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向北有“三先生”相陪

字數:9799   加入書籤

A+A-


    前麵說到,向北在“現實真的比想象的還要更困難”的時候,有阿q先生、得過且過先生和樂天先生在開導他……
    中國五四運動的先鋒幹將,並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也曾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rb思想文化領域享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先生有很多了不起的著作。在這些了不起的著作中,《阿q正傳》正是其中之一。其筆下的阿q,自然是向北自小便有所耳聞和去書中有過了解和思考過的。雖然,先生筆下的阿q有麻木不醒、不敢於反抗和迂腐等等方麵的陋習,但是阿q在某些方麵的那種自我安慰之精神勝利法,卻可以在向北遇著“現實真的比想象的還要更困難”的時候,能實實在在地幫上向北,比如:
    和別人口角時的“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麽東西!”“你還不配……”之精神勝利法。
    被別人打時的“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之精神勝利法。
    當被揪住黃辮子被逼著說“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說:人打畜生!”的時候,兩隻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辮根,歪著頭說道:“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麽?”,卻覺得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麽?“你算是什麽東西”呢?之精神勝利法。
    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臉上連打兩個嘴巴,打完之後,便心平氣和起來,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別個一般之精神勝利法。
    對此,魯迅先生在書中說:”有人說:有些勝利者,願意敵手如虎,如鷹,他才能感覺得到勝利的歡喜;假使如羊,如小雞,他便反覺得勝利的無聊。又有些勝利者,當克服一切之後,看見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誠惶誠恐死罪死罪”,他於是沒有了敵人,沒有了對手,沒有了朋友,隻有自己在上,一個,孤零零,淒涼,寂寞,便反而感到了勝利的悲哀。然而我們的阿q卻沒有這樣乏,他是永遠得意的......“
    是的,有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人便永遠是得意的了......況向北現今生活的這個年代早就沒有了阿q那個年代的國恨家仇和階級恨,而沒有了去麵對國恨家仇和階級恨所需要起來鬥爭,甚至拚了命去抗爭之必要,然後僅僅是在人生處在低穀和事情上遇著了麻煩、困難的階段。在這樣的階段,有阿q精神勝利法之自我安慰,確實可以幫向北脫了困後,去重新振作起來並堅持下去。
    這,便是阿q先生於向北之幫助。
    至於得過且過先生,自是得從那做一天和尚得去撞一天鍾的事情說起。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我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隻要不像從前那位老中堂,擺在麵上被人家罵什麽賣國賊,我就得了。”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五回:“留著我中甚麽用!也不過像俗語說的,‘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罷了!就是拚性命去幹,現在的事也是弄不好的。”
    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寒號蟲》:“羽毛脫落,索然如彀雛,遂自嗚曰:得過且過。”其意思是說,寒號鳥無論在夏季還是在冬季,它懶惰的搭窩,最後隻能是在寒風中很可憐地哀叫。成語告訴人們,不要做一個目光短淺、驕傲自滿的人,取得一點進步就得意洋洋,高傲自大。如果對將來的一切都沒有計劃,隻看到當下,看不到將來,一旦遇到困難就隻能悲觀的等待。
    所以,得過且過先生,常常意指遇事敷衍,得過且過。然而,得過且過先生,之於向北,則有無可奈何,不勉強從事而過好當下,即:走一步算一步、走一步看一步之意思。
    如果有人問,“”什麽樣的人生最失敗?”,那當然是:把時間浪費在過去的同時,還常常擔憂未來。因為,這樣的心態,會讓我們無法過好當下,而其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失敗。向北如是想道。
