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承天教授坐診驕陽醫館的第一天就來了一個特殊的病人
字數:12241 加入書籤
葉承天教授遊玩過雲台山和拜祭過藥王廟孫思邈之後,感觸特別深,也深深的喜愛焦作這蘊含天地靈氣的太行山脈的秀理風景,更是深深的感觸到了藥王孫思邈,那溝通天地靈氣,草木靈性神韻,非仁愛之人不可托之為醫,一碗湯藥飽含千年醫道,那種融入這方天地靈氣之中化身藥神的境界。
葉承天教授決定在驕陽醫館坐診一段時間,以身入境,以感受這方天地的自然靈韻,草木精華,人文禮儀。
坐診的第一天便迎來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一名女患者36歲,多年以來肩背冷涼,小腹也涼。鼻子流清涕特別多,鼻子也感覺特別涼,沒有感冒史。身上多處有皮下脂肪瘤,兩上肢,上臂,內下側,有多處皮下脂肪瘤。乳房兩側有較為明顯的副乳。處於哺乳期。生育有三個孩子。
中醫診斷與辯證分型
診斷
1. 主症:肩背冷涼、鼻流清涕量多質稀)、鼻涼——屬寒飲伏肺,肺衛不固;
2. 體征:皮下脂肪瘤痰濕凝聚)、副乳痰瘀互結於乳絡);
3. 病史:哺乳期、三胎生育史——脾腎陽氣耗傷,氣血虧虛,痰瘀內生。
辯證分型
脾腎陽虛,寒飲伏肺,痰瘀互結證
病機:腎陽不足,脾失溫煦,水濕內停成痰;肺衛不固,寒飲上犯鼻竅;痰凝氣滯血瘀,結於皮下、乳絡,形成脂肪瘤與副乳。
處方用藥21味藥)
方劑擬定
溫陽化飲消瘤湯自擬方,參考《金匱要略》苓甘五味薑辛湯、《外科正宗》消瘰丸及溫陽健脾法)
炮製附子10克,肉桂6克,幹薑9克,麩炒白術15克,茯苓20克,黃芪30克,黨參15克,陳皮12克,半夏12克,膽南星9克,川芎12克,丹參15克,桂枝9克,防風12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熟地黃20克,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生薑三片,大棗五枚
藥物 用量 性味歸經 功效與主治 現代藥理研究
附子製) 10g 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主治腎陽虛衰、寒凝痰飲。 含烏頭堿等,具強心、抗炎、鎮痛作用,可調節免疫。
肉桂 6g 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 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溫通經脈。主治命門火衰、寒凝血瘀。 含桂皮醛,能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抑菌、抗炎。
幹薑 9g 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主治脾胃虛寒、寒飲喘咳。 含薑辣素,促進消化,抗炎、抗潰瘍,調節腸道菌群。
白術炒) 15g 苦、甘,溫;歸脾、胃經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虛濕盛、痰飲內停。 含揮發油,能增強免疫,利尿,調節胃腸運動。
茯苓 20g 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主治水濕內停、痰飲咳嗽。 含茯苓多糖,具免疫調節、抗腫瘤、利尿作用。
黃芪 30g 甘,微溫;歸脾、肺經 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主治氣虛乏力、表虛自汗、痰飲內停。 含黃芪甲苷,能增強免疫、抗疲勞、改善微循環,調節糖代謝。
黨參 15g 甘,平;歸脾、肺經 健脾益肺,養血生津。主治脾肺氣虛、氣血不足。 含黨參皂苷,具抗缺氧、調節胃腸功能、增強免疫作用。
陳皮 12g 辛、苦,溫;歸脾、肺經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滯、痰濕壅肺。 含揮發油,能促進消化液分泌,緩解胃腸痙攣,祛痰平喘。
法半夏 12g 辛,溫;歸脾、胃、肺經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主治濕痰寒痰、胸脘痞悶。 含生物堿,具鎮咳、祛痰、止嘔、抗炎作用,抑製腫瘤細胞增殖。
天南星製) 9g 苦、辛,溫;歸肺、肝、脾經 燥濕化痰,祛風解痙,散結消腫。主治頑痰咳嗽、痰濕阻滯、癰腫痰核。 含皂甙,具鎮靜、抗驚厥、抗腫瘤、抗炎作用,抑製肉瘤生長。
川芎 12g 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主治血瘀氣滯、症瘕積聚。 含川芎嗪,能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抗炎鎮痛。
