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破曉之路

字數:2144   加入書籤

A+A-


    1988年深秋,渤海灣的海風裹挾著鹹澀的寒意,將宇翔商貿新落成的冷鏈物流港吹得簌簌作響。陳宇站在巨型冷庫前,看著自動傳輸帶上流轉的凍品,白霜在他睫毛上凝結成晶瑩的冰花。bp機突然震動,李芳的消息帶著焦灼:“陳總,歐盟以農殘超標為由,暫停了我們所有農產品的進口許可。”
    這個消息如同一記重錘。宇翔商貿剛打通歐洲市場的渠道,首批價值800萬的蘋果、板栗正要裝船。陳宇摘下手套,嗬出白霧在掌心搓了搓,目光掃過不遠處懸掛的“星火品質,全球共享”標語——永盛集團敗走後,國際資本的圍堵開始浮出水麵。
    “召集技術團隊和所有合作農戶代表,”陳宇對著對講機說道,“我要在24小時內召開跨國視頻會議。”他轉身走向辦公室,皮鞋踩在結冰的地麵上發出清脆的聲響,思緒卻飄向數千公裏外的歐盟檢測實驗室。
    會議室內,屏幕上跳動著歐盟嚴苛的農殘標準數據。法國專家的聲音帶著傲慢:“r. chen,你們的農產品連最基礎的安全指標都無法達標,談何出口?”畫麵切換,實驗室檢測報告上刺眼的紅叉刺痛眾人的眼睛。
    陳宇沒有辯解,而是調出另一段視頻。鏡頭裏,青陽縣李家莊的果園內,老村長戴著老花鏡,認真對照著英文說明書調試自動噴藥機。“這是宇翔提供的智能設備,”老村長對著鏡頭咧嘴笑,“能精準控製藥量,比俺們以前憑經驗撒藥靠譜多了!”
    “我們確實存在不足,”陳宇的聲音沉穩有力,“但這不是終點。”他示意技術人員打開新的ppt,三維模型展示著正在規劃的“智慧農業雲平台”——從土壤監測到無人機噴灑,從區塊鏈溯源到ai質檢,每個環節都對標國際最高標準。
    然而,現實的困境遠比想象中殘酷。三天後,農戶們發現按照新標準種植的成本飆升30,而國內市場根本無法消化這些高價農產品。西北的枸杞種植戶集體發來聯名信:“陳老板,我們實在撐不下去了……”
    深夜的辦公室,陳宇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成本分析表,窗外的月光將他的影子拉得很長。突然,他抓起電話打給省農科院:“張院長,我們想聯合成立星火農業研究院,研發適合中國土壤的低殘留農藥。”接著又撥通外貿公司的號碼:“王總,東南亞市場對有機農產品需求旺盛,我們換個方向試試!”
    轉機出現在一個雪夜。日本客商山田信介突然到訪,提出想參觀星火計劃的示範基地。陳宇二話不說,帶著他直奔山東壽光的蔬菜大棚。零下15度的嚴寒中,山田看著智能溫控係統自動調節棚內溫度,新鮮的彩椒在ed補光燈下泛著光澤,驚訝得摘下眼鏡擦拭。
    “陳桑,你們的農業科技讓我想起日本的精細化種植,”山田撫摸著辣椒枝葉,“但更讓我震撼的是,這些技術真正掌握在農民手中。”他當場簽下500噸蔬菜的訂單,並提出深度合作意向。
    消息傳回國內,農戶們重拾信心。陳宇趁熱打鐵,推出“星火國際聯盟”計劃,聯合東南亞、中東等國家的農業企業,共同製定符合發展中國家國情的農產品標準。在迪拜舉辦的國際農產品展銷會上,星火計劃的展台前人頭攢動,中國農戶手工製作的芒果幹、枸杞茶成為最受歡迎的展品。
    但歐盟的封鎖依然如鯁在喉。陳宇帶著團隊三赴布魯塞爾,不僅帶去詳實的檢測報告,還播放了中國農民學習新技術的紀錄片。當法國專家看到八旬老農戴著老花鏡操作智能設備的畫麵時,終於放下成見:“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中國農業的潛力。”
    1989年初春,歐盟解除對宇翔商貿的禁令。首趟中歐班列緩緩駛出站台,車廂裏裝滿貼著星火溯源碼的優質農產品。陳宇站在站台上,看著列車消失在晨霧中,耳邊回響著老村長的話:“小陳,咱農民種地就像養孩子,隻要用心,總能長出好收成。”
    回到濱海市,陳宇站在新建的農業大數據中心,看著屏幕上跳動的全球交易數據。東南亞、中東、歐洲的訂單圖標此起彼伏,而最讓他欣慰的,是“星火農業研究院”培育的首個低殘留農藥品種正式投產。窗外,春雷隱隱,一場春雨即將落下,潤澤著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
    他翻開日記本,寫下新的規劃:“建立全球農產品交易平台,讓中國農民的智慧走向世界。”鋼筆尖懸停片刻,又補上一句:“改革的路沒有終點,唯有初心如磐,方能行穩致遠。”
    喜歡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請大家收藏:()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