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7章 頻道對接
字數:4806 加入書籤
第747章 頻道對接
“王爺,不知你可聽說過應燭這個詞?”在為楊羽耀和賀乾清呈上農科院產蜂蜜酒後,張之棟問道。
“嗯,據我了解。應燭是一種靈蟲,往往是禦蟲修第一次馴養會選擇的靈蟲。因此此蟲不僅忠心,還能協助飼主更好地馴養其他的靈蟲。”楊羽耀答道。
若是要對禦蟲道這種修行法有所了解,基本上都繞不開張之棟所提及的,名叫“應燭”的靈蟲。
據相關書籍上記載,應燭在外形上有些類似於螢火蟲,但這種小靈蟲不是隻有尾巴發光,而是全身都散發著如同燭火一般暖橙色的光芒,夜裏飛起來還會在身後拖出長長一條橙色的兩帶。並會如箏弦波動之聲。
據傳,古時曾有一架名箏其名為“應天”,所發出的聲音令人拍案叫絕。甚至因此引發了血腥的爭奪,而此箏在人們的搶奪中不知所蹤。
直到有一日,一名樵夫在常去的山澗聽到了悅耳的箏鳴,好奇何人會在這山澗演奏,便順著聲音過去查看。他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隻看到了一群奇特的發光的小蟲在一架破損的箏上麵飛舞,發出如同箏弦撥動之聲。
這樵夫將破損的箏拾起,那些小蟲並未攻擊他,而是迅速地散去了。樵夫將破損的箏帶到了山下,打算當柴火燒。正巧遇到了身為當地知名樂師的他的老客戶來買柴火。看到了這架破箏,並看出了它的不凡。於是買下了它,還從樵夫那裏知曉了發現這箏的經過。
這樂師買下破箏本是想試著看能不能修複一下這看起來很名貴的箏,卻發現無從下手。於是便將這箏帶去向他的師父請教。而他的師父,更是當年曾參與過爭奪名箏“應天”的人,一眼就看出了這便是那把失蹤了的名箏。
然而縱然他們師徒合力將此箏修複回原樣,“應天”卻怎麽也發不出曾經那令人叫絕的金石之聲了。如同人丟了魂,隻剩一個空軀殼一般。
這師徒二人便拜托那樵夫帶他們去到發現“應天”的地方,也見到了那些會發出箏鳴聲的小蟲,那聲音真就如同師父曾經聽過的“應天”完好時能奏出的聲音一樣。於是這些人便相信“應天”的聲音成了精,化作了如同燭火一般的小蟲,便將這種小蟲取名“應燭”。
至於應燭是如何成為禦蟲修的首選,那又是另外一個很漫長的故事了。
“不錯,於禦蟲修而言,應燭便是最好的助手。”
楊羽耀了解到的關於應燭的傳說沒有說,隻說了一點關於應燭與禦蟲修的關係,而這個回答對於張之棟來說,已經足夠了。他點了點頭,並做了個有些奇怪的手勢,隨後便又一隻發著燭光的小蟲出現,圍繞著他飛行。這便是他們要討論的靈蟲“應燭”。
“應燭曾是一種在夏國的山澗十分常見的靈蟲,我師尊就養了許多的應燭。但按照我師尊這一脈的規矩,自己馴養的第一隻應燭必須是捕獲野生的。”
“養殖的應燭基本可以視作已經認主。直接轉送,這些應燭是不會聽從新主人的。但如果是自己將野生的應燭馴服認主後,有這麽一個應燭在,再接受被贈予的應燭,那些應燭便能夠認新主人了。”
“因此在我修行到可以開始正式學習如何禦蟲後,師尊帶著我去山裏抓野生的應燭。然而我們翻了幾座山幾座嶺,幾乎把夏國大半的山都爬過了,才勉強找到了一隻應燭。於是那隻應燭,便成為了我的第一隻應燭。”
“然而應燭的消失令我的師尊感到疑惑不解,而我年少時同去山澗遊玩小住,也曾見過漫天應燭在水邊飛舞,奏響奇妙的樂曲。於是師尊便帶我對此進行了研究。而後我們發現,應燭的消失,竟與一種被稱為‘大鼓王’的螽斯有關。”
“眾所周知,螽斯是會吃肉的,而產自多泊國的這種大鼓王螽斯,更是吃肉吃得很凶。曾經有段時間,夏國的權貴們非常熱衷於養這種顏色豔麗的大螽斯,但當這些螽斯缺胳膊斷腿不好看了,便直接將它們遺棄,於是夏國的很多山裏,出現了很多這種大鼓王螽斯。”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吧?大鼓王螽斯雖然大,但確實是普通的蟲子,卻在被遺棄到夏國的山澗後,因為和應燭的食性極為相似,食量又特別大,導致應燭因為找不到充足的食物而紛紛餓死。由此,我意識到了這些不屬於原本地方的生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危害。”
“而這之後,我更是從其他許多方麵了解到了這種問題。因此我打算為此撰寫書,讓更多人了解到這種情況。”張之棟說道,而後用滿懷期待的目光看向楊羽耀。“王爺你是我所遇到第一個也有如此看法的,我可否更深入地了解您對此事的看法?”
