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大唐科舉改革,藝術生即將誕生
字數:6163 加入書籤
接下來,長孫無忌邁步出列,他麵色沉穩,目光如炬,環視眾人之後,開始詳細地匯報關於官員升遷和空缺的情況。他的聲音洪亮而清晰,每一句話都經過深思熟慮,讓人不禁對他的專業和嚴謹感到欽佩。
長孫無忌報告完畢後,稍作停頓,然後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建議:朝廷應該在明年年初舉行一次大規模的科舉考試,以選拔更多優秀的人才,為大唐朝廷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靜靜地聆聽著長孫無忌的提議,他微微點頭,表示對這個建議的認可。接著,李世民站起身來,他的身影高大而威嚴,讓人感受到他作為皇帝的氣度和權威。
李世民環顧四周,然後開口說道:“以往科舉的主要內容包括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和明算六科。其中,秀才科最為困難,以問策為主,很少有人能夠通過。然而,一旦通過秀才科,便可謂是國之柱石,其才能和學識必定出類拔萃。相比之下,明經科則相對容易,取士人數最多。然而,這些官員雖然數量眾多,但真正有所作為的卻寥寥無幾。因此,朕認為,今後的科舉考試中,明經科的錄取人數應當大幅減少。”
李世民的話音剛落,在場的眾人便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這個決定顯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畢竟明經科一直以來都是科舉考試中的重要科目,許多學子都將其視為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
就在眾人議論之際,孔穎達挺身而出,他邁著穩健的步伐走到殿前,向李世民躬身行禮,然後說道:“陛下,如今全國近乎六成的學子都是學習四書五經,若是減少明經科的錄取人數,恐怕會引起眾多學子的不滿啊。”
李世民說道:“孔愛卿,我問你,我們大唐朝廷是一個什麽樣的機構呢?”
孔穎達想了想回答道:“朝廷,應該是一個處理政務,解決國家地方問題的機構。”
李世民笑了笑說道:“你說得很對,但是這些年下來,朕通過觀察,這些一味地研究四書五經的學子,在實際理政方麵欠缺了很多,而那些處理政務出色的人才,其實都不是什麽學術大儒,畢竟朝廷不是文學院,雖然當初朕在秦王府組織了十八學士認真的讀了很多書,但是在征戰和理政上麵,反而是兵書和律法更加管用。”
孔穎達心中有些不是滋味,看樣子,眼前這個皇帝是要輕儒了。
他本想跟李世民爭辯幾句,李世民擺手道:“孔愛卿,今天這是朕深思已久的決定,你若還有什麽話,我們可以在其他時間暢談,今日的事情還有很多,你明白嗎?”
孔穎達見李世民如此說了,隻得回到自己的隊伍。
李世民繼續說道:“進士科,是我們目前科舉最為重要的內容,主要是考五道涉及或政治、或吏治、或教化、或生產等問題,朕在貞觀八年還加入了史學的一部分,以史為鏡可知興替嘛,不過這一個月前,駙馬劉君邛曾對朕說過,國家務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朕深以為然,大家也看到了,這短短三個月,朝廷就是憑著工商,財政賺了以往一年的賦稅,這說明劉君邛的工商之說,是極為正確的,因此,朕決定,在進士科增加農科,工科,商科三個政論,而且比重會很大。”
唐儉麵帶微笑,聲音洪亮地喊道:“陛下,此次科舉增加農科、工科和商科,實乃英明之舉啊!這對於我大唐未來農工商的蓬勃發展,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就在唐儉話音未落之際,一些世家官員們的心中卻暗暗叫苦不迭,暗罵道:“這個馬屁精,這不是明擺著給我們讀書人增加負擔嗎?我們家的那些後輩們,向來都是研讀四書五經的,哪裏懂得研究什麽農工商這些下賤之事?這簡直就是要逆天而行啊!”
然而,盡管心中不滿,這些世家官員們卻不敢公然反對。畢竟,皇帝的旨意誰敢違抗呢?
