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滅高麗

字數:6129   加入書籤

A+A-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長安城的暮春時節,柳絮紛飛如雪,而太極宮中卻籠罩著一層凝重的氣息。這座承載著大唐帝國中樞命脈的宮殿群,紅牆黃瓦間暗流湧動,一場足以改變曆史走向的權力風暴,正在幽深的宮室與巍峨的朝堂之間悄然醞釀。
    此時的唐高宗李治,正值風華正茂卻眉頭深鎖。自登基以來,這位年輕帝王始終被朝堂之上盤根錯節的勢力所困擾,而眼下後宮之中,一場關乎皇權根基的抉擇更是讓他寢食難安。王皇後出身太原王氏,自武德年間便與李唐皇室結下姻親,其家族在關隴集團中地位尊崇。入宮十餘載,她以端莊持重母儀後宮,將六宮諸事打理得井井有條,深得朝中老臣們的敬重。然而,命運的齒輪在遇見武昭儀後開始悄然轉動。武氏十四歲入宮為才人,蟄伏數載後重獲君心,其過人的膽識與聰慧,不僅在政務上能為李治分憂,更以熾熱的情感填補了帝王內心的孤寂。隨著時間推移,李治心中"廢王立武"的念頭愈發強烈,他深知,這場皇後之位的更迭,早已超越後宮爭寵的範疇,成為重塑皇權、打破朝堂舊有格局的關鍵一戰。
    麵對如此重大的決策,李治決定召集朝中核心人物共商此事。李積、長孫無忌、於誌寧、褚遂良,這些先帝李世民留下的顧命大臣,不僅是輔佐朝政的肱骨,更是關隴集團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態度,將直接影響朝堂風向與帝國的未來走向。然而,當宣召的旨意傳至李積府邸時,這位年逾花甲的開國名將卻稱病推辭。李積戎馬一生,曆經高祖、太宗兩朝,曾率軍平定竇建德、王世充,又在玄武門之變中為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其威望與智慧在朝中無人能及。他的缺席,猶如一記重錘敲在李治心頭,讓本就忐忑的帝王更加焦慮不安。
    與此同時,在得知商議"廢王立武"之事後,褚遂良的反應最為激烈。這位以"忠直"聞名的老臣,手持笏板立於朝堂之上,言辭懇切卻態度堅決:"皇後出自名家,先朝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以語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且皇後未聞有過,豈可輕廢!"他引經據典,從禮製綱常到君臣大義,字字句句都在扞衛著傳統秩序。褚遂良不僅是貞觀年間的名臣,更是《唐律疏議》的主要編撰者之一,其在禮法領域的權威,使得他的反對意見在朝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滿朝文武聽聞此言,一時議論紛紛,支持與反對的聲浪此起彼伏,朝堂之上陷入僵局。
    麵對褚遂良的據理力爭,李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深知,若強行廢立,必將招致滿朝非議,甚至可能引發朝局動蕩;但若就此作罷,不僅皇權威嚴受損,更無法實現自己整頓朝綱的抱負。在這種兩難境地中,李治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稱病在家的李積。這位曆經百戰的老將,不僅深諳政治博弈之道,更對皇權的困境有著深刻理解。於是,李治放下帝王的尊儀,親自前往李積府邸,在幽靜的書房中,他屏退左右,言辭懇切地向這位老臣吐露心聲:"朕欲立武昭儀為後,然褚遂良極力諫阻,卿意如何?"
    李積望著眼前這位略顯憔悴的帝王,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他沉思良久,緩緩開口:"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短短十餘字,卻如金石之音,瞬間點破了困局。這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暗藏深意:它既巧妙避開了直接表態的政治風險,又暗示李治應乾綱獨斷,彰顯皇權至上。李治聞聽此言,豁然開朗。他意識到,作為帝王,若事事受製於臣下,又何談掌控天下?李積的這番表態,不僅為他卸下了心理包袱,更給予了他推行新政的底氣。
    得到李積的默許後,李治的態度陡然轉變。他迅速采取行動,先是將堅決反對的褚遂良貶出長安,隨後在顯慶元年公元656年)正月,正式下詔廢王皇後為庶人,立武昭儀為皇後。這一決定,猶如巨石投入深潭,激起千層浪。朝中雖有部分大臣表示反對,但在皇權與李積等勢力的支持下,反對聲浪很快被平息。武則天登上皇後之位後,憑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開始協助李治處理政務,逐步走上權力的巔峰。而李積因在關鍵時刻的表態,深得帝後信任,不僅繼續執掌軍權,更成為李治推行"廢王立武"、打擊關隴集團、加強皇權統治的重要臂膀。
    "廢王立武"事件,不僅改變了唐朝的後宮格局,更成為唐朝政治格局演變的重要分水嶺。它標誌著關隴集團對朝堂的長期控製開始鬆動,皇權得以進一步集中;而武則天從後宮走向朝堂,為她日後稱帝埋下了伏筆。這場發生在永徽年間的宮廷變革,如同蝴蝶效應一般,深刻影響了此後數百年的中國曆史走向,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顯慶三年658年),李積陪同李治前往東都洛陽的旅程。一路上,車馬滾滾,舟船穿梭,兩人並肩而行,商討著國家大事。然而,舟車勞頓,歲月無情,李積不幸染上了疾病。消息傳來,李治心急如焚,仿佛失去了左膀右臂。他立刻放下手頭的政務,親自來到李積的車駕旁進行慰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車駕內,李積躺在病榻之上,麵容憔悴,但眼神中依然透著堅毅。李治看著他,滿含關切之情,噓寒問暖,輕聲說道:“老將軍,您這是怎麽了?身體要緊啊!”
