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紋銀通寶辨匠心,一葉金光定乾坤
字數:4677 加入書籤
劉楚聞言,隻是淡然一笑,他對著李工點了點頭:“李工,這裏先交給你了,我帶先生們去前堂坐坐。”
“好嘞,園主您忙。”李工憨厚地應著,便轉身去檢查後院的安防設施,深藏功與名。
劉楚再次引領著眾人,穿過一道雕花的月洞門。
隻一步之遙,那份獨屬於江南園林的靜謐與清幽便被瞬間隔絕。一股更為熱烈、混雜著人聲與紅木特有香氣的暖流迎麵而來。他們,已然身處錢莊那寬敞氣派的內堂會客室。
這裏,與聽泉軒的雅致截然不同。
整個空間以沉穩厚重的紅木為主調,地麵鋪著光可鑒人的深色金磚,牆上掛著的,並非寫意的山水畫,而是一幅巨大的、用金線繡出的《清明上河圖》局部,描繪的正是汴京城內商貿往來最繁華的一段。
幾套尺寸闊大的太師椅與茶幾,呈合圍之勢擺放著,每一件都用料紮實,雕工沉穩,散發著一種屬於財富與權力的、不容置疑的氣場。
“好家夥,”專攻古代家具的馬教授一進來,眼睛就亮了,“剛才在聽泉軒,看的是文人的風骨。到了這裏,撲麵而來的,就是晉商的豪氣了。劉園長,您這不同區域的風格切換,玩得是爐火純青啊。”
眾人紛紛落座,立刻有穿著仿古服飾的“賬房先生”,悄無聲息地奉上了香茶。
“劉園長,”那位對“錢”最感興趣的經濟學教授,剛一坐下,便有些迫不及不及待地開口了,“剛才聽您介紹,園區內有專屬的流通貨幣。不知……我等是否有幸,能親眼一觀?”
這個問題,立刻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
建築是“骨”,文化是“魂”,那這“貨幣”,便是一個獨立世界得以運轉的“血脈”。他們很想知道,青瑤山莊的“血脈”,究竟是何等模樣。
“當然。”劉楚笑了笑,他似乎早料到會有此問。他並未自己動手,隻是對著身旁侍立的一位“賬房先生”輕輕頷首。
那人立刻會意,躬身退下。片刻之後,他雙手捧著一個長方形的、極為考究的黑漆描金木匣,腳步沉穩地走了回來。
木匣被輕輕地放在了中央那張巨大的紅木八仙桌之上。
“啪嗒。”
一聲輕響,匣子上的銅扣被打開。
“賬房先生”將匣蓋緩緩開啟,露出了裏麵那被猩紅色綢緞精心襯托著的……“奇珍異寶”。
“嗬……”
即使隔著幾步遠,在座的所有專家,還是不約而同地,發出了一聲壓抑的驚歎。
那匣中之物,在會客室內溫暖的光線下,正散發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古樸而又華貴的光芒。
“諸位先生,請看。”
劉楚站起身,伸手從匣中,取出了一串東西。
“叮鈴當啷……”
一陣清脆悅耳的、獨屬於金屬碰撞的聲響,在安靜的室內回蕩。
那是一串用紅繩穿起來的銅錢。
“這是我們園區內最基礎的貨幣單位,‘青瑤通寶’,一百文一串。”
劉楚將那串銅錢,放在了桌案之上。
李敬同教授第一個站起身,他小心翼翼地拿起那串銅錢,放在手心,細細端詳。
“這分量……”他掂了掂,眼中閃過一絲驚訝,“沉甸甸的,壓手。不是現在那些輕飄飄的合金紀念幣能比的。還有這上麵的字……”
他將一枚銅錢湊到眼前,隻見上麵是用極為工整的隸書,鑄著“青瑤通寶”四個字,字跡清晰,筆鋒有力,帶著一股漢唐的古拙之氣。
“這字體,有講究啊。”一位專攻古文字學的教授也湊了過來,“結體方正,蠶頭燕尾,是典型的漢隸風格。但它的筆畫之間,又帶著一絲唐代‘開元通寶’的遒勁。這是……這是融合了漢唐兩代錢幣書法的精髓啊!”