    當下,是聆聽一朵花的盛開,是目睹一輪月的圓缺,是我們腳下正在走的每一步路;而未來,是期待一場雨的到來,是等待一片葉的歸根,是我們前方未曾抵達的那段旅程,所以,最好的生活,就是過好當下,期許未來。向北他很認可這樣的說法,而或人生感悟。
    回來後的日子裏,一想到未來,一想到肩上的擔子,向北的眉宇之間便會立刻顯現出“三五環”的皺紋,而其兩個眼袋便會在消然間變得越來越大。至於白發,則會三三兩兩的,互相邀約了以不請之請的方式,去霸道地爬上向北額頭和兩鬢。
    人總是容易留戀過往的雲煙,又或是覬覦未來的美好,而一次又一次的拋卻當下的風景。
    殊不知,今天又何曾不是未來,又何曾不是曾經。時光的齒輪總是在轉。別忘了當下這句話,於今天的向北而言,就是好好的盡全力的活在當下,過好當下,過好當下的每一天,甚至是就過好當下的這一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可以說是向北在逆境、困境中,對己作多番設身處地之考量後的無奈之舉。
    唯有這樣,才可以讓向北他自己可以做到去肩負重任的時候也能抬起頭來瀟瀟灑灑。
    唯有這樣,才可以讓他們需要的“即便是在壓力山大、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咱們家也沒什麽事”,去因為向北他在逆境、困境中若無其事、舉重若輕的表現而得到佐證。
    唯有這樣,家人才會因為向北他“過在了當下,過好了當下這一天”,而在明天回想起今天的時候,覺得曾經依然美好,並覺察到未來也依然可以充滿著希望和陽光。
    就像是我們旅途中的每一段路,一步一個腳印才有了這麽長的距離。如果沒有人提醒,誰又會去注意那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天呢?
    向北正是在快被物質的生活和思想的生活壓力給壓得快喘不過來氣的時候,而把眼光、精力用在了當下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天。
    即便明天會天塌地陷,向北也會在明天的那個當口,坦然地因為今天的精彩而覺得自己的曾經還可以而不會存留什麽遺憾……
    因為他對自己走過的每一步路,都因為他把家人珍惜了、處好了,把每一步都珍惜了、過好了,才讓自己在可能就要離開的時候,而不留遺憾的坦然的離開!
    三毛說過:“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隻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是呀!來不及認真地年輕,那就選擇認真地老去吧。餘下的每一天,都好好珍惜,莫負今朝,莫負未來,莫負正在慢慢老去的自己。莫負自己來到這人世間走一遭,莫負自己還能過一天、過幾天……最艱難的時候,就別?想著太遠的將來了,隻要?勵??過好今天就好。向北對自己如是說道。
    這世間有太多的猝不及防,有些東西,根本不配占有你的情緒。??就是?場體驗,請你盡興!楊絳先?這樣說過。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順風順水和沒有一點挫折,它都會經曆一段特別艱難的時光,也隻有忍耐和煎熬之後,才會涅盤重生。
    無論你現在正在經曆怎樣的生活苦難,都要讓自己相信,眼下的艱難隻是暫時的,因為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需要承受苦難,也要盡興的活著。更不要羨慕別人的生活。
    其實,誰家的鍋底都有灰,人生沒有幸福不幸福,隻有知足不知足。自己的日子好壞都有自己過,有時候你看到了別人的風光,你卻看不到別人背後的煎熬;你看到別人活的很容易,你卻不知道他曾經曆了多少苦難;你覺得別人過得很幸福,可是他背後的辛酸誰又能懂?
    如此這般?
    如此這般!
    那就如楊絳先?說的吧,鼓勵自己把今天過好就好,得過能過便且過!向北這樣給自己加油打氣。
    聊了阿q先生,聊了得過且過先生,接下來,向北自然是該聊聊樂天先生了。
    《易經》裏說:樂天知命,故不憂。
    人能樂天,便可不憂無愁!這,不恰恰是向北現時所急需和向往的嗎?
    遇到什麽事都不會煩惱、不會憂、總是樂嗬嗬的,然後去積極地麵對生活。這便是向北推崇的生活狀態。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言:“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隻在人情反複間。”
    對了!白居易便字樂天,向北今番言樂天先生又怎能沒有白居易的戲份。
    白居易?那可是在他去世後,能得唐宣宗這樣寫詩懷念他:“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係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的存在啊!
