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巴爾幹戰爭3)

字數:3890   加入書籤

A+A-


    1912年11月30日 或許是因為“鐵牛”出現在了巴爾幹戰場上,一開始這種來自東方的“軍用農具”被西方嘲笑為:行走的午餐肉。畢竟那麽大個目標在曠野中就是火炮的活靶子一樣。
    但當"鐵牛"真正開上戰場的那一刻,所有人都閉上了嘴。那些嘲笑的聲音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炮塔與副炮塔上的47火炮成為了躲在塹壕中那些巴爾幹同盟士兵的噩夢,什麽?你說他們沒有塹壕,那不好意思,如果沒有塹壕等待他們的要麽是被躲在這個“鐵盒子”裏的機槍手掃死,要麽就是被履帶壓死。
    “火炮呢!我們的火炮呢!”
    保加利亞沙皇斐迪南一世在指揮部不止一次朝著他手下的軍官怒吼著。
    斐迪南一世的怒吼聲在指揮部內回蕩,卻無人能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複。那些引以為傲的野戰炮在"鐵牛"麵前顯得如此無力,炮彈打在厚重的裝甲上,便會被傾斜裝甲彈開,除了留下一道淺淺的凹痕外,根本無法對其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除非使用更大口徑的火炮,但是他們的手裏全是清一色的法國“75小姐”,而俄國是不可能將手中的大口徑武器賣給保加利亞的。
    這是東方武器的第一次實踐卻讓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顫,
    斐迪南一世站在沙盤前,雙手緊握桌沿,指節發白。他的目光死死盯著代表奧斯曼部隊的紅色標記,那些標記正在地圖上不斷推進,那些奧斯曼士兵們就躲在那個鐵盒子後麵,如同一把鋒利的尖刀,將巴爾幹聯軍的防線撕開一道口子。
    如果最後不是油燒光了,恐怕這些奧斯曼人能一路殺到索菲亞去。
    最終在列強的叫停下,巴爾幹也暫時停戰了。
    停戰的消息傳開後那些在巴爾幹被"鐵牛"碾過的報告雪片一樣飛回歐洲各國首都,這可把一幫子穿著花裏胡哨軍裝的將軍們氣得臉都綠了。什麽“東方農具”?放他娘的屁!那分明是能把人連帶著戰壕一起犁平的戰爭機器!
    倫敦的英國佬跳腳了,巴黎的法國佬罵娘了,就剩下柏林的德國佬,表麵上風平浪靜,背地裏不知道憋什麽壞屁。這下好了,所有人都明白,之前那點小打小鬧的軍備競賽根本不夠看,這他媽的是要玩命了!誰先搞到那玩意兒,誰就能在這場即將到來的爛仗裏占便宜。
    當然這些也隻有英國人與法國人,至於德國人,他們早就在明帝國的手中拿到了一手的藍圖,在歐洲其他列強都在笑明帝國隻會製作一些不中看也不中用的玩意時,柏林方麵就已經收到了來的應天府方麵的電報:明國人希望用“鐵牛”的設計藍圖來換德國的合成氨與染料技術,順帶一提,這分設計藍圖裏有著明人直接從美國人手上買來並改進了的無線電藍圖。
    德國人對此自然是求之不得,畢竟在他們看來,這些東方人的技術不過是拾人牙慧,將美國人的發明重新包裝了一番。但當他們真正拿到那份厚重的藍圖時,卻驚訝地發現這遠比他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克虜伯公司的首席工程師漢斯·施密特整整花了三天時間才將這份圖紙完全理解透徹。他一邊在辦公室裏來回踱步,一邊不停地搖頭感歎:"太精妙了,實在是太精妙了!這些改進完全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特別是那個經過改良的懸掛係統,讓這台龐然大物能在崎嶇不平的戰場上保持相當的機動性。而最讓施密特驚歎的是明國人對裝甲傾斜角度的精確計算,這種設計讓裝甲的有效厚度幾乎翻了一倍。
    “有了這個東西,德意誌的部隊將直接碾過法國人在德法邊境上修建的堡壘!”
    1913年3月3日
