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南燕"首席風控官"封孚:亂世生存大師、幽默治國第一人
字數:6757 加入書籤
《七絕?詠南燕司徒封孚》
浪笑諸朝宦海浮,詼言翻作一身謀。
青州袖挽攔龍策,獨拄南天不肯休。
五世紀初的某個陽光(或陰霾)天,南燕的開國老板慕容德,站在剛剛到手的青州城頭,雄心勃勃地指著南方“同誌們!朕看彭城(今徐州)那地方風水不錯,麵朝大江,春暖花開,咱搬家去那當首都咋樣?”底下文武百官瞬間集體患上“選擇性失語症”,低頭研究起自己的鞋尖花紋。空氣安靜得能聽見皇帝的雄心在滋滋冒泡。
這時,一位胡子花白的老同誌,慢悠悠地從人群中晃了出來。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種“老夥計嘮家常”的語氣說“陛下您要去彭城?那指定行啊!您坐著豪華大船,順著濟水、泗水‘嗖’地一下,一天就能跑出去一千裏地,瀟灑得很!不過嘛……”他故意頓了頓,看著皇帝疑惑的眼神,“……您讓咱青州這拖家帶口的幾十萬老百姓咋辦?他們可沒船坐,隻能靠兩條腿在後麵追著您跑。這場景,嘖嘖,不知道的還以為陛下您要‘單飛’彭城,把大夥兒都甩了呢!”
慕容德先是一愣,緊接著“噗嗤”一聲,笑得差點從城牆上栽下去。得,這遷都的宏偉計劃,就在這充滿畫麵感的“單飛”段子裏,愉快地泡湯了。
這位敢拿皇帝開涮,還能把皇帝逗樂的老同誌,正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封孚。在堪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十六國超級大亂鬥時代,封孚先生憑借其超高的情商、過硬的業務能力以及獨特的“幽默諫諍法”,成功地在四個不同的“公司”(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擔任過“高管”,最後在南燕這個小而精的“創業團隊”裏,成了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針”兼“首席段子手”,在史書上留下了既正經又帶點喜感的一筆。
一、名門之後?不,是“亂世打工人”的自我修養
封孚同誌,那可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老家昌黎郡封氏,標準的鮮卑慕容部鐵杆盟友兼高級智囊團家族。他爺爺封弈,那是前燕開國皇帝慕容皝的“金牌合夥人”,官拜太尉(相當於國防部長兼軍委主席),為慕容家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小封孚在這樣的家庭長大,耳濡目染的都是帝王術、縱橫策,妥妥的“官n代”,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然而,老天爺最愛開的玩笑就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小封同學剛長成有為青年,準備好大展拳腳繼承家業、光耀門楣呢,“哐當”一聲!前秦的“大魔王”苻堅帶著他的“百(十)萬雄師”打過來了,前燕這艘大船說翻就翻。封少爺瞬間從“名門貴胄”變成了“前朝餘孽”,家族產業(政治資本)一夜清零。
怎麽辦?生活還得繼續啊!封孚同誌充分展現了其“靈活就業”的生存智慧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他拍拍身上的塵土,轉身就加入了前秦苻堅的“新公司”,端起新飯碗。估計他心裏想的是“給誰打工不是打工?先混口飯吃再說!”
