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淩遲處死,千古冤魂

字數:4200   加入書籤

A+A-


    “袁崇煥下獄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靂,震動了整個遼東。
    一向沉穩的祖大壽,如今也驚恐萬分,
    他知道袁崇煥在遼軍中的威望,更明白一旦袁崇煥倒台,遼軍的士氣將受到何等沉重的打擊。
    於是,祖大壽率領遼軍匆匆撤回了山海關。
    孫承宗在得知祖大壽的行動後,立即傳令讓他返回。
    可祖大壽此時心中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對袁崇煥命運的擔憂,以及對自身前途的迷茫,使他並未聽從孫承宗的命令。
    兵部有人獻計讓袁崇煥親自寫信召回祖大壽。
    袁崇煥推辭不寫,
    但兵部並未因此放棄,那封書信最終還是被送往了祖大壽處。
    此時,祖大壽已過山海關,但收到信後,祖大壽還是決定返回山海關,聽候孫承宗的調遣。
    崇禎此刻還未決定如何處置袁崇煥,更談不上非殺不可。
    官方的辭令是‘功罪難掩,暫解任聽勘’。
    當崇禎得知祖大壽回軍並立下大功時,他對袁崇煥的懷疑大減,甚至放言‘守遼非袁崇煥不可’。
    一時間,袁崇煥甚至還有複出的跡象。”
    “而此時,袁崇煥身上背著三樁罪名:一是密約通敵,二是擅殺毛文龍,三是縱敵入京。
    密約通敵形同謀反,
    如果是真的謀反,
    這不可能讓崇禎說出讓袁崇煥複出之類的言論。
    但八月初,一封充滿陰謀論的彈劾讓袁崇煥終於陷入了萬劫不複的境地。
    這道彈劾的‘高明’之處在於,
    它將袁崇煥的諸多罪狀與‘五年平遼’整合在一起,
    構成了一個看似嚴密的罪證鏈。
    袁崇煥離京赴任前,曾對大學士錢龍錫透露過‘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去之’的想法。
    這本是一個孤立的事件,但在這道彈劾營造的邏輯中,卻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
    彈劾者聲稱,袁崇煥自知在軍事上實現五年平遼的諾言絕無可能,唯一的可能性是與後金議和。
    因此,袁崇煥就與錢龍錫共同構建了一個驚天大陰謀:毛文龍被殺是因為堅持抗金,縱敵入京是為嚇阻朝廷再戰,這些都是袁崇煥為逼朝廷媾和的早有預謀。
    彈劾者還說:‘錢龍錫)主張袁崇煥斬帥致兵,倡為款議,以信五年成功之說,賣國欺君,秦檜莫過。’
    五年平遼、擅殺毛文龍、秘密和談、縱敵入關……這些真真假假、未必有邏輯聯係的孤立事件,但被這道彈劾勾連、整合、梳理,瞬時變成袁崇煥深思熟慮、步步為營的一盤謀逆大棋。
    崇禎皇帝看到這道彈劾後,怒不可遏。
    他恍然大悟:原來此前真假難辨的各種說法都是袁崇煥嚴絲合縫的預謀。
    他隨即下旨:‘崇煥擅殺逞私,謀款致敵,欺藐君父,失誤封疆,限刑部五日內具奏。’
    其實自以為得知真相的崇禎,卻不知自己已淪為了陰謀論的受害者。”
    觀眾們不由得歎息道:
    “崇禎這孩子,還是太好騙了啊!”
    “其實能看得出來,崇禎是想當個好皇帝的,也足夠努力、上進了。”
    “隻是他好像總是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騙的團團轉,最後做出錯誤的決定。”
    “悲哀啊……”
    ……
    “當然,崇禎之所以如此震怒,和‘五年平遼’的諾言可能也有直接關係。
    ‘五年平遼’是袁崇煥許給崇的諾言,崇禎當時不僅信以為真,還給予便宜行事的特權。
    雖然現今離最後期限還有三年多,
    但八旗軍都長驅直人打到京師城下了,
    無論袁崇煥有沒有縱敵入京,
    曾令崇禎心旌神馳的‘五年平遼’無疑已是鏡花水月。
    而且各種證據表明,五年平遼從一開始就是袁崇煥妄語欺君,足足逛騙了君王兩年多。
    這對自視甚高的崇禎而言,無疑是莫大的羞辱。”
    “八月十六日,崇禎在平台召見眾臣,商議對袁崇煥的最終處置方案。
    在又一次列舉了那些罪名之後,崇禎宣布了他的最終決定:‘依律磔之淩遲處死)。’
    袁崇煥的淩遲之刑,成為了京城中的一場慘劇。
    至少在袁崇煥之死的那個曆史時刻,並沒有所謂的‘天下冤之’。
    文臣認為袁崇煥‘其罪不宥’,士人‘俱謂其通建虜’,談遷稱‘袁崇煥謀叛欺君,結奸國’,張岱諷‘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之矣’。
    京師百姓更是恨不生啖其肉,據《明季北略》記載:‘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噉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
    真正意義上的‘天下冤之’,也是到了修《明史》前後,清朝官方公布反間計真相那時了。”
    崇禎雙眼呆滯的盯著視頻,喃喃道:“我這真是中了反間計??”
    朱元璋又是一巴掌拍在崇禎後腦勺上,說道:“這還用問?”
    隨後,朱元璋又說道:“咱發現你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辨忠奸,從今天開始,咱來教教你如何識人!”
    ……
    “後人普遍認為,
    袁崇煥的死是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溫體仁暗中操縱,通過買通袁崇煥的部下謝尚文,偽造出通敵的證據所致。
    但其實仔細琢磨,其背後的事情恐怕沒有這麽簡單。
    崇禎皇帝性情固執,剛愎自用,倘若沒有他的點頭默許,一個小小的溫體仁,就算膽子再大,也不敢輕易對袁崇煥下殺手。
    追根究底,這大概還是源於崇禎的原因。
    在與李自成的多次較量中,他的這一剛愎的性格特征表現得尤為明顯。
    他雖然勤於政務,表麵上完全沒有昏庸享樂之君的模樣,像是一位明君。
    但實際上,他的決策往往隻是憑借個人的主觀臆斷,而且獨斷專行,不聽取他人的意見,心胸也極為狹隘。
    袁崇煥被殺後十五年,崇禎在煤山自縊身亡。
    那時的他,身邊隻有一個太監,可謂是孤家寡人一個。
    攤上崇禎這麽一個‘努力’的皇帝,
    袁崇煥的死可能是命運注定的悲劇。”
    【華夏曆史十大悲情人物第五位:抗清名將護國悲魂袁崇煥,盤點完畢!】
    喜歡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請大家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