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大唐與薛延陀的關係
字數:5629 加入書籤
在大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巍峨的太極殿內,金鑾殿上龍椅高聳,龍紋柱上金龍盤繞,祥雲紋案幾在燭火下泛著幽光,一場看似平常的人事任命,實則暗藏著盤根錯節的政治棋局。在滿朝文武屏息凝神之際,一道聖旨緩緩宣讀——年僅十餘歲的晉王李治,這位眉眼尚顯稚嫩卻周身縈繞著尊貴氣息的皇室血脈,被授予並州大都督這一要職。
並州,雄踞北方戰略要衝,其地勢險要,東有太行之險,西有呂梁之固,南屏汾水,北控雁門,自古便有“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美譽,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裏不僅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更是中原王朝向北方拓展勢力的前沿陣地,軍事與政治地位舉足輕重。不過,對於年少的李治而言,這“並州大都督”的頭銜,在那個交通不便、政務繁瑣的年代,更多的隻是朝廷賦予他的一種身份與榮譽象征。他並未實際前往並州走馬上任、處理政務,而是作為並州名義上的最高長官,承載著皇室對這一戰略要地的重視與掌控,如同高懸並州上空的璀璨星辰,雖不直接參與地方治理,卻彰顯著皇家威嚴。
與此同時,一位影響大唐曆史走向的重要人物——李積,登上了並州的曆史舞台。朝廷授予李積金紫光祿大夫之銜,並讓他代理並州大都督府長史一職。從職位架構來看,盡管李治隻是名義上的並州大都督,但李積就此成為了李治名義上的部下。這看似隨意的安排,實則是精心布局的政治妙棋,宛如命運埋下的一顆種子,在曆史的長河中悄然生根發芽。當時的眾人誰也未曾料到,這一安排竟為日後君臣之間那段奇妙而深刻的緣分奠定了基礎,仿佛是老天爺在冥冥之中,早已將他們的命運緊緊相連,編織出一段傳奇的曆史篇章。
然而,命運的軌跡從來都不是筆直平坦的,而是充滿了波折與起伏。沒過多久,李積便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變故——他的父親離世。在那個以孝道為核心價值觀的時代,遵循傳統,李積不得不暫時放下手中的政務,離職守孝。守孝期間,他沉浸在失去至親的悲痛之中,每日守在父親的靈前,淚水浸濕了衣襟,心中滿是對父親的思念與愧疚。同時,他也暫別了自己熱愛的政務與並州的土地,離開了那個他日夜操勞、精心治理的地方。但真正有才能的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難以被埋沒。待守孝期結束後,李積憑借自身卓越的才幹與此前在並州積累的赫赫功績,很快就獲得了朝廷的起用,官複原職,重新回到並州。他帶著對父親的緬懷與對職責的堅守,再次投身到守護並州安寧與繁榮的事業中。
時光悠悠流轉,轉眼間到了貞觀十一年637年),李積在並州的出色表現終於得到了朝廷更為豐厚的嘉獎。多年來,他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戰場上屢立戰功;憑借著出色的治理能力,將並州治理得井井有條。憑借著這些赫赫戰功與卓越政績,他被改封為英國公,同時還獲封世襲蘄州刺史。不過,當時朝廷所封的世襲刺史大多隻是掛名,並不需要真正到州郡就任。於是,李積依舊以並州大都督府長史的官職,又遙領太子左衛率這一重要職務。在這一時期,李積身兼數職,事務繁多,但他卻依然遊刃有餘,憑借著自己的智慧與能力,在不同的職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白天,他在並州處理各種政務,整頓軍備;夜晚,他又研讀兵書戰策,思考如何更好地守護大唐江山,為唐朝的穩定與發展貢獻著自己全部的力量。
在並州任職的十六年漫長時光裏,李積始終秉持著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態度,在這片土地上令行禁止,展現出了卓越的領導才能與治理智慧。他深知並州作為北方軍事重鎮的重要性,絲毫不敢有任何懈怠。在軍事方麵,他積極整頓軍備,親自挑選將領,對軍隊進行嚴格的訓練與管理。他製定了嚴格的訓練計劃,從士兵的體能訓練到戰術演練,每一個環節都親自過問,力求提升軍隊的戰鬥力。他還加強邊防巡邏,在並州周邊的崇山峻嶺、荒漠草原之間,設置了嚴密的防禦體係。他派遣精銳士兵日夜巡查,在重要關隘設立烽火台,一旦發現敵情,便迅速傳遞消息。在他的努力下,突厥等外敵感受到了強大的威懾力,不敢輕易進犯並州。
而在民生建設上,李積同樣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的疾苦,鼓勵百姓開墾荒地。他為百姓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組織農業專家傳授耕種技術;還出台政策優惠,減免開墾荒地百姓的賦稅。在他的號召下,大片原本荒蕪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田野間種滿了莊稼,呈現出一片豐收的景象。他還積極興修水利,親自勘察地形,組織百姓修建水渠、堤壩。在修建過程中,他常常親臨現場,與百姓一起勞作,指導工程建設。