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元年三月初七
字數:11666 加入書籤
次日直至午後,才有侍從到劉年屋裏,手裏捧著綠色官袍和圓頂直角襆頭,官袍上放有牙牌。
“劉校尉,許都尉讓我現領你去第一團,宣讀任命。”侍從說,“都尉說,您也可以先去祭拜劉都尉。”
“謝了,先去駐營吧。”
“請。”侍從領著劉年往府衙外走。
“這是都尉備與劉校尉的馬。”侍從說。
偏門前停有兩匹棕馬,偏瘦。
劉年上了馬,侍從上來挽著劉年的馬,回頭還示意餘齊上馬。
“這是?”劉年問。
“這是備與官人的馬。”侍從說。
“你呢?”
侍從笑笑而未說話。
“你下來。”劉年看向餘齊。
餘齊立馬跳下馬,將馬挽到侍從麵前。
“他小娃娃,我抱著他騎就成,您上馬吧。”劉年說。
“這怕是不成,都尉…”
“不,您上,此小事都尉決不會在意。”劉年堅持。
侍從先左右手挽著兩匹馬往武定門方向走,待走過半裏路,這才翻身上馬。
“校尉跟我來。”侍從上馬時才見其手臂粗壯,腿腳有力。
“你一定也是兵的。”劉年笑著說。
“校尉好眼力。”
“請問尊姓。”
“在下陳乙。”
“幾年兵。”
“康安年。”
“已有九年。”
“是啊,曾任隊正,現在許都尉身旁做侍衛。”
“能做其親衛,定勇猛過人。”
“不足為道。”陳乙笑道,“校尉可知第一團?”
“初來乍到,不太詳細。”
“第一團可不止其校尉腐壞,還是禦使侄孫,手下更是一群驕兵。”陳乙說,“前日禦使到訪府衙,照例檢閱府軍千人,其第一團的甲胄最為幹淨光亮,其餘包括都尉甲胄都有鏽跡。今日一早,應該是昨日,一團校尉便被罷免,禦使親自罷免,並調到貢縣做縣丞去了。”
“看樣子其驕悍聲名遠揚啊。”
三人出了武定門,往東北方向走了三裏路就到了府軍本營。陳乙帶劉年二人往內走到都尉堂下。許敬忠正和兩人對話,見劉年來,帶著那兩人到劉年麵前。
“喜全兄,這是張潛,三團校尉,這是吳小河,二團校尉。”許敬忠開口指著身旁兩人介紹。
“劉兄。”張潛笑著說。這時劉年隻覺他笑得奸險。
“劉兄。”吳小河作輯行禮。
劉年回禮二人。
“你們帶喜全到一團去看看吧,我就先走了。”許敬忠說完示意陳乙跟上。
“都尉慢走。”張潛說完,和吳小河作輯彎腰。
“劉兄,上次不辭而別是為何?”張潛說。
“本是想找處地解決內急,後隻好到林子裏方便方便,後回營帳沒見到張校尉就先行離開了。”
“那馬都忘牽了?”
“本想著今日有空就來找張校尉討的。”
“我叫人送到你們團來。”
“那就謝過了。”劉年說。
張潛笑了笑便轉頭走,側過頭對吳小河說,“老吳,你帶他去吧,我還有事。”
吳小河指著前方說,“請,劉校尉。”
吳小河領著二人繞過一排排營房,在到一團駐區時,一股難聞的味道就衝著鼻子竄。不時還有幾人裸露半身追逐,僅有一人見到吳小河路過才握拳行禮。
“一團的事劉兄應明了。”吳小河說。
“自然。”劉年說,“的確需整治。”
“劉兄,就送你到這吧,轉角就是你的營房。”
“吳校尉,請問許都尉治下我們可否便宜行事?”劉年說完,指著著周圍。
“看你本事了,劉校尉。”吳小河說完,握拳行禮後走了。
劉年和餘齊踏進營房,劉年未著官袍,有幾人想上來阻攔,劉年便拿出牙牌,這幾人趕忙行禮後退。
劉年進到營房,把外袍脫下,解腰帶,隨後拿起餘齊手中的綠官服穿上,係好腰帶,整理好襆頭,拿起刀往門外走去。
劉年二人剛開門便是一排兵卒立於外,有的胖,有的瘦,有的壯。見劉年出門,都鞠躬行禮,其中一胖個子抬頭先開口:“恭迎校尉。”
“大夥們好,本應該有人來幫我宣讀任命得,但眼下我隻好自己介紹自己。”劉年走到他們中間說,“我姓劉,叫劉年。”
“劉校尉!”還是隻有胖個子在說,“校尉可有什麽賞賜?”
