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一戰滅突厥
字數:5652 加入書籤
在大唐盛世的輝煌篇章中,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軍事才能和深邃的戰略眼光,成為了千古傳頌的明君典範。然而,即使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帝王,也麵臨著諸多複雜而棘手的難題,其中就包括這回如何處理詐撫突厥頡利可汗的事。
放虎歸山,絕非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事作風。在他的理念裏,除惡務盡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這才是戰略天才李世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突厥頡利可汗雖在戰場上敗給了大唐,但其實力並未完全耗盡。若此時心慈手軟,放他一馬,讓其有機會重整旗鼓,休養生息,日後必將成為大唐的心腹大患。李世民深知,突厥一直是大唐北方邊境的巨大威脅,一旦讓其死灰複燃,不僅會破壞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麵,還會給大唐百姓帶來無盡的災難。因此,從戰略的高度來看,絕不能讓突厥再次崛起。
然而,此事又極為敏感,關鍵是不能明說!畢竟此次所派遣去和談的唐儉,也是兩朝老臣,一直為朝廷效力,忠心耿耿。唐儉此次前往突厥,本是帶著和平的使命,若此時突然改變策略,趁機突襲突厥,不僅會讓唐儉陷入險境,也會讓朝廷的信譽受損。而且,此事若是挑明了是他的意思要這麽做,這對於他自己的聲譽也著實頗有影響。李世民一直以仁義之君的形象示人,若此時背棄和談的承諾,天下人會如何看待他?一旦處理不當,會被天下人視為出爾反爾、背信棄義之輩,這將嚴重損害大唐的威望和形象。
周圍回紇、土穀渾等國又會怎麽看自己?他們會不會因此而對大唐心生忌憚,甚至聯合起來對抗?大唐雖然強盛,但周邊的這些國家也並非弱小,一旦他們聯合起來,對大唐的邊境安全將構成巨大威脅。李世民深知,維護周邊的和平穩定關係對於大唐的長治久安至關重要,若因一時的決策失誤而引發周邊國家的敵意,後果不堪設想。
朝中的老臣們又會如何看待自己?會不會認為朕行事殘忍,不顧念舊情?朝中眾臣大多是跟隨李世民多年的老臣,他們對李世民的為人和行事風格有著深刻的理解。但此次事件的複雜性超出了常規,若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引起朝中大臣們的誤解和不滿。他們會認為李世民違背了仁義之道,甚至會對李世民的決策產生質疑。這不僅會影響朝中的團結,還可能引發朝政的動蕩。
這一切,都如同一把利刃,懸在李世民的頭頂。李世民深知,自己的一舉一動都關乎大唐的興衰榮辱,絕不能輕易做出決策。
此事斷不能明說,唯有意會!李世民必須在維護大唐利益和聲譽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既要確保突厥不再成為威脅,又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和紛爭。他需要通過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巧妙地化解這一難題,讓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同時又不損害大唐的威望和形象。這不僅是對李世民個人智慧的考驗,更是對大唐王朝能否繼續穩定發展的關鍵考驗。
身處前線的李靖和李世績,皆是軍中的佼佼者,他們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軍事經驗,在戰爭中展現出卓越的才能。對於頡利可汗的意圖,他們早已心知肚明。
盡管頡利可汗在戰場上遭受了挫敗,但他的人馬仍然眾多。如果讓他成功穿越廣袤的沙漠,抵達九姓鐵勒的領地,得到他們的庇護,那麽唐軍要想追擊並消滅他,將會麵臨巨大的困難。那漫長的道路、險阻的地勢,都將成為唐軍前進的阻礙。
然而,李靖和李世績不僅僅是因為這些實際因素而決定不讓頡利可汗逃脫。更重要的是,他們似乎能夠洞悉唐太宗內心的真實想法——絕不能放虎歸山。
這種默契並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他們對唐太宗的了解以及對國家利益的深刻認識之上。他們深知,一旦讓頡利可汗逃脫,他必將東山再起,給唐朝帶來更大的威脅。
