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削藩,侄逼叔反

字數:4652   加入書籤

A+A-


    “不過白帽子這事兒,老夫覺得很可能是假的。
    畢竟姚廣孝與朱棣交淺言深,一見麵就說出這種話,朱棣隻會認為他是朱元璋派來試探自己的。
    況且,
    朱棣造反,應該是朱允炆削番時才起的心思。
    這個時候太子朱標還在,而朱棣一向最服朱標,可能壓根兒就沒有造反奪皇位的念頭。”
    蘇治的一番話,讓兩個世界的朱棣都忍不住長長舒了一口氣,“差點就被蘇先生你害死了!”
    “不管‘白帽子’的傳言是真是假,但朱棣確實是真的把姚廣孝帶回了封地。
    真實原因,則多半是朱棣被老和尚的才華給吸引了。
    據《明史》記載:‘燕王與廣孝)語,甚合。’
    這話明示了他們兩人交談甚歡,意氣相投。
    多年後朱棣回憶起姚廣孝,說這老和尚當時是:‘激昂又嫻靜,博學又多才。’
    姚廣孝也就是道衍和尚,到北平後,任慶壽寺住持,時常出入燕王府,與朱棣密談。”
    “如果太子朱標一直活著,朱棣或許會一直扮演著大明北方屏障的守護者。
    然而曆史開了個惡劣玩笑,
    朱標暴斃,年僅三十八歲。
    老朱將皇太孫朱允炆推上了皇位。
    不出意外,這就是大明帝國未來幾十年的主宰。
    可在朱棣心裏,他就十分不爽了。
    我服你父親,那不僅僅是因為他是我大哥,還是因為他也為帝國流過血,人又好,又有明君風範。
    你一個毛頭小子算什麽,憑什麽能夠輕易接過這帝國的權柄?
    老子拚死拚活三四十年,難不成最終要向你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低頭稱臣?
    這種不平衡和矛盾的心理,從那一刻起,開始在朱棣心中生根發芽。
    不過那時候老朱尚在,朱棣隻能將這種不滿深埋心底,不敢有絲毫的表露。”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建文帝。
    在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
    朱允炆作為皇太孫,就已經察覺到了各地藩王對皇權的潛在威脅。
    因此,朱元璋剛一離世,朱允炆便在文臣齊泰和黃子澄的輔佐下,做出了削藩的決策,意在剪除那些藩王叔叔們的勢力。
    在商討削藩大計時,齊泰主張先拿實力最為強大的燕王朱棣開刀,以期達到殺雞儆猴的效果。
    但黃子澄則認為朱棣太強,稍有不慎便可能打草驚蛇。
    因此,他建議先從朱棣的同母弟,老五周王朱橚開始削藩。
    朱橚此前在朱元璋時期就多行不法之事曾被朱元璋嚴厲斥責過,因此對他進行削藩有罪可循,有理有據。
    朱允炆最終采納了黃子澄的建議。
    他派大將李景隆前往抓捕周王朱橚,成功將其削除王爵並廢為庶人。
    緊接著,他又對朱元璋的第七子齊王朱榑、第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第十八子岷王朱楩采取了同樣的措施,
    將他們一一削除王爵並囚禁起來。
    最後,朱允炆又派遣軍隊暗中潛入荊州,
    對封地在此的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的王府進行了突然包圍。
    他們宣布要將朱柏押解至南京接受審判,
    可朱柏是一個極其重視孝義之人,他在朱元璋去世時便已有殉父之心。
    麵對侄子的打壓,他不願受辱,竟然選擇放火燒毀了湘王府,與妻妾一同自焚而死。
    這一事件,無疑給朱允炆的削藩行動蒙上了一層陰影。”
    朱元璋之前雖然沒有再追究朱棣的造反,但他心裏還是一直紮著一根刺。
    此刻看到朱允炆對他兒子做的這些事情時,他終於有些理解朱棣了。
    不造反,就得死啊!
    連老實忠孝的朱柏都被逼死了,實力強大文韜武略的朱棣,怎麽可能活得下來?
    “唉……”朱元璋輕輕歎息一聲。
    旁邊的馬皇後,卻聽出了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感。
    她知道,朱元璋終於過了這道坎兒,她忍不住微笑著輕輕牽起了朱元璋的手。
    ……
    “短短半年時間內,五位藩王相繼被廢,
    湘王朱柏更是引火自焚,
    這一係列事件,無不讓朱棣對自己的將來深感憂慮。
    他知道,侄子朱允炆遲早會把他也給收拾了。
    因此,朱棣在此期間開始頻繁與道衍和尚密謀商議。
    朱棣雖有野心推翻朱允炆,
    但卻擔心自己以一己之力難以對抗整個國家,更擔心自己名不正言不順,沒人會支持他。
    在這個關鍵時刻,是道衍和尚幫助朱棣堅定了信心。
    此時,道衍已經六十五歲,人生七十古來稀,要不是被逼迫太甚,他和朱棣可能並不會真的邁出那一步。
    朱棣和道衍,其實都是被朱允炆逼的。”
    “《明史·姚廣孝傳》中記載: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
    麵對朱棣對民心的擔憂,道衍以天道相勸,堅稱朱棣注定要成為皇帝。
    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道衍拿天意來鼓勵朱棣,他說老天讓朱允炆亂搞,就是為了讓他朱棣來當皇帝。
    為了進一步堅定朱棣的決心,道衍還請來了當年為他看相的袁珙。
    袁珙在看過朱棣的麵相後,斷言他有帝王之相,是天命所歸。
    這一番話讓朱棣下定了起兵的決心。
    在準備起兵的過程中,
    朱棣一麵拉攏軍官為造反做輿論準備;
    另一麵,道衍則秘密在燕王府內,替朱棣操練士兵。
    為了掩蓋這些活動,道衍還特意在王府內飼養了大量雞鴨鵝等禽類,利用它們的叫聲來掩蓋其它異常聲音。
    起兵當天,暴雨突降,燕王府的瓦片都被雨水打落下來。
    在當時,瓦片落地被視為不祥之兆,因此朱棣十分憂懼。
    道衍和尚卻說:‘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
    這意思就是:此乃大吉的征兆啊!飛龍在天,必伴隨風雨。
    王府的青瓦落下,正預示著您將來會住上隻有皇帝才能享用的明黃琉璃瓦宮殿。
    道衍和尚的這番巧妙解釋,
    不僅打消了朱棣心中的顧慮,也更加堅定了朱棣起兵的信心。
    在道衍的鼓勵和推動下,朱棣終於發起了靖難之役。
    由此,天下也進入一場長達四年的南北混戰,
    朱棣與朱允炆這一對叔侄之間,為了皇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喜歡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請大家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