“你是?”
“左旅帥。”
“以前你們的長官都賞賜什麽?”劉年靠近胖個子問。
“金銀倒沒有,但酒啊,肉啊,幾個小銅錢總常有的。”胖子笑起來。
“府軍不給你們發餉?”
“這戰事那麽多,身家性命留在這,總要有些想頭吧?”胖子說完,表情嚴肅起來。
“行!讓你們的幾個頭頭明日午後操練完到我房內來拿,他們拿了來給你們分!
“那就謝過校尉了!”胖子說完叫其餘人鞠躬行禮。
送走這群驕兵,劉年帶著餘齊轉到府軍本營外,繞著護城河走。隴州府城南北長十裏,東西寬六裏,是西北重鎮。自舊朝設天武軍至此,這就是抗擊北察韃和三戎的中心。雖其城內不算繁榮,但其城防修建得極其嚴固。
“官人,我們真去討肉嗎?”餘齊問。
“討,還要到都尉那去討。”
兩人騎上馬又往許都尉府衙前往,穿過武定門時,前方卻有幾位旗手騎著馬奔來。劉年看得出是天武軍旗,再靠近點,能看到不遠後有從節製使府衙方向來的車隊,不停有騎手奔馳而過。
“你還找李重玄將軍嗎?”餘齊問。
“得罪那麽些人,能有地方做事就夠了。”劉年回答。
“但將軍就要經過了哦。”
“沒什麽要事,你敢靠近嗎?”劉年說,“走吧,別擋道。”
“那邊。”
餘齊和劉年轉進另一條路穿插過主街,再問路繞道去到都尉府。
“劉年?”門前還是昨日的門衛,隻不過有些人已經變了。
“我找許都尉。”
“都尉已經出府隨李禦使的大駕去了。”
“剛才?”
“對。”
劉年轉過頭對餘齊說,“那怎麽辦。”
門衛上前說,“陳巡都尉還在呢。”
“對,還有副官。”劉年說,“那麻煩稟報一聲?”
門衛點頭,帶著劉年二人往偏門進,從旁院走進三進院,到正堂門前。
“你在這等著吧,我先回了。”門衛說。
“謝過了。”
劉年站在門前,上台階,未見屋內有人。
“劉年吧?”陳巡從東房出來往正堂走,身後跟著一侍從。
“陳都尉?”
“進來吧。”
二人到內裏,陳巡示意劉年坐下,又叫人端來茶。
“我倆還是第一次見呢,和令兄很像。”陳巡說。
“謝都尉。”劉年接過侍從端來的茶。
“今天去了營裏嗎?”
“去了,在許都尉和陳都尉的治下,府軍兵強馬壯啊。”
“今日是為何事而來?”陳巡倒不喜歡這些話。
“想找衙裏賞點酒肉。”
“縫月初,過節自會發酒,每五天會吃一次羊肉,過節還能有豬鴨,今日是?”
“手下們直到我房門前找我討,我也不好推辭。”
“不好推辭?真是一群混賬。”陳巡喝了口茶繼續說,“這兒是沒有的,你自己想辦法,自己解決。”
“那就不勞煩都尉了。”劉年起身行禮準備走。
“最近奉北被破,魯梁聯合信國兩路夾擊定北,你們得準備好和許都尉去和李禦使合軍,魯軍已快至夷山道。”陳巡說。
劉年點頭行禮走出屋。
“現在可以回去收拾他們了。”劉年帶上餘齊出了府衙說。
“那為什麽來這兒?”餘齊問。
“來看看主官們的態度。”
“然後呢。”
“然後就有我的辦法。”
二人趕回本營,劉年係緊了腰帶,直往一團駐區去。此刻正好碰見張潛派人送來赤雲和那匹瘦老馬。
劉年接過馬,那人見劉年才回營區來,還說許都尉剛才已發令全部府軍往金峰縣集結。
劉年笑著答謝,讓餘齊牽馬去馬棚,自己隻身回一團駐區。
到一團,正見著一兵卒正拿著幾柄長矛走過。劉年招呼他過來,到一旁牆邊。
“你跟我說說一團內幾個旅帥叫什麽名字。”劉年問。
“左旅帥叫宋挑,右旅帥叫何饒。”兵卒低著頭說。
“你呢。”
“府軍第一團左旅左隊弓手張水。”
“誰跟誰有仇。”
“啊?”
