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浮出水麵一)

字數:5692   加入書籤

A+A-


    目送那男子離去後,書房被一層死寂籠罩,唯有窗外微風輕柔拂過樹葉,發出細微的沙沙聲,在這靜謐的空間裏,顯得清晰可聞。
    吳潛邁著遲緩的步伐步至書桌前,緩緩坐下。
    目光不自覺地落在書桌上那幅字畫之上,那是他往昔意氣風發之時,一位名家所饋贈的墨寶。
    曾經,這幅字畫承載著他的榮耀與輝煌,而此刻,字畫中的筆墨線條,卻化作了一雙無情的眼睛,對他當下落魄境遇,發出無聲的嘲諷。
    “老爺,真要與蒙古人合作嗎?” 不知何時,管家再度悄然無聲地走進書房,他微微發顫的聲音裏,充斥著深深的擔憂。
    在這府邸中侍奉多年,一路見證了吳潛從初入朝堂的躊躇滿誌,到後來的飛黃騰達,再到如今的失意落寞。
    因此他心中清楚,此次決定幹係重大,關乎吳潛的生死存亡。
    吳潛並未即刻回應管家的詢問,他的眼神逐漸變得空洞而茫然,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過往那些在朝堂之上的爭鬥。
    許久許久,他才從胸腔深處擠出一聲沉重的長歎,聲音裏飽含著無盡的不甘,“你覺得我還有旁的選擇嗎?”
    “史彌遠老奸巨猾,雖說如今已歸隱山林,遠離朝堂的紛爭,可他的黨羽仍在。”
    “老夫若不抓住這次機會奮力一搏,隻怕這一輩子,都要被踩在泥沼之中,永無翻身的可能。”
    “如今蒙古人主動向我示好,願意助我一臂之力,這是我重回中樞掌控朝堂的絕佳契機。”
    “老夫怎能就此錯過呢?”
    吳潛一邊言辭激烈地說著,一邊不自覺地握緊了拳頭,眼中閃爍著近乎瘋狂的光芒。
    這一刻,他已將所有的顧慮與擔憂都拋諸腦後,一心隻想著如何重回權力巔峰。
    看著自家老爺這副被權力欲望衝昏頭腦的模樣,管家的心中的不安之感愈發濃烈。
    他還欲再開口苦勸,可話到了嘴邊,卻見吳潛神色疲憊不堪,擺手示意他退下。
    管家嘴唇微微動了動,最終,隻得滿心無奈地轉身離開書房。
    吳潛在書房中,枯坐了整夜。
    在寂靜的黑夜裏,不停地思索如何在朝堂中重新布局,反複盤算著每一個可能出現的細節。
    他深知,想要在這波譎雲詭的朝堂之上,重新奪回自己的權勢,僅靠自己單槍匹馬,無疑是癡人說夢。
    他必須盡快聯絡那些平日與他有著共同利益訴求的大臣,結成同盟,共同發力。
    直至燭火的微光逐漸黯淡,吳潛才緩緩起身,拖著疲憊的身軀,摸向床鋪,和衣而睡。
    第二日清晨,天邊剛剛泛起魚肚白。
    吳潛早早地從床上起身,開始洗漱。對著銅鏡整理自己的儀容,換上居家服飾便匆匆出門,前去拜會他交情深厚的大臣。
    而他的第一個拜訪對象,便是吏部侍郎孫之翰。
    孫之翰此人,心思機敏聰慧,在朝堂議事之時,有著自己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平日裏,他與吳潛雖不至於親密無間,但在諸多政事的處理上,二人觀點常常不謀而合,在朝堂上,算是吳潛為數不多的盟友之一。
    吳潛站在孫府大門前,抬手輕叩門環。
    不多時,門 “吱呀” 一聲,緩緩打開,一位家仆模樣的人從門內探出頭來,瞧見吳潛,先是微微一怔,隨即臉上堆滿了笑容,“吳相國!快請進,快請進,我家老爺正在書房。”
    很快,便來到了書房門口。
    家仆走上前,輕輕敲了敲門,恭敬地說道:“老爺,吳相國來訪。”
    “快請進!” 屋內立刻傳來孫之翰那熟悉而爽朗的聲音。
    吳潛推門而入,隻見孫之翰正坐在書桌前,翻閱著手中書卷。
    見吳潛進來,他趕忙放下手中的書卷,起身快步迎了上去,臉上洋溢著熱情的笑容,“哎呀,吳相國,今日怎麽有空光臨寒舍呀?”
    “快請坐,快請坐!”
    自從吳潛罷相之後,兩人雖然並未斷了聯係,但平日裏這般私下會麵的機會,也確實少了許多。
    吳潛回以一禮,臉上擠出一絲苦澀的笑容,“之翰啊,老夫雖已罷相,卻也難以置身事外啊。”
    “有些話,不方便在朝堂之上言說,隻能與你私下相談。”
    孫之翰心中微微一動,他在朝堂多年摸爬滾打,隱隱猜到了吳潛此番前來的意圖,神色瞬間變得凝重,“吳相但說無妨,之翰洗耳恭聽。”
    吳潛端起茶杯,輕抿一口,放下茶杯後,目光直直地看向孫之翰,緩緩開口,“你我都清楚,這些年,明教的勢力日益壯大,逐漸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
    “如今蒙古使團要求朝廷交出明教凶手,這本是一個絕佳的契機,可陛下卻在這件事情上,猶豫不決。”
