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墾荒

字數:9898   加入書籤

A+A-


    “伯約,你做的對!”
    “朕早就看出來這個苗頭了。”
    當薑維回到天水,匯報完軍情之後,就把陳啟等人之前的反應告訴了劉諶。
    並且還把自己對他們的處置也一並告訴了劉諶。
    聽到薑維的話後,劉諶對薑維的做法表示讚同。
    大漢不能跟之前的大漢一樣。
    否則這樣的大漢就算是興複了也沒有任何意義。
    這是劉諶從一開始就定下的基調。
    劉備他們這些季漢的開創者雖然沒有這樣的覺悟,但一句以人為本就足以說明他們多少還是意識到了些什麽。
    這種模糊的概念也始終貫穿整個季漢。
    隻不過被北伐這個執念所害,最後導致季漢滅亡的時候蜀中百姓麵有菜色。
    好在劉諶的到來,使川蜀百姓的民生得以恢複。
    也使得大漢逐漸走向正軌。
    而劉諶的理念也順著前人的作為被順利的貫徹下去。
    所以才會有薑維聽到陳啟他們的話,當即就對他們做出了糾正和處罰。
    聽到劉諶的話,薑維臉上的擔憂絲毫沒有減少。
    “陛下,這個問題若是不解決,將來必然會危及北伐大業。”
    就目前跟著北伐大軍來到天水的,基本上都是講武堂四期以前的學子。
    因為要快速的培養並補充基層軍官的原因。
    以及北伐進度的問題。
    他們這幾期學子都是采用的半年製。
    然而就連這種半年製的學生,都不可避免的出現這種問題。
    其餘那些學子中存在的問題,隻會比這個更嚴重。
    劉諶點了點頭說道:
    “所以朕才會把崔卿從益州調來!”
    正坐在那裏專心聽劉諶和薑維講話的崔明煊聽到劉諶叫自己。
    臉上的表情一愣,但隨即就意識到陛下可能有重要的任務要交給自己!
    心中猛然的激動起來。
    他知道自己現在在大漢的地位就像是一個吉祥物一樣的存在。
    無非是陛下想要告訴天下人,隻要是真心悔過。
    陛下是願意既往不咎的!
    崔明煊也很好的做到了自己該做的。
    此次突然得到旨意調自己入天水,崔明煊隻知道陛下要在三郡修建學堂。
    和當初在益州和漢中的做法那樣來收攏人心,開化民智。
    卻沒想到居然有重要任務交給自己!
    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是自己這些年老老實實聽話的福報。
    隻要抓住這個機會,他就不會再隻是一個吉祥物一樣的存在。
    想到這裏,崔明煊便立刻起身對劉諶行禮道:
    “陛下但有驅使,臣莫不相從!”
    劉諶抬手示意崔明煊坐下:
    “朕此次叫你前來,除了讓你在隴西三郡開設學堂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
    崔明煊欠身道:
    “請陛下吩咐!”
    “上一次,黃明他們幫百姓做事,事後雖然都寫過感悟。”
    “但大多數都是別人代筆,自己親自執筆書寫的寥寥無幾。”
    “由他人代筆,自然就少了一些真情實感。”
    “自己也會少一些感悟。”
    “那些東西諸位也都看過了,想必跟朕的想法也是差不多的。”
    崔明煊並不知道之前在天水發生了什麽,甚至就連黃明這個名字他都是第一次聽。
    但如薑維、廖化、李驤等人在聽到劉諶的話後,卻連連點頭。
    因為他們是那次事情的親曆者。
    也見到過那些寫出來的感悟,親自寫的和別人代筆的東西,不說是天差地別,那也是差距極大。
    事實也果然如此,那些挑選出來全軍宣讀的文章,無一例外全都是本人親筆。
    “所以朕要你想辦法教會所有士兵認字。”
    “不光要教會他們認字,還要讓他們學會一些道理。”
    “而他們要學的第一個道理就是,他們的供養全都來自於百姓。”
    “百姓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
    聽到劉諶的話,在場的人頓時色變。
    “陛下!”
    “天子代天牧民。”
    “天下萬物皆上天所賜,亦是陛下所賜!”
    “臣請陛下收回此言!”
