,眾人的身影在搖曳的燭光下顯得有些陰森。
    “此次讓李淵父子逃過一劫,實乃我等之失策。”宇文化及麵色陰沉,眼中閃爍著寒光,仿佛一隻擇人而噬的惡狼。一位謀士上前說道:“大人不必憂慮,李淵父子雖一時得意,但隻要我們抓住他們的把柄,定能將其置於死地。依屬下之見,可派人繼續在太原城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一旦發現有任何不軌之舉,便可立即向陛下奏明。我們要像潛伏的毒蛇一樣,等待最佳的時機,給予他們致命一擊。”
    宇文化及微微點頭,又問道:“那關於各地起義軍之事,諸位有何看法?”另一位謀士沉思片刻後說道:“大人,如今起義軍勢力漸大,已成燎原之勢,朝廷若一味鎮壓,恐難有成效。不如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對一些勢力較小的起義軍進行招安,以削弱其力量。同時,加強對重要地區的防守,尤其是確保東都洛陽的安全。洛陽乃我朝的核心之地,一旦有失,後果不堪設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宇文化及聽後,陷入沉思。他明白,如今的局勢已非他一人所能掌控,如同置身於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中,稍有不慎便會船毀人亡。必須謹慎行事,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而在這黃河之上,龍舟正乘風破浪,向著東都洛陽快速前行,那船頭的浪花飛濺,仿佛是在訴說著未來的未知與挑戰。
    隨著龍舟的前行,兩岸的景色不斷變換。黃河水奔騰不息,洶湧的波濤拍打著岸邊的礁石,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岸邊的山巒連綿起伏,如巨龍蜿蜒,山上的樹木鬱鬱蔥蔥,仿佛一片綠色的海洋。田野間的村莊錯落有致,炊煙嫋嫋升起,給這片壯麗的山河增添了幾分煙火氣息。然而,楊廣卻無心欣賞這美景。他深知,等待他的,將是更為複雜的局勢。回到東都洛陽後,他不僅要麵對起義軍的威脅,那些揭竿而起的百姓,為了生存與自由,對朝廷發起了挑戰;還要處理朝廷內部的紛爭,各方勢力明爭暗鬥,如同隱藏在黑暗中的暗流,隨時可能掀起驚濤駭浪。
    在洛陽城,百姓們聽聞天子即將歸來,紛紛湧上街頭,準備迎接聖駕。城中張燈結彩,街道兩旁掛滿了紅燈籠,那鮮豔的紅色仿佛是喜慶的火焰。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氛圍,但在這熱鬧的背後,卻隱藏著深深的不安。百姓們飽受戰亂之苦,生活困苦不堪,他們渴望天子歸來後,能帶來和平與安寧,結束這動蕩不安的日子,讓他們能過上安穩的生活。
    龍舟終於緩緩抵達東都洛陽的碼頭,那龐大的船身穩穩停靠,濺起的水花輕輕拍打著岸邊。船身的雕梁畫棟與岸邊飄揚的彩旗相互輝映,在陽光之下,閃耀著金色光芒。
    艙門緩緩打開,楊廣在一眾侍衛、宦官與大臣的簇擁下,邁出了龍舟。他身著的明黃龍袍隨風微微飄動,冕旒輕晃,每一步都踏出天子的威嚴。
    洛陽城的官員們早已整齊地在碼頭候著,見楊廣現身,瞬間“撲通”跪地,齊聲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那聲音震耳欲聾,響徹雲霄,仿佛要將整個碼頭都掀翻。
    楊廣目光緩緩掃過跪地的眾人,眼神中既有身為帝王的傲然,又帶著一絲難以察覺的疲憊。他微微抬手,說道:“眾愛卿平身。”聲音雖不大,但在一片寂靜中,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
    望著眼前熟悉的洛陽城,楊廣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回想起當初力排眾議,決心遷都洛陽,這片土地承載著他的雄心壯誌。如今歸來,洛陽已成為他試圖擺脫關隴集團掣肘、重塑帝國格局的關鍵之地,怎能不讓他心生欣慰。
    然而,現實的嚴峻也如同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壓在他心頭。各地起義軍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且勢力愈發壯大,已然對隋朝的統治構成了巨大威脅。瓦崗寨的李密,率領著一眾猛將,在中原地區攪得風雲變色;竇建德在河北深得民心,麾下兵馬日益強盛;杜伏威於江淮一帶割據,讓朝廷的政令難以通達。不僅如此,朝堂之上也是暗流湧動,各方勢力勾心鬥角,爭鬥不休。關隴集團雖經打壓,但依舊根基深厚,時刻想著奪回往日的權勢;而那些新提拔的關東、江南官員,雖為他所用,卻也各懷心思。