    孫之翰微微皺眉,眼中閃過一絲思索之色,點了點頭,“吳相所言極是,明教行事風格,不遵朝廷法度。”
    “長此以往,必然會滋生禍亂,威脅朝廷的統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隻是,依下官所見,陛下似乎對明教......心存忌憚。”
    “不錯,” 吳潛眼中閃過一絲狠厲的光芒,心中卻是惱怒不已,隻恨自己此前愚鈍,竟不曾考慮到這一關鍵因素。
    表麵卻不動聲色,“陛下心中忌憚明教,實乃人之常情。”
    “畢竟他曾被木易挾持,有過不堪的經曆。”
    接著又話鋒一轉,道明來意:“老夫打算聯合朝中大臣,向陛下進言,勸說朝廷與明教保持距離,至少不能再給予他們支持。”
    孫之翰低頭沉思片刻,神色憂慮,“吳相,此舉雖好,能在削弱明教對朝廷的威脅。”
    “但在朝堂之上,恐怕會麵臨不小的阻力。眼下朝堂上,支持與明教合作的大臣,也不在少數。”
    “吳相打算如何說服他們呢?”
    吳潛嘴角微微上揚,露出自信滿滿的笑容,“之翰,這便是我此番特意來找你的原因。”
    “你在吏部任職多年,對諸位大臣的……”
    兩人就此話題,密談了許久,詳細地商討了行動計劃的環節,以及需要聯絡的具體人選。
    離開孫之翰府後,吳潛又馬不停蹄地前往其他大臣府邸。
    接連兩日,吳潛如同一隻在黑暗中悄然穿梭的蜘蛛,不辭辛勞地四處奔走。
    他與十數位大臣進行了秘密會麵,憑借那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將這些大臣拉攏到自己的陣營。
    與此同時,朝堂之上,關於蒙古使團所提條件的討論,也愈發激烈。
    公孫止提出的那些苛刻條件,讓大臣們分成了兩派。
    一派大臣,主張抵抗到底,認為不能向蒙古人妥協。
    另一派大臣,則擔憂蒙古大軍真的揮師南下,爆發戰爭,因此主張做出讓步,以換取和平。
    趙昀端坐在龍椅之上,麵色凝重,看著朝堂上爭論不休、各執一詞的大臣們,心中愈發煩躁不安。
    他心中清楚,無論做出何種決定,都麵臨著巨大的風險。
    若是拒絕蒙古人的條件,戰爭很可能會一觸即發,到那時,大宋的百姓將陷入水深火熱的悲慘境地。
    若輕易答應蒙古人的要求,恐怕會被天下人詬病,成為背負千古罵名的曆史罪人。
    就在這時,經過吳潛遊說過的幾位大臣,聯合出列。
    為首的孫之翰,沉聲開口:“陛下,臣等以為當下,除了要應對蒙古使團的要求,還需重新審視朝廷與明教之間的關係。”
    “此次蒙古使團要求交出明教凶手,臣以為,雖不能完全答應,但朝廷也應借此機會,與明教保持適當的距離,以免再被別有用心人利用。”
    另一位大臣緊接著上前一步,同樣拱手進言:“陛下,依臣之見,明教勢力愈發壯大,行事又多有不羈,長此以往,必將威及朝廷的統治。”
    “不妨暫且與明教保持距離,先觀察一段時間,再做定奪。”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像炸開了鍋一般,議論紛紛。
    一些支持明教的大臣,立刻站出來出聲反駁,明教願意協助朝廷抗擊外敵,雙方有著共同的敵人,朝廷不應該過河拆橋,做出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趙昀眉頭緊鎖,其實,他心中對明教忌憚,主要還是因為楊過等人武藝高強,隨時都有可能危及自身安危。
    同時,他也知明教在民間擁有不小的力量,若能加以利用,對於對抗蒙古入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至於到底要如何決斷,在這紛繁複雜的局勢麵前,此時的他,亦是難以做出抉擇。
    沉思良久,趙昀緩緩開口,“諸位愛卿所言,朕會慎重考慮。”
    “隻是如何處理明教之事,牽扯甚廣,容朕再想想。”
    散朝之後,趙昀回到禦書房,心中依舊糾結不已,思緒如同一團無法解開的亂麻。
    他想起楊過曾對他說過的話,蒙古國西線戰事吃緊,無力大舉南下,可這畢竟隻是楊過的一麵之詞,沒有確鑿的證據。
    萬一自己輕信楊過,做出錯誤的決策,那後果不堪設想。
    他又想到孫之翰等人的提議,隻是與明教保持距離,便真的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
    喜歡重生楊過之神雕新章請大家收藏:()重生楊過之神雕新章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