可這前秦的飯碗也沒端穩多久。著名的“淝水之戰”上演,苻堅在安徽被東晉謝安、謝玄叔侄一頓胖揍,輸得連底褲都快沒了。前秦帝國瞬間分崩離析,成了“諸侯創業孵化基地”。封孚一看“謔,這公司要黃!得趕緊找下家。” 目光敏銳的他,立刻鎖定了從苻堅公司獨立出來單幹、在河北混得風生水起的慕容垂(後燕創始人)。憑借過硬的家世背景(畢竟祖上跟慕容家是世交)和真才實學,封孚順利入職後燕,還混到了吏部尚書(相當於中組部部長兼人事總監)的高位。
然而,後燕這公司內部派係鬥爭激烈,ceo慕容垂一死,幾個“太子爺”為了爭家產打得頭破血流。封孚覺得這環境太鬧心,不利於身心健康和職業發展。這時,他看中了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這位老兄眼光獨到,帶著一部分“精幹團隊”和“核心資產”(主要是軍隊和部分百姓),一路向南開拓新市場,最後在河南滑台(今河南滑縣)宣布成立“南燕集團”,準備在山東半島大展宏圖。封孚毫不猶豫,卷起鋪蓋就跟著慕容德這位“新銳ceo”南下創業去了。
當慕容德終於在山東青州(今山東青州)站穩腳跟,正式登基稱帝,建立南燕政權時,我們的封孚同誌,已經從當年昌黎郡的翩翩少年,熬成了兩鬢斑白、經驗豐富的“六旬老漢”。慕容德絕對是識貨的老板,深知這位“四朝元老”的含金量,立刻大手一揮,任命封孚為尚書左仆射(相當於國務院副總理,主管行政),不久又升為尚書令(國務院總理),把國家日常運轉的重擔,交到了這位老成持重、又深諳“慕容家企業文化”的老臣肩上。漂泊了大半輩子的封孚,終於在青州城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終極歸宿”和“舒適區”。
二、官場“泥鰍功”與“段子手”的自我修養幽默是最高級的諫諍
封孚在南燕朝廷裏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不是他處理了多少公文,而是他那獨樹一幟的勸諫藝術。別人勸皇帝,動不動就是“臣冒死進諫”、“以頭搶地爾”,搞得氣氛緊張得像要上刑場。封老爺子偏不!他深諳“幽默是化解尷尬和表達反對的最高級形式”這一真理,堪稱古代官場的“脫口秀大師”。他的諫言,往往包裹著段子的糖衣,內核卻是嚴肅的政治智慧炮彈,精準投送,效果拔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案例一“陛下,您這是要‘單飛’嗎?”開篇那個阻止慕容德遷都彭城的經典案例,就是封氏幽默的巔峰之作。他沒有直接說“遷都勞民傷財,動搖國本”這種大道理(皇帝可能聽膩了),而是巧妙地描繪了一幅皇帝乘船“一日千裏”,百姓拖家帶口在後麵“望船興歎”、“累成狗”的滑稽畫麵。一句“豈非陛下獨往乎?”(您這不是要自個兒飛了嗎?),瞬間點出遷都計劃脫離群眾、不切實際的要害。慕容德在笑聲中欣然接受,此計劃永久擱置。這效果,比十個大臣跪著哭諫都強!
案例二“陛下,您是要跟神仙搶房子住嗎?”慕容德晚年,功成名就,難免有點追求“身後名”的想法。他想在青州建一座超級豪華、氣派非凡的皇家宗廟(祭祖的地方),預算估計能嚇死人。群臣一看皇帝興致高昂,誰也不敢觸這個黴頭。封孚老爺子又出馬了。他沒有慷慨激昂地批評鋪張浪費,而是用一種近乎“天真無邪”的好奇口吻問道“陛下啊,您打算修的這廟,那叫一個雄偉壯觀!不過老臣有個小小的疑問哈等這廟修好了,您是打算自己搬進去住呢?還是讓給列祖列宗的神靈們住啊?”(“陛下營構太廣,恐非神明之意。” 史載其言雖稍異,但幽默諷刺之精髓一致)。這話問得,簡直絕了!既點明了廟是給神住的,修得跟活人宮殿似的純屬浪費;又暗戳戳地提醒皇帝,您老人家還活得好好的呢,這麽著急給自己修“陰宅”?慕容德再次被逗樂了,哈哈大笑之後,立刻下令“行了行了,別修那麽大,意思意思得了!” 一場可能的財政災難和民怨,又被封老爺子一個段子輕鬆化解。