“那麽些人,不可能都一條心吧。”
“左旅帥和右旅帥的人在營內打過,就在三月前,好幾十個人在打,最後隻有右旅帥那些人被李校尉打了板子。”
“好啊,他們經常搞事嗎。”
“是。”
“你去吧,叫所有人我房前集合。”
“現在嗎。”
“馬上,去!”
劉年見兵卒跑遠,隨後大喊起來。劉年先到自己房前站著看營內集結,大部分人看著都很懶散。劉年轉身進屋搬出椅子來。
待到兵士們都來的差不多了後,劉年見那胖子帶著另外幾位走到跟前來。
“劉校尉!這幾位是我手下的隊正。”胖子說。
“你叫宋挑吧,上次還沒問你名字,你自己也不說。”
“是,校尉。”胖子笑著說,“校尉這麽快就發賞賜嗎?”
“是。”
胖子朝劉年身後瞧。
“等一會兒,沒在這。”劉年說完,見左側不遠處餘齊趕來。餘齊看了劉年一個眼神便停下不動。
“什麽?”
“挑幾個你最能打的來。”
“校尉是什麽意思。”
“小意思。”
“校尉難道第一天上任…”
沒等胖子說完話,劉年扇了一個巴掌上去。胖子愣在原地,沒過幾會兒,一瞬間的光影,胖子頭便落了地。
胖子身旁幾人趕忙後撤好幾步,都拔出刀來對準了劉年。
“不知輕重?”劉年說,也把刀對準前方,“想同宋挑一樣犯上作亂?那你們能活過今天嗎?”
見眾人相視且不語,又看向地上血流一片的宋挑。
劉年叫道:“何旅帥!”
“在!”何饒領一隊人馬擠到劉年跟前。
“以後左旅你帶管,其還有膽敢反抗者,就地誅殺!”
“是,校尉。”何饒說完側過臉看向拔刀的那些人,其身後的手下也拔出刀和手杖。
“校尉!”一人跪下說,“是宋挑犯上,驕橫成性,我等隻是常年被其欺壓啊。”
那人說完,先前拔刀之人盡數棄械跪下。
劉年向何饒使了一個眼色,何饒和身後兵士立馬上前押人。
“拉到前院去。”劉年說完跟著一行人到前院。
何饒讓手下將幾人按在地上,幾人不斷求饒。
“這些人!”劉年對著院內眾人說,“平常驕橫慣了,以下犯上,不服軍令,威脅上官!當斬!”
劉年說完率先拿刀斬下一人來,其餘人受驚嚇大喊求饒,其中有一人已罵起劉年。何饒見狀令手下將其餘人斬首。
“這幾位我會派人接手,如若誰能向我透露出哪些人和宋挑以及這幾位關係最好,我就提拔他,如果那些自己來找我承認,我就不計前嫌,也提拔!”劉年說,“以後任何人違背軍令,以下犯上,就當如此!可清楚?”
劉年見一行人低頭默不作聲,又問了一遍,這才全數回應。
“何旅帥,這段時間就有勞你費點心巡視巡視。”劉年看得出何饒眼裏的興奮。
“是,校尉。”
“此首功在你,一到金峰縣,我便向許都尉請賞。”
“謝過校尉!下官不敢!”何饒握拳鞠躬。
“不必推辭了,我意已定。”劉年又大聲對眾人說,“剛才斬殺奸人者皆有賞!”
(夷山道前線):
戌時,許敬忠已隨李重玄至金峰縣,李重玄下令所有人於城東門紮營,並派去好幾隊人往夷山道方向打探情報。
主帳內,天武軍節製副使何丞平在李重玄身旁,桌對麵站有定北省提點使,中騎都指揮使,長戟都指揮使,神弓都指揮使。
“魯梁分兵兩路,魯軍已探有六萬人欲走夷山道,梁軍兩萬人往譚嶺去。”提點使說。
“梁軍不足為懼,主帥周得勝小兒一個,敗仗那麽多年,梁國都還要用他,真是沒人了。”長戟都指揮使說。
“無論怎樣也要有所防備。”李重玄說,“派隴州府軍去遏守平山關,梁軍定要攻此險要,加上平山關三個廂的守軍,足夠了。”
“信國那邊的探子來報,說可能會走綠河嶺,如果要想和魯梁合軍夾擊,的確走綠河嶺能響應最快。”節製副使何丞平說。
“等探子回報。”李重玄說,“目前朝中遣人來說會調邵關軍過來,但劉昭定是不會真調。”
“信國必然會由孫子弼帶兵,隻是不知會有多少人馬,孫子弼實乃猛將,不可小覷啊。”中騎都指揮使說。
“劉昭定要看鷸蚌相爭。”何丞平說道。
“幾位將軍先回帳下休息,等探子回報,再招各位來商討。”李重玄看著諸位說道。
“那禦使也要注意休息,我等先退下。”中騎都指揮使說。
許敬忠正在派人往去隴州府的路上趕,催促府軍加快速度,定要在子時內到達金峰縣。並叫侍從前去詢問李禦使,關於府軍的下一步指示。
陳乙正趕進許敬忠帳內,至其跟前,還沒待許敬忠詢問,陳乙便開口,“都尉,林思奇將軍和勤裕將軍正從京城出發,領邵關軍三萬前來援助。”
“才從禦使那來的消息?”
