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蘇軾沉浮人生:才華蓋世,命運多舛
字數:7248 加入書籤
千年文星照人間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貶居儋州今海南)的蘇軾遇赦北歸,途經潤州今鎮江)時,登臨金山寺。麵對長江浩蕩,他提筆寫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係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這二十八字,道盡一生漂泊,卻也藏著最從容的自嘲——所謂“功業”,竟是三次貶謫的荒誕印記;而千年後的今天,當我們翻開《東坡全集》,那些“大江東去”的豪邁、“十年生死”的深情、“日啖荔枝”的豁達,仍在叩擊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詞文書畫皆登峰造極;作為北宋政治舞台上的“不合時宜者”,他從中央到地方,從繁華京都到天涯海角,經曆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命運顛簸。他的生命軌跡,既是個體才華與時代洪流的激烈碰撞,也是中國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精神的極致詮釋。
一、少年才俊:眉山蘇氏的“天縱奇才”
蘇軾的崛起,始於一個“耕讀傳家”的文化世家。眉山蘇氏雖非簪纓世族,卻以“讀書致世”的家風聞名。父親蘇洵早年“遊蕩不學”,二十七歲方“始發憤為學”蘇洵《上韓樞密書》),終成“大器晚成”的一代大家;母親程氏出身官宦,讀《後漢書·範滂傳》時,見範滂為清流而死,感慨“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宋史·蘇軾傳》)——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從小便注入蘇軾的血脈。
1.1 童年:詩性與思辨的啟蒙
蘇軾六歲入鄉塾,師從道士張易簡,讀書過目成誦。據《東坡誌林》載,他與弟弟蘇轍常“夜窗課書”,母親程氏“每夕課之”,若二人倦怠,便以“讀《漢書》至《範滂傳》,慨然太息”激勵。少年蘇軾的聰慧,在鄉裏已傳為佳話:十歲讀《莊子》,歎“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蘇軾《與謝民師推官書》);十二歲作《黠鼠賦》,以“覆而出之,墮地乃走”的細節,將老鼠的狡黠與人的疏忽寫得妙趣橫生,更暗含“人雖智而物無情”的哲思。
1.2 科舉:名動京師的“雙子星”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一歲的蘇軾與十九歲的蘇轍隨父進京,準備科舉。次年,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場,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最璀璨的一頁——主考官歐陽修讀到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拍案歎服:“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澠水燕談錄》)因懷疑此文是門生曾鞏所作,歐陽修將其置為第二;複考《春秋》對義,蘇軾又奪第一。最終,蘇軾以“進士及第”位列全國第二,與弟弟蘇轍同科登第,“三蘇”之名震動汴京。
時人評價,蘇軾的文章“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蘇軾《文說》),既有韓愈的雄健,又有莊子的超逸。歐陽修更預言:“三十年後,世人不複知我名。”《與梅聖俞書》)——這一預言很快成為現實:至南宋,蘇軾已被尊為“一代文宗”,其文集《東坡七集》刊刻於兩浙、福建等地,成為士子必讀經典。
二、初入仕途:理想與現實的第一次碰撞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通過“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考試,獲“第三等”宋代製科最高等級),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這是他首次離開父親,獨立踏入仕途。然而,從地方到中央,從改革支持者到質疑者,他的政治理想很快在現實中碰得頭破血流。
2.1 地方曆練:鳳翔的“循吏”實踐
鳳翔今陝西鳳翔)地處西北,是宋夏對峙的前線。蘇軾到任後,發現當地百姓深受“衙前役”之苦——官府強征民夫為官府運輸物資,稍有延誤便“破家破產”。他上書朝廷《論衙前役事》,建議“以官榷酒務羨餘錢買撲坊場,募民輸錢免役”,既減輕民負,又增加財政收入。此策雖未被完全采納,卻展現了蘇軾“務實為民”的政治智慧。
此外,鳳翔多旱災,蘇軾常“齋戒禱雨”,甚至“以身代牲”《喜雨亭記》)。他在《和子由蠶市》中寫道:“蜀人衣食常苦艱,蜀人遊樂不知還。”這種對民生的關切,並非空泛的口號,而是貫穿其一生的政治底色。
2.2 變法風雲:從“擁護”到“質疑”的轉折
宋神宗即位後,王安石推行“熙寧變法”,試圖通過“青苗法”“市易法”“募役法”等富國強兵。蘇軾最初對新法抱有期待,曾在《上神宗皇帝萬言書》中肯定“陛下誠有意更張,則宜先擇其切於民病者而圖之”,但很快發現新法在執行中“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同上),導致“小民受害”。