    從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開始。
    在漢朝推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黃老之治便宣告結束。
    也意味著封建皇權專製正式登上華夏大地的舞台。
    曆經兩漢將近五百年時間的潛移默化。
    這套理論上麵的人信不信姑且不論,底層的百姓早就已經篤信不疑。
    而大漢也正是靠著這套理論統治了華夏大地數個世紀。
    直到一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才打破了這個局麵。
    如今黃巾之禍才過去不到百年時間 ,其影響尚未完全消亡。
    而且大漢正處在北伐的關鍵時期,正是需要大力宣揚天命,以此籠絡人心的時候。
    陛下卻說出這樣的言論,豈不是在動搖大漢的根基?
    “陛下!臣有言奏!”
    “若無陛下之庇佑,百姓何以安居樂業?”
    “陛下此言一出,必為不明所以者所乘。”
    “對北伐大業隻有壞處沒有好處!”
    “請陛下 慎之!”
    李驤起身再勸道。
    其餘人也紛紛起身附和,臉上皆是凝重之色。
    崔明煊也被劉諶的話嚇到了,站在那裏不敢接腔。
    眼見群臣都反對。
    劉諶不由得在心中暗自搖頭。
    這才哪到哪,你們就這麽驚訝。
    真要是讓你們聽到有些話,不得把你們嚇死。
    不過也讓劉諶確定了一點,那就是自己的這些 言論過於超前了。
    超前是好事,但是超前太多不行。
    想到這裏,劉諶便從善如流的說道:
    “既如此,此事便作罷。”
    “不過教士兵認字之事不能放棄。”
    “而且要告訴他們,百姓乃是國之根基。”
    “絕不可虐,更不可輕視之。”
    眾人聽聞,頓時鬆了一口氣。
    陛下這番話倒是沒什麽出格的地方。
    緊接著劉諶又說道:
    “拿下天水後,朕便看到天水人丁不多,大量的土地也處在荒廢狀態。”
    “此前朕沒有言說,是因為朝廷在隴西立足未穩。”
    “如今隴西三郡已下,朕覺得是時候仿漢中前例,開荒治地了。”
    這件事沒有出乎眾人的預料。
    況且隨著戰事的推進,一直從後方調糧食前來也是一件負擔極重的事情。
    當初丞相北伐的時候,同樣有就糧於敵的策略。
    現在隴西三郡都歸了大漢,更應該好好經營才是。
    “如今正值六月,剛是一年麥收時節。”
    “百姓也把土地整理出來開始輪種粟、菽之類的作物。”
    “若是開荒的速度夠快的話,說不定還能趕上下種。”
    “即便是趕不上,也能給小麥播種提前打下基礎。”
    “而朝廷近段時間亦無大的戰事 。”
    “故朕決定,自朕以下,所有將士開始帶領百姓在隴西三郡墾荒屯田。”
    “尤其是講武堂的學子,要以身作則。”
    “親自扶犁墾荒,方能知百姓供養不易。”
    墾荒之事,是早就已經定下來的,此前因為一直在打仗的原因,根本顧不上。
    隴西三郡到手後,朝廷就隻需要派兵防備廣魏和扶風來敵。
    壓力會小很多。
    這樣一來,很多士兵就會空閑下來。
    朝廷自然不會讓他們空閑下來。
    因為大軍每天的消耗是很大的。
    這個時候就得考慮自給自足這條路。
    尤其是在補給線被拉得這麽長的情況下。
    對此眾人都沒有什麽意見,至於陛下親自扶犁墾荒,也在情理之中,因為每年春耕,帝後都要象征性的勞作以勸農桑。
    “敢問陛下,這些開墾出來的荒地當如何處置?”
    說話的人是薑筠。
    開荒屯田這種事由來已久。
    而漢魏吳三國之間的屯田製度又不盡相同。
    如今隴西三郡皆已歸漢。
    所以薑筠才會有此一問 。
    聽到薑筠的話,劉諶開口道:
    “效仿益州成例。”
    “所墾土地皆收歸朝廷所有。”
    “但是誰開的土地誰擁有耕種權。”
    “數量不超過每人五十畝。”
    “多出的土地,朝廷以大漢屯田製度計以軍功。”
    薑筠聽到劉諶的話,頓時瞪大了眼睛。
    什麽叫土地皆收歸朝廷所有?什麽又叫誰開的土地誰擁有耕種權?
    這豈不是朝廷自己當地主,把所有人都當成佃戶了?
