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星星之火
字數:2238 加入書籤
1990年元旦,濱海港的汽笛聲穿透晨霧,十二艘懸掛著"星火遠洋"旗幟的貨輪同時鳴笛啟航。陳宇站在指揮塔最高層,看著甲板上整齊碼放的集裝箱——裏麵滿載著來自全國28個省份的優質農產品,即將駛向五大洲的港口。寒風卷起他的圍巾,卻吹不散嘴角的笑意,這是星火計劃走向全球的裏程碑時刻。
"陳總,衛星通訊測試完畢!"技術人員的聲音通過對講機傳來,"現在可以連接全球十二個分會場。"陳宇轉身走進控製室,大屏幕上同時亮起十二個畫麵:非洲加納的可可園裏,黑人農民對著鏡頭豎起大拇指;南美洲智利的葡萄園旁,華人企業家舉杯示意;更遠處,中國西北的枸杞種植戶和歐洲超市采購經理正在實時對話。
"各位夥伴,"陳宇的聲音沉穩有力,"今天,我們共同見證星火全球農產品交易平台的正式啟動。"他輕點遙控器,三維地球模型在屏幕中央旋轉,無數光點如星群般閃爍,"這個平台不僅是交易樞紐,更是一座橋梁,讓中國農民的智慧與世界共享。"
然而,歡慶的氣氛很快被一封加急電報打破。歐盟突然宣布實施新的農產品進口細則,新增的二十項檢測標準直指星火計劃的薄弱環節。老周拍著桌子怒道:"這分明是針對我們!那些標準連歐盟本土企業都很難達標!"
陳宇卻出奇地冷靜,他調出平台數據:"你們看,非洲和東南亞市場的訂單正在爆發式增長。歐盟的封鎖,反而讓我們看到了新興市場的潛力。"他的手指在屏幕上劃過,"啟動"星火絲路"計劃,重點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三個月後,中亞某國首都,陳宇站在荒漠中的現代化農業基地前。滴灌係統正在將珍貴的水源精準輸送到每一株棉花苗,智能監測設備實時分析土壤數據。當地農業部長握著他的手激動地說:"陳先生,你們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更是改變沙漠的希望!"
與此同時,濱海市的星火農業研究院裏,一場科技攻堅戰正在進行。首席科學家李博士舉著試管衝進會議室:"陳總!我們成功培育出抗鹽堿水稻新品種,在沿海灘塗試種成活率超過85!"這個消息如同驚雷,意味著中國將新增數百萬畝耕地。
消息傳到西北,曾經因幹旱瀕臨破產的農戶們沸騰了。老村長帶著二十幾個村民連夜坐火車趕到濱海,在研究院門口支起鐵鍋,非要給科研人員燉一鍋正宗的西北羊肉。"當年你們幫我們賣枸杞,"老村長抹著眼淚說,"現在我們也要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出份力!"
然而,國際資本不會坐視星火計劃的崛起。美國某農業巨頭悄然在國內布局,以"技術合作"為名,試圖收購星火農業研究院的核心專利。談判桌上,對方代表推過來一張天價支票:"陳先生,您的團隊值得更好的回報。"
"我的團隊要的不是錢,"陳宇將支票推回去,目光堅定,"是讓中國農民用上自己的技術,讓世界看到東方農業的智慧。"他打開投影儀,畫麵裏是非洲兒童捧著中國雜交小麥露出的笑容,"這,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陳宇站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看著宇翔商貿的股票一路漲停。但他更在意的,是收到的一封特殊來信——來自中國最北端漠河的農戶,申請加入星火計劃。信紙上歪歪扭扭的字跡寫著:"我們這裏的藍莓又大又甜,能不能幫我們賣到南方?"
這一年,星火計劃的服務站突破一萬個,覆蓋全國98的鄉鎮。在雲南深山,拉祜族姑娘用手機通過星火平台直播采茶;在新疆戈壁,維吾爾族大叔的葡萄幹通過冷鏈專列直達歐洲;更遠處,中國援建的農業技術培訓中心在非洲大陸拔地而起,將中國的農耕智慧播撒在異國土地。
除夕之夜,陳宇回到青陽縣李家莊。村頭的大槐樹下,村民們自發掛起"星火萬家"的紅燈籠。老村長拉著他的手走到曬穀場,那裏整齊碼放著新收的稻穀。"小陳,"老人顫抖著打開穀倉,"這是用你們的抗鹽堿稻種種出來的,畝產比以前翻了三倍!"
月光灑在金黃的稻穗上,陳宇想起八年前重生時在夜市擺攤的場景。從一個小小的電子表攤位,到如今影響全球的農業帝國,這條改革之路布滿荊棘,但每一步都走得堅實。他掏出筆記本,借著月光寫下:"星火已燎原,而我們的征途,是更遼闊的山海。"
遠處,新年的鍾聲響起,煙花在夜空中綻放,照亮了曬穀場邊新立的石碑——上麵刻著無數參與星火計劃農戶的名字,像星星一樣閃耀。陳宇知道,這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星火計劃將繼續書寫屬於中國農民、屬於中國改革的壯麗篇章。
喜歡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請大家收藏:()陳宇的1983重生之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