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興漢四百年之張良

字數:6278   加入書籤

A+A-


    “彼時,曹魏繼承人的爭奪開始逐漸激烈起來。
    曹丕作為五官將,地位顯赫,
    而臨菑侯曹植的才華與名聲也正如日中天。
    兩人各自都有著一群忠實的追隨者,
    也因此,
    誰來繼承曹魏大統,就成為了一個私下裏比較熱門的話題。
    曹丕知道曹操更喜歡曹植,心中很是不安。
    於是他暗中派人向賈詡求教,如何才能穩固自身的地位。
    賈詡早就想過無數次這個問題了,而且比起曹植,他也確實更看好曹丕。
    麵對曹丕的求教,賈詡回答道:‘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
    意思就是:將軍你隻需弘揚自己的道德和氣度,親身投入到士人的事業中去,日夜勤奮不懈,恪守為人子女的孝道。如此,便足以穩固您的地位。
    曹丕聽後,如醍醐灌頂,
    從此也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
    不斷砥礪前行。
    另一方麵,曹操對繼承人的問題也是猶豫不決。
    某一日,
    他突然摒退左右侍從,私下召見賈詡,詢問他的看法。
    賈詡卻一反常態地沉默不語。
    曹操好奇地問道:‘與卿言而不答,何也?’
    賈詡回答道:‘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
    曹操又問:‘何思?’
    賈詡這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曹操聽後,頓時大笑起來,心中的疑慮也隨之煙消雲散。
    就這樣,
    賈詡巧妙的繞開了曹操的正麵問題,
    而是用袁紹、劉表兒子們對繼承權的爭奪所引發的混亂,從側麵規勸了曹操。
    曹操也認真的考慮了賈詡的建議,最終選擇了第一順位的繼承人,
    也就是後來的魏文帝曹丕!”
    賈詡的世界裏。
    看到曹丕竟然被稱為“魏文帝”,
    漢朝世界裏的所有觀眾們,
    全都陷入了沉默。
    “我大漢,終究還是亡了嗎?”
    “不可能,我絕不接受!”
    “曹操!漢賊!!”
    “殺了曹操,就能阻止曹家篡漢!!”
    “曹家人在哪?”
    就在這時,
    又有人喊道:
    “何止是曹操!董卓、李傕郭汜、袁紹等人,不都是漢賊嗎?”
    “天下大亂,根源在於大漢啊!!”
    “黃巾之亂,早已亂了大漢的根基……”
    “曹操是無辜的!他是大漢的忠臣,沒有他,不知會幾人稱孤幾人稱王!!!”
    整個洛陽,逐漸陷入混亂當中。
    漢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這段視頻的直播,恐將引發漢末的提前到來。
    “賈詡被後人稱為‘毒士’,確實是有他自身的原因。
    回顧賈詡的謀士生涯,
    我們其實不難發現,
    他向曹操獻出的幾個計謀,無不精準透露出了他的獨特風格。
    簡而言之,
    賈詡的‘毒辣’其實就是對人性的洞察。
    他總能精準把握人們內心深處的欲望和弱點,並將這些因素融入他的計謀當中。
    他善於使用言辭和行動來引導局勢,以達成自己的目的。
    這樣的計略雖然談不上光明正大,
    但其中蘊含的洞察和巧思,
    卻值得後人的深思與借鑒。
    【華夏曆史十大謀士第二位:一語亂天下賈詡,盤點完畢!】”
    ……
    短暫休息過後,
    下一位被盤點開始登場。
    沒有太多的前奏,
    視頻裏直接出現了本次視頻的大標題,
    【華夏曆史十大謀士第一位:千古謀聖,張良!】
    這時候,蘇治那低沉而又富有磁性的嗓音從光幕中傳了出來,
    “作為‘興漢四百年之張良’,
    自秦朝開始到之後的年代,
    張良謀士榜上排隊第一,
    幾乎沒有誰會有異議吧?
    而他之所以能夠如此卓絕,
    其核心原因就在於他的超群智慧和過人膽識。
    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盤點‘千古謀聖’張良的一生。”
    “張良,字子房,出身於韓國貴族世家。
    他的祖父開地曾在韓國連任三朝宰相,
    父親張平也曆任兩朝宰相。
    但到了張良所處的時代,韓國已經由盛轉衰,最終走向了滅亡,
    這讓張良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亡國、亡家之恨。
    懷揣著強烈複興韓國的雄心,
    年輕時的張良散盡家財,四處尋找刺客。
    後來他找到了一位力士,
    並製作了一個大鐵椎,
    在博浪沙襲擊了秦始皇的巡遊車隊。
    但遺憾的是,
    大錘擊中的隻是副車,而不是秦始皇所在的主車。
    博浪沙刺秦,張良名震天下。
    年僅二十歲便經曆國破家亡的他,
    矢誌複仇,
    為此不惜散盡家財,
    這份執著持續了整整十二年。
    從青澀少年到穩重中年,隻為祭出那複仇之錐。
    曆經江湖風雨,
    隱匿於草莽之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良深刻體驗了人生百態,
    更結識了天下英豪。
    他精心挑選的力士,亦是出類拔萃。
    荊軻、高漸離都曾刺秦,事未成而身先死。
    唯有張良,憑借遠程狙殺之策,幾乎就要成功。
    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事後還能安然脫身。
    少年張良,身懷墨家俠義之氣,以一人之力,勇挑六國遺誌,孤身挑戰天下之主。
    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種氣概,或許就是成就張良的底蘊所在!”
    “但張良也因刺殺秦始皇而被全國通緝。
    他不得不隱姓埋名,逃到下邳隱居。
    但正是在那裏,
    發生了一件頗具傳奇性的事件。”
    “一日,張良走到沂水圯橋頭,偶遇了一身著粗布短衫的老者。
    老者走到張良身旁,故意將鞋遺落橋下,隨後傲慢地吩咐道:‘小子,去給我把鞋撿回來!’
    張良雖感意外,但仍舊替老者取回了鞋。
    但緊接著,老者卻又翹起了腳,要求張良為其穿鞋。
    張良並沒有多說什麽,隻是細心地替老者穿上了鞋子。
    可那老者非但不領情,反而大笑著揚長而去。
    張良愣在原地,目送老者遠去。
    隻見那老者在走出一段距離後,
    突然又折了回來,
    返回到了橋上,
    並對張良說了句,孺子可教也。
    他還跟張良約定,
    五日後的淩晨橋頭再會。
    張良雖然疑惑惑,但依舊恭敬的答應下來。”
    “五日之後,雞鳴初現。
    張良匆匆趕至橋頭,卻發現老者已等候多時,遂遭責備並被要求五日後再見。
    第二次,張良又晚了老人一步,再受斥責。
    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了橋頭守候,終於先老者一步到達。
    張良以至誠和隱忍,最終感動了老者,或者說是通過了老者的測試。
    老者贈予張良一卷書,言:‘讀此書,足以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紛擾,此書可助你興邦立業。十三年後,再來見我。’
    言罷,老者飄然而去。
    及至天明,張良展開書卷,赫然竟是《太公兵法》!
    得此奇書,
    張良曆經數年潛心研讀,
    終成‘胸藏千百計,腹中有乾坤’的一代謀聖!”
    喜歡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請大家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