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曲則全,枉則直
字數:4266 加入書籤
晨光初透時,周至古城的鍾樓飛簷還掛著昨夜的露珠。靖九盤坐在千年古槐下,背後的葫蘆裏新泡的決明子茶泛著琥珀色。四位弟子圍坐成方陣,尉空的筆記本上停著隻早起的瓢蟲,尉烈的紅發間纏著幾根蛛絲,尉能正用草莖編著蛐蛐籠,尉淨則偷偷把玩著剛捉的紡織娘。
"今日講《道德經》第二十二章。"靖九展開泛黃的竹簡,晨風拂過時,簡上的墨跡仿佛活了過來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靖九突然折下段槐樹枝,青韌的枝條在他手中彎成滿月"看這弧度,可覺完美?"
尉空推眼鏡"根據材料力學,這個曲率正好達到彈性極限"
"錯。"靖九鬆手,枝條"嗖"地彈回,驚飛樹梢麻雀,"彎曲不是殘缺,而是另一種完整。就像八極拳的"沉肩墜肘",看似蜷縮,實為蓄力。"
尉烈試著模仿,卻把樹枝折斷。靖九拾起斷枝"剛易折,柔常存。你可知為何老槐能活千年?"說著指向樹幹上盤虯的樹瘤。
朝陽躍上城垛時,靖九突然取出個陶碗。碗底有道裂紋,他卻往裏倒了瓢清水。水麵恰好停在裂痕處,形成完美的平衡。
"你們練武總求完美。"他晃動陶碗,水在裂紋處泛出虹彩,"卻不知缺陷本身就是圓滿的一部分。"
尉能若有所思地摸著自己左肩舊傷"所以那次骨折"
"讓你領悟了"鬆沉勁"。"靖九點頭,突然將碗中水潑向空中。水滴在朝陽下形成短暫的光弧,竟映出迷你彩虹。
講經至此,靖九突然起身打了一套最簡單的八極拳小架。動作慢得不可思議,每個姿勢卻都蘊含無窮變化。
"看明白了嗎?"他收勢時衣袂帶起的旋風卷落幾片槐葉,"萬變不離其宗。"
尉空突然站起,把自己剛畫的幾十頁招式圖撕得粉碎"我一直在求多"
"現在懂了?"靖九拾起片碎紙,上麵正好是個"一"字。
晨練時,靖九讓四人站在齊腰的溪水中練樁功。湍流衝擊著雙腿,尉烈的肌肉塊塊鼓起,尉能卻放鬆得像水草。
"感受水的力量。"靖九在岸上甩出長繩,繩梢精準地抽在每人膝窩,"硬抗不如順勢。"
尉淨突然摔倒,卻意外發現借水流卸力的訣竅。靖九大笑"看!最矮的反而最先悟道。"
用飯時,靖九特意選了家豆腐腦攤子。老板舀出的豆腐腦顫巍巍如凝脂,尉烈嫌不夠吃,連要三碗。
"慢著。"靖九往他碗裏滴了滴陳醋,豆腐腦頓時收縮,"看見了嗎?強硬反而失去更多。"
尉空小口啜飲豆漿,突然抬頭"這豆香"
"用的是曲法發酵的鹵水。"靖九敲敲陶缸,"曲則全的道理,豆腐匠最懂。"
出城時經過麥茬地,靖九讓眾人赤腳行走。尖銳的麥茬刺痛腳底,尉能卻走得最穩。
"學會把重量分散。"她示範著腳掌的滾動,"像師父說的,局部彎曲換來整體平衡。"
正午在柿樹下歇息,靖九摘了幾個青柿子,用草繩係著掛在樹枝上"等我們到戶縣,它們就該軟了。有時候,退步才是真正的進步。"
路過蘆葦蕩時,突然驚起群野鴨。靖九指著它們入水的姿態"看那收翅的動作,完美的"曲則全"。"
夕陽西下時,戶縣的城牆已映著晚霞。靖九突然讓眾人回望來路——周至方向的麥田在夕照中形成金色的波浪,恰似他們今晨走過的曲線。
葫蘆裏的決明子茶早已飲盡,靖九撫摸著古槐贈予的枝條,輕聲道
"到了。"
戶縣靜臥在終南山下,像一方被歲月摩挲溫潤的玉璜,沉澱著三千年農耕文明的包漿。渭水支流澇河、甘河如青羅帶般纏繞其間,將秦川沃野分割成棋盤般的井田。這裏的一捧黃土能捏出《詩經》的韻腳,一片瓦當藏著漢賦的恢弘。
