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移步換景入畫堂,錦繡華裳待高賢
字數:4579 加入書籤
那座名為“湖畔居”的三層酒樓,就這麽靜靜地佇立在人工湖畔,如同一位臨水而居的江南仕女,溫婉,卻又自有一股不容忽視的風華。
專家們的腳步,不約而同地,再次慢了下來。
這一次,他們的眼神中,少了幾分初見城牆時的磅礴震撼,也少了幾分探究錢莊時的銳利,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純粹的、發自內心的欣賞。
“妙啊……”何鏡山教授負手而立,仰頭望著那層層疊疊的飛簷翹角,由衷地讚歎,“你們看,這座樓,看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馬頭牆,一樣不缺。但它的布局,卻又帶著幾分蘇式園林的靈動。”
他伸出手,指向酒樓二層那探出水麵的觀景廊台。
“你們看那個‘美人靠’,它沒有像傳統徽派建築那樣,隻是簡單地依附於牆體,而是大膽地向外延伸,下方用幾根看似隨意的石柱支撐,臨水而立。這樣一來,整個建築的線條,就‘活’了。它不再是沉悶的,而是有了呼吸,有了與這片湖光山色對話的欲望。”
“何老說得沒錯!”一位專攻園林設計的教授激動地附和,“還有它的‘借景’之法,用得簡直是出神入化!你們從我這個角度看,三樓最東側那扇雕花的漏窗,其窗框,正好將遠處那座最高的山峰,如同一幅天然的畫卷般,框了進來!山色,窗景,樓閣,湖光……層層疊疊,互為映襯,方寸之間,氣象萬千!這……這手筆,當代的園林設計師裏,我沒見過有誰能做到!”
李敬同教授則對建築兩側的楹聯產生了興趣,他走到近前,輕聲念道:“‘一樓風月當酣飲,萬裏雲山豁醉眸’。好聯!好字!好氣魄!這字,筋骨飽滿,筆力雄健,顏筋柳骨,盡得其神。劉園長,不知此聯,是出自哪位大家之手?”
麵對專家們如同連珠炮般的專業“拷問”,劉楚隻是笑了笑,帶著一絲恰到好處的神秘。
“諸位先生,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嚐’。”他沒有直接回答任何一個技術問題,而是再次做了一個“請”的手勢,“裏麵,早已備好了薄酒小菜,我們邊吃邊聊,如何?”
這份從容,再次讓專家們心中暗暗點頭。
眼前這個年輕人,是在用一種更為高明的方式,告訴他們——我這裏所有的“好”,都需要你們自己,去親身體驗。
一行人邁步,踏入了湖畔居的大門。
一股更為濃鬱的、混合了酒香、菜香、茶香與淡淡脂粉香的暖流,裹挾著鼎沸的人聲,瞬間將他們包裹。
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都再次愣住了。
滿座!
整個一樓大堂,那數十張黃花梨木的八仙桌,竟幾乎座無虛席!
而更讓他們感到驚訝的,是坐在這裏的食客。
放眼望去,竟有超過半數的人,都穿著各式各樣、色彩斑斕的古代服飾!
有穿著圓領袍,頭戴璞巾,正與友人高聲闊論的書生;有身著交領襦裙,正小口品嚐著精致糕點的仕女;甚至還有幾個孩子,穿著小一號的兒童款漢服,正趴在臨湖的欄杆旁,興奮地,用店家提供的魚食,投喂著湖中的錦鯉。
夥計們穿著青布短衫,肩上搭著白毛巾,在桌椅間靈巧地穿梭,口中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帶著一股子獨特的韻味。
“來咯——!‘西湖醋魚’一盤!客官您慢用!”
“三號桌的‘東坡肉’得嘞!馬上就來!”
這幅景象,太“活”了。
它不是那種刻意安排的、死氣沉沉的表演。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充滿了生命力的、熱氣騰騰的……“生活”。
專家們感覺自己,像是無意間,闖入了一場,正在進行中的、屬於古代江南的盛大宴席。
“這……這……”何鏡山教授看著眼前這幅景象,有些失神,“這沉浸感……已經到了如此地步了嗎?”
他指著那些穿著漢服、舉止自然的遊客,臉上是掩飾不住的好奇與困惑,“劉園長,這些人……都是貴莊的‘特約演員’嗎?竟能如此……自然地,融入到這場景之中?”
