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破曉之戰
字數:2064 加入書籤
1990年盛夏,全球科技格局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動蕩。歐美數字生態聯盟雖在“鴻蒙協議”上做出妥協,卻暗中醞釀著新一輪的技術圍剿。他們以“人工智能倫理”和“新能源標準”為突破口,企圖在新興領域重新奪回話語權。而此時的天宇電子,正站在人工智能與新能源產業變革的風口浪尖,成為眾矢之的。
陳宇站在未來科技研究院的實驗大廳內,目光落在中央巨大的量子計算機模型上。這台代號“啟明”的設備,承載著中國在算力領域實現彎道超車的希望。然而,技術團隊負責人的匯報卻讓氣氛驟然緊張:“陳總,歐美企業聯合申請了數百項與量子計算相關的基礎專利,我們的研發路徑幾乎被完全封鎖。”
與此同時,新能源部門也傳來噩耗。原本與天宇電子合作開發電動汽車的德國車企,突然單方麵終止協議,轉而加入歐美主導的“清潔能源聯盟”。該聯盟製定的電池標準、充電樁協議,將中國企業的技術方案徹底排除在外。
“這是一場全麵戰爭。”陳宇在高管會議上敲打著桌麵,“他們想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這些未來賽道上,把我們永遠釘在產業鏈低端。”他調出全球產業地圖,紅色的光點代表著天宇電子的布局,卻被層層藍色陰影包圍,“但他們忘了,真正的創新永遠不會被專利牢籠困住。”
在人工智能領域,陳宇決定另辟蹊徑。傳統的深度學習依賴海量數據和西方主導的算法框架,他卻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混沌理論”。未來科技研究院聯合國內頂尖高校,成立“太極智能實驗室”,嚐試以東方思維重構人工智能底層邏輯。當實驗室成功研發出“太極神經網絡”,實現用更少的數據量達成更高精度的圖像識別時,國際學術界一片嘩然。更令歐美企業震驚的是,天宇電子宣布將該技術開源,邀請全球開發者共同完善。
“真正的科技進步不該被專利壟斷束縛。”陳宇在國際人工智能大會上說道,“我們希望通過開放,構建一個超越地緣政治的智能生態。”這一舉措迅速吸引了全球眾多科研機構和初創企業,“太極智能”的開源社區在三個月內匯聚了來自87個國家的開發者,形成了足以抗衡西方技術體係的新勢力。
在新能源戰場,陳宇采取“雙軌製”戰略。一方麵,帶領團隊攻克固態電池技術,在實驗室環境下將電池能量密度提升至國際領先水平;另一方麵,積極推動國內新能源產業鏈整合,聯合上下遊企業製定“赤電標準”。當搭載“赤電標準”電池的中國電動汽車在巴黎車展亮相,實現續航1000公裏、15分鍾快充的突破時,歐美車企坐不住了。
然而,更大的危機隨之而來。歐美聯盟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天宇電子的新能源技術實施全球禁運,並在to發起訴訟,指控“赤電標準”存在“技術傾銷”嫌疑。陳宇卻早有準備,他向國際仲裁庭提交了詳盡的研發日誌和成本核算報告,證明中國新能源技術的突破源於自主創新和規模化生產優勢,而非不正當競爭。
關鍵時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天宇電子的重要支撐。沙特阿拉伯宣布與天宇電子共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產業園,采用“赤電標準”進行電力存儲與輸送;巴西則將全國充電樁網絡升級為中國標準。這些合作不僅打破了技術封鎖,更讓“中國標準”在全球新能源版圖上占據了重要位置。
1991年初,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歐美聯盟提出的新能源標準提案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中國代表團聯合發展中國家,力推“赤電標準”納入國際氣候協議。經過激烈辯論,大會最終通過折中方案,將“赤電標準”與歐美標準並列為全球新能源技術參考。這是中國在國際能源規則製定中取得的重大勝利。
當勝利的消息傳回國內,陳宇卻沒有絲毫鬆懈。他深知,這場破曉之戰隻是拉開了新的序幕。在辦公室的白板上,他寫下新的目標:“構建‘人工智能+新能源’的超級生態,讓中國科技從跟跑、並跑到領跑。”
深夜,未來科技研究院依然燈火通明。“啟明”量子計算機的調試進入關鍵階段,“太極智能”的算法不斷迭代,新一代固態電池的研發也在加速推進。陳宇站在研究院的露台上,望著遠處的城市燈火,仿佛看到了中國科技產業即將破曉的曙光。在這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上,他和天宇電子,將繼續以開拓者的姿態,迎接更多未知的挑戰,書寫屬於中國科技的輝煌篇章。
喜歡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請大家收藏:()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