就在這時,房玄齡挺身而出,出列對李世民在科舉進士科中加入農科、工科和商科一事,表示了極大的支持。緊接著,長孫無忌也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表示讚同。
見此情形,他們手下的屬官們雖然心中各有想法,但也都紛紛出列,表示支持皇帝的決定。就連一向以正統自居的孔穎達,也在此時表示支持。他心想,隻要科舉考試中仍然保留經史子集的內容,那麽增加一些其他方麵的知識,倒也無妨。
李世民眼見眾人紛紛出列表示支持,心中甚是滿意。他微笑著點了點頭,示意眾人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李世民麵帶微笑,接著說道:“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明法科。這一科目主要是考察考生對於唐律的熟悉程度。今年,我們還推出了專利法,這也必須納入到考試的範疇之中。畢竟,作為一名官員,對於國家的律法必須要有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治理地方。所以,我在此鄭重聲明,隻有通過了明法科的考試,才有資格被下放至地方,擔任一方主官。否則,連大唐的律法都不清楚,又怎麽能談得上治理一方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說到這裏,李世民稍作停頓,然後繼續說道:“至於明書科,我認為下次科舉時沒有必要進行改變。這個科目主要是用來選拔在文字訓詁方麵有專長的人才,對於國家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最後,李世民提到了明算科。他笑著說:“自從貞觀數字出現之後,算術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算術變得更加方便簡潔了,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我相信,明年的科舉中,以考明算入士的人數肯定會大大增加啊,哈哈哈。不過呢,相應的題目難度也肯定會提高不少哦。”
在場的大臣們聽到李世民的這番話,紛紛表示讚同,並再次稱讚陛下聖明。
李世民緩緩地坐回龍椅,他的目光掃視著朝堂上的群臣,然後開口問道:“各位臣公,對於朕所提出的科舉建議,你們是否還有其他的想法或者建議呢?”
朝堂之上,群臣們麵麵相覷,一時間沒有人說話。過了一會兒,終於有一位大臣站出來說道:“陛下聖明,您所提出的科舉改革實在是太好了,不僅能夠選拔出真正有才華的人,還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棟梁之才。”
緊接著,其他大臣也紛紛附和,表示讚同李世民的科舉建議。他們認為這樣的改革將會使大唐的人才輩出,國家也會因此更加繁榮昌盛。
李世民微笑著點了點頭,對群臣的反應表示滿意。然而,他的目光卻落在了劉君邛身上,似乎想要聽聽這位來自後世的人對大唐科舉的看法。
劉君邛感受到了李世民的目光,他立刻站起身來,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微臣認為大唐的科舉製度已經相當完善了。考試的範圍涵蓋了經史子集等各個領域,這不僅考察了考生的知識儲備,更能體現出他們的綜合素養。如此全麵而細致的科舉製度,實在是讓微臣感到震撼。”
這是劉君邛的真心話,唐朝的科舉絕對是真正衝著選拔各類型人才去的,到了宋朝,尤其王安石變法後,科舉就隻剩下進士科了,雖然把從唐朝開始製定一切科目歸納到一起,但是把四書五經作為最重要的科目來考,改用大義、論、策取士,而明算,明法這種治理地方重要科目直接不考,實在是讓人唏噓。
到了明朝,隻就剩下四書五經、八股文、策論、詩賦和經義五個方麵了。
最後是清朝,就是靠四書,五經,六藝,七經,八十一門。
這個八十一門有些意思,居然是考文學,曆史,哲學,算學,天文,地理,生物,化學。
劉君邛是學過中國文化史,但是對這些東西沒有什麽具體研究。
劉君邛繼續說道:“陛下,微臣在此向陛下提出幾點關於科舉的考試的建議。”
李世民笑道:“好啊,你說。”
劉君邛麵色凝重地說道:“科舉考試本是為了大唐選拔真正的人才,其目的在於發掘有真才實學之人,不論其出身門第、貴賤高低,亦或所屬師門如何。一旦踏入考場,他們便隻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考生。既是考生,就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
李世民聞言,微微頷首,表示讚同,說道:“你所言極是,既然是考試,自然要有個名次之分,而這就需要確保公平公正。”
劉君邛接著說道:“然而,據我所知,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有些考生在考試之前便已聲名遠揚,而閱卷的考官們往往會對這些人另眼相待。更有甚者,一些考生會成為某些勳貴或世家的家臣,借此獲得考官的特別關照。此外,還有些考生雖然專業問策方麵表現平平,但因其字寫得漂亮,也能得到考官的青睞。最為嚴重的是,有些考生竟然是考官的弟子,考官明知該考生是自己的門生,卻仍然對其格外照顧。如此種種,豈有公平可言?”