封孚的這種“幽默諫諍法”,在“文死諫,武死戰”的悲情官場文化中,絕對是一股清流。他不靠撞柱子、抹脖子來刷存在感,而是用智慧和幽默,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讓皇帝心甘情願地接受正確意見。這本事,不是一般的高!堪稱古代版的“用魔法打敗魔法”——用幽默化解固執。
三、老驥伏櫪,“毒舌”遺言與精準預言
時間一晃到了公元405年(東晉義熙元年),南燕的“開國ceo”慕容德駕崩了,接班的是他侄子慕容超。這位新老板慕容超同誌,年輕氣盛,閱曆尚淺,偏偏還特別喜歡聽“甜言蜜語”。他把一個叫公孫五樓的馬屁精(史載此人“奸佞傾險”)當成了心腹寶貝,各種提拔重用。
此時我們的封老爺子,早已位極人臣,官拜司徒(三公之一,榮譽最高官職),但已是風燭殘年,病體纏身。眼看著自己辛苦參與建設的“南燕公司”可能要被“關係戶”和“馬屁精”帶進溝裏,老爺子急啊!躺在病榻上也不消停,發揮餘熱。
操作一臨終人事布局老爺子知道自己時日無多,趕緊把可靠的老同事、心腹大臣叫到病床前開“臨終戰略會議”。他憂心忡忡地說“那個公孫五樓,就是個禍國殃民的‘辦公室毒瘤’!我死後,他肯定會更加肆無忌憚地禍害朝綱。你們幾個,等我咽了氣,務必聯名上書給新皇帝,強烈建議把宗室裏比較靠譜的慕容鍾(慕容德的另一個侄子)請回來主持大局,取代公孫五樓那個小人!” 瞧瞧,都這時候了,封老爺子還在操心公司的人事安排,生怕自己一走,公司就亂了套。這敬業精神,感人肺腑!
操作二最後的“毒舌”諫言慕容超雖然有點“昏”,但表麵功夫還是要做的。他親自跑到封孚病榻前,假裝虛心求教“老司徒啊,您是老前輩,經驗豐富,給朕說說,這國家該怎麽治理才好呢?”(“超嗣位,政出權嬖,多違舊章,孚言皆不用。”)封老爺子估計心裏明鏡似的,知道這小子不是真心請教,但該說的話還得說。他用盡最後一絲力氣,開啟了“毒舌”模式(當然,還是帶著點黑色幽默)“陛下啊,您雖然繼承了先帝(慕容德)這份偌大的家業(江山),但是呢……”老爺子喘了口氣,“……老臣說句掏心窩子的話,您的天資(水平),恐怕還……還比不上先帝啊!”(“超嗣位,政出權嬖,多違舊章,孚言皆不用。臨卒謂超曰‘臣雖不逮先賢,然奉事累朝,位至台鼎。今天祚南燕,陛下雖天縱英武,然未若先帝。’”) 這話說得,簡直是在新皇帝心口上“溫柔地插刀”啊!潛台詞就是小夥子,你能力不行,悠著點!緊接著,老爺子還是給出了“藥方”“您要是真想坐穩這江山,就聽我一句勸親近賢能的大臣,遠離公孫五樓那種隻會拍馬屁的小人(‘親忠正,遠奸佞’),把朝廷內外的關係都理順了(‘和內外’),這樣或許還能保住咱這南燕的基業。” 這番臨終諫言,既是忠告,也是警告,堪稱封老爺子最後的政治遺囑,充滿了無奈和憂慮。
精準預言一語成讖封孚老爺子眼睛一閉,腿一蹬,撒手人寰。他擔心的事情,如同他精準的預言一般,分毫不差地上演了。慕容超把封孚的忠告當成了耳旁風,繼續寵信公孫五樓。公孫五樓仗著皇帝寵信,專權跋扈,排除異己,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慕容超本人也是剛愎自用,還跑去招惹了當時最不該惹的狠人——東晉的“戰神”劉裕。結果,劉裕正愁沒理由北伐呢,慕容超自己送上門來。公元410年,劉裕大軍壓境,南燕國滅,慕容超被俘斬首。後世史家(比如寫《資治通鑒》的司馬光)每每讀史至此,無不扼腕歎息“使封孚尚在,何至於此!”(要是封老爺子還活著,南燕哪能亡得這麽快這麽慘!) 封孚的去世,對南燕來說,就像抽走了頂梁柱,大廈的傾覆隻是時間問題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四、曆史評價——亂世中的“不倒翁”與“清醒者”
縱觀封孚這一生,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如何在亂世職場中優雅生存並實現價值”的教科書。在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換、政權如泡沫般生滅的十六國時代,能完整經曆四朝(前燕、前秦、後燕、南燕),並且都能身居高位、得以善終,最後還能贏得身後名的人,鳳毛麟角!封孚絕對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職場錦鯉”兼“生存大師”。
