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又迎新春辭舊歲6
字數:3891 加入書籤
雖然結束的很突兀,但總的來說,氣氛並不算壞。
葉老樂嗬嗬的和張姨拌了兩句嘴,就去睡了。外麵風雪交加,別墅裏還有兩名警衛,倒也不虞有安全問題。我們一行人出了別墅,王玲和葉知秋,王勇上了警車,梁校長和倩姐,上了我的車。
漫天飛雪,漫漫長夜,明天就要各回各家,我突然有些想喝酒了。
我走到警車邊,敲了敲玻璃。
車窗放下,胡中華笑著看向我:“幺弟,喝點兒?”
我伸出大拇指,歎了口氣:“哥就是哥,佩服!”
可是轉眼,就苦惱起來。這年代,已是臘月28,不會再有哪個飯店開門營業了。
“華哥,去哪兒啊,這也沒什麽地方營業了。”
馮誌剛坐在主駕,伸頭朝我說:“老弟,去我家!”
我聽了一怔,這不太合適吧。還沒等我回話,胡中華已樂嗬嗬的答應下來:“行,就去小馮家,幺弟,好地方,酒好,菜好,地方好。走吧,跟著我們車。”
我疑惑的看向馮誌剛:“這不太合適吧,這麽晚了.....”
馮誌剛擺擺手:“幺弟,咱家爺爺自己在家燒的酒,今晚最後一鍋,喝過沒?”
燒酒?我一聽就樂了,馬上答應了下來:“別說,這個好,那就打擾了馮哥!”
又想了想,小聲說:“華哥,梁叔估計不會過去吧!”
胡中華想了想:“你問問,估計他也想喝點兒,不管去不去,我讓陶大隊送他。”
我比了個ok的手勢,轉身上車。
發動車子,我扭頭看向梁校長:“老叔,倩姐,天寒地凍的,去喝點兒?”
梁倩眼睛一亮:“就知道你和胡中華商量喝酒的事,喝點兒!”
梁校長看上去心情不佳:“你們年輕人去玩兒。送我回去就好。”
“老叔,燒酒,直接酒坊裏喝,去喝點兒,暖身子。”
梁校長也是眼睛一亮:“燒酒,誰家的?嗯,這個時候還在燒酒的,也隻有馮家了。”
看來,這馮家燒酒挺有名氣啊。
我點點頭:“那邊治安大隊馮哥說是他家,應該是你說的馮家吧。”
“那行,我也去喝點兒,晚會兒再送我回去。”
梁倩伸出小手,狠狠拍在我肩膀上:“go!”
對農村的燒酒,我是了解的。無它,一是因為奶奶給我講過,爺爺就是此道高手。爺爺從前說過,哪年不喝一缸酒,其實指的就是自己燒的酒。缸,就是農村用的那種大水缸,也是爺爺用來裝酒的大陶缸。 一缸酒,沒怎麽考究,怎麽的也得有三五百斤。
這時節農村散戶燒酒的還有很多。燒酒沒有多大的度數,主要看消費者口味和製酒者的調配。
我們這裏燒酒的主要的原料是高粱、小麥和玉米。隻是味道都沒有高粱酒好。以前還有用紅薯的,那是因為糧食不夠。
我沒有見過爺爺,在我出生那年,他就去世了。隻不過以前小的時候大伯也燒酒,用大麥和高粱。
大麥製曲,高粱做酒。但是大麥和高粱產量低,現在已經沒有太多人種。有種大麥的人家,主要是為了做炒麵;而種植高粱,則要好一些,可以燒酒,可以喂雞,脫粒後的高粱穗,則是做家用掃帚的原料。做成掃帚,拿到集市上去賣,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所以,正經的做燒酒的師傅,都會自己種些大麥。隻要一得閑,就會到處收購農戶的高粱,十斤八斤不嫌少,一袋兩袋不嫌多。
我開車跟在馮誌剛開的警車後麵。路上已是一層薄薄的積雪。
走到路口,又叫上陶大隊。
車上,老梁叔開始向我介紹:“這馮家的燒酒,用料講究,除了高粱,有時候還會買些糯米做些米酒和醪糟;用料真了,那酒自然就口感醇厚。馮家還有一口好井,那水好啊!燒酒要沒有好水,那口感天差地遠。還有,就是馮家家傳秘方,鹵豬蹄那是一絕。就是那老爺子太倔,就是不肯開店做生意。今晚有口福了,嗬嗬。”
梁倩突然插話:“爸,我怎麽感覺我們好像去過這個馮家?”
梁校長聲音突然低沉了些,不過滿是慈愛:“對的,你小時候,我們去過,嗬嗬,你當時拿燒酒當水喝,還沒吃豬蹄,就在蒸鍋那邊醉得不醒人事了。”
我聽得有意思,不由嘿嘿笑。
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曆。學校對麵奎哥家老爺子燒酒,邀請我們幾個去玩兒。我酒量淺,卻也是不願意服輸。坐在蒸鍋灶旁,一邊幫忙燒火,一邊接酒喝。
新蒸出來的燒酒,熱的,帶著自然的糧食的糊香,喝著沒什麽感覺,不一會兒就睡了過去。第二天,幾人調笑我說,我喝的那是酒稍子,也就是尾酒,度數極低。要是喝酒頭或酒身,那還得出更大醜。
不過,我不認為是出醜。小時候大伯冬天農閑燒酒,我最愛就是幫他燒火,然後就睡在溫暖的酒坊。有時候,大伯也會給我接些酒尾,淺淺喝上幾口,就暈暈胡胡的,睡得格外香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我覺得,那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我笑著對二人說:“老叔,倩姐,這個我熟悉。不過,開火蒸酒,已經基本是最後一步了,調酒那是隨手的活兒。馮哥說這是年前最後一鍋,看來,這馮老爺子這一冬天都沒閑著啊!”
做燒酒先是要在七八月份用大麥或者小麥采曲,然後選料、淘洗浸泡,然後蒸煮冷卻,再就是加曲發酵,這個發酵的時間最長,看天氣溫度,大約要一到三個月時間,然後就是上蒸鍋出酒。
農村的燒酒,一般入冬就開始上市了,按老叔的說法,這馮家燒酒這麽出名,大概是出酒不少。
“不是這樣的。”老梁叔接口道:“現在不太清楚,以前馮家燒酒,都是進臘月,燒個三五鍋,這都不算少了。一般人家,就是燒一兩鍋,夠自家喝,頂多再送親戚朋友一兩壺。”
也確實是這個樣子。
“馮家燒的多些,都是下麵小輩拿去送禮,或是當地村裏鄉裏幹部求著老爺子燒點兒,高價收購,或者是到家裏,求馮老爺子鹵點肉,吃點喝點兒。”
“早年就有很多人出主意,讓他家開店做生意。老爺子死活不幹。也是個怪人。”
風雪中,車子出縣城北關,再折向東南,順著縣道走了大約七八公裏,進入一個小村莊。
老梁叔說:“到了,這裏是唐營鄉小馮莊。”
唐營鄉?我一拍腦袋,這就對了,前世在附近幾個縣火了幾年的羅港唐營豬蹄,不就是這個唐營鄉嗎?
最終,還是走向了市場。
喜歡人間一隅請大家收藏:()人間一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