這個問題,也問出了所有專家的心聲。
在他們看來,要營造出如此逼真的氛圍,除了海量的資金投入,更需要對“演員”進行無比嚴格的培訓。
劉楚聞言,卻笑著搖了搖頭。
“何老,您誤會了。”
“他們,和諸位先生一樣,都是我們青瑤山莊的,普通遊客。”
“普通遊客?!”
這一下,所有專家,都徹底被鎮住了。
“那……那他們身上這衣服……”
劉楚伸出手,指向不遠處,那條由青石板鋪就的、更為熱鬧的商業街。
“因為,在那條街的盡頭,我們開了一家,名為‘錦繡坊’的小店。”
“哦?”
“飯,可以待會兒再吃。”何鏡山教授的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明亮的光芒,他竟像是孩童般,有些急不可耐地說道,“劉園長,不知……可否先帶我們,去那‘錦繡坊’,看上一看?”
“是啊是啊!”李敬同教授也撫掌笑道,“來都來了,若不入鄉隨俗,豈不是辜負了此間的大好風光?今日,我等這些老家夥,也想效仿一回古人,著一身華裳,再來品這湖光山色,豈不快哉?”
這個提議,瞬間點燃了所有人心中的那份“雅興”。
劉楚看著這些平日裏不苟言笑的泰鬥們,此刻臉上那躍躍欲試的興奮神情,心中也是暗自好笑。
“固所願也。”他再次拱手,“諸位先生,請。”
一行人,暫時放棄了美食的誘惑,轉身,走出了湖畔居,踏上了那條,通往“錦繡坊”的江南風情街。
一踏上這條街,腳下的觸感,便截然不同。
不再是甕城廣場那種大氣、規整的青石板,而是一種更為小巧、也更為隨意的、由大小不一的鵝卵石和青石片,拚接而成的路麵。走在上麵,會發出“咯噔咯噔”的、帶著回響的聲響。
道路兩旁,是鱗次櫛比的、真正的江南民居。粉牆黛瓦,馬頭牆層層疊疊,如同起伏的波浪。每家每戶的門窗,都用深色的木料雕刻出精美的花紋,窗欞之下,大多都探出幾枝青翠的綠植,或是幾朵不知名的、正開得爛漫的小花。
一條清澈的人工小河,沿著街道蜿蜒流淌,河上,每隔一段距離,便會架著一座小巧的石拱橋。
“你們看這路,”一位專攻城市規劃的教授,邊走邊讚歎,“它不是直的。它是有弧度的,蜿蜒曲折。這樣一來,遊客的視線,就不會一眼望到頭,在每一個轉角,都會有新的期待。而且,這道路的寬度,也經過了精心的計算,既能容納足夠的客流,又不會因為太過寬闊,而失去了江南小巷那種獨有的親切感。”
何鏡山教授的目光,則落在了兩旁那些建築之上。
“你們發現沒有,”他指著一座茶館和旁邊的一家綢緞莊,“這兩棟建築,它們的屋簷高度、馬頭牆的層數,都是不一樣的。但它們在整體的色調、材質和風格上,又保持了高度的統一。這就是江南民居營造的精髓——‘亂’中有序,‘和’而不同。每一棟,都有自己的個性,但放在一起,又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
“還有這水!”一位水利專家,正趴在一座石橋的欄杆上,仔細地觀察著下方緩緩流淌的河水,“這水是活的!你們看,它有流速,而且水麵上,還帶著微風吹過的波紋!這說明,整條水係,背後必然有一套極為精密的水循環和動力係統在支撐!了不得,了不得啊!”
專家們就這麽走著,看著,討論著。
他們就像一群最高級的“找茬”專家,試圖從這裏的每一個角落,找出哪怕一絲一毫的、不合規矩的“破綻”。
然而,他們失望了。
他們看到的,隻有,一種近乎於“變態”的、對細節的完美追求。
無論是牆角處一塊恰到好處的青苔,還是店鋪門楣上一塊模擬出百年風雨侵蝕痕跡的木匾,亦或是,從某個不經意的窗欞裏,傳出的、一陣悠揚的評彈聲……
這一切,都在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告訴他們——
這裏,就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