    明帝國禮部侍郎張敘白乘船到達了比利時,接下來他將從比利時乘坐火車前往柏林。張敘白站在安特衛普港口,看著眼前熙熙攘攘的碼頭,不禁感慨萬分。歐洲的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火藥味,各國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幾乎要凝為實質。在他行李箱的最裏麵的隔層裏是一封密信,信上的東西也很簡單:關於未來戰爭明帝國的軍隊部署問題。
    北伐有多少人會參與、南洋會有多少人在那兒和英法開戰、海上艦隊的部署、以及最為隱私的一部分——明帝國的空中力量。不包括航母艦載機單說飛機庫裏停著的飛機的話,總數已經超過了三千架次。
    最為重要的一點,鄭清璿仿製的小胡子時期威名遠揚的vii型潛艇已經在去年中秋時悄然在福州下水,這件事即便是德國人也沒有發現。
    張敘白在港口等候了片刻,一個身著黑色禮服的德國外交官快步走來,向他微微鞠躬。"張先生,我是威廉·施密特,奉命來接您前往柏林。"
    張敘白笑了笑領著自己的行李箱跟上了施密特的步伐,一行人坐上了從奧斯坦德直達柏林的火車,原本按照計劃,這輛火車需要兩天的時間才能夠到達柏林,但是德國在外交上對比利時政府施壓,要求這輛火車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到達柏林,特別是威廉二世已經迫不及待看到明國這次能給他帶來什麽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火車在鐵軌上飛馳,窗外的景色飛速掠過。張敘白望著窗外連綿起伏的丘陵,心中盤算著這趟歐洲之行的分量。施密特坐在他對麵,不時偷瞄著那個看似普通的行李箱,眼中閃過一絲難以掩飾的好奇。
    身為外交大臣,施密特自然是知道張敘白這次來不僅僅是參加巴爾幹戰爭結束後的柏林會議,這背後隱藏這的意義恐怕是兩國軍事同盟的加深。
    “施密特先生,不知道你們德國有沒有聽我國的勸告在德法邊境上修建水泥混凝土工事?”張敘白一邊看著窗外獨屬於歐洲的風景一邊慢條斯理的說著。
    施密特聞言神色一凜,隨即露出一絲苦笑:“張先生,這件事在軍部那兒仍有爭論,但是陛下也已經決定的事軍部那些家夥也沒法拒絕,早在去年年初時我國就已經在德法邊境的孚日山脈修築防線了。”
    兩個外交官雖然沒說這麽做是為了什麽,但兩邊的心裏比誰都清楚:施裏芬計劃已經是過去式,德國將會在東線發起進攻,西線進行防禦。
    張敘白點了點頭,他知道德國人和大明一樣已經意識到了戰爭的臨近。施密特的話語中透露出的信息,印證了錦衣衛的判斷:德國正在按照明帝國的要求悄然調整戰略部署。
    1913年3月5日下午5點34分,來自奧斯坦德的火車呼嘯著駛入了柏林站,讓張敘白沒想到的是自己一下火車迎麵而來的不是大使館的人,而是一個又一個記者。
    柏林車站內如同炸開了鍋。張敘白還沒站穩,密密麻麻的記者就從四麵八方湧了上來,閃光燈劈裏啪啦響個不停,震耳欲聾的德語和英語問題像子彈一樣飛過來:
    “張先生!請問您這次匆匆訪德,除了參加柏林會議,是否還有更重要的軍事會談?”
    “有傳聞說明帝國掌握了足以改變未來戰爭形態的秘密武器,是真的嗎?這次會向德國提供相關技術嗎?”
    張敘白投向了施密特一個埋怨的眼神,轉過頭麵對鏡頭時臉上依舊掛著滴水不漏的微笑。心裏早就將德國的外交官罵了個狗血淋頭。他不動聲色地整了整領帶,用流利的德語回應道:"諸位記者朋友,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參加柏林會議,討論巴爾幹戰爭後的和平安排。至於其他問題,恕我無可奉告。"
    話音未落,又是一陣閃光燈的狂轟濫炸。一個戴著圓框眼鏡的英國記者執著地追問:"但是據可靠消息,明帝國已經在遠東部署了新式武器,這些武器是否會..."
    "讓一讓!"一隊德國憲兵及時趕到,在張敘白周圍形成了一道人牆。施密特連忙湊上前,低聲道:"抱歉,張先生,消息走漏得比我們預想的要快。"
    喜歡明1914請大家收藏:()明191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