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責任製

字數:4793   加入書籤

A+A-


    大營村的村東田地裏,聚著不少人,熱鬧得像趕大集。
    外圍是踮著腳看熱鬧的村民,交頭接耳地議論著;裏圈二十多個穿著背心或光著膀子的漢子,正揮著鐵鍬挖大棚地基,汗水順著黝黑的脊梁往下淌。
    東南角架著一台黑色攝像機,白雲笙半蹲在鏡頭後,手指調整著角度。
    先是掃過圍觀村民好奇的臉,再緩緩下移,對準坑底揮鍬的工人——將他們彎腰鏟土、起身倒土的動作細致拍下。最後,鏡頭定格在土堆上的朱益民身上。
    朱益民個子不高,站在土堆上卻透著股利落勁兒,他朝著坑底喊道:“老少爺們再加把勁!爭取上午十一點前把大棚南邊這片地基挖完!灶上熬了綠豆湯,累了就上來歇會,喝碗湯解解暑!”
    坑底一個皮膚黝黑的工人停下手裏的活,拄著鐵鍬抬頭問道:“老朱,你挖這麽深的坑幹啥?這得費多少力氣啊!”
    “幹啥?種蔬菜大棚啊!”朱益民笑著解釋,“這地基挖得越深,冬天棚裏越暖和,這樣冬天才能種出新鮮蔬菜,不至於凍壞苗!”
    “冬天種菜?”旁邊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工人直起腰,滿臉不信,“益民,你沒開玩笑吧?祖祖輩輩都是春天播種、夏天收獲,哪有冬天種菜的道理?這不是瞎折騰嗎?”
    “老韓叔,這您就不懂了!”朱益民往前湊了湊,聲音更響亮了,“我這叫科學種菜!利用地底下的溫度和夯土牆保暖,塑料薄膜透光日照升溫,棚裏冬天也能保持二十多度,種黃瓜、西紅柿都沒問題!”
    他話音剛落,坑底的工人就紛紛議論起來,有的搖頭表示不信,有的皺著眉琢磨,還有的小聲嘀咕:“真能行?”“別到時候菜沒種出來,還白瞎了功夫!”
    “哢!”白雲笙突然喊停,從攝像機後站起來,笑著拍手,“不錯不錯,大家夥兒剛才的表現都非常好,一遍過,大家先休息一下吧!”
    朱益民從土堆上跳下來,拍了拍身上的土,快步走到白雲笙身邊,語氣帶著幾分緊張:“白導,我剛才表現得咋樣?沒出啥岔子吧?”
    “挺好的!”白雲笙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就保持這種真實的狀態,不用刻意演,你平時咋跟工人說話,鏡頭裏就咋說,這樣才自然。”
    朱益民搓了搓手,眼神裏滿是期待:“白導,我能看看剛才拍的嗎?俺長這麽大,還沒上過鏡頭呢。”
    “別急啊朱哥。”白雲笙耐心解釋,“現在還看不了,膠卷得送回電視台處理,還得有專門的放映機才能看。不過你放心,剛才拍的鏡頭都很清晰,等電影剪好,肯定讓你第一個看。”
    朱益民還是有些擔憂,朝圍觀的人群掃了一眼,小聲說道:“可這周圍聚了這麽多看熱鬧的村民,會不會影響拍攝效果啊?”
    “不會,這才是最真實的場景!”白雲笙順著他的目光看了看,隨即笑道:“我之前問過李哥了。他說當初他挖第一個大棚地基的時候,也是圍了一堆人看熱鬧。
    現在有人圍觀,正好能還原當時的情景——至於他們是來看挖地基的,還是來看拍電影的,其實都不重要。”
    朱益民恍然大悟,對著白雲笙豎了豎大拇指:“白導,還是您有經驗,想得真周到!”
    就在這時,人群裏傳來熟悉的聲音:“白導,朱哥,你們咋跑到村東來拍攝了?村北不是也有挖地基的嗎?”
    兩人回頭一看,是李哲擠了過來。
    白雲笙迎上去解釋:“村北都是用挖掘機挖地基,太快了,少了點‘人味兒’。
    你之前跟我說,去年挖第一個大棚全靠人工,我就想還原當時的情景,這樣電影才更有感染力。我跟李叔說了這個想法,他很支持,幫我找了這戶種植戶。”
    “這戶我知道,是第五批種植戶。”朱益民在一旁補充,“他們報名晚了,排隊等挖掘機得等一個月,幹脆請了親戚朋友來幫忙人工挖,反而能快點動工,還省了不少機械費。”
    李哲點點頭,叮囑道:“要是拍攝耽誤了他們施工,記得給人家適當補償點錢,別讓人家吃虧。”
    “放心吧,我們都是趁著工人休息的時候拍,不耽誤他們幹活,我還買了煙,給工人們都分了。”白雲笙說道。
    李哲轉頭看向白雲笙:“白導,我找朱哥有點工作上的事,能不能把他借我用一會兒?”
    “當然可以,”白雲笙爽快地答應,又轉頭對朱益民說,“朱哥,上午的拍攝已經完成了,你們去忙吧。不過,傍晚還有一場戲,到時候需要你給工人們結工錢,這樣就能把‘挖掘大棚地基’的劇情拍完整了。”
    “成!太陽落山前我肯定趕過來。”朱益民鬆了一口氣。
