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危急時刻,還得看我寇老西兒

字數:6081   加入書籤

A+A-


    “宋太祖時,遼國正處於耶律景即遼穆宗)的統治之下。
    耶律景沉迷酒色,對國事漠不關心,
    因此對宋朝采取了保守的戰略。
    宋朝得以趁機大力發展勢力,並迅速平定了南方的割據政權。
    後來遼景宗耶律賢繼位後,由於遼國的國力尚未恢複,因此宋遼之間維持了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
    從開寶七年(974年)至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兩國還互相派遣使節,
    保持了長達五年的友好關係。
    不過這個看似和平的局麵,
    卻最終被宋太宗親征北漢的行動所打破,
    因為遼國出兵援助了北漢。”
    “在宋太宗時期,
    宋遼之間一共發生了兩次規模龐大的戰爭。
    第一次,是發生在太平興國四年的高梁河之戰。
    彼時,
    宋太宗為奪回五代時後晉石敬瑭割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於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平北漢後,
    未經休整和準備即轉兵攻遼,
    企圖在遼國未及防備的情況下,一舉拿回幽州。
    然遼景宗耶律賢得知幽州被圍,迅速派遣精銳騎兵增援。
    遼軍展開反擊,
    宋軍三麵受敵,頓時大亂。
    最終全線敗退,死傷萬餘人。
    宋太宗本人在混亂中乘驢車逃脫,
    遼軍一直追擊至涿州後停止。”
    “第二次,是發生在雍熙三年的岐溝關之戰。
    高梁河之戰後,遼軍曾數度越界南下。
    直到遼景宗去世,遼軍才停止南侵。
    但宋太宗趙光義並未放棄收複幽州的念頭,一直在準備二度北伐,以收複幽州,報仇雪恥。
    趙光義收複幽州的意誌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有問題的,是趙光義個人的能力,還有準備不足、禦下不嚴等原因。
    當時,宋知雄州的賀令圖等人向趙光義進言,
    說遼主少國疑、太後專權,
    寵臣用事、國人怨疾,
    正是直取幽雲的好時機。
    其實這時遼統治集團君臣協和、政治清明,並無明顯的可乘之機。
    但趙光義卻信以為真,
    不顧參知政事李至的反對,
    也忽視了糧草匱乏、軍械不足、北伐準備不充分等現實情況。
    他甚至沒有與宰相商議,
    就草率地決定對遼國發動戰爭,
    而且還是兵分三路大舉北伐。
    結果,宋軍遭遇慘敗。
    名將楊業孤軍奮戰,負傷被俘,絕食而死。
    宋軍此前所攻占的州縣,也就此全部丟失。”
    “這兩次失敗,對北宋內部產生了深刻影響。
    至此之後,
    北宋朝廷‘守內虛外’的傾向愈發嚴重。
    同時,朝廷內部的消極妥協情緒也開始逐漸增長。
    契丹騎兵頻繁南下侵擾,
    使得河北大平原的生產和生活遭受了嚴重的破壞,
    百姓苦不堪言。”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宋太宗逝世,其子趙恒繼位,即宋真宗。
    契丹騎兵趁著宋朝新君登基的時機,更加肆無忌憚地侵擾邊境。
    鹹平二年,
    遼軍在高陽關大敗宋軍,俘虜了並代都部署康保裔,擄掠大量財物後離去。
    鹹平六年,
    遼軍再度進犯高陽關,
    宋軍副都部署王繼忠不幸被俘,並投降遼國。
    這兩次慘重的失敗,令宋朝朝野上下震驚無比。”
    “唉……這幾次失敗,將我大宋最後的軍力優勢,全部喪失殆盡。”
    看到這兒,宋太祖趙匡胤忍不住長歎了一聲,說道:
    “光義,還是太急切了一些。他應該跟寇凖好好商量商量的。”
    其他朝代的觀眾們,眼見這一幕幕,也不由得紛紛搖頭歎息。
    “看看這宋朝,才一開始就如此不濟,百姓們可真是倒了血黴。”
    “是啊,跟咱唐初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情況相比,這大宋真是讓人看了心疼……”
    “連自己的子民都保護不了,還談什麽王朝盛世?”
    “話雖如此,但宋太祖也上了傑出帝王榜。
    還是希望大宋能夠早日醒悟,
    提升武人地位,加強武備,鞏固國防,
    讓百姓們都能夠過上安穩的日子。”
    視頻繼續播放,
    “景德元年1004年),
    邊境頻頻傳來告急文書,
    遼軍大規模入侵的陰影,再次籠罩在大宋上空。
    麵對這一嚴峻形勢,
    宰相李沆和畢士安感到束手無策,無法有效應對強敵的入侵。
    在這緊要關頭,畢士安想起了一個人。
    而後,他便向宋真宗推薦了寇凖,並對宋真宗說道:‘寇凖天資忠義,能斷大事,誌身殉國,秉道嫉邪。如今北強入侵,隻有寇凖可以禦敵保國。’
    八月,寇凖被任命為集賢殿大學士,與畢士安共同擔任宰相。
    九月,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後,率領二十萬大軍從幽州出發,向大宋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遼軍的鐵蹄踏過邊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一路南下,
    直逼大宋的心髒地帶!”
    “遼軍從威虜軍進攻定州,
    受到宋軍的頑強阻擊後,
    又改變策略,將兵鋒指向東南。
    當敵騎南下入侵,"急書一夕五至’的時候,
    北宋統治集團的上層人物,大多驚惶恐懼,沒有人能拿出一個真正的應對方案。
    江南人參知政事王欽若,力主遷都金陵;
    四川人樞密院事陳堯叟,則提議將都城遷至成都。
    這些大臣們想的不是如何禦敵,
    而是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躲避,以此來應付契丹人的入侵。
    在這風雨飄搖時刻,
    宋真宗也失去了抗敵的鬥誌,表現得更是惶恐不安。
    偌大的朝堂,竟然亂成了一鍋粥。”
    “在此危急時刻,寇凖終於挺身而出。
    他堅決主張,出兵抵抗遼軍的入侵!
    當宋真宗向寇凖征詢遷都意見時,王欽若和陳堯叟二人也恰好在場。
    寇凖心知肚明,遷都的提議,正是由眼前這二位大臣所出。
    但他卻故意裝作毫不知情,對宋真宗說道:‘不知是哪位大臣給陛下提出了這樣的遷都之策?此等罪行,理當殺頭!’
    緊接著,寇凖進一步闡述了自己的戰略主張。
    他認為,皇帝應該親征以決勝,
    堅信隻要宋真宗禦駕親征,
    敵人定會望風而逃。
    即便敵人不逃,他也有信心通過出奇兵,打亂敵人的戰略部署,同時堅守都城以消耗敵人的力量。
    這樣一來,宋軍就能以逸待勞,最終取得勝利。
    寇凖的話語充滿了信心和決心,讓宋真宗和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受到了他堅定的意誌和過人的膽識。”
    “寇凖的一番透徹分析,
    終於消除了宋真宗內心的恐懼,
    並成功遏製了逃跑派的遷都主張。
    曆史的發展也充分證明了,寇凖不僅善於分析局勢,更具備製定和實施有效戰略的能力。
    他後續精心策劃的一係列對敵策略,
    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為宋朝成功抵禦遼國的入侵,立下了赫赫戰功。”
    宋朝百姓忍不住歡呼起來,
    “寇老威武!”
    “希望寇老一直保護我大宋!”
    “有寇老在,我們百姓才可安枕無憂啊!”
    “聽說……寇老已經被貶去雷州了?”
    “……”
    喜歡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請大家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