    在回宮的路上,街道兩旁站滿了百姓。他們有的麵露敬畏,眼中閃爍著對帝王的尊崇;有的則麵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對生活的無奈與疲憊。楊廣坐在龍輦之中,透過車簾的縫隙看到這些百姓,心中不禁泛起一絲漣漪。曾經,他一心想要打造一個盛世帝國,讓天下百姓都能沐浴在大隋的恩澤之下,可如今,百姓卻在繁重的勞役、嚴苛的賦稅下苦苦掙紮。
    回到皇宮後,楊廣屏退眾人,獨自一人坐在龍椅上,陷入了沉思。他深知,當下最要緊的是平定各地起義軍,恢複帝國的穩定。可這談何容易,多年征戰,國庫空虛,兵力分散,要想迅速撲滅起義的烽火,實在是難上加難。
    正思索間,太監總管匆匆入殿,跪地啟奏:“陛下,宇文化及求見。”楊廣微微皺眉,稍作猶豫後,說道:“宣他進來。”
    宇文化及快步走進殿內,行過大禮後,恭敬地說道:“陛下,此次太原之行,李淵父子雖看似忠心耿耿,但臣始終覺得他們暗藏野心。此次未能扳倒他們,臣實在心有不甘。臣以為,應當繼續派人監視他們,一旦發現有任何不軌之舉,立即處置。”
    楊廣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說道:“李淵父子之事暫且放下,如今各地起義軍才是心頭大患。你可有良策?”宇文化及低頭沉思片刻,說道:“陛下,臣以為可先對那些勢力較小的起義軍進行招安,許以官職、錢財,分化他們的力量。對於李密、竇建德等勢力較大的,再集中兵力進行圍剿。”
    楊廣聽後,沒有立刻表態,隻是微微點頭。他清楚,宇文化及的建議看似可行,但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招安,談何容易,那些起義軍又怎會輕易相信朝廷的承諾;而圍剿,又需要大量的兵力和錢糧,如今的隋朝,是否還能承擔得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與此同時,在洛陽城的一間不起眼的酒館內,幾個身著粗布麻衣的人正圍坐在一起,低聲交談。其中一人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小聲說道:“如今陛下歸來,朝廷必定會加大對我們的圍剿力度。我們必須盡快與其他義軍聯絡,共同對抗朝廷。”另一人點頭道:“沒錯,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聽說瓦崗寨的李密廣納賢才,勢力越來越大,我們或許可以與他們聯合。”
    而在洛陽城外的一處軍營中,一位年輕的將領正在帳中來回踱步。他叫羅士信,年少成名,武藝高強。此時,他眉頭緊鎖,心中思索著戰局。“如今起義軍雖多,但各自為戰,很容易被朝廷各個擊破。若能有一個統一的指揮,或許還有勝算。”他喃喃自語道。
    在朝堂之上,楊廣召集了一眾大臣,商討應對起義軍之策。大臣們各抒己見,有的主張全力圍剿,有的建議招安為主,還有的提出要加強地方防禦。一時間,朝堂上爭論不休,難有定論。
    楊廣看著爭吵的大臣們,心中愈發煩悶。他猛地一拍龍椅,大聲說道:“夠了!都別吵了!朕需要的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而不是在這裏無休止地爭論。”大臣們見狀,紛紛閉上了嘴,低頭不語。
    散朝後,楊廣回到後宮,皇後蕭氏見他滿臉疲憊,關切地問道:“陛下,可是朝中事務讓您煩惱?”楊廣長歎一聲,將心中的憂慮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蕭氏溫柔地安慰道:“陛下,您也別太操勞了。如今局勢雖嚴峻,但隻要您穩住心神,定能想出辦法。”
    夜晚,楊廣躺在床上,望著頭頂的床帳,久久無法入眠。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各地起義軍的身影,以及百姓們困苦的麵容。他深知,隋朝正處在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而他作為帝王,必須承擔起拯救帝國的重任。
    在這漫長的黑夜裏,洛陽城看似一片寧靜,實則各方勢力都在暗中謀劃。無論是起義軍、朝廷官員,還是江湖豪傑,都在等待著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而楊廣,這位曾經雄心勃勃的帝王,又將如何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中,帶領隋朝走向未來?是力挽狂瀾,重振帝國雄風,還是在曆史的洪流中,無奈地看著隋朝走向衰落?預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喜歡蘇定方演義請大家收藏:()蘇定方演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