    雖然白雲笙一直跟他說不用緊張,隻要表現出真實狀態就行,但一想到自己要被拍進電影,還要讓很多人看到,他心裏還是忍不住發緊。
    李哲跟白雲笙打了聲招呼,便領著朱益民離開了。
    走在路上,朱益民忍不住問道:“老弟,你找我到底有啥事啊?”
    李哲說道:“朱哥,你最近去咱們公司合作的種植戶的大棚裏看過嗎?”
    朱益民搖搖頭,歎了口氣:“俺負責公司直營大棚的種植,每天從早忙到晚,澆水、施肥、盯育苗,哪有時間去看種植戶的棚啊。”
    “那正好,咱們今天就去看看。”李哲帶著朱益民,接連逛了十幾個種植戶的大棚。
    每一個大棚裏都有種植戶在忙碌,大棚裏種的都是剛移栽不久的蔬菜苗,有的在給番茄苗除草,有的在給黃瓜苗澆水,田壟整理得整整齊齊,沒有一根雜草,也沒看到煙頭之類的雜物,完全符合“四季青”公司的培訓要求和標準。
    剛移栽的菜苗綠油油的,長勢比直營大棚的還好。
    朱益民越看臉色越難看,走到最後一個大棚時,他停下腳步,聲音有些低沉:“老弟,是我沒管好直營大棚,我有責任。這些種植戶都是我教出來的,現在他們種得比咱們還好,俺這臉都沒地方擱了。”
    “朱哥,別這麽說。”李哲拍了拍他的肩膀,“公司現在有五十多畝直營大棚,你一個人管這麽多事,難免有疏漏。咱們現在不是追究責任,而是想辦法解決問題。”
    他其實很認可朱益民的工作——直營大棚存在的問題,還是朱益民最先提出來的,隻是他礙於人情世故,又缺乏管理經驗,沒敢下狠手整治。
    而且,目前公司裏,也確實沒有比朱益民更懂大棚種植的人。
    朱益民抬起頭,眼神裏滿是懇切:“老弟,你說咋改,俺都聽你的!隻要能把直營大棚管好,讓菜苗長得好,你讓俺幹啥都行。”
    李哲思索了片刻,說道:“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麵著手。
    第一方麵是心理層麵。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組織公司的員工,去參觀這些合作種植戶的大棚,讓他們親眼看看自己管理的大棚和種植戶的大棚差距在哪兒,讓他們自己意識到不足,產生緊迫感。
    明明咱們公司有更專業的種植技術,可這些後學的種植戶卻比他們做得好,總能讓他們有點羞愧感吧?”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第二方麵是經濟層麵。種植戶之所以用心打理大棚,是因為大棚裏農作物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他們自己的收入。
    那咱們直營大棚的種植收益,能不能也和員工的工資掛鉤?比如大棚裏的蔬菜質量越好,產量越高,賣的錢越多,工人的工錢就越高,這樣是不是能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朱益民眼睛一亮,興奮地說:“老弟,你說的心理層麵,我不敢保證效果——畢竟有些人可能就是沒臉沒皮,不把差距當回事。
    但經濟層麵這個辦法,我覺得絕對可行!隻要把大棚的收成和員工的利益綁在一起,他們肯定會更用心幹活,積極性絕對能提上來!誰不想多賺點錢啊!”
    李哲點點頭:“既然你覺得可行,那你就給我做一個具體的方案。
    比如,是讓一個人負責一兩個大棚,還是讓一個人專門負責某一種農作物?或者有沒有其他更合適的責任製?
    總之,這個方案一定要貼合實際,讓員工們清楚地知道,他們的付出是有回報的,能讓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到‘多勞多得’,這樣才能最大限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朱益民用力點頭:“我明白!回頭我就找陳老師和李叔一起商量,爭取盡快把方案拿出來,不耽誤大棚種植!”
    李哲補充道,“朱哥,不光要有獎勵,同樣也要有懲罰,防止有人抱著混工資的心態;如果大棚內的農作物不符合公司的種植標準,產量少、質量差,收益低。
    也要有一個懲罰措施,例如罰款,公開批評,甚至辭退。”
    朱益民深吸了一口氣:“我知道了,我一定好好研究!盡快落實員工責任製,確定考核標準。”
    ……
    今日兩章,晚點還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