這些水利設施保障了農田的灌溉,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並州的經濟日益繁榮,街道上商賈雲集,店鋪林立;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家中糧倉充實,衣食無憂;社會秩序也愈發穩定,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李積的一係列舉措,讓並州成為了唐朝北方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他也因其出色的表現而頗為稱職,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與敬仰。在並州的街頭巷尾,百姓們常常傳頌著李積的功績,將他視為守護並州的“守護神”,還為他修建了生祠,以表達對他的感激之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李積在並州的卓越表現,自然也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關注與讚賞。李世民曾在朝堂之上,對著侍臣感慨道:“隋煬帝不能選賢安民,隻知道一味地築長城來防備突厥,對世情的認知實在是糊塗至極。朕現在委任李積在並州,就使得突厥畏懼他的威名,不敢靠近,紛紛逃走。如今邊塞安靜祥和,這難道不是遠遠地勝過築長城嗎?”從這番話語中,足以可見李世民對李積能力的極為認可,而李積也用自己多年來的實際行動,充分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成為了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天下的得力幹將,在大唐的曆史畫卷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貞觀十五年641年)十一月,李積的人生迎來了新的轉折點。他被征調入朝,即將擔任兵部尚書這一重要職務。這一任命,意味著他將從地方大員走向朝廷中樞,肩負起更為重大的責任。然而,命運似乎又給他出了一道難題,就在他尚未啟程赴任之際,北疆突然傳來了令人震驚的消息。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派其子大度設聯同同羅、仆骨、回紇、靺鞨、霫等部族,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侵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
要了解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還得從薛延陀的曆史說起。薛延陀一直以來都是敕勒部落的一員,其命運與突厥緊密相連。早在600年前後,突厥分裂為西突厥和東突厥,薛延陀也隨之在這一曆史變局中起起伏伏,時而依附於東突厥,時而又在夾縫中求生存。公元628年,眾多敕勒部落共同為夷男上可汗號,起初夷男因各種顧慮沒敢接受。但遠在長安的唐太宗聽聞此事後,出於戰略考量,為了建立以薛延陀為主的抗東突厥聯盟,以製衡東突厥的勢力,便派遣遊擊將軍喬師望,不遠萬裏穿越荒漠戈壁,曆經千辛萬苦前往草原,冊封夷男為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這一舉措,仿佛為薛延陀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此後,眾多敕勒和突厥部落紛紛歸附夷男統治,薛延陀的勢力如日中天,日益壯大。在這一時期,薛延陀與唐之間的交流使者往來頻繁,草原上的商隊絡繹不絕地穿梭於長安與薛延陀之間。薛延陀的勢力還不斷在東突厥的舊領土上擴張,逐漸成為北方草原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公元629年,唐太宗派大將李靖帶領大軍對東突厥展開反擊。李靖,這位被譽為“戰神”的大唐名將,身披戰甲,手持長劍,率領著精銳之師,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向著東突厥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他們穿越險峻的山脈,跨越湍急的河流,一路勢如破竹。公元630年,李靖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與果敢的指揮,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率領奇兵突襲東突厥王庭,成功抓獲阿史那咄苾,一舉消滅了東突厥汗國。此役過後,大部分東突厥人選擇投降了薛延陀,還有一部分則投降了唐朝。自此,薛延陀成為了中國北方草原的主要力量。然而,出於對唐朝實力的敬畏以及自身利益的考量,它依舊選擇臣服於唐,表麵上維持著和平的局麵。
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了一個看似尋常卻又暗藏玄機的決定。在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的同意下,他正式冊封夷男的兒子多彌可汗拔灼和頡利苾為夷男屬下的可汗。這一舉動在表麵上是對夷男及其兒子們的尊重與認可,仿佛是對薛延陀內部權力結構的一種肯定,但實際上,唐太宗的用意遠不止於此。
唐太宗深知,在遼闊的北方草原上,部落聯盟的內部關係往往錯綜複雜,權力的平衡常常處於微妙的邊緣。通過冊封夷男的兒子為可汗,唐太宗巧妙地在薛延陀內部埋下了一顆分裂的種子。他希望借此擴大夷男與他兒子們之間的權力分歧,讓他們在利益與地位的爭奪中相互製衡,從而削弱薛延陀作為一個整體對唐朝的潛在威脅。這種“以夷製夷”的策略,是唐太宗在處理邊疆事務時的拿手好戲,他通過巧妙地利用部落之間的矛盾,達到了維護唐朝邊境安寧的目的。
