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一心隻想逃命的李隆基
字數:7434 加入書籤
“聽說了嗎?潼關失守!鮮於仲通敗退劍南道!”
“太子失蹤了!”
“不是說安祿山死了嗎?怎麽又……”
“是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聽說比老子還狠!”
平康坊內,正在飲酒作樂的權貴們原本還在談笑風生,聽到這些消息後,臉色如變色龍般驟變。
他們紛紛起身離席,原本熱鬧的宴會瞬間變得鴉雀無聲。
一位身著錦袍的中年男子,聲嘶力竭地喊道:“快!快回府收拾細軟!”
他的聲音在空氣中回蕩,仿佛一道驚雷,打破了原本的寧靜。
消息就像一盆刺骨的冰水,無情地澆在那沸騰的油鍋裏,瞬間引發了軒然大波。
街上的百姓們原本還在悠閑地走著,突然間聽到這個消息,都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樣,僵立當場。
他們麵麵相覷,茫然無措,仿佛被抽走了靈魂一般,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這可如何是好?叛軍要是打到長安……聖人能保護我等小民嗎?”一個抱著嬰孩的婦人,聲音顫抖得如風中殘燭,滿臉都是驚恐和無助。
“叛軍要是打來,我們這些小民怎麽辦?”另一個人也附和道,他的聲音中充滿了絕望和恐懼。
“聖人會保護我們的!”旁邊的老者強裝鎮定地說道,但他那微微顫抖的嘴唇和無法掩飾的恐懼眼神,卻暴露了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與此同時,在興慶宮內,李隆基正沉醉於楊貴妃新編的《霓裳羽衣曲》中。
舞姬們的水袖如流雲般翻飛,輕盈的身姿在宮殿中翩翩起舞,美輪美奐。
然而,就在這美妙的時刻,楊國忠卻如喪家之犬般跌跌撞撞地闖入殿中。
他的頭發散亂,衣衫不整,滿臉都是驚恐和慌亂。
“陛下!潼關……潼關失守了!”楊國忠的聲音在宮殿中回蕩,帶著哭腔,仿佛世界末日來臨一般。
那如水晶般剔透的天工之城最新出產的琉璃盞,宛如一件稀世珍寶,散發著迷人的光澤。
然而,就在這一刹那,它卻從李隆基的手中滑落,仿佛失去了生命的依托,如破碎的心一般,在地磚上摔得粉碎。
伴隨著清脆的碎裂聲,原本歡快的舞樂也像被剪斷的琴弦一樣,戛然而止。
大殿內的空氣仿佛瞬間凝固,死一般的寂靜籠罩著每一個人。
“廢物!都是廢物!”李隆基的怒吼聲如同被激怒的雄獅,在大殿內回蕩。
他猛地站起身來,原本威嚴的案幾在他的盛怒之下,如同狂風中的落葉一般,被無情地掀翻在地。
案幾上的果品酒水也如決堤的洪水一般,四處流淌,將華麗的地毯染成一片狼藉。
“二十萬大軍竟然守不住一個潼關!鮮於仲通這個無能之輩,簡直該千刀萬剮!”李隆基的胸膛劇烈起伏著,滿臉怒容,他的眼睛瞪得渾圓,仿佛要噴出火來。
楊國忠見狀,嚇得臉色蒼白,額頭上的汗珠如泉湧般滾滾而下,瞬間浸透了他的朝服。
他急忙跪地,將額頭如搗蒜般不停地撞擊著地麵,顫抖著聲音說道:“陛下息怒啊,當務之急是立刻調遣裴徽回援……”
“閉嘴!”李隆基的怒吼聲如同火山爆發一般,震耳欲聾。
他飛起一腳,狠狠地踹在楊國忠的肩上,楊國忠如遭重擊,身體猛地向後跌去,狼狽地摔倒在地上。
“這就是你舉薦的好將領!”李隆基怒不可遏,指著楊國忠的鼻子大罵道。
就在這緊張的時刻,殿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那聲音仿佛是死神的催命符,讓人不寒而栗。
眾人的目光都不約而同地轉向殿門,隻見高力士捧著一份密奏,如疾風般快步走來。
“聖人,裴郡王八百裏加急……”高力士的聲音有些顫抖,似乎預感到了這份密奏帶來的不是好消息。
李隆基像一頭饑餓的猛虎一樣,猛然撲向那份密奏,仿佛它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的動作如此迅猛,以至於周圍的人都來不及反應。
當他緊緊抓住密奏並迅速展開時,他的臉色在瞬間變得慘白如紙,毫無血色。
那張紙上的字數寥寥不多,但每一個字都如同千斤重擔一般壓在他的心頭。
上麵寫著:“兒臣已整軍發往潼關……叛軍兵力十五萬……然兒臣不足兩萬……請父皇早作決斷——遷都或死守?”
