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東征高麗

字數:5865   加入書籤

A+A-


    貞觀十八年644 年)二月,高麗大莫離支淵蓋蘇文心懷叵測,弑君自立,以鐵血手段施行殘酷統治,隨後竟悍然入侵鄰國新羅。
    新羅朝中頓時一片嘩然,局勢岌岌可危,無奈之下,新羅派出使者,馬不停蹄地趕往唐朝,向唐太宗李世民求救。唐太宗聽聞此事,震怒不已,當即決定準備派兵征討高麗,以維護大唐在東北邊境的威望與安寧,同時幫助新羅抵禦強敵。
    消息傳至朝堂,立即引發了朝臣們的熱烈討論。諫議大夫褚遂良憂心忡忡,他深知以前太子謀反一事,對朝廷政局產生了不小的衝擊,至今不確定因素尚未完全清除。並且,國家內部經濟正處於蓬勃發展的上升期,正是宜於安穩發展的大好時機。遼東地處偏遠,若勞師動眾遠征高麗,路途遙遠,不僅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還可能會引發諸多不可預見的變故,於國家長遠發展不利。於是,褚遂良據理力爭,竭力反對出兵。
    李世民聽完褚遂良的諫言,覺得不無道理,但心中征討高麗的決心仍未動搖。於是,他轉而征詢李積的意見。李積微微沉思片刻,目光深邃而堅定,緩緩說道:“陛下,臣記得當年薛延陀進犯,陛下就心懷壯誌,想要發兵討伐。當時由於魏徵諫阻,陛下最終作罷,致使薛延陀直到今日仍為禍患。那時倘若陛下采用果斷策略,憑借蕩平東突厥的赫赫餘威,以雷霆之勢出擊,迅速掃滅番幫,定能讓其噤若寒蟬,北疆也早就得以安寧了。如今高麗作亂,其實與薛延陀如出一轍,他們同樣妄圖就地坐大,其野心昭然若揭,顯然是想在未來與大唐天朝分庭抗禮。倘若我們今日不征討他們,任由其肆意蠶食鄰國而不斷壯大,待到來日他們聯合起來,屆時局勢勢必更加錯綜複雜,恐怕就不那麽容易對付了。”
    李世民聽後,深以為然,深感他說到了關鍵之處。於是,他更加堅定了征討高麗的決心,並開始著手準備禦駕親征,以彰顯大唐天威。
    為了進一步恫嚇薛延陀,李世民眼珠一轉,計上心來。趁著薛延陀使者來長安陳述其可汗夷男一直對突厥用兵的原因之際,李世民話鋒一轉,明確挑明了自己要出兵去攻打高麗的決策。
    然後,他不緊不慢地問道:“夷男,你可敢趟這淌渾水,與高麗聯合起來對付唐軍?”
    夷男聽聞,心中思索再三,為了在唐朝麵前展現自己忠心不二,同時也為了趁機撈取一些利益,連忙表示願出兵相助攻打高麗。然而,這一提議卻被唐太宗果斷拒絕了。
    畢竟,此時薛延陀明麵上雖未與唐朝徹底撕破臉,但其一直以來對唐朝的諸多不馴服之舉,使得大唐對其始終保持著高度警惕。他們實乃一個非常不好確定的因素,唐太宗隻需嚇住薛延陀,讓其不敢輕舉妄動也就足夠了,絕不能讓其趁機與高麗勾結,給唐朝帶來更大的麻煩。
    十一月,李世民精心調兵遣將,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水軍自萊州渡海攻平壤;任命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領步、騎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的外族降軍進攻遼東。這兩路大軍如同兩把利刃,協力並進,直指高麗。
    貞觀十九年645 年)二月,李世民親自披掛上陣,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親征高句麗。同月,李積率所部抵達幽州,與其他各路唐軍迅速會合,一時間,軍威大振,士氣高昂。
    隨後,李積開始精心謀劃,決定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他指揮軍隊從柳城今遼寧朝陽)正式進軍,一路上故意大張旗鼓,敲鑼打鼓,做出一副要通過懷遠鎮今遼寧遼陽附近)直取高麗腹地的假象,以此迷惑高麗軍隊。高麗人果然中計,紛紛將兵力調往懷遠鎮方向,嚴陣以待。
    然而,就在高麗人緊盯著懷遠鎮的時候,李積卻暗中派遣精銳部隊,趁著夜色的掩護,悄然北上,直趨甬道今遼寧海城一帶),出其不意地對高句麗發動進攻。這一招出奇製勝,讓高麗人措手不及。
    四月,李積親自率領大軍從通定今遼寧遼陽附近)渡過遼水遼河),如同神兵天降般抵達玄菟今遼寧沈陽附近)。高麗人大為驚駭,各城守軍瞬間慌了神,紛紛緊閉城門,龜縮自守,不敢輕易出戰。
    此時,遼東道副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以及營州都督張儉也相繼到達。張儉素以驍勇善戰著稱,他毫不猶豫地率軍直趨建安城今遼寧蓋州),一路上勢如破竹,大敗高句麗軍,斬殺敵軍無數,一路高歌猛進。
    四月十五日,李積與李道宗合兵一處,合力攻打蓋牟城今遼寧撫順)。蓋牟城是高麗的重要據點,城高牆厚,守軍眾多。唐軍抵達後,立刻展開猛烈的進攻。高麗守軍憑借堅固的城牆負隅頑抗,雙方展開了長達十一天的激烈戰鬥。唐軍將士們奮勇向前,不惜犧牲,終於在四月二十六日攻陷了蓋牟城。