“……不得不說,這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莫名其妙地被張之棟“采訪”起來的楊羽耀沉思了片刻後,在賀乾清向他投來饒有興趣的目光中開口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於生物而言,不管是動物、植物還是其他的一些生命形態,生存的就是在爭奪資源。在這個過程中,環境塑造生物,生物亦改變環境,最終在某一區域內達到一個相對的平衡。這種情況下,可以視作這裏的環境可以給某種生物提供恰好或少有盈餘的資源。”
“因此當某種外來者如果能夠在新的環境存活下來,並達到一定的規模,就會打破這種平衡,從而發生鏈式反應。起先是某一種生物受到明顯的影響,之後大概率還會有其他本土生物也會受到影響,這樣的此消彼長,是有可能在未來達到新的平衡的。”
“但如果從人的視角去看待這樣的改變,便有可能看到對於人有利的事物,比如蜜蜂和應燭受這種影響而趨於消亡。而新的平衡太遙遠,並且對人不一定有利。因此可以判定為危害。”
“而且這種危害,往往因人而起。是人的行為促使了這些生物移動到了它們本可能不會去到的地方,導致了這樣的結果。”
“但主觀地去這麽做是會帶來一定的利益的,就算隻是為了養著玩,也依舊如此。用來裝這些生物的容器,養殖所用到的食物、肥料,會讓一些人能夠因可以提供這些而錢財。更不用說還有那些本就有著高價值可以改善人們夥食或可應用到其他一些方麵的生物了。”
“所以……王爺您覺得,不應當阻止這種情況?”張之棟聽完楊羽耀這一段話,雖也覺得有理,但又覺得不應如此。這些說來說去說到底,還是在斟酌“利”的大小。真若是無利可圖,誰會費心機這麽做呢?
隻是這讓一些人獲利的同時,必然讓另一些人的利益受損。雖說就算不涉及這個問題,但凡有得利者勢必有利益受損者,張之棟還是希望,若有可以兩全其美的法子該多好。
“我認為,這是關鍵在管,而不是在禁。”楊羽耀答道,他不確定,在沒有受到那個世界的普遍認知的影響下,張之棟能否能理解他的意思,不過他會盡量去解釋,但他不求張之棟能夠立刻理解。
就算是那個世界,也不是全部人都會有這樣的認知。甚至還會有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故意裝聾作啞,否認這些認知的正確性的人存在。
“管,即是要管理人們不可隨意帶外來生物進入,對需要引進的生物做評估,推測其對本地環境是否會造成危害。還要對外來生物進行隔離,流出進行嚴格管製。比如盡量避免活體生物進入非特定環境,禁止隨意棄置淘汰等。”
“以此來在通過這些生物獲得利益的同時,盡量減少對本地環境的影響。嗯……”楊羽耀說到這裏,便沒有再繼續說下去。因為他注意到張之棟陷入了沉思,目前暫時不知道他是如何看待和思考楊羽耀講的這些話題的。
“也就是如同治水一般堵不如疏,就是要事先規定這‘水’當怎麽走。可對?”賀乾清在一旁聽完楊羽耀的話,呡了一口這夏國農業科學學院產的蜂蜜酒後開口問道。
“嗯,是的。”楊羽耀點了點頭,隨後以一種謹慎的目光,用他那雙金色的眸子注視著賀乾清手中的酒杯,“不錯,酒勁很溫和,口感也綿柔,更像蜂蜜水,但稍稍發酵令其品嚐起來更加醇香。小耀你可放心地嚐嚐。”
賀乾清自然曉得自家道侶對酒的興趣一直不是很大,但酒量很不錯。一般除了應酬,也就偶爾陪他小酌幾杯。並且,楊羽耀對酒的口味,其實相當的敏銳。因此現在的楊羽耀在接觸新的酒時,很少會貿然嚐試,而是會等其他人喝過後悄悄觀察的反應再做決定。
但若是率先嚐試的人是賀乾清,楊羽耀便不會是觀察,而是直接詢問賀乾清看法。賀乾清將這視作自家道侶對自己的信任,因此十分樂意當那個體驗的先行者。
“好。”有賀乾清的肯定,楊羽耀放心下來,終於拿起他的那杯蜂蜜酒嚐了一口,確實度數很低,更像是含酒精飲料,而且不知是不是用的是枇杷蜜釀的緣故,帶著些許淡淡的枇杷香味。若是能穩定這個口味,楊羽耀覺得,應當已經可以作為產品進行出售了。
“我真未想到,王爺對這事已經思考到了這種程度了。”沉思了好一會兒的張之棟重新開口道,“您所想到的層次,遠比我想到的要深太多了。我真想與您再細細探討一番。不過今次還是先繼續我們的原定事項吧,不知王爺可否願意與我之後再談談這個話題?”
“用迅聯聊的話,倒是無妨。”楊羽耀答道,張之棟能夠接受這種觀點,在楊羽耀看來是好事。楊羽耀覺得這生物入侵問題是可以盡早預防的,資源越多樣化對人類整個群體來說都是有大益處的,張之棟是這方麵的先行開悟者。楊羽耀認為可以多給予他一些支持。
“甚好甚好。”張之棟高興地說道,隨後問起了楊羽耀和賀乾清對蜂蜜酒的看法。
喜歡關於我穿到修仙界卻想方設法上網請大家收藏:()關於我穿到修仙界卻想方設法上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