劉楚微笑道:“先生好眼力。當初設計這枚銅錢時,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讓遊客拿在手裏,能第一時間感受到,一種獨屬於華夏的、厚重的曆史感。”
“不止是字體,”材料學專家也拿起一枚,用指甲在邊緣輕輕一刮,又放在耳邊輕彈了一下,發出一聲清越的嗡鳴,“這材質也不是普通的黃銅。裏麵應該是摻雜了少量的錫和鉛,所以它的色澤,才會呈現出這種古樸的青黃色,聲音也更為清脆。妙,實在是妙啊。”
劉楚沒有急著介紹下一樣,而是留了足夠的時間,讓這些泰鬥們,去自行“發掘”這一枚小小的銅錢裏,所蘊含的無數細節與匠心。
“劉園長,”何鏡山教授撫摸著那枚銅錢上清晰的輪廓,感歎道,“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光是這一枚小小的銅錢,我便能看出,你們做事的態度了。”
“見笑了。”
劉楚再次伸手,從匣中,取出了幾樣更為貴重的東西。
是三錠大小不一的銀元寶。
“這是我們的大額貨幣,紋銀。分一兩、五兩、十兩三種規格。”
當這三錠銀子被放在桌上的瞬間,所有人的呼吸,都為之一滯。
它們太“真”了。
那種光澤,並非是現代鍍銀工藝那種刺眼的、賊亮的白,而是一種內斂的、溫潤的、如同月光般柔和的亞光色澤。銀錠的表麵,帶著一種手工澆鑄時,自然冷卻後形成的、細微的波紋。
最讓專家們感到震撼的,是銀錠底部,那幾個清晰的、用篆體刻下的印章。
“青瑤山莊”。
“庫銀”。
“足色”。
“這……這簡直……”一位專攻古代金銀器鑒定的老教授,激動得說話都有些結巴,“這形製,這戳記,這包漿的質感……除了分量不對,幾乎與我在博物館庫房裏見過的、明代官鑄的庫銀,一模一樣!劉園長,恕我冒昧,這……這究竟是用什麽材料做的?!”
這個問題,問出了所有人的心聲。
若是真銀,那這成本,簡直是天文數字。若不是真銀,那又是何種神仙工藝,能將其模仿到如此以假亂真的地步?
“先生們不必猜測。”劉楚坦然地拿起那錠最大的、足有嬰兒拳頭大小的十兩銀錠,在手中拋了拋。
“它們,並非純銀。而是一種以鋅為主,混合了少量鎳與銀的特殊合金。”
“之所以選擇這種合金,”他看著眾人,真誠地說道,“並非單純為了節約成本。而是因為,經過我們上千次的配比實驗,隻有這種比例的合金,才能在重量、色澤、質感,乃至於金屬之間碰撞的聲音上,最大程度地,還原古代官銀,那種獨有的、沉甸甸的‘手感’。”
“我們希望,當一位遊客,將這錠銀子握在手裏時,他能感受到的,是一種曆史的‘分量’。”
這番話,讓在場的所有專家,再次,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為了一個“手感”,進行上千次的配比實驗。
這種已經近乎於“變態”的、對細節的偏執追求,再一次,刷新了他們對青瑤山莊的認知。
那位經濟學教授,更是聽得雙眼放光。他喃喃自語:“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它不僅僅是代幣,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高品質的文創產品!遊客兌換它,不僅僅是為了消費,更是為了擁有!這就把‘花錢’這個行為,從一種單純的支出,變成了一種‘投資’!高!實在是高啊!”
然而,劉楚帶給他們的震撼,還未結束。
他伸出手,從匣子最深處,那個由紅色絲絨包裹的凹槽裏,小心翼翼地,拈起了一片薄薄的東西。
在所有人屏住呼吸的注視下,他將那東西,輕輕地,放在了手心。
那是一片,用不知名金屬打造的、栩栩如生的銀杏葉。
它薄如蟬翼,卻又帶著金屬獨有的分量。葉片的形狀、邊緣的弧度、乃至上麵每一根細微的葉脈紋理,都清晰可見,巧奪天工。
在燈光的映照下,整片葉子,正散發著一種比黃金更內斂,卻又比黃銅更高貴的、溫暖而璀璨的淡金色光芒。
“這,便是我們園區的最高貨幣單位。”
“我們稱之為——金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