    還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啊!
    看到薑筠臉上的疑惑,坐在他右手邊的薑維低聲跟他解釋了一番。
    聽懂之後的薑筠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
    原來如此!
    怪不得之前那麽多次北伐族叔越打越弱。
    這一次卻能夠在陛下的帶領下直接拿奪回隴西三郡。
    朝廷這個製度,雖說是把所有的土地都集中到朝廷手裏。
    卻可以保證這些土地不能被地主豪強隨意兼並。
    也就是說百姓即便活的再難,也始終可以保證有一塊地用來耕作,保證自己有一碗飯吃。
    隻要有飯吃,百姓就不會造反。
    陛下所慮甚遠,非常人所能及也!
    事情商議完畢後,便要進入執行階段。
    劉諶起身離開後,眾人也紛紛起身。
    崔明煊攔住李驤說道:
    “李參軍,某有一事,不方便當著陛下麵說,故想詢問一下李參軍。”
    李驤點了點頭:
    “崔祭酒請問。”
    “某之前在益州的時候,為了讓天下學子日日得見天顏。”
    “便在各處學堂懸掛陛下畫像。”
    “後來被陛下以此舉有諂媚之嫌訓斥。”
    “益州是咱們大漢之地,即便不掛陛下尊像,百姓亦念陛下之恩。”
    “可這隴西三郡落入偽朝之手已近百年,百姓不知有漢久矣。”
    “更不複知大漢天子為何。”
    “在得知陛下要在隴西三郡創辦學堂後,某就在想是不是仿益州之例。”
    “仍在學堂 懸掛陛下尊像。”
    “又恐陛下不虞,故而相問。”
    “還請李參軍指點一二。”
    李驤意味深長的看了崔明煊一眼。
    然後說道:
    “崔祭酒心思如此玲瓏,倒不如陪在陛下身邊做個內侍。”
    說罷便自顧自的離開。
    隻留下崔明煊一個人在原地發愣。
    良久之後,才從李驤的話裏回過味兒來。
    一跺腳暗罵了一句:
    “呸,你才要當那阿諛奉承的閹人!”
    隨後也匆匆離開。
    朝廷的政令出天水臨時行宮,很快便傳達至隴西三郡。
    天水倒還好一些。
    大漢占領的時間比較長,而且為了給當地百姓留下好印象,也做了不少事。
    尤其是在上次厘清土地的時候,劉諶做到了足夠的公平公正。
    百姓們對朝廷的政令都是相當擁護,開墾荒地的熱情也極高。
    而那些漢軍士兵本就是益州百姓出身。
    對於開墾荒地這件事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知道將來這好處也能落到自己和自己家人的頭上,對這件事同樣也非常積極。
    至於那些講武堂學子,雖然一開始的時候對這件事頗有怨言。
    覺得自己是天子門生,在講武堂學了一身本事是為朝廷打仗的,而不是浪費在開墾土地這種平民百姓才需要做的事情上。
    可當他們看到劉諶也親自扶犁耕作的時候,所有人都啞火了。
    連陛下都親自下地耕田,他們還有什麽好說的,即便想說也沒有那個膽量,全都老老實實的扛起钁頭去墾荒了。
    薑維等人一開始以為劉諶隻是做做樣子,但很快他們就發現並非如此。
    陛下是真的打算參與開荒,直接把眾人嚇了一跳,紛紛上來勸解。
    但卻被劉諶一句“朕當為天下表率”給堵了回來。
    劉諶早就想明白了,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怎麽能要求講武堂的這群自己名義上的學生做到?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自上而下改變,把這股良好的風氣從上到下灌輸到所有人的心裏。
    才能讓所有人心甘情願的做出改變。
    等到這股好風氣養成之後,便會因為慣性持續的運作下去。
    另一邊,在各地興辦學堂的崔明煊這一次不再打算懸掛皇帝畫像。
    李驤的一句話直接罵醒了他。
    陛下是個做實事的人,不喜歡這種花活。
    就算是喜歡,也不應該在現在這個階段搞出來。
    因為大漢正處於上升期,上升期的時候,就應該腳踏實地的幹。
    幹的好自然功勞就大,幹的不好,就算把馬屁拍的山響,也毫無作用。
    天水三郡的建設,就在這種如火如荼的氛圍中次第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