例如,“青苗法”本為抑製土地兼並,規定農民可在青黃不接時向官府借貸,秋收後加息償還。但地方官員為完成指標,強行攤派,“貧者得錢輕用而多取,富者不敢貸而貧者耗”蘇軾《上清帝第七書》)。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上,蘇軾目睹“饑民相食”的慘狀,寫下《論給田募役狀》,指出“新法之弊,在於不察民情,以法令之威強民所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種“不合時宜”的言論,讓蘇軾成為新黨的眼中釘。熙寧四年1071年),他自請外任杭州通判,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貶謫生涯。
三、貶謫歲月:苦難中的精神突圍與藝術巔峰
從杭州到黃州,從惠州到儋州,蘇軾的貶謫路線越走越偏,卻也走出了一條中國文人“逆境重生”的精神之路。正如餘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所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3.1 第一次貶謫:從杭州到黃州的“精神涅盤”
1)杭州:民生為本的“父母官”
1071年,蘇軾任杭州通判。此時的杭州,因太湖淤塞,“水淺易涸,旱則無水”,百姓飲水困難。蘇軾實地勘察後,提出“浚治六井”方案,修複唐代遺留的六個地下水庫,解決了城區飲水問題;又疏浚西湖,用挖出的葑泥築成“蘇堤”,既防澇又美化環境。他在《飲湖上初晴後雨》中寫道:“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首詩不僅是西湖的寫照,更暗含他對“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理解。
2)密州:從“狂放”到“深情”的蛻變
1074年,蘇軾調任密州知州。密州“地瘠民貧”,且蝗災、旱災頻發。他“齋廚索然,不堪其憂”蘇軾《後杞菊賦》),卻仍“日享一肉”,將節省的俸祿用於賑災。此時的他,既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的報國之誌,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的兒女情長——這種剛柔並濟的詞風,突破了晚唐五代“豔科”的局限,開創了豪放詞的先河。
3)烏台詩案:生死劫中的文化覺醒
1079年,蘇軾由徐州調任湖州知州。按慣例,他需向皇帝上《湖州謝上表》,文中寫道:“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本是謙遜的自辯,卻被新黨斷章取義,彈劾其“指斥乘輿”“包藏禍心”。禦史台別稱“烏台”)派人搜查蘇軾住所,從詩集中找出“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王複秀才所居雙檜二首》)等句,誣陷其“怨望朝廷”。
這場“文字獄”持續四月有餘,蘇軾被關押在禦史台監獄,備受拷掠。他在《獄中寄子由》中寫道:“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甚至做好了“身後事”的安排。最終,因弟弟蘇轍“願棄官以贖兄罪”、舊黨王安禮王安石弟)力諫,加上曹太後仁宗皇後)幹預,蘇軾免於一死,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無實權,近乎流放)。
3.2 黃州:從“政治失意”到“文化哲人”的升華
黃州今湖北黃岡)五年10801084),是蘇軾人生的最低穀,也是其文學與思想的巔峰期。
1)躬耕東坡:“人間有味是清歡”
初到黃州,蘇軾無官舍可居,暫寓定惠院;後得城東荒地五十畝,親自墾荒,自號“東坡居士”。他在《東坡八首》中寫道:“良農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麥庶可望。”這種“農夫”身份的轉變,讓他更深刻地體會到“一粥一飯當思來處”的艱辛,也催生了對生命的敬畏。
2)赤壁悟道:“天地與我並生”
1082年,蘇軾兩次遊赤壁實為黃州赤鼻磯,並非三國古戰場),寫下《赤壁賦》《後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前赤壁賦》中,他與客問答:“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嚐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將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融入山水,最終得出“物與我皆無盡也”的結論——這正是莊子“齊物”思想與禪宗“空觀”的融合。
3)詞風革新:“以詩為詞”的突破
黃州時期的詞作,徹底擺脫了傳統詞的“豔科”束縛。《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將自然風雨與人生困境打通;《臨江仙·夜飲東坡醒複醉》中“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則是對儒家“修身齊家”與道家“逍遙遊”的雙重反思。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這種“曠”,正是黃州歲月沉澱出的精神高度。
3.3 後貶謫時期:從惠州到儋州的“文化教化”
哲宗親政後1093年起),新黨複起,蘇軾被一貶再貶:1094年貶英州今廣東英德),途中再貶惠州今廣東惠州);1097年再貶儋州今海南)。此時的他已近花甲,卻依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