李世民聽完劉君邛所言,微微頷首,表示認同。他深知劉君邛所言不假,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且亟待解決。
此時,在場的許多官員們早已按捺不住內心的焦躁,開始低聲咒罵起來。畢竟,劉君邛的話無疑是將他們的一些老底都給揭露了出來,這讓他們感到十分尷尬和難堪。
李世民見狀,並未責備這些官員,而是將目光轉向劉君邛,詢問道:“既然你已指出問題所在,那麽可有相應的應對之策?”
劉君邛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自然是有的。首先,便是糊名之法。”
“何為糊名?”李世民追問道。
劉君邛解釋道:“所謂糊名,就是在考生的名字家眷信息之後,用紙張或布條將其名字密封起來。待到閱卷結束後,再將名字打開。如此一來,考官在閱卷時便無法得知考生的身份,從而避免了因個人關係而影響評分的情況發生。”
李世民聽後,不禁喜上眉梢,笑道:“此法甚妙!如此甚好,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劉君邛接著說道:“其二,乃是謄抄之法。在糊名之後,我們可以安排一些可靠之人,將各卷子的內容逐一抄寫下來。然後,將這些抄寫好的卷子交給考官審閱。這樣一來,即使考生通過字跡或暗號等方式來提醒考官,也難以得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世民聞此,更是開懷大笑,讚道:“哈哈哈,好!此法甚佳!如此一來,便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考官與考生相互串通作弊的情況發生了。好,糊名和謄抄這兩種方法,日後所有的考試都必須采用。”
劉君邛道:“另外還要對每個考生的樣貌,用臣的素描和寫實畫法,畫像存檔。”
一些大臣問道:“這又是為何?”
劉君邛笑道:“自然是為了防止有人冒名頂替,防止一些人學識不怎樣,結果找人替考,最後的功名落到不學無術之人之手。”
眾大臣聞言,紛紛點頭稱讚,而有些世家官員臉色極為不好看,他們家的幾個紈絝,就是準備用這方法去讓家中的幾個讀書人去替考,現在好了,還替考個錘子。
李世民大讚道:“好!君邛之言甚善,沒想到繪畫也能用到科舉防止舞弊之上,朕聽說你用繪畫技法,在刑部幫助長安令找到了罪犯,還用繪畫把已故之人生前的樣貌複原了,可有此事?”
劉君邛答道:“確有此事。”
李世民點頭道:“很好,既然繪畫有這麽大用途,那麽可以再設一科,名為畫科吧。”
劉君邛嘴巴直抽,特麽的,自己這麽一覺和,曆史上的第一個藝術生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要誕生了。
屈突蓋和閻立本立即出來讚同,大呼聖明。
屈突蓋讚成是因為他親身的感受了繪畫的作用,對他審案抓人實在是太有用了。
閻立本之所以讚成是因為李世民每次畫畫就找他一個人薅羊毛,特麽的,老子理政的能力也很強吧。結果弄得全大唐都知道自己是個畫畫的。
有了一堆藝術生,那麽自己也用不著把時間浪費到畫畫上麵了,處理一下朝政不香嗎?培養幾個有才的後輩不爽嗎?
每天都是畫畫畫,畫得老子都想吐!
喜歡大唐:開局拯救小兕子請大家收藏:()大唐:開局拯救小兕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