    他囑咐隨行的太醫要精心診治,務必讓李積早日康複,並讓李積安心養病,不必為朝堂之事操心。李積感激涕零,心中暗想,能得如此君主,夫複何求?
    麟德二年665年),大唐的繁榮昌盛如日中天,李治決定東封泰山,以彰顯天子之威。這一次,李積被任命為檢校封禪使,隨駕前行。泰山之行,浩浩蕩蕩,沿途百姓夾道歡迎,山河壯麗,盡收眼底。然而,當隊伍行至滑州住宿時,李積的思緒不禁飄回了故鄉。滑州,這片他從小生長的土地,如今又回到了他的眼前。李積的老家就在此處,他的童年在這裏度過,他的親人也在這裏。他的姐姐命運坎坷,很早便守了寡,如今孤苦伶仃地住在李積的舊宅裏。
    武皇後聽聞此事後,心中不禁感慨萬千。她深知李氏家族的不易,李積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卻從不居功自傲,他的家人也默默承受著生活的艱辛。於是,武皇後決定親自前往李積姐姐的住所進行慰問。
    她帶著宮女和侍從,來到李積的舊宅。宅子雖然有些破舊,但依然能感受到往昔的溫馨。武皇後走進屋內,看到李積的姐姐正坐在簡陋的木椅上,麵容憔悴,眼神中透著一絲憂傷。武皇後快步上前,拉著她的手,溫柔地說道:“姐姐,您受苦了。”她仔細詢問著李積姐姐的生活起居,每一句話都充滿了關心與溫暖。隨後,她賜予李積姐姐一套華麗的衣服,並封她為東平郡君。這一舉動,讓李家上下感激涕零,他們紛紛跪下,感謝皇後的恩德。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捉弄人。就在泰山之行即將圓滿結束時,李積卻在一次騎馬巡視時,不慎墜馬傷了腳。消息傳來,李治心急火燎,仿佛自己的心也被狠狠揪了一下。他立刻放下手頭的事務,親自前來探視。看到李積痛苦難忍的樣子,李治心疼不已,他輕輕握住李積的手,說道:“老將軍,您這是何苦呢?怎麽這麽不小心?”他當即把自己的禦馬賜給李積,以便他日後出行方便。這匹禦馬是李治最喜愛的坐騎,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榮耀。李積看著這匹駿馬,心中滿是感激,他知道,這是李治對他的信任與關懷,更是大唐君臣情誼的見證。
    乾封元年666年),高麗的局勢風雲突變。高麗的權臣淵蓋蘇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繼掌國事。然而,泉男生的兩個兄弟泉男建和泉男產,對泉男生的地位覬覦已久,他們趁淵蓋蘇文去世、高麗國內動蕩之際,發起了政變。泉男建和泉男產聯合起來,將泉男生驅逐出境,泉男生無奈之下,隻得投奔唐朝。
    泉男生來到長安,懇切地請求唐朝發兵相助,他希望能夠借此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泉男生的請求引起了唐朝的高度重視,李治深知高麗局勢的複雜性和重要性,他明白,如果高麗陷入內亂,不僅會威脅到唐朝的邊境安全,還可能被其他勢力趁虛而入。因此,李治當機立斷,決定出兵相助。
    六月,李治迅速做出部署,先遣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以泉男生之子泉獻誠為向導,一同進討高麗。各路大軍集結完畢,浩浩蕩蕩地奔赴高麗戰場。唐軍的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士兵們士氣高昂,決心為大唐的榮耀而戰。
    同年十二月,李治進一步加強了對高麗的軍事行動。他任命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一作??江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司列少常伯郝處俊擔任副手,龐同善、契苾何力等一眾將領一並受李積調遣。李積深知此次戰役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他迅速展開部署,親自檢查士兵的裝備,安排糧草的運輸,製定詳細的作戰計劃,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激烈戰鬥。
    李積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名將,他的軍事才能和豐富的經驗使他成為唐朝平定高麗的關鍵人物。他深知高麗地形複雜,敵軍頑強,因此在出征前,他多次召集將領們商討戰略,分析敵情。他強調,此次出征不僅是為了解決高麗的內亂,更是為了維護唐朝的邊境安全和大國威嚴。唐軍的將士們在他的鼓舞下,士氣更加高漲,決心為大唐的榮耀而戰。
    乾封二年667年)九月,李積身先士卒,親率大軍勇猛作戰。他率先攻拔了號稱為“高麗西邊要害”的新城。新城地勢險要,是高麗西部的重要防線,唐軍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李積趁勢揮軍進擊,如猛虎下山,連陷十六座城池,高麗軍隊節節敗退。
