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溫家和佛慧派

字數:2837   加入書籤

A+A-


    春日的午後,陽光和煦,曬得人難免有些犯困。台上南昌溫家男弟子與佛慧派女尼的對戰,一板一眼,鬥得旗鼓相當,誰也沒占到什麽上風,而台下的看客們卻多半在打哈欠。隻在分出勝負的時候,零星有幾聲懶洋洋的喝彩。
    三號高台之上,喬攬勝中午飲了酒,這會兒也正在犯困,奚如鬆酒量不算太好,此刻已把幾把椅子連在一起,鋪上件披風,自顧自歪著了。紈素與奚笪也難免有些懨懨的,安靜地看著台上的比試,並無什麽議論可發。
    溫家雖是武林世家,如今所賴以生存的買賣卻與武林一點兒關係都沒有。他家主做繡品和酒的生意。這些貨品都沒有朝廷的專營限製,因而競爭激烈,買賣並不算太好做。溫家如今猶肯踩一腳在江湖中,不過是為了給自家的酒水掛個名頭,打開些銷路,也順便震懾對手商家,免得有人對他們使什麽陰招罷了。
    溫家所傳武藝是用長槍的。他家祖上是隨靖朝高祖開國的名將溫榮,晚年因虛增兵員吃空餉,坐了貪墨之罪,被奪了爵位,帶著一家子交出兵權,離京回南昌祖地去了。他家原本的功臣田被褫奪,隻留下祭田,但家中生齒日繁,連主帶奴,每天一睜眼就是幾百口子人要吃飯。後來溫家由溫夫人和她的三兒媳兩人挑頭,便以繡坊生意維持家用,日子漸漸寬裕,攢了些本錢。後來,開國那場大戰的餘波漸漸散去,各地經濟恢複,朝廷對拿糧食釀酒的限製也開始鬆動。溫家消息靈通,首先趕上了釀酒業複興的大勢,一下子發了家。他家素來是與商人通婚,靠一代一代的兒媳主事,又兼他家以繡工起家,江湖中素有個笑話,背後說他家是“羅裙溫家”,對他家的男子麵上尊重,背後則多是嘲笑連連。
    溫家所傳的是在軍陣裏練出來的武藝,稱之為《陷陣勢》,兼練長弓與長槍。陷陣之誌,有死無生,這一套武學樸實無華,變化也不豐富,卻是真正狠辣簡潔的殺人技。若在軍陣之中,才真是得其所哉。
    可惜在太平年月的比武場上,這一套武學便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反而處處束手束腳。用弓吧,江湖中人又不帶沉重的盔甲,更都是輕功嫻熟的。溫家弟子中,就算當年最擅使“連珠箭”的溫七爺溫琤,也難以拿那些拗去箭頭,塗上顏料,重量與平時所練迥異的“箭”順利擊中對手,反而在補箭之時被人近身,輕易擊敗了。用槍吧,則常因力道控製不住,失手傷人而被判做敗局。
    溫家素來隻教男弟子習武,越是人高馬大,膂力驚人者,越適宜傳承溫家的武學。這些年輕高大,氣血健旺的男弟子,一代代掛著“羅裙溫家”的名聲,在鳳鳴大會上以家傳武藝拚鬥,卻幾乎從沒拿到過什麽正經名次,一般在鳳鳴大會的第二天上,就都淘汰光了。江湖人背地裏愈發拿他家當個笑話說。不知從多少屆以前開始,溫家就不再派長老帶一群弟子來鳳鳴大會上丟人了。每十二年,他家都隻派少則兩三個,多則四五個適齡弟子,來走個過場就算完。
    但這一屆上,溫家倒算是走了一點兒時運。賽製變了,要打的場次也減少,出錯傷人的幾率也大大降低。而抽簽上,他們第一輪的對手是佛慧派,在如今的武林之中,這也頗可算是個軟柿子了。
    佛慧派實際上是佛慧庵,是一群濟南府的女尼所組成的門派。其祖師相傳是高祖登基之前的原配,俗家姓秦的。她家裏原是怎麽個出身,今已不可考了,但總歸是武林人家的女兒,武學精深,使一口四尺長刀,刀背綴有十八枚鐵環,皆能活動,等閑碰一下就叮當作響。但她舞刀之時,卻隻能聽到風聲。這套刀法便稱為“舞風刀”。
    高祖少年時與秦氏結縭,後來起兵之後,這位秦娘子便一直隨著他四處征戰,也曾多次救下他的性命。但畢竟,一個武林人家的女兒,隻有這孑然一身,可以為她的丈夫拚命,卻帶不來百萬雄師……若要成事,需要更多的人馬,更多勢力的支持。高祖打到如今閔地一帶的時候,便真正明媒正娶,迎了盤踞當地的一位前朝叛將的女兒為妻,兩股勢力遂合為一體。他借著聯姻,接手了對方養的四萬步卒,五千騎兵。這個後娶的姑娘,就是高祖開國時所追封的那位,在勝利的曙光即將到來之時,意外死在亂軍之中的田皇後。
    沒人真正知道秦娘子與高祖是何時徹底斷情的。人們所知曉的,隻有高祖開國之時,打算封她為繼後,但她固辭不受,非要出家,更是不願再與高祖相見。高祖又想要在宮中設一道觀,讓她出家為女冠,連什麽“天乙仙師”的封號都擬好了。但突然有一夜洛京生亂,禁軍封了城,挨家挨戶搜索,卻不肯說搜的是誰。
    十二日後,洛京的封鎖解開了。朝廷宣布,秦娘子已在濟南佛慧山上的秋雲庵落發出家,法號“斬愁”。秋雲庵自此改名佛慧庵,斬愁師太則就是下一任的主持了。另賜了佛慧庵兩千畝寺產田,且允其世代無需繳納賦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佛慧派從此開門傳武,廣收山下的貧家女兒為俗家弟子,也接受走投無路,想要落發出家的女子投靠。開國之時,朝廷田賦是五抽其一,還有人頭稅要交。而佃農的人頭稅則由田主繳納。寺產田則要佃農交四分之一的田租給寺裏,但人頭稅就徹底蠲免了。兩下裏一平衡時,老百姓發現還是當寺裏的佃農,比做自耕農更好過一些。當時就已經有人“獻田”依附寺廟,拿一筆賣田的錢之外,還能少交稅賦。佛慧庵的土地因而逐年加廣——這也不是佛慧庵一家的問題。少林、武當、青城,凡朝廷治下,這些寺廟道觀,其實賺的都是這個錢,也都在兼並田土。相較之下,佛慧庵算是極有良心的——她們買田都掏了市價,也從未仗著田土已到手了,就任意增加佃租。
    後來承平日久,經濟恢複,但土地兼並也大行其道。那些得了功名,不必交田稅的地主大肆兼並土地,但各地上交的稅賦卻事關各地主官的政績,不可有太大幅度的減少,因而人頭稅的稅額反而年年增長。自耕農的日子愈發難過,獻田投靠寺院、道觀、庵堂的情況就愈發普遍。朝廷收稅賦越來越困難,因而中間也經過幾次變法,最終定下新法,各寺的寺產雖仍不必交田賦,但佃農的人頭稅還是要交的。對於這些寺院庵堂,道觀甚至以宗教立身的武林門派來說,如何應對這樣的新規,就成了一件頗看良心的事。
    喜歡業火狂瀾請大家收藏:()業火狂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