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巴爾幹戰爭一)
字數:3480 加入書籤
摩洛哥危機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應天府,處於同盟義務明帝國應該在外交上站在德國這邊,但鄭清璿立馬叫停了禮部尚書孔帆的做法。
“我們還不能給德國人站台,最起碼現在不能。”鄭清璿這麽說著,“英法都在等,等我們入場。”
對此孔帆雖然不理解卻還是沒有在第一時間給德國人站台,畢竟自己上司的上司的上司的話不得不聽不是?
於是在1911年7月13日這天德國人還是憋不住向遠東的明帝國發來了電報要求明帝國在國際社會上譴責法國人在摩洛哥的殖民行為。
鄭清璿拿著德國人的電報,嘴角露出一絲玩味的笑容。他走到窗前,望著應天府繁華的街景,腦海中已經在盤算著各方勢力的博弈。首先,不能將北伐的希望都放在德國的身上,其次摩洛哥危機是德國人自己為了獲得更大的殖民地而與英法引發的爭端,這與大明一點關係也沒有,大明沒必要在這個問題上惹怒英法,除非德國人願意在這方麵做出讓步。
但是也不能讓德國對大明做出任何的不滿,所以站隊也是要站的。
於是乎鄭清璿想到了一個好方法。
7月14日,明國外務部發表聲明:在摩洛哥地區的流血事件大明深表遺憾,並對法國和蘇丹對摩洛哥地區的統治發出質疑。這其中隻談到了法國和蘇丹,全然沒有一個字提到德國。
這一招可謂是打得妙極。德國人看到明國外務部的聲明,雖然沒有直接支持德國,但是對法國的譴責已經表明了態度。而法國人看到這份聲明,雖然心中不快,但也不好發作,畢竟明國並沒有直接支持德國。
英國人倒是看出了些門道。他們派駐明國的大使立刻向鄭清璿遞交了一份措辭嚴厲的照會,質問明國為何要在這個時候發表這樣的聲明。鄭清璿隻是笑著說:“我國向來是支持民族自決的。”
這番話說得英國大使啞口無言。
就在明國外務部發出聲明的一周後,巴黎的法國媒體盡數歡呼"明國將在未來的法德戰爭中保持中立"!
德國人雖有不滿,但協議上白紙黑字寫著:在遭受侵略時互相支援。而這並不是侵略,德國人自知理虧自是識趣地沒來找明帝國的麻煩,畢竟大家都心知肚明。
於是在1911年的11月3日,法、德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摩洛哥受法國保護,法國則將部分法屬剛果領土給予德國作為補償,1912年3月,法、摩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和史上大差不差,恐怕唯一的變量就是德國派遣“齊柏林伯爵”航母在北海演習了。而這或許剛好觸動了英國那脆弱的海權神經,一切正如鄭清璿計劃的那樣發展。
他不想阻止歐洲列強的瘋狗亂咬,也不想為了歐洲人而流光大明的血,德國人想要大明做什麽,那他們就必須先問問自己給大明帶來了什麽。
所以巴爾幹同盟,鄭清璿也沒有理由阻止。
1912年10月9日的巴爾幹戰爭爆發得令人措手不及。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和黑山組成的巴爾幹同盟,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插奧斯曼帝國的心髒。鄭清璿坐在國家議會大樓的辦公室裏,手中把玩著一份來自柏林方麵的密電和來自大阪方麵的密報。
這場戰爭的本質就是一群野狗在向列強證明自己才是最凶猛的鬥犬,而鬥犬嘴邊的那塊肉就是奧斯曼帝國。
先說柏林方麵的密電,德皇威廉二世直截了當的詢問鄭清璿:明帝國是否有插手巴爾幹的打算?
而大阪方麵的密報則是托洛茨基寄來的:“瀛人軍團”已經訓練了50萬,遠超預計的20萬人。
前者鄭清璿並不想大明插手巴爾幹這個火藥桶裏,因為有一件事比巴爾幹的火藥桶更為重要那就是根據錦衣衛的可靠消息,東北地區滿清舊官僚與滿貴族已經準備好一場對永寧政權的兵變,至於鄭清璿為什麽知道,是因為這消息是在沙俄的錦衣衛發來的,那群家夥自認為天衣無縫,可實際上呢?那些將俄式裝備賣給他們的沙俄官員早就被錦衣衛的金元攻勢給滲透得像篩子一樣。
後者鄭清璿倒是頗感意外,在他的計劃中托洛茨基能給自己拉扯出一支30萬人的部隊就是驚喜了,現在整整50萬人不僅在未來朝鮮半島的進攻中有了更大的勝算,還能抽出來部分人去南洋或者是北伐前線。
“不過,也是時候開始了......”鄭清璿手指不斷摩擦著那張來自大阪的密報。
1912年11月26日,一艘來自廣州府裝滿茶葉與絲綢的商船停靠在了孟買港船上的水手將一箱又一箱的貨物搬下船艙,而在這艘商船的旁邊赫然是一艘英國無畏艦。
水手們將貨物搬到碼頭上交給碼頭工人們,一個印度工人朝著那個水手點了點頭,那水手像是得到什麽回應一樣,手指微微摩挲自己麵前的木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是最後一批。”那水手輕聲說著將木箱用力推到了那印度工人麵前。
印度工人接過木箱,眼神中閃過一絲異樣的光芒。他用盡全力將木箱小心翼翼地放在推車上,不動聲色地瞥了一眼那艘英國無畏艦。甲板上的英國水兵正懶洋洋地靠在欄杆上抽煙,對這平常的貨物裝卸毫無興趣。
印度工人推著車緩緩離開碼頭,穿過熙熙攘攘的港口區。他走得很慢,仿佛那木箱中裝著易碎品。街道兩旁,英國殖民者的豪宅與印度貧民的棚屋形成鮮明對比,空氣中彌漫著咖喱與海水的混合氣息。
夜幕降臨時,這批"貨物"已經被秘密轉移到了孟買郊區一座破舊的倉庫。十幾個身著普通工裝的印度人正小心翼翼地撬開木箱。
他們用手扒開上麵的茶葉,在扒開最後一點茶葉後露出來的是一根銀色的槍管。而像這樣的箱子,明帝國已經持續輸送了5年,這五年內幾乎每周都有這樣的箱子送來,有時是十幾箱箱,有時是幾十箱。不過都是零件,組裝完全需要他們自己拚起來。
一萬杠‘76’式步槍至此全部運輸完畢,剩下的隻剩下了那一百門‘龍炎’84火炮。
印度工人們的動作很快,他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深夜作業。倉庫裏隻點著幾盞昏暗的煤油燈,光線恰好足以讓他們看清手中的零件。
"英國佬的巡邏隊快到了。"門外的放哨人壓低聲音提醒。
工人們加快了手上的動作,將最後一批槍支零件藏進了地下室的暗格中。這個倉庫表麵上是個普通的棉布倉儲點,地下卻別有洞天。五年來,數以萬計的武器零件就是在這裏完成最後的組裝,再秘密分發到各個革命組織手中。
喜歡明1914請大家收藏:()明191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