惠州“瘴癘之地”,蘇軾卻寫下“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一絕》)。他推廣先進農具“秧馬”插秧工具),建議官府“嚴打盜牛”,甚至出資建橋修路。他在《荔枝歎》中痛斥“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遊”批判當權者不顧民生),其批判精神從未衰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2)儋州:“茲遊奇絕冠平生”
儋州是當時最偏遠的“天涯海角”,“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答李端叔書》)。蘇軾卻在此辦學堂,自編教材,培養出海南曆史上首位進士薑唐佐;他研究《周易》《尚書》,寫成《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甚至“著書以為樂,訓傳其家學”《宋史·蘇軾傳》)。離瓊時,他寫下“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將貶謫視為“奇絕”的人生體驗。
四、千年回響:蘇軾的多維文化人格
蘇軾的生命雖止於1101年建中靖國元年),但他的影響卻跨越千年。從文學到藝術,從思想到生活,他成為中國文化中“立體的偶像”——既是中國士大夫“達則兼濟,窮則獨善”的典範,也是普通人“詩意棲居”的精神導師。
4.1 文學成就:宋代的“文化坐標”
蘇軾的文學創作,以“集大成”著稱。
詩詞:他將詩的題材與境界引入詞壇,打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豪放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氣象恢弘;婉約詞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深情綿邈;哲理詞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超然物外。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評:“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散文:蘇軾主張“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答謝民師推官書》)。《赤壁賦》將敘事、寫景、議論熔於一爐,《石鍾山記》以實證精神破除“酈元之簡,李渤之陋”,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散文典範。
書法繪畫:蘇軾是“宋四家”蘇、黃、米、蔡)之首,其《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前兩為《蘭亭序》《祭侄文稿》),筆勢“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他提出“士人畫”概念,主張“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推動文人畫走向獨立。
4.2 精神遺產:逆境中的生命智慧
蘇軾的偉大,更在於他麵對苦難時的精神姿態。
儒者的擔當:他始終以“民胞物與”張載《西銘》)為念,無論身處何地,都以民生為第一要務。在杭州修蘇堤、在密州滅蝗災、在惠州推廣農具,這些實踐不是“作秀”,而是“仁政”思想的踐行。
道家的超脫:麵對貶謫,他以“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化解痛苦。黃州時“侶魚蝦而友麋鹿”,儋州時“著書以為樂”,都是對“齊物”思想的深刻體悟。
佛家的空明:他雖不信佛教輪回,卻深諳“無常”之理。在《赤壁賦》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慨歎,與“物與我皆無盡”的豁達,正是禪宗“不住相”的體現。
4.3 文化符號:中國人的精神偶像
蘇軾的影響力,早已超越文學藝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大眾共鳴:他的詩詞語言通俗而意境深遠,“人間有味是清歡”“腹有詩書氣自華”等句,成為普通人的生活格言;他的故事如“東坡肉”“雪泥鴻爪”)被廣泛傳播,塑造了中國人的“文化記憶”。
世界影響:20世紀以來,林語堂《蘇東坡傳》將其推向世界,美國學者艾朗諾ronad egan)稱其為“中國的達芬奇”;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奇鳥行狀錄》中引用蘇軾詞句,表達對“豁達”的向往。
五、生命的藝術,藝術的永恒
蘇軾的一生,是“才華”與“命運”激烈碰撞的史詩。他以“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的姿態,在貶謫的荒原上播種文化的種子;他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智慧,在苦難中完成了精神的升華。
千年之後,當我們重讀“大江東去”,依然能觸摸到一個鮮活的靈魂——他不完美,卻真實;他受挫,卻不屈;他熱愛生活,更超越了生活。這,或許就是蘇軾留給我們最珍貴的遺產:真正的偉大,不在於命運的順遂,而在於在逆境中依然能活出生命的豐盈與詩意。
喜歡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請大家收藏:()一本書帶你讀懂中國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