    看到這裏,想必大家已經明白,原來白居易曾獲封“詩仙”。不過,與將目光聚焦於青天明月的李白相比,白居易的注意力總是長留在黎民百姓身上,似乎的確少了那麽點“仙味”
    或許,在大唐那片絢爛的星空中,還是白居易自封的稱號比較貼切些,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般一樣。
    白居易,出生於唐朝大曆年間。而那個時代,已是標準的中唐了。整個國家,藩鎮割據,戰火延綿,盛唐的華美風流已漸成傳說。但,白居易他那擁有著“一筆在手,天下我有”的濟世情懷,於那個時代,於他本人早已經足夠了。
    況,還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豪情在給詩人加點料。
    至於“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的悲憫之心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我來,我願為人民代言!”之補察時政,以及“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之長篇述事,當然足可讓他把名字鑲嵌在曆史的長廊中。
    就如同“江南憶,最憶是杭州。”能讓今人置身蘇杭便能立刻想起他的詩詞來一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能有如此成就,換作是我們任何一個人,包括向北,包括白居易,又豈能不想到過往而我自樂、念及今天和未來而樂天呢?
    人生在世有一知己足也!逆境之時,困地之中,有一知己又豈能不更知足?
    念及此,向北當然會想到白居易和白居易最好的朋友——元稹……
    二人情誼之深切,數千年來,或能排名第一:
    “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有如此詩夢。
    “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亭吏呼人排去馬,所驚身在古梁州。”元稹便有這般夢回。
    “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白居易不明說他想念元稹,卻反著說元稹想念他而入其夢了,真是無理妙趣。
    元稹對此卻很是懊惱,回了篇:“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閑人不夢君。”一邊恨自己的夢不爭氣,一邊又羨慕白居易能夢到自己,這種情誼妒煞了旁人。
    如此這般,當然配得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在元稹去世十年後,白居易滿含熱淚,寫下這一首注定不會有回應的詩:“昔聞元九詠君詩,恨與盧君相識遲。今日逢君開舊卷,卷中多道贈微之。相看掩淚情難說,別有傷心事豈知?聞道鹹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微之,你在泉下骨將作泥,而我在人間頭已飛雪……
    有時候,我們神往古人的詩酒風流,但無論是李白、杜甫,還是白居易,他們所經受的磨難,又豈是我們能夠想象?
    熟知曆史的人,皆知白居易的小家是不幸的。但,白居易沒有沉溺於小家的痛苦,他得知龍門潭的八節石灘地勢險隘,過往船筏經常受損時,心裏便始終牽掛著這件事。退休後,沒有了公權力,就變賣自己的一部分家產作為疏浚八節灘的費用,終於使險路變成通津,實現了“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後人”的願望。
    是的,這就是白居易!
    是的,這就是樂天!
    其實,白居易他並不樂天,他常悲傷,為天下的離亂,為百姓的貧困,為生命的無常,為光陰的逝去……
    也有為他自己情感世界的不如意和家人的不幸而悲傷。
    天下無所謂公平,更無所謂不公,境由心造,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見此乃天下通行之大道理。巴爾紮克說:“人生不能忘記許多,生活便無法繼續。”
    於是,向北也學著白居易的語氣說:
    是的,他就是向北!
    是的,他就是笑一笑!