“是,都尉。”
“誰是主帥?”
“勤裕將軍。”
“這不是援軍,這是監軍。”許敬忠說,“禦使有沒有召我前去?”
“禦使讓將軍們都暫行歇息,獨自一人在帳內。”
“好吧,你先去吃點東西吧。”許敬忠說完靠在椅子上閉上眼睛歎了口氣。陳乙便從帳內而出,到旁邊的營帳內去。
快到卯時,已有雞叫,陳乙回到許敬忠帳內,輕輕搖醒許敬忠。帳外已逐漸躁動起來,來往的腳步聲已遍布營區。其府軍於子時已悉數到達,但並沒有人來向許敬忠呈報。
“許都尉。”陳乙見許都尉睜眼,繼續說,“李禦使叫您前去,並準備拔營。”
“好。”許敬忠立馬起身說,“府軍五個團都已到了吧?”
“於子時全部到達。”
“好。”許敬忠說完就往營帳外趕。
李重玄的營帳已收好,一隊車馬正在運走。李重玄瞧見許敬忠前來,讓他立刻領府軍三日內到平山關去鎮守,並交與一封調令。
見李重玄和幾名侍衛騎上馬,往前奔去,許敬忠也趕忙回到自己營帳。
“老陳!”許敬忠喊道。
陳乙趕忙上前,正牽著兩匹馬。
“傳令全軍集合於南門,往平山關去。”
“是。”陳乙遞過許敬忠的馬。
許敬忠騎上馬先往南門去,途中遇見張潛,讓他立刻領軍往南門集合。剛到前門,陳乙穿著胸甲帶著長矛也抵達南門下。隨後陸陸續續的府軍兵士趕來,在許敬忠一聲令下全府軍往平山關走去。
府軍一千六百多人從南門出發,於傍晚抵達太子河。許敬忠下令全軍於河邊開闊地帶駐紮,並帶上陳乙,吳小河以及幾個護衛先行渡過河到對岸的小丘頂上觀望。太子河隻是北大河的支流,水勢平緩,也不算寬,原名叫青天河,因出太陽全河就變為深青色而得名。曾還是嘉王的武懷太子睿思檢至定北省平叛,討伐鄒師傲,於此河南岸以一千人大敗叛軍三萬五千人。後睿思檢到一山丘上觀望戰場,剛好其雲走日出,對其與血混合而變為紫色的河水感慨萬分,改名為紫衣河。
許敬忠和陳乙幾人下馬,走到站到最高處,在小丘上見其日落時分景色剛好,許敬忠便講道:“曾此河叫紫衣河,武懷太子本想借此隱喻朝中權相錢國鈺欺君罔上,不顧百姓生死,在自家封地上橫征暴斂,朝中無人敢參,其封地就是此河以南一百裏的五穀原,一片沃土,卻起兵謀反。”
“說不定我等所站之地與武懷太子觀望處是一地呢。”吳小河說道。
“武懷太子對外帶兵有方,所戰必勝,對內匡扶朝政,肅清吏治,可為一代聖君啊。”許敬忠搖搖頭說,“卻被小人行刺於街頭。”
“已是百多年前的舊事了。”吳小河說著指向遠處,“平山關就在此方向約一百三十裏。”
“我記得你曾在平山關做過守軍?”
“是,都尉,有三年,那時到現在守將仍是何道冉指揮使。”
“何道冉還未曾見過。”
“其人…”
“說吧。”
“雖迂腐但也是重義之人。”
許敬忠點點頭,待太陽快全落下時才開口說:“又得要百姓苦啊。”
“世道如此,也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