丹參 15g 苦,微寒;歸心、肝經 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主治血瘀經閉、症瘕積聚。 含丹參酮,具抗氧化、抗血栓、保護心血管、抗腫瘤作用。
桂枝 9g 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主治風寒表虛、寒凝血滯。 含揮發油,具解熱、鎮痛、抗炎、抗菌作用,調節免疫。
防風 12g 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主治外感風寒、風濕痹痛。 含防風素,具抗炎、鎮痛、抗過敏、增強免疫作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歸 15g 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主治血虛血瘀、症瘕積聚。 含阿魏酸,能抗貧血、調節免疫、改善血液循環,抑製血小板聚集。
白芍 15g 苦、酸,微寒;歸肝、脾經 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主治血虛萎黃、自汗盜汗、肝鬱脅痛。 含芍藥苷,具鎮痛、抗炎、抗驚厥、調節免疫、保護肝髒作用。
熟地 20g 甘,微溫;歸肝、腎經 補血滋陰,填精益髓。主治血虛萎黃、肝腎陰虛。 含梓醇,具抗貧血、增強免疫、延緩衰老、調節內分泌作用。
杜仲 15g 甘,溫;歸腎、肝經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主治肝腎不足、腰膝酸軟。 含杜仲膠,具降血壓、抗疲勞、調節免疫、促進骨代謝作用。
桑寄生 15g 苦、甘,平;歸肝、腎經 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主治風濕痹痛、肝腎虧虛。 含黃酮類,具抗炎、鎮痛、抗病毒、調節免疫、抗氧化作用。
炙甘草 6g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補脾和胃,益氣複脈,調和諸藥。主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 含甘草酸,具抗炎、抗病毒、調節免疫、保護胃黏膜作用。
生薑 3片 辛,微溫;歸肺、脾、胃經 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主治風寒感冒、胃寒嘔吐。 含薑酚,具抗炎、抗菌、促進消化、鎮吐作用。
大棗 5枚 甘,溫;歸脾、胃、心經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主治脾虛食少、氣血虧虛。 含多糖,具增強免疫、抗氧化、保護肝髒、改善腸道功能作用。
君臣佐使解析
君藥2味)
附子、肉桂:
協同效應:附子補火助陽、散寒化飲,肉桂溫腎暖脾、通脈化氣,二者相須為用,直達命門,溫煦脾腎之陽,化散陰寒痰飲,針對“陽虛寒凝”核心病機。
現代藥理:附子強心、擴血管,肉桂調節糖脂代謝,二者均具抗炎、鎮痛作用,改善機體低代謝狀態。
臣藥6味)
幹薑、白術、茯苓:
幹薑溫中焦、散肺寒,配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利水滲濕,三藥合用,健脾胃、化痰飲,杜絕生痰之源“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黃芪、黨參:
補肺脾之氣,固護衛表,針對肺衛不固之鼻涼、清涕,兼助氣血生化,緩解哺乳期氣血虧虛。
桂枝:
溫通經脈,助君藥溫陽化氣,兼解肌祛風,疏通氣機,推動痰瘀消散。
佐藥11味)
陳皮、法半夏、天南星:
陳皮理氣化痰,半夏燥濕化痰,南星滌頑痰、散結節,三藥合用,針對皮下脂肪瘤、副乳之“痰凝”病機,消已成之痰。
川芎、丹參、當歸:
川芎行氣活血,丹參化瘀消症,當歸養血活血,三藥養血而不滯,活血而不傷正,針對“血瘀”病機,改善乳絡、皮下氣血壅滯。
白芍、熟地:
白芍斂陰柔肝,熟地滋陰養血,製約附子、肉桂之燥烈,兼補哺乳期陰血損耗。
杜仲、桑寄生:
補肝腎、強筋骨,輔助君藥溫腎,兼祛風濕,緩解肩背冷涼之寒濕痹阻。
防風:
祛風解表,合桂枝增強固表禦邪之力,針對鼻竅失溫之症。
使藥2味)
炙甘草、生薑、大棗生薑、大棗屬引經藥,合炙甘草為使):
炙甘草調和諸藥,生薑溫胃止嘔,大棗養血和中,三藥合用,健脾胃、資化源,使藥力持久,兼顧哺乳期脾胃功能。
處方來源與配伍特點
1. 來源:
核心溫陽化飲法源自《金匱要略》苓甘五味薑辛湯幹薑、茯苓、甘草);
化痰散結借鑒《外科正宗》消瘰丸半夏、陳皮、南星);
健脾益氣參考《脾胃論》黃芪、黨參配伍;
養血活血結合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化裁。
2. 配伍特點:
