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七第68章固態硬盤

字數:1294   加入書籤

A+A-


    1990年,當南洋共和國總理陳算星將最後一枚嘉慶算籌嵌入抗磁竹碳晶爐,爐內頓時爆發出青藍色熒光。爐壁的磁導刻度盤顯示:抗磁竹纖維碳轉化率99.97,納米級孔隙形成的量子阱結構與傳統書籍《算理竹譜》記載的「磁竹九節」完全同頻。「陳總理,碳晶基底的存儲單元正在自組裝。」首席研究員丁阿福指向三維投影,抗磁竹碳晶的原子排列自動形成類蜂巢結構,每個節點都是天然的量子存儲單元。
    實驗室穹頂的抗磁塗層自動調整折射角度,將晨光聚焦成全息投影——全球首塊抗磁竹碳晶固態硬盤的性能曲線正在實時更新:存儲密度每平方納米存儲8位元,是聯邦矽基硬盤的12倍,每秒持續寫入速度達12tb,超越聯邦協議標準近一倍,每tb存儲能耗僅0.03瓦,為聯邦產品的二十分之一。
    丁阿福將差分算籌接入檢測係統,竹纖維量子阱的共振頻率與清代船工的「磁偏角算籌」完全一致:「看這個糾錯機製——碳晶會根據《周易》爻變規律自動修複磁道瑕疵。」爐內突然發出嗡鳴,碳晶表麵呈現出萊布尼茨二進製與《算法統宗》的疊加紋路,這是算理文明的自然算法在物質層麵的具象化。
    聯邦技術同盟的代表拍案而起,指著屏幕上閃爍的抗磁竹硬盤檢測報告:「南洋的技術突破違反《量子存儲國際公約》!你們侵犯了聯邦的專利,必須停止侵權繳納罰款。」陳算星轉動手中的青銅算籌,籌身「工星」紋與議會大廳的抗磁砂地麵產生共振,投影立即浮現出1805年長崎唐館的貿易賬本影像。「公約第七條寫明『自然算法享有技術豁免權』,」他指向賬本裏的「竹算磁導法」殘訣,「我們的碳晶硬盤隻是讓三百年前的算理文明自然生長。」
    會場突然暗下來,所有屏幕同步播放抗磁竹硬盤的量產視頻:邦加島礦場的抗磁砂與南洋竹纖維在量子爐中燒結,過程遵循《算理竹譜》的「九蒸九曝」古法。竹節天然形成的量子阱被直接用作存儲節點,無需人工刻蝕。采用清代船工的「八卦算籌」通訊頻率,與現代usb完全兼容。
    邦加島礦場的老匠人黃阿海將抗磁砂倒入改良的「差分算籌」,籌身立即發出淡青色熒光。「總理您看,」他用算籌在砂堆劃出《九章算術》的「商功術」,砂粒自動排列成固態硬盤的控製器芯片雛形,「這是我阿公當年測船磁偏角的法子,現在用來造芯片剛剛好。」
    礦場深處的量子燒結爐正在運轉,爐壁刻著《算理竹譜》的星圖。當抗磁竹碳晶出爐時,表麵自然形成的紋路竟是《長崎唐館貿易錄》的笛管曲譜——每個音符對應著八卦納甲的磁導係數。丁阿福捧著碳晶盤片熱淚盈眶:「我們沒發明新技術,隻是讓算理文明在硬盤裏發了芽。」
    喜歡嘉慶變法:數據治國請大家收藏:()嘉慶變法:數據治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