    其實,向北他本沒有笑,他隻是學會了擱置,學會了把那些壞的不好的燒心的傷腦的痛肝的氣肺的等等困難都暫時放下了。
    不是遇到困難就退卻,而是繞行,沒必要硬碰硬,兩敗俱傷;不是遇到坎坷就放棄,而是收拾身心重整出發。不然的話,俺又能怎麽辦?向北如是寬慰自己。
    《人生沒什麽不可放下》裏說:“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
    所以,在旁人覺得向北不應該如此那般活著……甚至是還活著的時候,向北他還活著、堅持著……甚至還陽光著燦爛著,雖然那是在旁人於膚淺處去看而才得到的結論,而沒有去真正的走進向北的世界。
    正所謂:一念放下,天地皆寬。放下執念,剪去心中多餘的枝葉,才能種下清涼。如今,向北他的還真就有了清涼,一種好像什麽也沒發生般的清涼。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林語堂曾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起初,向北對此還不信,因為他認為大唐詩仙李白才是,因為他一直被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之樂天而或“自負”而或“不屑”給深深的影響著。
    等到知道了蘇東坡下麵這些詩詞和填寫詩詞時的背景,他開始深信了:
    蘇東坡45歲被貶到湖北黃州,59歲被貶到廣東惠州,62歲被貶到海南儋州三亞)。三次被貶12年,一次比一次偏遠,一次比一次艱難。但他劫愈挫愈勇,越活越達觀。
    被貶黃州的他寫了《記承天寺夜遊》:
    “?????夜,解?欲睡,???戶,欣然起?”,遂去找友人張懷民深夜漫步神聊,然後言“何夜???何處??柏?但少閑?如吾兩?者?”。
    不僅如此,他還有點著蠟燭夜賞海棠的閑情逸致:“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不僅如此……他還留下了下麵這首同樣千古傳頌的名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他言: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淋漓盡致地道出了蘇東坡曠達超脫的生活態度。而身在偏遠落後的惠州,處於更慘的被貶、仕途無望的境地,已過花甲之年的他,眼裏不僅不是荒涼孤寂類的悲觀,他還反倒寫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般樂觀自在的詩句。
    如此這般,豈不樂翻天?
    如此這般樂翻天,豈不“沒心沒肺”到了“無可救藥”地步?
    沒心沒肺?
    無可救藥?
    這兩個問,似乎不僅有在拷問、諷問向北,而且還有一直在圍著他攆著追他一樣。
    之所以有那樣,是因為向北他的表現太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或不爽了。因為在有的人看來,向北的情緒就應該會表現得很低落和沉悶,向北的精神狀態就應該會表現得一撅不振,而或跌落深淵之後永世不再露頭……
    向北記得他回來的第一天,他就於朋友圈中曬出了他當時在家中跑步機上跑步的身姿,以昭示著他的回來和他還在、還好。
    向北也記得他剛把上麵這條信息發到朋友圈,就接到了他舅母打來以示訓問的電話,說他都那樣了還高調。
    向北仰著頭從裏麵走岀來,把過去那或許應該是不堪回首的一年給扔掉了而快步走岀來,在正樂觀通達、積極向上的時候,為什麽還會立刻馬上遭到舅母的訓問呢?連舅母都尚且如此,就甭去想別的其他人了。對此,向北很不爽。
    向北不明白,他自己幾乎就是不在人世的時候,於那一年裏,沒有多少人去問過、去管過他的死活,就靠他自己鬥爭了苦著痛著熬出來,現在他沒想過別的什麽人關心而或幫幫他,因為在他最困難、最需要援手的時候都沒有得到,那麽在他回來後的今天,他又怎麽會想要別的什麽給予其幫助呢?他不需要!他在靠自己活著,甚至是很陽光的活著。於朋友圈曬個信息,哪怕是高調的曬個信息,正是在說明他還能行,而或正是在說明他還能不錯,甚至是還能高質量的活著,哪怕隻是高質量的活著,活一天算一天!
    低調?
    為什麽要低調?
    高調?
    為什麽又不能高調?
    向北本就喜歡縱臨“會稽愚婦其買臣”之窘境,也會表現出“仰天大笑出門去”之不屑和高傲的那個大唐詩仙李白。
    向北本就也喜歡用“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之前無故人後無來者之衝天蓋世英雄氣,來傾訴其敢叫日月換新天之誌的,顛覆了那個大唐王朝,被叫做黃巢的人……
    高調!
    他又焉能不高調?焉能不活在其樂天的自我的世界裏?縱然是麵對死亡,他也會小看、輕視那死亡……
    死亡來脅尚且如此,何況乎它乎?
    喜歡我回來時她卻走了請大家收藏:()我回來時她卻走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