溫陽與化飲同施:附子、肉桂溫腎,幹薑溫脾肺,茯苓、半夏化痰,使“陽複則寒散,氣行則飲化”;
攻補兼調:黃芪、黨參、熟地補虛,陳皮、丹參、南星攻痰瘀,適合哺乳期“本虛標實”之體;
表裏兼顧:桂枝、防風固表祛外寒,附子、幹薑溫裏散內寒,針對鼻涼、肩背冷涼之表裏同病。
現代藥理協同效應
調節免疫:黃芪、黨參、茯苓多糖增強體液免疫,附子、肉桂調節細胞免疫,適合哺乳期免疫力低下狀態;
改善微循環:川芎嗪、丹參酮、阿魏酸擴張血管,抑製血小板聚集,促進痰瘀消散;
抗炎鎮痛:附子、肉桂、防風、白芍的活性成分烏頭堿、桂皮醛、防風素、芍藥苷)減輕局部炎症反應,緩解冷涼、疼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抗腫瘤與散結:南星、半夏的皂甙、生物堿抑製腫瘤細胞增殖,配合活血藥丹參、川芎)抑製異常增生組織脂肪瘤、副乳)。
注意事項
1. 哺乳期用藥:製附子、製南星經炮製後毒性降低,用量適中,且配伍生薑、大棗護胃,建議服藥後觀察嬰兒反應;
2. 煎服法:附子先煎30分鍾去麻味,餘藥常規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3. 調護:忌生冷飲食,注意肩頸保暖,配合局部艾灸肩井、脾俞、腎俞)增強療效。
此方案緊扣“陽虛痰凝血瘀”病機,融溫陽、補氣、化痰、活血於一體,兼顧哺乳期氣血特點,藥性平和而效專力宏。
初診
主訴:肩背冷涼伴鼻流清涕半年,發現皮下脂肪瘤及副乳3年,哺乳期6月。
現病史:患者36歲,育有三胎,最小嬰兒6月齡,純母乳喂養。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肩背冷涼,需裹厚毯方舒,鼻腔自覺冒涼氣,清涕量多、質稀如水,無鼻塞頭痛,否認感冒史。雙上肢內側、上臂多發皮下腫物,如棗核大小,推之可動,無壓痛;雙側腋下副乳明顯,經前脹痛。麵色萎黃,神疲乏力,納眠可,二便調,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弱。
中醫診斷:1. 鼻鼽肺氣虛寒證);2. 痰核痰濕凝聚證);3. 乳癖肝鬱痰凝證)。
辯證:脾肺氣虛,寒飲伏肺,痰瘀互結。
治法:溫肺化飲,健脾益氣,化痰散結。
處方,7劑,日1劑,附子先煎。
製附子10g先煎) 肉桂6g 幹薑9g 炒白術15g 茯苓20g
黃芪30g 黨參15g 陳皮12g 法半夏12g 製天南星9g
川芎12g 丹參15g 桂枝9g 防風12g 當歸15g
白芍15g 熟地20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炙甘草6g
生薑3片 大棗5枚
醫囑:1附子先煎30分鍾,藥液分2次溫服,服藥後觀察嬰兒有無煩躁;2避風寒,肩背部熱敷;3清淡飲食,忌生冷。
醫患對話:
患者:“大夫,我還在喂奶,這些藥會不會影響孩子?”
醫師:“附子和南星都經過炮製,用量溫和,且配了生薑、大棗護胃,您先服3劑,若孩子無異常再續服。哺乳期間氣血消耗大,您的冷涼和腫物都與陽氣不足、痰濕堆積有關,溫陽化痰的同時也補了氣血,對您和孩子都好。”
二診
主訴:肩背冷涼減輕,清涕減少約30,鼻涼感稍緩,脂肪瘤無變化,副乳經前仍脹,晨起口幹不苦,舌淡紅、苔白微膩,脈細。
辯證:陽氣漸複,寒飲稍化,痰結未散,兼氣陰輕度耗傷。
調整:減附子至8g防溫燥傷陰),加浙貝母15g、牡蠣30g先煎)軟堅散結;去防風,加香附12g疏肝理氣。
處方7劑)
製附子8g先煎) 肉桂6g 幹薑9g 炒白術15g 茯苓20g
黃芪30g 黨參15g 陳皮12g 法半夏12g 製天南星9g
川芎12g 丹參15g 桂枝9g 當歸15g 白芍15g
熟地20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浙貝母15g 牡蠣30g先煎)
香附12g 炙甘草6g 大棗5枚
醫囑:加用陳皮10g、茯苓15g煮水代茶,助健脾化痰。
三診
主訴:清涕減少過半,鼻涼基本消失,肩背怕冷明顯緩解,僅受涼後微感不適;副乳脹痛減輕,脂肪瘤觸之變軟。納增,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辯證:肺寒得散,脾陽漸複,痰瘀漸化,肝鬱未舒。
調整:去附子、肉桂防過溫),改桂枝為12g溫通經脈;加鬱金12g、青皮9g增強疏肝破氣散結;減熟地為15g,加山藥20g健脾固腎兼顧哺乳期腎氣)。
處方14劑)
幹薑9g 炒白術15g 茯苓20g 黃芪30g 黨參15g
陳皮12g 法半夏12g 製天南星9g 川芎12g 丹參15g
桂枝12g 當歸15g 白芍15g 山藥20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浙貝母15g 牡蠣30g先煎) 香附12g 鬱金12g
青皮9g 炙甘草6g 大棗5枚
醫患對話:
患者:“服藥後身上輕快多了,孩子也沒鬧,就是腋下的副乳還是能摸到,需要手術嗎?”
