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皇孫李俶和李倓的決絕
字數:4471 加入書籤
陳倉縣衙,這座平日裏門可羅雀的西北小城官署,此刻被倉惶出逃的帝王車駕塞得如同沙丁魚罐頭。
原本肅穆的青磚庭院,如今被車輪碾出道道深痕,鋪地的石板縫隙裏嵌滿了幹涸的泥漿和散落的草料。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令人窒息的混合氣味。
嗆人的塵土、數日未得清洗的士兵和官吏身上散發的濃重汗酸、馬匹牲口特有的腥臊氣,再混雜著後院臨時灶台飄來的、帶著焦糊味的晚炊煙火氣。
這氣味,是流亡路上特有的絕望與疲憊,粘稠得如同實質,沉甸甸地壓在每個人的心頭。
夕陽的餘暉,帶著一種病態的橘紅,掙紮著穿過縣衙大堂破敗不堪的窗欞。
光線在布滿厚重灰塵的地麵上投下長長的、扭曲變形的光影,如同鬼魅般搖曳不定,更添了幾分破敗、淒涼與深入骨髓的不安。
庭院裏、廊簷下,乃至所有能容身的角落,都擠滿了疲憊不堪的禁軍士兵和隨行官吏。
他們盔甲歪斜,官袍汙損,或背靠著冰冷的牆壁緊閉雙眼假寐,或三五成群地蜷縮在一起,低聲交談著,聲音沙啞而麻木。
一張張沾滿塵土的臉上,刻滿了驚魂未定後的茫然與深深的倦怠,眼神空洞,仿佛靈魂已被連日來的奔逃和恐懼抽空。
唯一能帶來一絲虛假“生機”的,是遠處臨時征用的糧倉。那裏燈火通明,人聲鼎沸。
輜重官魏方進楊國忠黨羽之一)正站在一個破舊的糧囤上,聲嘶力竭地揮舞著手臂,指揮著一群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的當地民夫搬運著剛剛補充入庫的糧草。
一袋袋沉甸甸的穀粟被扛入倉中,發出沉悶的聲響。
這景象,在絕望的流亡途中,無疑是黑暗裏的一點微光——至少,暫時餓不死了。
然而,這份“飽足”帶來的並非真正的安穩,反而像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疲憊麻木的人群中激起了不同心思的漣漪。
士兵們看著糧草,眼神裏透出短暫的安心和渴望飽餐一頓的急切。
而一些心思深沉的官吏和將領,則從這“補給”中嗅到了更深層次決策的臨近,目光變得閃爍不定。
……
……
縣令府邸的大堂內,燭火搖曳,光線昏暗。
李隆基斜倚在臨時征用的縣令府邸那張略顯寒酸的軟榻上。
這位曾經意氣風發、威震天下的大唐天子,此刻形容枯槁,眼窩深陷,兩頰的皮肉鬆弛地耷拉著。
往日的帝王威儀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被巨大恐懼和身心俱疲徹底擊垮的頹唐。
他骨節嶙峋的手指無意識地撚動著一串沉香木念珠,發出細微的摩擦聲。
渾濁的目光空洞地望著前方跳躍不定的燭火,仿佛那火苗中能映出他破碎的帝國和狼狽逃離長安的驚魂一幕。
消息已經傳來,安慶緒率領的十萬叛軍鐵蹄,已然兵臨長安城下!
那一路倉皇西逃的狼狽與身後仿佛隨時會追來的馬蹄聲,幾乎榨幹了他最後一絲精氣神。
此刻,腹中因糧草補充而有了食,身後似乎也暫無追兵的跡象,那根緊繃了數日的弦稍一鬆弛,巨大的茫然感和失去無上權力後的空虛感,便如同冰冷的潮水般洶湧而來,幾乎將他淹沒。
蜀地,楊國忠口中描繪的“天府之國,沃野千裏,崇山峻嶺,易守難攻”,聽起來像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可是……就這麽徹底放棄祖宗經營了百餘年的基業了嗎?
放棄那象征無上榮光的太極宮、太廟和曆代先帝的陵寢?