大殿內一片死寂,靜得連一根針掉落在地上都能聽得清清楚楚。
李隆基的手像風中的殘燭一樣,不受控製地顫抖著,那份密奏也如同凋零的花瓣一般,輕飄飄地飄落在地上。
窗外的暮色如墨,仿佛是一張無邊無際的大網,將這座曾經輝煌無比的宮殿緊緊籠罩其中。
大殿內鴉雀無聲,所有人的目光都像聚光燈一樣,集中在李隆基的身上。
他的手微微發抖,心中充滿了焦慮和無助。
裴徽和他麾下的那些人馬,的確是眼下的救命稻草,甚至可能是能夠保住長安的中流砥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然而,問題在於,遠水救不了近火,他們肯定會被擋在潼關之外,無法及時趕到京城救援。
……
……
窗外,暮色漸濃,長安城被一層灰蒙蒙的薄紗所籠罩,仿佛預示著這座古老城市即將麵臨的命運。
長安城內的一些豪門富戶乃至勳貴官員們,此刻猶如驚弓之鳥,對李隆基和楊國忠所代表的皇族和朝廷能否守住長安城,毫無信心可言。
他們私下裏開始悄悄地收拾行囊,如同老鼠一般,尋找著任何可以逃離長安的機會。
有的人計劃前往蜀中,那裏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的人則打算逃往江南,那裏物產豐富,相對安全。
與此同時,戰爭的陰霾像一頭凶猛的巨獸,在大唐立國一百多年後,再次張牙舞爪地籠罩在長安上空。
人們的心頭被恐懼所籠罩,街頭巷尾彌漫著不安的氣氛。
“在城外的戰場上,叛軍佯裝敗退撤走。而鮮於仲通立功心切,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率領主力出城追擊。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切都是叛軍精心設下的陷阱……”
“……當鮮於仲通的軍隊進入隘道峽穀時,叛軍的木石如暴雨傾盆般齊下,箭矢如蝗蟲過境般橫飛。更可怕的是,叛軍還在南山設下了重重疑陣,以精騎橫截官兵的退路……”
“麵對如此凶猛的攻擊,官兵們瞬間亂作一團,如驚弓之鳥般潰敗。士卒們驚慌失措,紛紛如鳥獸散般四處逃散,場麵異常混亂………”
“十數萬大軍啊!那可是十數萬活生生的人啊!他們或如溺水者般被黃河無情地吞噬,或如困獸般陷入重重壕溝,最終慘死其中,其死傷之多,簡直難以計數……”
“而那鮮於仲通,更是帶著他那殘兵敗將,如同喪家之犬一般,一路狼狽逃竄,一直逃到了潼關。”
“到了潼關後,他竟然還恬不知恥地喝令潼關守將打開城門,放他進去。可誰能想到,這一放,卻讓叛軍如餓狼撲食般緊緊尾隨其後,直接殺入了潼關,導致潼關就這樣失守了!”
潼關方向派來的信使自然不可能把這些情況稟報得如此詳細。
但好在有不良府的不良人,他們就像飛鳥傳書一樣,迅速而準確地將詳細的情報送了過來。
李隆基坐在龍椅上,聽著高力士一臉悲憤地講述著潼關失守的經過,心中的怒火仿佛火山噴發一般,噴湧而出。
他氣得渾身發抖,連嘴唇都在微微顫動著。
對於鮮於仲通,李隆基的憤恨簡直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他恨不能立刻將鮮於仲通及其九族都碎屍萬段,以泄心頭之恨!