醫師:“您的副乳是痰瘀結在乳絡,現在脹痛減輕,說明藥已對症。繼續服藥配合局部按摩避開乳頭,從腋下向乳房方向推揉),多數能慢慢軟化,暫不必手術。”
四診
主訴:清涕止,鼻竅溫暖,肩背受涼後僅輕微不適;副乳觸痛消失,脂肪瘤減小約13,質地變軟。哺乳量稍減嬰兒添加輔食),月經複潮,經色淡、夾少量血塊,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辯證:寒飲已化,痰瘀漸消,氣血仍虛,兼夾血瘀。
調整:加桃仁10g、紅花6g增強活血通經;減天南星為6g痰濁漸輕),加熟地20g、阿膠9g烊化)補血養陰顧護月經後氣血)。
處方14劑):
幹薑6g 炒白術15g 茯苓20g 黃芪30g 黨參15g
陳皮12g 法半夏12g 製天南星6g 川芎12g 丹參15g
桃仁10g 紅花6g 當歸15g 白芍15g 熟地20g
山藥20g 杜仲15g 浙貝母15g 牡蠣30g先煎) 香附12g
鬱金12g 炙甘草6g 阿膠9g烊化) 大棗5枚
醫囑:月經幹淨後服藥,阿膠烊化時加入溫藥液中攪勻,避免黏鍋。
五診
主訴:諸症續減,脂肪瘤僅餘黃豆大小,副乳觸之如韌片,無脹痛;月經幹淨後精力較前明顯改善,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緩。
辯證:痰瘀大部消散,氣血漸複,以補虛兼鞏固散結為要。
調整:去幹薑寒象已除),加茯苓增至30g、炒白術20g健脾固本;減丹參、桃仁為10g,加黃精15g、枸杞子15g滋補肝腎防複發)。
處方21劑)
炒白術20g 茯苓30g 黃芪30g 黨參15g 陳皮12g
法半夏9g 製天南星6g 川芎10g 丹參10g 桃仁9g
當歸15g 白芍15g 熟地20g 山藥20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浙貝母15g 牡蠣30g先煎) 香附12g
鬱金12g 黃精15g 枸杞子15g 炙甘草6g 大棗5枚
醫患對話:
患者:“沒想到中藥能把瘤子消下去,還要吃多久?”
醫師:“您體質偏虛,痰濕容易再生,現在減了溫陽藥,加了健脾補腎的藥,再服3周鞏固,之後改服丸藥如參苓白術丸合小金丸),防止複發。平時可以多吃山藥、蓮子、陳皮,少吃肥肉和冷飲。”
六診
主訴:皮下脂肪瘤基本觸不到,副乳縮小至指甲蓋大小,無不適;麵色紅潤,精力如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有力。
辯證:標實已去,本虛未充,以補虛善後。
處方:
湯劑7劑過渡):上方去天南星、桃仁,加雞內金15g、焦三仙各10g助消化;
丸藥長期調理):參苓白術丸每日2次,每次6g)+ 鱉甲煎丸隔日1次,每次3g,防痰瘀複結)。
醫囑:1停湯劑後改服丸藥3個月;2每年秋冬用艾葉+生薑煮水泡腳,預防寒凝;3哺乳期結束後加強鍛煉如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促進氣血循環。
病案總結
本案患者因多次生育、長期哺乳,致脾肺腎陽虛,寒飲內生,痰濕瘀結於鼻竅、皮下、乳絡。治療分三階段:
1. 急性期12診):重劑溫陽附子、肉桂、幹薑)合補氣黃芪、黨參),速破沉寒痼冷,兼以陳皮、半夏化痰,針對鼻鼽與冷涼;
2. 攻堅期34診):減溫陽藥,增軟堅散結浙貝、牡蠣、香附)與活血藥丹參、桃仁),專攻脂肪瘤與副乳,同時顧護陰血熟地、阿膠)防溫燥傷正;
3. 鞏固期56診):大劑健脾白術、茯苓)合滋補肝腎黃精、枸杞),培補後天之本,杜絕生痰之源,以丸藥緩圖其本。
全程攻補有序,藥隨證轉,體現中醫“治病求本”“雜合以治”的特色,終收良效。
喜歡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家收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