因此,他們二人早已摩拳擦掌,心中擬定的計劃就是要一舉消滅突厥,絕不給頡利可汗任何喘息的機會。在他們看來,君主雖然不便親自出麵,但他們願意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替君主完成這一至關重要的任務。
“君主不方便做的事,就讓我們來完成吧!”帶著這份堅定的決心,他們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征程,決心將頡利可汗徹底消滅,以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李積與李靖會師之後,兩位大唐名將並肩而立,目光如炬,一同凝視著前方的戰場地圖。他們細細商議作戰計劃,氣氛莊重而緊張。李積的目光深邃而堅定,仿佛能洞察戰場的風雲變幻。他緩緩說道:“頡利雖然戰敗,但麾下人馬眾多,實力不容小覷。若是讓他順利走過沙漠,得到九姓鐵勒的庇護,那漫長的路途,險象環生的地勢,咱們想要追上去,可謂是難如登天。如今皇上下詔派唐儉到那裏去,突厥必定會放鬆戒備,認為大唐並無追擊之意。咱們隨後迅速出擊,趁其不備發動襲擊,如此一來,便可以不戰而平定賊寇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靖聽後,眼中精光一閃,握著手腕大聲說道:“您的這番話,與韓信滅田橫的策略如出一轍啊!”他讚歎不已,在他看來,李積的計策甚是精妙,既能達到殲滅突厥的目的,又能讓唐儉等人看似置身事外,避免了直接的衝突與矛盾。就這樣,兩人決定準備奇襲鐵山,一舉殲滅突厥的殘餘勢力。
然而,副將張公瑾卻對這計劃心存擔憂。他眉頭緊鎖,憂心忡忡地說道:“兩位將軍,此計雖然精妙,但唐儉等人身在突厥營中,若我軍發動襲擊,他們豈不是會身陷險地?唐儉是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臣,若他有個三長兩短,該如何向朝廷交代?”張公瑾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畢竟唐儉的安全至關重要,一旦出現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李積與李靖卻有著充分的借口。李積沉聲說道:“張將軍,此戰關係到大唐的安危,突厥是我朝的心腹大患,若不趁此機會將其徹底剿滅,日後必成大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隻要能剿滅突厥這個心腹大患,唐儉等人的安危根本不用去過多考慮。我們相信唐儉的智慧和能力,他定會妥善應對。”李靖也補充道:“唐儉是朝廷的棟梁之才,他深知此行的風險,也定會有所準備。我們不能因小失大,錯失良機。”
就這樣,他們成功說服了那些持有不同意見的將領。軍令隨即統一,全軍上下一心,準備發動這場至關重要的奇襲。兩位名將的堅定決心與高超謀略,為大唐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切準備就緒後,李靖親自挑選精騎一萬,這精銳之師皆是身經百戰、勇猛無畏之輩。他們個個都是從無數戰役中脫穎而出的勇士,身上帶著傷痕,眼中卻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他們帶上二十天的幹糧,以悍將蘇定方為前鋒,連夜急行軍。寒風凜冽,如刀割般刺在臉上,但沒有人抱怨,沒有人退縮。他們心中隻有一個信念:完成使命,為大唐掃除威脅。
夜色如墨,大地一片寂靜,隻有馬蹄聲在夜空中回響。他們不顧疲憊,一路疾馳,於短短一夜之間,便來到了頡利可汗駐地鐵山附近。此時,漫天風雪肆虐,狂風夾雜著雪花,如同無數利刃在空中飛舞。能見度極低,大地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白茫茫一片,仿佛整個世界都被冰雪吞噬。
頡利可汗的營帳中,卻是一片歡聲笑語。頡利可汗正愜意地款待著唐儉一行,毫無半點戒備。他以為自己已經成功地騙過了大唐,沉浸在即將逃脫困境的幻想之中。他端著酒杯,與身邊的親信們暢飲,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完全不知道危險已經悄然降臨。
前鋒蘇定方深知戰機稍縱即逝,他率領著兩百名前鋒,如離弦之箭般向突厥大營奔襲而去。他們的心跳在加速,但眼神卻異常堅定。當他們離突厥軍隊駐地僅有七裏時,被突厥巡邏的士兵發現。巡邏士兵驚恐萬分,火速將這一消息報告給頡利可汗。
頡利可汗聞言,滿臉的不可置信。他的笑容瞬間凝固,眼中滿是驚慌。他怎麽也沒想到,唐軍竟會在此時發動奇襲。他猛地起身,手中的酒杯“哐當”一聲掉在地上,摔得粉碎。他的聲音在顫抖:“唐軍?他們怎麽會來?”