然而,就在唐太宗精心布局的同時,北方草原的局勢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公元639年,唐太宗再次展現出他的雄才大略,派遣大將侯君集對高昌發動了軍事行動。高昌地處西域,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控製著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唐太宗希望通過征服高昌,進一步鞏固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同時切斷薛延陀與西方勢力的潛在聯係。
在這場戰爭中,唐太宗原本希望借助薛延陀的力量,共同對抗高昌。夷男也積極響應,派遣軍隊協助唐軍作戰。然而,侯君集的軍事才能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率領的唐軍如同一把鋒利的刀刃,迅速穿透了高昌的防線。侯君集憑借其出色的軍事策略和唐軍強大的戰鬥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了高昌,將這個西域強國納入了唐朝的版圖。
薛延陀的援助在這場戰爭中顯得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說是毫無作用。這一結果讓夷男感到了深深的挫敗和失落。原本他希望通過協助唐朝獲得更多的利益和回報,但最終卻發現自己在這場戰爭中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配角。這種被邊緣化的感覺,讓薛延陀與唐朝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微妙的裂痕。原本就複雜的關係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雙方之間的信任開始出現動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而就在這一年,唐朝的另一項決策更是讓唐與薛延陀之間的關係雪上加霜。阿史那咄苾被俘後,唐太宗原本將投降的東突厥人安置在唐朝邊界之內,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對其進行管理和同化。然而,公元639年,東突厥貴族阿史那結社率陰謀暗殺唐太宗的事件敗露,這一事件讓唐太宗意識到東突厥人的問題必須得到徹底解決。
於是,唐太宗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他冊封了忠於唐朝的東突厥貴族阿史那思摩為新的東突厥可汗俟力苾可汗),並讓他居於漠南。這一舉措表麵上是為了安置東突厥人,實則有著更深遠的戰略意圖。唐太宗希望通過在漠南設立一個親唐的東突厥政權,將其作為唐朝與薛延陀之間的緩衝區,進一步鞏固唐朝在北方的防禦體係。
然而,這一決定卻讓薛延陀的夷男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夷男深知,唐朝在漠南設立東突厥政權,實際上是在他的勢力範圍內插入了一顆釘子。這不僅會削弱薛延陀在北方草原的影響力,還可能會引發一係列的連鎖反應,改變整個北方草原的勢力平衡。
盡管心中充滿擔憂,但夷男在表麵上還是接受了唐朝的這一安排。他深知唐朝的強大,也清楚自己目前的實力還不足以與唐朝正麵抗衡。然而,這種表麵上的接受並不能掩蓋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他清楚地意識到,唐朝與薛延陀之間的關係已經走到了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
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在領土、利益以及勢力範圍等方麵的分歧與矛盾逐漸加深。唐朝希望在北方草原保持絕對的主導權,而薛延陀則渴望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勢力,維護自身的獨立與尊嚴。這種利益的衝突如同潛藏在地下的熔岩,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出來,引發一場巨大的災難。
北方草原的天空逐漸被烏雲籠罩,電閃雷鳴,一場大戰似乎已經一觸即發。在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上,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較量即將拉開帷幕。唐太宗與夷男,這兩位雄才大略的領袖,將在這場風暴中展開一場智慧與勇氣的較量。而李積,這位大唐的名將,也即將被卷入這場風雲變幻的漩渦之中,他的命運將在這場大戰中被重新書寫。
而李積這位即將赴任兵部尚書的大唐名將,也將不可避免地卷入這場即將到來的風雲變幻之中。他深知,自己肩負著保衛大唐江山、維護邊境安寧的重任,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即將來臨,而他,早已做好了準備,迎接命運的挑戰。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