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字數:2397 加入書籤
寫了《紅土地記事》的上半部,我心裏是不踏實的,因為紅土地對我的情義在高安師範還有十年呢。
於是,我又開始寫了《紅》的續集——“高安師範那些事”。
奇怪的是,我寫好了“插隊落戶那些事”後,心情非常輕鬆,而完成了“高安師範那些事”後,卻陡然發現自己很沉重。
或許,由於我是從高師離開紅土地的,心裏含有太多的不舍,愧疚和依戀;或許是由於我的人生軌跡,在高師那段時光裏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生死攸關;更或許是我的筆越寫越笨拙,詞窮和滯重……
可以肯定的是,我勇敢地把自己的靈魂抽絲剝繭,放在了眾人麵前了,但是,與我同行,交集和摩擦的人是否願意被我帶了出來?
當然,我對於他人都是蜻蜓點水了一下,希望不要傷害了朋友們。
每個人生都有自己的特點與精彩,隻是我在平凡生活中,多耗費了一點精力而已,現在我寫了出來,會不會被人嘲笑自作多情,是閑得無聊了?
但是不管怎麽樣,我完成了這十七年的回憶,完成了對“紅土地”深深的思念與感激,完成了把胸中塊壘的放下,和對恩人們與朋友們的感謝。
在我青蔥歲月裏,每一個關口都有貴人相助,朋友相攜:插隊時像自己父親一樣的石隊長;幫助我走出大山,留給我一個高安師範名額的小閩老師;後來在高師讀書,彭一葉老師獨具慧眼,提名我留校;何校長,每每出手幫助;廖校長和柯醫生在我幾次關鍵時候的關懷與助我一臂之力:遊老師總是在我迷茫之時點起一盞燈;在赤岸中學實習時,對我一夜考問,有知遇之恩的周老師;那個救治我,並為我出色縫合傷口的外科醫生;給我拍電報的江西師大的老師;我的大學論文導師賴老師;還有那個宜春地區給我放行的人事科長,……這些人的恩情一直在我心裏,讓我不吐不得已為生!如今寫出來,我得到的寬慰就可想而知!
有些付出是具有好幾個價值的: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等等,而我的這份作業,就是追求一個自我安慰的價值!
江西高安師範是個有百年曆史的學府,我也有幸在高師學習、工作、生活了十多年!那些年正好都是中國在轉折的關鍵階段,從WG的混亂中走出來,走向經濟建設,改開的大道上。社會許多重大蛻變我都是在高師經曆的,那許許多多的、我沒齒難忘的曲折痛苦的磨練,讓我也隨之成長!
在我寫作的過程中,一直得到耿堅老師的支持和鼓舞。他對我寫的每一集都認真仔細地讀了,並精彩地作出了總結與評議。
耿老師精辟入理的評議高屋建瓴,就好比是燈塔一般地照耀著我,也可對有緣閱讀此文的朋友們,在認知上都會有高一層次的指航!所以,我把耿老師的評議放在了文中每一章的後麵。
同時,我也請了高師同班同學,好朋友維琪審讀了。她寫了讀後感,熱情洋溢地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其實,她還是有一個擔心,就是怕我又“得罪”人了。所以,我把很多名字改得隱隱約約,並希望涉及的老師同學們理解,這是我的自傳,並且還摻合了小說的寫法呢,各人自有各人的心意,我隻是代表了我自己。
同時,還要感謝許多我的朋友們:楓林詩社詩刊的編審沈鈞山老師;高師校友、美術老師、同事、曹建國老師;好朋友小姐姐祝一正、詩友張心欣、琴友李卓瑞老師、還有司有林同學,他們都堅持完成了閱讀,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寫了讀後感!
汪建華
2025年3月
*** *** *** *** ***
耿堅編審評:
修改後的“後記“,其思想厚度和情感風格同小說內容的厚重相契合了。放在小說的最後麵,可以托得起前麵內容的份量,不嫌得單薄了。
修改後的“後記”,在兩個方向上有提升。
第一,作者展示出較強的自身寫作邏輯上的曆史感。讀者可以看出,“我“對曆史丶社會大事變的認知是由高安師範這個時代窗口而來的。“我”在高安師範的成長經曆是同時代變化丶社會發展融合在一起的。再就是,作者列出的各個階段“相遇”的“貴人“構成了一條曆史線索,給讀者以較強的年代感。
第二,展示了作者對生活對人的感恩心。一位西方哲人說過:一個人的各種品性中,感恩心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還有一位西方文學巨匠說:一個對世人沒有感恩心和憐憫心的作家,不可能寫出富有人性美的作品。作者在“寫後感“裏由衷地對那些扶持過自己的人們表達了感激和讚美之心,對包容丶疵護,賦能自已成長的高安師範以謙卑之心表達了感恩。這使得讀者能從道德的高度看到作者寬闊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