太平峪的紫荊花海年年四月如約而至,漫山遍野的粉紫色在春風裏翻湧,與峪口宋代重陽宮的紅牆構成天然畫屏。金代全真教祖師王重陽曾在此結庵修道,如今那些碑林裏的"活死人墓"、"祖庵"遺跡,比武俠傳奇更顯滄桑。
高冠瀑布如銀河倒懸,李白當年在此寫下"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開"的詩句。水霧彌漫處,唐代詩人岑參的別墅遺址尚存殘磚,石階縫隙裏鑽出的野薄荷,還帶著盛唐的墨香。
渼陂湖的煙波最是迷人。杜甫筆下"波濤萬頃堆琉璃"的勝景雖已消減,但秋日蘆葦叢中驚起的白鷺,依然馱著"岑參兄弟皆好奇,攜我遠來遊渼陂"的千年記憶。
秦鎮米皮是戶縣最驕傲的味覺圖騰。用澇河沿岸的粳稻磨漿,在青石板上蒸出的米皮瑩白如玉,切作韭葉寬窄,澆上二十三種香料熬製的醋汁,再潑一勺用甘河菜籽炸的辣椒油。老饕們端著粗瓷碗蹲在街沿吸溜的聲響,是比鍾鼓更準時的晨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擺湯麵"的儀式感堪稱飲食活化石。青花海碗裏盛著老母雞與豬骨熬製的酸湯,食客將筷尖挑著的韭葉麵在湯中左右擺動,宛如進行某種農耕時代的祈福儀式。配著臘汁肉夾饃,能嚐出《周禮》中"羹食自諸侯以下至於庶人無等"的古老平等。
臘月裏的"辣子蒜羊血"最是生猛。新鮮羊血凝成豆腐狀,切塊後澆上滾燙的油潑辣子與蒜末,撒一把芫荽。紅白綠三色在粗陶盆裏碰撞,像極了關中漢子外糙內熱的性情。
正月二十的"老鼠嫁女"社火別具童趣。老人們用麵捏出花轎儀仗,孩童們提著紙糊的燈籠在巷道遊行,源自《詩經·豳風》的古老習俗,在嬉鬧中完成對豐收的隱喻。
"戶縣農民畫"的濃烈色彩能灼傷視網膜。那些畫在門板上的《豐收舞》《摘葡萄》,用大紅大綠的色塊堆砌出生命的歡騰。畫中人物圓臉短腿的造型,分明是半坡陶俑穿越時空的複活。
北鄉的"祈雨調"至今回蕩在玉米地裏。頭戴柳條圈的漢子們擊打牛皮鼓,婦女們手持陶罐舞蹈,唱詞裏"東海龍王借雨來"的呼喊,與甲骨文裏的卜雨辭異曲同工。
祖庵鎮流傳著"王重陽點石成丹"的傳說。說是有塊形似藥臼的石頭,每逢重陽節會滲出清露,民國時有藥鋪掌櫃取露配藥,治好了整條街的瘧疾。如今石臼被鐵柵圍著,但香火從未斷絕。
"甘河遇仙橋"的故事更為玄妙。相傳王重陽在此遇見鍾呂二仙,橋板石上至今留有"馬蹄印"。更奇的是橋畔那株古柏,明明遭過雷劈,卻年年春天準時發芽,樹洞裏常有人塞進寫著心願的紅布條。
在渭豐鄉,老人們會指著某段土垣說這是"周文王演易處"。雖然縣誌無載,但當地人在此耕作時,常能撿到刻著奇怪符號的骨片。前些年真有考古隊在此發現西周卜骨,倒應了鄉野奇談。
戶縣的土地會呼吸。四月麥浪翻滾時,整個平原都在進行光合作用,連麻雀的鳴叫都帶著澱粉的甜香。農人彎腰收割的剪影,與漢代畫像磚上的場景完美重疊。
那些散落田間的漢代瓦當,圖案多是"黍稷茂"之類的吉祥語。如今農科所的試驗田裏,雜交小麥的產量已是古代的十倍,但老把式們依然保持著祭拜後稷的古老儀式。
在龍台坊的千年古槐下,總見老者用秸稈編蟈蟈籠。他們的手指如樹根般虯曲,卻能在眨眼間將幾根麥稈變成活靈活現的草編。這手藝據說源自周代的"芻狗"祭祀,如今成了非遺名錄裏的絕活。
暮色中的戶縣最是動人。夕陽給太平峪的峰巒鍍上金邊時,澇河邊的水車仍在吱呀轉動,磨坊裏新磨的麵粉簌簌落下,像一場溫柔的雪。此刻若靜心聆聽,或許能聽見三千年前的耒耜破土聲,正與現代農業機械的轟鳴,在終南山下達成奇妙的和解。
喜歡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