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

字數:4948   加入書籤

A+A-


    “文天祥其實也有夠倒黴的,在招募義軍前往臨安之前,他一直輾轉了許多地方為官。
    他十九歲就考了鄉校第一,二十歲連中三元:吉州貢士、臨安進士、殿試狀元。
    他的‘禦試策’切中時弊,擬改革方案,述政治抱負,深得考官王應麟讚賞:‘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
    然而,老天似乎總喜歡跟天才們開一些惡劣的玩笑。
    就在文天祥仕途看似一片光明之際,他的父親突然病故,文天祥也不得不歸家守喪三年。
    剛一瞥京城風華,又不得不黯然退去,這會是一種不詳的預兆嗎?”
    “守喪結束後,文天祥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地方官生涯。
    他先後擔任寧都判官、刑部侍郎、江西提刑、贛州知府等職,任期或半年,或月餘,疲於奔命,難有建樹。
    若非後來遭遇亡國亂局,
    文天祥的一生或許會像辛棄疾、陸遊那樣,
    仕途時斷時續,終老南山;
    亦或如嶽飛般,遭遇不測。”
    “開慶元年1259年),元軍大舉南下,江南、臨安危急。
    宦官董宋臣建議遷都避敵,朝野震動。
    此時正在守喪的文天祥,僅以進士身份上書建言:殺董宋臣,以振民心,並獻上禦敵之策。
    可惜,文天祥的一片忠言卻被朝廷置之不理。”
    “德佑元年1275年),元軍逼近臨安,文天祥散盡家財,招募義軍近萬人馳援。
    正如先前所言,
    當他抵達臨安時,卻發現除了張世傑、李芾兩支隊伍外,再無其他援軍。
    朝廷無奈之下,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命其出使元營議和。
    文天祥獨自前往元軍大營,與元軍統帥伯顏鬥智鬥勇,據理力爭。
    可就在此時,
    極為可笑和荒唐的一幕出現了:朝廷,竟然偷偷在暗中解散了文天祥的軍隊,準備為投降掃清障礙!”
    “臥槽!這是什麽騷操作???”萬界時空裏的觀眾們看到這兒的時候,頓時全都傻眼兒了。
    “確實像是大慫皇帝能幹出來的事兒!”
    “宋朝不缺國士,缺的是有骨頭的皇帝……”
    “都怪完顏構!”
    在百姓們的議論聲中,視頻繼續直播,
    “得知文天祥的軍隊被解散了,
    伯顏果斷笑納了大慫送來的這個大禮,立馬扣押了文天祥。
    而後不久,
    謝太後帶著皇帝趙顯奉表投降,做了元帝國的階下囚。
    一位忠臣,一位統帥,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
    一個王朝,如此對待‘戰’與‘和’,如此對待軍隊和統帥,焉有不亡之理?”
    “宋朝皇帝雖然不靠譜,但我華夏兒女卻從不缺少仁人義士!
    宋朝雖亡,但抗元鬥爭並未停止!
    陸秀夫、張世傑等人,擁立宋恭帝的弟弟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宋端宗。
    一幫子不願為奴的遺臣,終於找到了一位血脈還算純正的皇帝,去豎立起他們的反抗大旗!
    再次印證了我華夏兒女的鐵骨錚錚,傲骨嶙峋!”
    “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
    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在南劍州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繼續抗元。
    很遺憾,
    宋朝氣數已盡。
    同年秋,
    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迫逃亡海上,宋朝君臣失去了最後的立足之地。
    宋朝君臣失去了最後一塊可供立身的土地,苟延殘喘於波濤之間,並冠以一個好聽的名字——行朝。
    可就在這個國已不國的危艱時候,內部卻仍爭鬥不絕。
    因對微型朝廷的實權派張世傑專權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
    七月,
    文天祥離開南宋行朝,
    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開府聚兵,指揮抗元。
    這一次離開,文天祥來到了敵後身後。
    文天祥在敵後打了一次勝仗,是他作為統帥一生僅有的勝仗,也是宋末最大的軍事勝利。
    那時的他攻打梅州,
    攻殺跋扈大將二人,回兵進攻江西,取得了於都大捷。
    後又轉戰贛州,乘勝攻下十多個縣,
    一度收複了江西贛州、吉州等地,好像又看到了複國的希望。
    可元朝大勢已成,
    文天祥的勝利雖振奮了民心,但也引來了元朝江西宣撫使李恒的重點圍剿。
    最終,文天祥大敗,妻妾子女被俘。
    在進軍廣東潮州過程中又趕上了瘟疫流行,奪走了他剩下的唯一兒子。
    1278年12月十二月,
    文天祥率部從潮州移駐海豐五坡嶺時,被元將攻擊,兵敗被俘。”
    “被俘後的文天祥麵臨了真正的考驗,此前幾十年的坎坷,對現在的文天祥而言,隻不過是人生悲壯時刻的預演而已。
    在被元軍押解前往追擊宋軍的過程中,文天祥寫下了《過零丁洋》,
    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的千古名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文天祥被抓後,時任元南方統帥的張弘範請示如何處置。
    元世祖忽必烈惜才,言:‘誰家無忠臣?’
    張弘範優禮相待,送文天祥去大都。
    途中,文天祥絕食八日,竟不死。
    到大都後,元朝對他展開了輪番勸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八月,元世祖問群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渠能?’
    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
    元世祖有意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
    文天祥的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風報喜,
    但文天祥凜然拒絕。”
    “十二月八日,元世祖親自召見文天祥勸降。
    文天祥長揖不跪。
    元世祖勸說道:‘汝在此久,如能改心易慮,以事宋者事朕,當令汝中書省一處坐。’
    文天祥答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
    元世祖又問:‘汝何願?’
    文天祥回答:‘願賜之一死足矣。’”
    “元世祖見勸降無果,勃然大怒,當即下令將文天祥戴上沉重的木枷,投入陰暗潮濕的土牢之中。
    土牢房裏,雨水滲透的潮氣、烈日蒸騰的腐臭、煙熏火燎的焦灼、黴爛米糧的餿味、囚犯身上的汗臭,
    以及糞便與死鼠混雜的惡臭,
    七種濁氣交織彌漫,令人窒息。
    在這般惡劣的環境中,文天祥卻堅持了整整兩年。
    他時常默念孟子之言: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
    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
    喜歡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請大家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