他的同行們,命運可就坎坷多了張賓(後趙石勒的謀主)才華橫溢,嘔心瀝血,可惜英年早逝;王猛(前秦苻堅的“諸葛亮”)鞠躬盡瘁,積勞成疾,同樣早亡;無數謀士或因諫諍被殺,或因站錯隊被滅,或因國亡而殉節……
對比之下,封孚的“履曆”就顯得格外“絲滑”和“智慧”。他不是愚忠,不會一棵樹上吊死(前燕亡了投前秦,前秦崩了投後燕,後燕亂了跟南燕),懂得“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的道理。但他也絕非毫無原則、見風使舵的牆頭草。他投奔的,基本都是相對有作為、且與自身背景(鮮卑慕容部關聯)契合的君主。一旦選定(尤其是最後效忠南燕慕容德),他便展現出極強的責任感和政治智慧,運用包括幽默在內的各種方式,盡心竭力地輔佐和匡正君主。
曆史對他的評價,也相當正麵且有趣——《晉書·載記》(唐朝官方修的十六國史)說封孚“清辯有才識”(頭腦清晰,口才好,有真才實學);《十六國春秋》(北魏崔鴻著)讚其“忠亮清正”(忠誠正直,清廉公正)。
最耐人尋味的評價來自北魏大佬崔浩(他本人也是頂級謀士)“若封孚者,乃燕之賢臣也。曆事數主,皆能顯名,非尋常之士可及。” 崔浩這句話分量很重,點明了封孚的核心價值他是慕容燕政權(包括前、後、南燕)體係內難得的賢臣,而且能在伺候好幾個老板的情況下,都能幹出名聲,留下好口碑,這種本事,一般二般的人真學不來!
在封孚身上,我們看到了亂世知識分子一種非常理性和務實的生存與發展模式——不愚忠,但講原則不為腐朽政權殉葬,但為認可的主君盡心;懂變通,但不失節靈活轉換陣營,但堅守基本的道德和政治底線;有智慧,更有方法不僅有治國之才,更有勸諫之術,能用幽默化解衝突,達成目標。
他就像一棵根係發達的老樹,任憑政權更迭的風暴如何猛烈,總能找到生存的土壤,並努力為一方百姓撐起一片蔭涼;他又像一條滑不溜秋卻方向明確的泥鰍,在渾濁不堪的官場泥潭中,總能靈巧地避開漩渦暗礁,遊向自己認定的目標。
五、尾聲青州夕陽下的智者背影
當青州城頭的夕陽,最後一次溫柔地拂過封孚蒼白的須發,這位看盡四朝風雲、宦海沉浮的老者,心中或許會掠過一生的剪影從昌黎郡那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名門少年,到前秦、後燕輾轉漂泊的“高級打工仔”,再到南燕廟堂上那位以幽默化解危機、以智慧守護一方安寧的“定海神針”。他的一生,沒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極致悲壯,也沒有王猛“捫虱談天下”的傳奇色彩,但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堅守中變通,在變通中堅守,以幽默為盾,以智慧為矛——在五胡十六國那個大混亂、大撕裂的時代,活出了自己的從容、價值和風骨。
如果可以為他寫個墓誌銘,大概會是“此處長眠者,封公諱孚。曆四朝風雨,侍數主而顯名。以詼諧化幹戈,以智謀安黎庶。非愚忠之腐儒,乃亂世之醒者。其言猶在耳,其智耀青史。南燕失此公,遂傾於劉裕。嗚呼!使封公在,大廈安傾?”
當曆史的黃沙掩埋了南燕的宮闕,當金戈鐵馬的喧囂歸於沉寂,封孚的故事,如同一顆包裹著幽默糖衣的智慧之果,穿越千年時光,依然能讓我們在會心一笑之餘,感受到那份在亂世中保持清醒、堅守價值、善用智慧的永恒魅力。這條路,或許不夠轟轟烈烈,但足夠聰明,足夠真實,也足夠令人回味無窮。
喜歡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笑談兩晉南北朝三百年亂燉一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