內心深處,那點屬於帝王的不甘和恥辱的火苗,並未完全熄滅,在恐懼的灰燼下微弱地掙紮著。
楊國忠此刻正侍立在軟榻側後方,微微躬著身,臉上刻意保持著恭敬和關切。
然而,他那雙細長的眼睛裏,卻在燭光陰影的遮蔽下,閃爍著焦灼與冰冷算計的光芒。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處境有多麽險惡——一旦失去對皇帝李隆基的絕對控製,他楊國忠就是眾矢之的!
叛軍攻破潼關,進入關中的責任,朝野上下積蓄已久的怨恨,足以將他撕成碎片。
蜀地,是他的“龍興之地”,那裏遍布他精心編織多年的親信和勢力網絡,是他權力的核心堡壘。
隻有把李隆基牢牢控製在蜀中,他才能繼續“挾天子以令諸侯”,遙控帝國殘局,甚至……在混亂中尋找反撲的機會,保住自己的權勢和性命。
他敏銳地捕捉到了皇帝臉上因糧草補充和“暫無追兵”的消息而流露出的那絲動搖——這讓他心急如焚,如同熱鍋上的螞蟻。
稍遠處,靠近堂下立柱的位置,站著兩位年輕的皇孫:廣平王李俶和建寧王李倓。
他們的父親、前太子李亨雖被祖父李隆基賜死,但李隆基對這兩個孫子卻頗為寵愛至少比對其他兒子和皇孫要明顯得多),此次倉皇逃離長安,甚至特意準許他們伴隨聖駕左右。
李俶年長些,約莫二十五六歲,麵容俊朗,氣質沉穩持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刻他眉頭緊鎖,薄唇緊抿,一雙深邃的眼眸銳利如鷹,不動聲色地觀察著軟榻上祖父的神情變化,以及楊國忠的一舉一動。
李倓則更年輕氣盛,十八九歲,棱角分明的臉上寫滿了毫不掩飾的不甘、憤怒和對現狀的痛心疾首,緊握的雙拳藏在寬大的袖袍中,指節因用力而泛白。
他們代表著宗室和一部分尚有血性、不願就此放棄的將領的心聲。
長安雖陷,但帝國根基未毀!
他們堅信,隻要皇祖父能坐鎮前線如扼守秦隴咽喉的大散關),豎起抗敵的大旗,號令天下勤王之師,再加上裴徽那支正在星夜兼程、馳援長安的精銳……局勢,未必沒有逆轉的可能!
蜀地雖安,卻是偏安一隅的死地。
一旦進入,人心必然渙散,再想收複中原,難如登天!
在他們看來,楊國忠的提議不僅是懦夫所為,更是包藏禍心,意圖將皇帝困在蜀中,以便他繼續把持朝政。
燭火偶爾發出“劈啪”的爆響,在這死寂的大堂裏顯得格外刺耳。
昏黃的光線映照著堂內眾人各懷心事的臉,氣氛壓抑得如同暴風雨前的悶熱。
此時,楊國忠見李隆基撚動念珠的手指似乎停頓了一下,眼神也略微聚焦,立刻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會。
他趨前一步,動作敏捷得不像個文臣,聲音刻意壓得沉穩而充滿關切:“陛下,龍體為重啊!連日奔波,風餐露宿,龍體實在辛苦萬分。幸賴天佑大唐,祖宗庇佑,陳倉糧草充足,解了燃眉之急。叛軍亦無緊追跡象,此乃大吉之兆!”
他先鋪墊了安全的環境,然後話鋒直指核心:“陛下,蜀道雖險,卻正是上天賜予我大唐避禍的天然屏障。”
“劍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真乃鐵壁雄關!隻要聖駕安然抵達成都府,陛下便可高枕無憂,在富庶安穩之地從容調度四方兵馬糧秣。”
“屆時,叛軍氣焰囂張,然其師老兵疲,後方不穩,其勢必不能長久,自消自滅指日可待。”
他刻意描繪著蜀地的安穩富足,試圖將“絕對安全”與“蜀地”這兩個概念死死地捆綁在李隆基恐懼而疲憊的腦海中,並加重語氣繼續說道:“臣已命蜀中官員,傾盡全力,加緊準備行宮,調集糧秣,確保聖駕抵達後一切無虞,陛下盡可安心休養。”
李俶和李倓迅速交換了一個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決絕。
……
……
喜歡安史之亂:我為大唐改命請大家收藏:()安史之亂:我為大唐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