然而,鮮於仲通顯然是早有預謀。
他料到李隆基會對他痛下殺手,所以根本就沒有逃往長安,而是直接帶著那一萬多殘兵,如狡兔三窟般逃往了劍南道的老巢。
若是放在以前,李隆基完全有能力、有辦法將鮮於仲通和他的全家都玩弄於股掌之中,讓他們生不如死,最後再把他們抓到長安城,處以千刀萬剮這種極其殘酷的刑罰。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的人了。
他深知,如果長安城失守,不僅他自己會成為叛軍的階下囚,甚至可能會命喪叛軍之手。
一想到這裏,他的心中就充滿了恐懼和不安。
他仿佛能夠看到叛軍如洪水猛獸一般洶湧而來,而他卻毫無還手之力,隻能像一隻待宰的羔羊一樣,被叛軍輕易地活捉。
這種淒慘的情景,光是想一想就讓他覺得毛骨悚然,渾身發抖。
他不敢再繼續想下去,因為那無盡的恐懼已經像潮水一樣將他徹底淹沒,讓他幾乎無法呼吸。
長安城內外眼下還有八九萬人馬,以長安城牆的高大和堅固、城防的強悍,再加上長安城內富庶,按理說叛軍想要攻破長安城很難,至少堅持到裴徽、哥舒翰、高仙芝等人率領強軍來勤王,應該沒有問題。
然而,世事總是充滿了變數,就如同那萬分之一的意外一般,讓人猝不及防。
晉陽城、洛陽城和潼關,這三座城池都被認為是堅不可摧的,而且都有重兵把守。
在它們淪陷之前,包括皇帝李隆基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堅信叛軍想要攻克這些城池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然而,現實卻總是如此殘酷,事與願違的情況屢屢發生。
盡管人們對這些城池的防禦充滿信心,但最終它們還是相繼被叛軍攻陷。
這一係列的變故讓李隆基對能否守住長安城感到憂心忡忡,完全失去了信心。
更糟糕的是,李隆基在太平年間就生性多疑,如今麵對如此惡劣的局勢,他的猜忌之心更是與日俱增。
他此時開始胡思亂想,擔心自己的兒子或者孫子會趁機發動政變,奪取皇位。
畢竟,權力的誘惑是如此之大,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心生異誌呢?
此外,像哥舒翰、高仙芝這樣非漢族的大將,李隆基也對他們在勤王之事上的忠誠度產生了懷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不禁想,這些人是否會心懷不軌,與叛軍勾結呢?
畢竟,他們與漢族將領之間可能存在著一些微妙的關係,這讓李隆基始終無法完全放心。
還有裴徽,那個一直被傳言是他私生子的人。
李隆基對這些傳言向來不以為意,甚至因為這種特殊的關係能給他帶來某種奇異的情感慰藉,而任由這種傳言肆意傳播。
然而,現在他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懷疑裴徽是否真的與自己有著血緣關係,以及他在這場危機中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如果叛軍真的圍困了長安城,那麽手握重兵、掌控河北、中原諸地以及東都洛陽的裴徽是否會心生異誌呢?
畢竟,在如此巨大的權力和利益麵前,人的野心往往會被無限放大。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也讓人不得不擔憂。
此時此刻,李隆基的腦海中首先浮現的並不是如何守住長安城,而是那些可能會背叛他的兒子和臣子們,以及他們可能會做出的大逆不道之事。
他深知,在權力的遊戲中,親情和忠誠都可能變得脆弱不堪。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李隆基發現自己竟然無法做出一個果斷的決定,也不知道應該首先采取什麽行動來應對這一局麵。
他原本打算下旨挑選一名可靠的大將,負責統領長安城內外的大軍,火速全力做好守城的準備。
可是,經過長時間的苦苦思索,他始終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選。
他最為信任的陳玄禮,在晉陽城淪陷後,不幸淪為叛軍的俘虜,從此便杳無音訊。
而像哥舒翰、高仙芝這樣的名將,即便能夠及時調遣過來,恐怕也已經太晚了。
更讓李隆基感到困擾的是,他實在難以完全信任龍武軍、金吾衛、旅賁軍等京軍。
這些軍隊雖然名義上是保衛京城的,但誰能保證他們在關鍵時刻會為了他與叛軍拚命?
總之,他眼下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死守長安,而是隻想著逃命。
……
……
喜歡安史之亂:我為大唐改命請大家收藏:()安史之亂:我為大唐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