蘇定方率領著這勇猛的兩百人,如同猛虎下山般殺入大營。他們手中的刀劍在風雪中閃爍著寒光,如同死神的鐮刀。一時間,喊殺聲震天,突厥士兵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這突如其來的攻擊打得措手不及。他們驚慌失措,四散奔逃,但哪裏逃得過大唐勇士的鐵蹄。唐儉也趁亂逃了出來。
頡利可汗在慌亂之中,才倉促帶領親衛撤退。他一邊跑,一邊回頭看著被火焰吞噬的營帳,心中滿是不甘。他知道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而這個錯誤,將讓他失去一切。
風雪依舊肆虐,但大唐的勇士們卻在這風雪中,書寫了屬於他們的傳奇。
李靖聽見蘇定方成功突入敵寨的消息後,頓時精神大振,仿佛全身的血液都在沸騰。他猛地一揮手中的馬鞭,高聲喝道:“全軍出擊!”聲音在風雪中回蕩,如同戰鼓般激勵著每一位唐軍將士。唐軍騎兵們如同潮水般湧向突厥大營,戰馬的嘶鳴聲、刀劍的碰撞聲交織在一起,震天動地。
突厥部眾此時群龍無首,軍心大亂。頡利可汗的倉皇逃竄讓整個營地陷入了一片混亂,士兵們各自為戰,場麵一片狼藉。他們在氣勢如虹的唐軍騎兵的猛烈衝擊下,很快就潰不成軍,四散奔逃。唐軍的鐵蹄無情地踏過,將突厥的抵抗徹底粉碎。
這一戰,唐軍戰果輝煌。李靖指揮下的唐軍如同秋風掃落葉一般,所向披靡。他們消滅了突厥士兵數萬,繳獲了無數輜重物資,戰場上堆滿了突厥的旗幟和武器。與此同時,李世績率主力大軍如同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穩穩地堵在突厥北竄的要道磧口。在李世績的指揮下,唐軍奮勇作戰,士氣高昂。他們如同銅牆鐵壁,將突厥的殘餘勢力牢牢困住。突厥的大酋長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率眾投降。眾多部落紛紛丟盔棄甲,選擇投降,他們深知,大唐的軍威是不可阻擋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一戰,唐軍共俘虜五萬餘人,繳獲牛羊馬匹無數。戰場上,唐軍的旗幟高高飄揚,勝利的歡呼聲回蕩在天地之間。頡利可汗率領著殘兵敗將,一路逃亡。他妄圖投奔吐穀渾,以尋求庇護,卻不知命運早已將他逼入絕境。他的心中充滿了絕望,曾經不可一世的突厥可汗,如今卻成了喪家之犬。
當逃至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西北的沙缽羅部落時,頡利可汗已經筋疲力盡。他本以為這裏可以成為他的避難所,卻沒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張天羅地網。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率領唐軍精銳,早已在此等候多時。頡利可汗被生擒,隨後被送往長安。捷報傳至長安,整個大唐瞬間舉國歡騰。長安城內,百姓們奔走相告,歡呼雀躍。他們慶祝著這場偉大的勝利,慶祝著大唐的榮耀。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激動不已,他滿臉喜悅地說道:“從前的恥辱,今天終於洗雪了!”他的聲音中充滿了自豪和欣慰。
頡利可汗在逃亡路上被李積部下所擒,押送至長安後,被唐太宗關在囚車裏遊街示眾。唐太宗戲稱其為“賞王”,這一稱呼,既彰顯了大唐的威嚴,又帶著一絲對頡利可汗的嘲諷。曾經威風凜凜的頡利可汗,如今隻能在囚車中接受百姓的唾棄。
至此,強大的東突厥汗國被唐軍一戰而定,唐朝軍威,響震四方。大唐的旗幟在風中飄揚,象征著無上的榮耀和威嚴。這一戰,不僅消滅了一個強大的敵人,更讓大唐的威名傳遍了整個世界。
東突厥滅亡之後,大唐以其地設置單於、瀚海兩個都護府,以此管理草原民眾。
不僅如此,草原部落也為大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戰士和牧馬,這些年輕的戰士加入唐軍後,為大唐的東征西討注入了強大的戰鬥力,而那數不清的牧馬,則成為唐軍的戰略資源,為大唐的軍事行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唐太宗也在這場大勝之後,在周邊國家樹立了強大的威望,被尊為 “天可汗”。這在漢人王朝之中,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一帝!他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智慧,開創了大唐盛世的輝煌篇章,讓大唐的威名傳遍四方,令無數國家心生敬畏。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