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近乎完美的謀士

字數:5973   加入書籤

A+A-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打響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槍。
    早已被秦二世禍害的快活不下去的六國遺民們,
    紛紛揭竿而起,
    響應陳勝吳廣的起義。
    一時間,秦國境內反抗勢力蜂擁而起,秦國的統治頃刻間土崩瓦解。
    隱居了十年的張良意識到,他等待的時機終於來臨。
    陳勝起義之後,張良其實也聚集起了數百人。
    可陳勝舉事不到半年便身死,
    於是,張良聽說景駒代替陳勝成為了新楚王,便準備去追隨。
    但在前往投靠景駒的途中,張良卻意外地遇到了“劫道”的劉邦。
    漢高祖劉邦的識人和馭人之術,
    那是古往今來公認的第一人,
    他一眼便看出了張良的非凡才能,於是就把張良納入了麾下。
    沛公劉邦拜張良為廄將,張良遂為劉邦講述其所學兵法 。”
    "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良為他人者,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
    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至此之後, 張良便就一直跟著劉邦,屢立奇功。”
    “後來,劉邦參與項羽組織的滅秦聯軍,
    項羽為了激勵眾人,
    許下‘先入鹹陽者為王’的承諾。
    可讓項羽萬萬沒想到的是,
    竟然還真有不懂事的人比自己先入了鹹陽!
    要知道,
    這個時期的項羽,可是聯軍頭領,號稱‘戰力天花板’。
    而劉邦卻隻是一群‘烏合之眾’,甚至一打就輸,一碰就碎。
    可他為何能先入鹹陽?
    這背後,便正是得益於謀聖張良的謀劃!
    麵對‘封王’這般絕大的誘惑,
    當時隻有兩萬人馬的劉邦,竟然就想與地理優勢明顯的秦軍正麵對剛。
    張良一看,心道你這不是去找死的嗎?
    於是,他建議劉邦攻心為上,以重金賄賂秦軍將領動搖其軍心。
    待他們軍心浮動,士氣下降之時,再趁機出擊。
    劉邦采納了張良的建議,
    結果大獲全勝,
    成功先一步進入了鹹陽,
    並迫使秦王子嬰投降。”
    “當隻知道以武力服人的項羽,
    哼哧哼哧打到函穀關下想要再次威震華夏時,
    他卻驚愕地發現,
    劉邦竟然已經先他一步進入了鹹陽城!
    一貫以霸主自居的項羽,對劉邦自然深感不滿。
    而更令項羽惱怒的是,
    當他來到鹹陽城外時,
    劉邦竟然緊鎖城門,拒絕他入城。
    一怒之下,
    項羽下令全軍集結,準備發起猛攻!
    劉邦與項羽的軍力對比極其懸殊。
    項羽統領著四十萬精銳之師,
    而劉邦雖有號稱十萬大軍,
    但其中多為新收編的秦軍降卒,戰鬥力堪憂。
    倘若劉邦此時與項羽真的打起來了,
    往後的大漢王朝,可能也就不複存在了。”
    “當時,
    項羽率四十萬大軍屯駐新豐鴻門,
    而劉邦則帶領十萬兵馬駐紮在霸上。
    這時,曾被張良庇護過的項伯,為了報恩連夜趕往霸上,向張良發出警告:
    ‘趕快跑吧,我那天下無雙的侄兒項羽,要打算對劉邦發起進攻了!’
    張良本來是可以獨自逃命去的,
    但是他卻選擇了把這個消息告訴劉邦。
    正因如此,
    曆史上才有了那場名垂千古的‘鴻門宴’。”
    “鴻門宴之後,便是楚漢爭霸。
    但這時候的劉邦,已經被項羽扔到了西川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雖然西川地區物質條件優越,
    但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
    整個西川盆地就是一個難以翻出去的‘坑’,一個大型的牢籠。
    顯然,範增是有意將項羽的‘死對頭’劉邦給困死在西川。
    可是,這樣的小伎倆,有如何能逃過張良的眼睛?
    劉邦曾為了表彰張良,
    賜予他百溢黃金和二鬥珍珠,
    而張良卻把這些都送給了項伯。
    借此機會,
    漢王又讓張良重禮賄賂項伯,請他幫忙爭取漢中地。
    項羽最終同意了這一請求,劉邦因此得以占據漢中。
    可以說,
    若沒有張良的從中斡旋,
    劉邦想要奪取三秦之地,幾乎是癡人說夢。”
    “後來,張良又向劉邦建議,讓他在軍事上與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結盟,並重用自己人韓信。
    由此,漢初三大名將齊聚劉邦麾下。
    對於這三人的功績,太史公曾如此評價: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可以看出,
    劉邦最終能夠戰勝項羽,
    完全是因為他采納了張良的正確戰略。
    占據巴蜀與關中這座物產豐富的糧倉,再與各路諸侯聯合,
    這使得劉邦盡管屢戰屢敗,但卻始終可以東山再起。
    反觀項羽,
    雖百戰百勝,卻因戰略上的失誤,缺乏一個穩定的大本營。
    最終在垓下一戰敗北,身死名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於張良的功績,劉邦心裏自然是非常清楚的。
    他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裏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
    張良也被後人譽為‘漢初三傑’之一。”
    “劉邦封張良萬戶侯,
    但張良最終卻婉拒了劉邦的封賞,
    僅接受了留地泗水郡留縣)作為封地,因而得名‘留侯’。
    不久之後,
    張良就選擇了隱居生活,遠離世俗紛擾。
    有傳說說他跟隨赤鬆子修煉仙術去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
    後世的‘張天師’一脈,其實就是張良的後代。
    後人說,
    張良之所以這麽做,
    是因為他知道‘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以此作為他急流勇退的原因。
    但對於這樣的觀點,老夫卻認為這並非全部。
    張良對於自己的選擇,曾經說過這麽一句話:"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強秦,天下振動。
    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
    原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耳。"
    張良的這句話,可以這麽理解:
    ‘一開始,我之所以會去刺殺始皇帝,不遺餘力地的想要推翻大秦,純粹就隻是為了複興故國。
    然而,
    當我目睹曾經統一的華夏大地,再次陷入分裂,重現戰國時期的紛爭,
    當我所寄予厚望的韓王後裔表現平庸,
    當我看到楚霸王殘忍無度時,
    我才意識到,我終究還是太過狹隘了。’
    因此,張良選擇了輔佐高祖劉邦。
    盡管劉邦有一些痞氣,但總歸還算是一位仁愛之君。
    最終,在張良的輔佐下,劉邦成就了大業!
    正所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張良最後選擇了隱退,不問世事。
    對於張良這樣的傳奇人物來說,
    如此結局,
    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喜歡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請大家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