    泉男建見局勢不妙,急忙派兵襲擊尚在新城的龐同善、高侃。然而,高麗軍隊在途中遭遇了左武衛將軍薛仁貴。薛仁貴勇猛無敵,率領唐軍將士奮勇殺敵,將泉男建派來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薛仁貴的英勇表現,讓唐軍士氣大振,也讓高麗軍隊心生畏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高侃進軍至金山時,遇到高麗軍隊的頑強抵抗,交戰不利。高麗軍隊見狀,趁勝發起猛烈進攻。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薛仁貴引兵迎擊。他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大破高麗軍,斬首五萬餘級,勢如破竹地攻陷南蘇今遼寧撫順東蘇子河與渾河交流處)、木底今遼寧新賓西木奇鎮)、蒼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隨後與泉男生勝利會師,極大地振奮了唐軍士氣。
    總章元年668年)二月,薛仁貴繼續揮師南下,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唐軍的強大戰鬥力,一舉攻陷高句麗重鎮扶餘城今吉林四平)。扶餘川等四十餘城見大勢已去,紛紛陸續投降。泉男建仍不甘心失敗,又派兵五萬救援扶餘城。然而,在薛賀水,他們與李積率領的唐軍正麵遭遇。
    李積不愧是身經百戰的名將,他迅速合軍交戰,巧妙地指揮唐軍擺開陣勢。經過一番激烈廝殺,唐軍大敗高麗軍,斬獲三萬餘人。李積乘勝追擊,攻取大行城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與唐軍各部成功會合。
    李積率領唐軍繼續進擊,進至鴨綠柵。在這裏,唐軍與高麗軍隊再次展開殊死搏鬥。李積一聲令下,唐軍將士們如離弦之箭,奮力擊破高麗軍。隨後,唐軍乘勝追擊,一口氣追擊二百裏,攻陷辰夷城。高麗各城得知消息,驚駭不安,許多百姓見局勢難以挽回,紛紛離城逃離。前來向唐朝投降的人絡繹不絕,仿佛潮水一般。
    契苾何力率領的軍隊率先抵達平壤城下,對平壤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威懾。緊接著,李積也領兵趕到,對平壤形成合圍之勢。此時的平壤,猶如一座孤島,被唐軍重重包圍。唐軍的旗幟在城外飄揚,士兵們的呐喊聲震天動地,高麗王高藏深知大勢已去,無奈之下,派泉男產等人手持白幡,向唐軍投降。李積以唐代的大度和禮儀,善待泉男產等人。
    然而,泉男建卻仍心存僥幸,閉門繼續抵抗。但他的抵抗已如螳臂當車,毫無作用。不久後,高麗城中的一位僧人信誠,或許是看透了局勢,或許是被唐軍的強大氣勢所震懾,他主動開門接納唐軍。李積趁勢發起猛烈進攻,一舉攻陷平壤,擒獲泉男建。
    至此,曆經多年征戰的唐朝,終於將高麗徹底滅亡。這一勝利不僅維護了唐朝的邊境安全,也彰顯了大唐的強盛與威嚴。李積、薛仁貴等將領的英勇表現,成為了唐朝軍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名字也永遠銘刻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
    此戰,唐朝可謂是戰果輝煌。共獲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萬七千戶口。李治為了有效管理這些地區,將其劃分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高麗舊地,以鞏固唐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
    李積凱旋而歸後,李治為了彰顯唐朝的威嚴與榮耀,讓李積先將高藏和泉男建等人在昭陵唐太宗陵寢)舉行獻俘儀式。獻俘禮儀莊重而肅穆,李積率領眾將士,將俘虜們押到昭陵前,一一獻上。
    獻俘禮儀結束後,李積“具軍容,奏凱歌”,整軍入京。唐軍將士們身著整齊的軍裝,邁著整齊的步伐,喊著響亮的口號,整軍入京。在太廟再次舉行獻俘儀式,以此向祖先昭告唐朝的赫赫戰功。
    十二月,李治親臨含元殿,舉行受俘儀式。宮殿內外,彩旗飄揚,禮樂齊鳴。同月,李治在南郊祭天,以宣告平定了高麗。這場盛大的祭祀活動,吸引了無數百姓前來觀看。
    在儀式上,李治讓李積擔任亞獻,以表彰他在此次征戰中的卓越功績。李積身著華麗的朝服,神情莊重,在眾人的矚目下,完成亞獻之禮,成為眾人敬仰的英雄。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