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換位思考

字數:3976   加入書籤

A+A-


    楊元嗣聽了達魯的話,陷入了深思。
    金國的形勢看起來如此錯綜複雜,其實他們都沒有看明白。
    完顏阿骨打還沒有死啊,他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他想確定自己的繼承人,肯定會提早做打算和安排。
    楊元嗣對於阿骨打的手段和狠辣是深有體會的,他不會放任這些人做出分裂金國內部的行為。
    達魯可不是來聽取他的意見的,這家夥喝了整整一壺茶,又吃了一大盤果子,然後才說了自己來楊府的目的。
    金國現在帝位繼承人還沒有明確的著落,但是所有人都達成了一個共識:在阿骨打歸天以前徹底消滅遼國。
    雖然金國現在戰場上所占的優勢很大,但是要在短時間內徹底擊潰遼國也有一定困難。
    最不處理的是現在燕雲還在遼國手裏,而宋金又有盟約。
    完顏阿骨打雖然出身蠻族,但是他是一個非常看重信譽的人,所以解決燕雲十六州就成了當務之急。
    完顏阿骨打這次之所以派宗幹來,就是要他一次性解決這個問題。
    實際上,徹底解決遼國現在已經在金國的上層中完全達成了共識。
    但是對於怎麽處理與大宋的關係,卻分成了完全相反的兩派。
    宗弼和一眾靠軍功起家的將領們主張繼續南下,能占地盤就占地盤,占不了搶了就走。
    完顏宗翰對於宗弼的態度未置可否,但是也主張不要將燕雲還給大宋,先試探著攻擊一下,試一試大宋的禁軍的成色。
    完顏宗望和軍師郭淮山等人則認為,大宋人口眾多,戰爭潛力巨大。
    最好的策略就是先消化整合遼國的人口,等到國內完全安定再商議南下不遲。
    很難說這兩種策略哪一種是正確,不過在楊元嗣看來,也沒有太大區別,反正他們遲早是要南下的。
    完顏宗望這次讓達魯來就是要辦成一件大事。
    按照完顏宗望的意見,他希望楊元嗣作為大宋的使節出使金國。
    楊元嗣這才徹底理順了其中的各種關係,也理解了宗望迫切要見到自己的心情。
    現在這個複雜局麵,隻有楊元嗣能夠解開。
    楊元嗣思考了一下,問道:“這次出使,阿術怎麽沒有跟著你來?”
    達魯皺眉道:“我還沒來的時候他就去草原了,好像是軍事給他派了個什麽任務,那家夥出發前還跟我喝了一夜酒。”
    楊元嗣忍住激動的心情,繼續問道:“他有沒有說是誰安排他?去幹什麽事?”
    達魯此時心裏也感覺到很奇怪,不知道楊元嗣為什麽突然對阿術如此感興趣。
    “阿術這小子是不是借你錢了?”達魯摸著胡子說道。
    楊元嗣這時候心情十分急迫,怒道:“別整沒用的,快說!”
    達魯抬起頭,努力的回憶道:“幹什麽他沒說,不過好像是軍師安排他去的……”
    郭淮山?
    楊元嗣的心中又升起了一團迷霧。
    郭淮山在金國的地位極其重要,完顏阿骨打在白山黑水之間釣魚的時候,郭淮山就已經追隨在身邊了。
    隨著女真部落的地盤和勢力不斷壯大,渤海和遼國境內其他部族趕來歸附的人越來越多。
    這批人雖然根本利益跟女真人一樣,但是其中不乏一個個小集團,都有自己的私利。
    郭淮山的出身和能力都是最適合擔任居中調停協調各方利益的角色。
    按說郭淮山確實有這個能力,但是他沒有動機啊。
    楊元嗣暫時是找不到答案的,他對達魯說道:“你先回驛館,我不找你你暫且不要再來找我了。”
    達魯擺了擺手,“你也學會了宋人的這些彎彎繞繞,我知道了。”
    送走了達魯,楊元嗣將楊景川劉十三叫了過來。
    曆史還是朝著不可逆轉的方向發展了,遼國應該撐不了多久了,接下來麵對女真鐵蹄的就是大宋了。
    時間已經非常緊迫,有些事情也不得不加速了。
    楊元嗣讓景川返回登州,從渤海將現有的戰馬都運到養馬島。
    他現在至少需要一萬騎兵才能應付接下來的局麵, 現有的人和馬都不夠。
    登州現在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口和財富都充足,步兵的兵源更不用愁,黃鐵石那裏的民團就是現成的預備役。
    楊景川點點頭,問道:“阿哥去女真,以前騎兵不少嗎?”
    楊元嗣笑道:“金國又不全是草原,十三在我身邊,一千騎兵縱橫塞外也夠了!”
    楊景川這才放心下來,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也很重。
    且不說楊元嗣在府中指揮安排,太極宮中徽宗也是焦頭爛額,最近俗務未免太多了些。
    但是這些軍國大事必須要他親自拿主意。
    徽宗的理想狀態是所有的事情有得力的大臣去做,有了成績全部是官家指揮任命有功。
    如果一但有什麽差池,那麽就要有個人出來背鍋了。
    這一項業務做的最好的是蔡京蔡太師,其次就是梁師成。
    高俅和童貫也是個中高手,現在這幾個眾臣都集中在太極宮中。
    如果楊元嗣看到現在的場麵,一定會認為世界是個草台班子的定論適用於所有世代。
    這麽幾個人的決策就可以左右所有大宋百姓的身家性命,實在是諷刺。
    關於對金遼的國策,其實最早就已經確定了。
    隻是徽宗從頭到尾就是左右搖擺,自己心裏都沒有個準主意。
    現在不得不麵對最後的決斷,徽宗反而是立場最不堅定的那個。
    至於殿前的一眾寵臣,更是各懷鬼胎。
    高俅說道:“遼國立國已經有百年,況且現在西京還在手中,上次來汴梁的一萬多騎兵大家也都看到了,未必不是為了示威。”
    蔡京接著說道:“不論金國還是遼國獲勝,對朝廷來說都是新的威脅,不如積蓄國力,整軍備戰。”
    童貫清了清嗓子,也說道:“完顏宗幹能夠率領一千多騎兵,光明正大的從燕雲入關,說明遼國的實力真的已經到了強弩之末了。”
    “如果不趁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拿下燕雲,等金國站穩了腳跟,再想北伐就是難上加難了。”
    這話正說在了徽宗的心裏,他抬起頭,睜開朦朧的雙眼,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