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九十六、救援

字數:4015   加入書籤

A+A-


    “天穹長城節點編號108,已經接近“問鄉”平台核心飛船,正在並軌中。”
    燧明衛星的監測信號上,可以看到代表天穹長城節點108號的亮點正在緩緩接近另外一個大亮點。
    而在一旁的屏幕上,也能看到天穹長城節點的攝像頭中,破破爛爛的核心飛船越來越近。
    在建木一號空間站收到信號不久,核心飛船就因為損傷嚴重徹底失去了動力,好在已經到達了軌道,短時間內還能維持高度。
    此時所有針對核心飛船的的聯絡全部都無法接通,除了遠程監控生命跡象還在持續,得不到任何關於鄭國忠將軍他們的消息。
    燧人指揮中心,在確認核心飛船失去動力且內部通訊完全中斷後,就立即開始準備救援計劃。
    雖然生命信號仍在,但誰也無法預料飛船內部的具體情況,飛船隨時都有可能解體或者墜落,每一秒的延誤都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很快,救援方案便準備完成。
    利用原有的天穹長城補星預案,再加上建木空間站專門準備的模塊裝置,建木一號在六十分鍾內組裝出一枚特殊的天穹長城節點,並向著失去動力的核心飛船發射過去。
    這枚編號108的天穹長城節點,不僅裝備了額外的推進劑和動力係統,還攜帶著具備獨立生命維持係統的軌道空降艙,以及一支訓練有素,擅長太空作業與緊急救援的救援小隊。
    “命令編號108天穹長城節點開始與核心飛船對接,節點上搭載的應急小隊,做好一切準備,包括強行對接、破拆進入以及最壞情況下的人員緊急轉移。”
    燧人指揮中心,東國太空部隊總指揮張旭光親自指揮這一次的救援行動。
    命令下達後,編號108的天穹長城節點主體結構側方的輔助推進器立即調整方向,迅速朝著那顆漂浮在寂寥太空中的問鄉平台核心飛船靠近。
    建木一號空間站和地麵指揮中心的所有屏幕收到了由108號節點傳回的實時畫麵。
    核心飛船的狀況比預想的還要糟糕,外部裝甲布滿燒蝕的痕跡,多處結構扭曲變形,沒有任何燈光和活動的跡象。
    經過小心翼翼的靠近和姿態調整,108號節點利用機械臂嚐試進行標準對接,但飛船的對接接口似乎已在衝擊中損壞,無法響應。
    “報告,標準對接失敗,請求執行備用方案,物理連接與艙外進入。”救援小隊隊長許力俠的聲音透過通訊頻道傳來。
    “批準執行,注意,一定要慢,一定要確保核心飛船的完整,不要造成任何可能誘發其解體的動作。”張旭光下達了新的指令。
    太空中,108節點伸出的連接通道艙搭在了核心飛船的腹部區域,並固定起來。
    隨後,兩名身著厚重宇航服的救援隊員,利用連接通道移動到核心飛船的氣閘艙門外。
    他們使用特製的破拆工具,小心地切割著核心飛船因變形而卡死的艙門結構。
    好在飛船已經徹底失去了供能,原來堅硬的相轉移外殼早已失效,切割起來還不算太難。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終於,伴隨著一聲沉悶的開啟聲,扭曲的氣閘艙門被強行打開。
    “通道打開,正在進入。”
    小隊成員依次進入飛船內部,頭盔上的探照燈照亮了核心飛船內的黑暗。
    眼前的景象讓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氣。
    飛船內部一片狼藉,燒焦的電子元件碎片漂浮在空中,凝固的滅火劑泡沫附著在各種設備表麵,到處都是被燒焦的痕跡,就連空氣中都仿佛還殘留著能量過載後的焦糊味。
    飛船的內部結構早已變形,好在通道還勉強可以通過,他們沿著預定的緊急通道,艱難地向中央控製室移動。
    一路上看到的破損景象觸目驚心,但值得慶幸的是,飛船的主結構似乎還算完整,沒有發生解體的最壞情況。
    當小隊終於破開中央控製室那同樣變形的艙門時,看到了令他們心髒揪緊的一幕。
    鄭國忠將軍、王磊總指揮以及其他十幾名操作員,依舊被牢牢束縛在各自的座位上,每個人身上特製的全覆式外骨骼還算完整,但麵罩後的臉龐全部都蒼白如紙毫無知覺。
    生命監測儀通過外骨骼連接的便攜終端,顯示著他們微弱但依然存在的生命體征。
    “報告,找到鄭將軍他們了。”
    “所有人都還在。”
    “重複,所有人都還活著!”
    小隊隊長的聲音帶著難以抑製的激動,通過通訊設備瞬間傳回了建木一號和燧人指揮中心。
    指揮中心內,一直壓抑著的緊張氣氛終於被一陣低低的歡呼聲和如釋重負的歎息打破。
    丁參謀長猛地靠向椅背,用力揉了揉發紅的眼眶。
    “老小子,我就知道你命硬,活著就好,活著就好啊!”
    小隊利用攜帶的保護性擔架,小心翼翼地將處於昏迷狀態的鄭國忠等人從破損的核心飛船中轉移出來,安全送入了108號天穹長城節點的軌道空降艙內。
    由於鄭國忠等人生命體征極其微弱,且經曆了巨大的G力衝擊和可能的內部損傷,直接通過空降艙返回地麵風險極高。
    經過緊急評估,指揮中心決定,先將傷員轉運至條件更好的建木一號空間站進行初步穩定。
    在108號節點攜帶著傷員向建木一號返航的同時,地麵也行動起來。
    一座通過建木一號太空電梯緊急運送上來的,標記著“岐黃”標誌的最新式醫療艙,已經在空間站的對接艙室內準備就緒。
    這座醫療艙,正是東國科學院基於對歸墟基地遺跡中發現的納米機器人進行逆向工程,初步研製成功的“再生搖籃”原型機。
    它內部充滿了特製的營養液和數以億計經過編程的醫療納米機器人。
    這些微小的機器人能夠深入人體組織,精準定位損傷部位,執行修複細胞、清除壞死組織、促進血管再生乃至初步的神經接續等複雜任務。
    是東國在生物醫療領域跨越時代的成果,隻是尚未完成全部測試,此刻為了挽救英雄們的生命,隻能冒險提前啟用。
    當鄭國忠等人被小心翼翼地放入“再生搖籃”醫療艙,浸沒在散發著柔和藍光的營養液中後。
    艙內的傳感器立刻開始全麵掃描他們的身體狀態,無數的納米機器人在程序的引導下,開始遊向那些受損的內髒、破裂的毛細血管和受到衝擊的神經網絡......
    數小時後,醫療艙的監測屏幕顯示,所有人的生命體征開始趨於穩定,內部出血被止住,器官功能在納米機器人的輔助下逐步恢複,最危險的階段已經度過。
    “報告,鄭將軍等人體征平穩,已脫離生命危險,納米醫療艙效果顯著。”建木一號空間站醫療主管的聲音帶著喜悅傳來。
    燧人指揮中心內,壓抑已久的歡呼聲終於徹底爆發出來,許多人相擁而慶,丁參謀長更是重重一拳砸在控製台上,這次卻是帶著無盡的欣慰。
    英雄無恙,這是對“問鄉”計劃這場勝利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