    此役,唐軍俘獲百姓兩萬多口,繳獲糧食十多萬石,極大地充實了軍需物資,為後續的作戰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這一係列的勝利,讓唐軍士氣大振,也讓高麗人感到了深深的恐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隨後,李積率領大軍乘勝追擊,一路勢如破竹,直抵遼東城今遼陽市區遼陽老城東北隅)下。遼東城是高麗在遼東地區的軍事重鎮,城牆堅固,易守難攻。消息傳來,高麗四萬大軍也迅速趕來增援,氣勢洶洶,意圖與唐軍決一死戰。
    李道宗見敵軍來勢洶洶,卻毫不畏懼,反而主動請纓,準備率領四千精銳騎兵突襲高麗四萬援軍。他深知,若能擊潰高麗援軍,遼東城便不攻自破。然而,眾將對此作戰計劃心存疑慮,紛紛表示反對,認為敵眾我寡,風險太大,稍有不慎,便會陷入絕境。唯有李積獨具慧眼,力排眾議,給予了支持。他深知李道宗的勇猛與智謀,相信他定能出奇製勝。
    然而,戰爭的進程往往難以預料。在交戰過程中,行軍總管張君義卻怯懦畏戰,率先撤退,這一舉動如同多米諾骨牌,瞬間引發了連鎖反應,致使李道宗初戰不利,部隊陷入被動。高麗援軍趁勢反撲,唐軍形勢危急。
    但李道宗並未驚慌失措,他不愧是久經沙場的名將。他迅速收攏殘軍,登上一處高地,冷靜地觀察戰場局勢。他發現,高麗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在追擊過程中陣腳已亂,士兵們一片混亂,毫無章法。於是,他果斷決策,決定以亂擊亂,縱兵進擊。
    與此同時,李積也迅速引大軍前來助戰。他早已料到戰場形勢可能會出現反複,因此一直在附近待命。唐軍主力的加入,如同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士氣大振。經過一番激戰,唐軍最終大破高句麗軍,斬首一千餘級,高麗援軍潰不成軍,倉皇而逃。
    原來,李積在戰前暗中極為巧妙地派出了一些小分隊。這些士兵喬裝打扮成高麗兵的模樣,趁著李道宗與高麗援軍作戰混亂之際,悄然混入了敵陣之中。待時機成熟後,他們再趁亂發難,從內部攪亂敵軍陣腳,使得高麗軍陷入一片混亂,從而為唐軍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李積之所以沒有提前向李道宗言明此計,是因為他深知戰爭的複雜性。若過早說破,計策一旦泄露,便難以發揮出應有的奇效。他相信李道宗的應變能力,也相信自己的謀略能夠扭轉乾坤。事實證明,他的決策是正確的,這一戰不僅擊潰了高麗援軍,也為後續的軍事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後,李積對遼東城展開圍攻,整整十二日,戰況激烈。
    就在這時,李世民率精兵抵達遼東前線,他與李積會師後,親自指揮作戰,最終成功地將遼東城攻陷。此役,唐軍大獲全勝,共殺敵一萬餘人,又俘獲高麗軍一萬多人、百姓四萬口。
    六月,李積又率領大軍轉攻白岩城今遼寧省岫岩)。他巧妙運用戰術,對白岩城形成重重包圍,給守城軍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最終迫使城主歸降。
    之後,李積又參與圍攻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唐軍君臣經過深思熟慮,定下妙計。
    李世民決定以自己為餌,將高句麗援軍誘至安市城東南。與此同時,他依山為陣,嚴陣以待。李積則早已提前率一萬五千名步、騎兵在西嶺布下精妙陣型。長孫無忌則率領騎兵一萬一千人,從山北穿越峽穀,準備衝擊高句麗軍陣後方。李世民親率四千步、騎兵作為預備隊,偃旗息鼓,悄然登上南山坐陣指揮,一切安排可謂滴水不漏。
    高麗北部耨薩都督)高延壽不識破綻,中計在唐軍的幾麵夾擊之下,陷入絕境,大敗而逃,高麗軍被斬首兩萬餘級。
    此戰之後,高句麗舉國震驚,後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皆被嚇得棄城而逃,致使數百裏內斷絕人煙,一片荒蕪。
    唐軍又回師繼續猛攻安市城,然而守軍憑借堅固的城牆頑強固守。李積經過深思熟慮,認為“圍師必缺”之理,於是獻計,建議李世民隻攻西南二門,同時放出東北二門通道,放任守軍從東門與北門逃跑。
    他認為如此一來,守軍在驚慌失措之下,必然陣腳大亂,更易被唐軍殲滅。
    然而,李道宗卻持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敵人數百裏內皆已無路可逃,猶如甕中之鱉,守敵根本不可能逃跑。於是,他奏請李世民破城後進行屠城,企圖以此來恐嚇城中守敵,迫使他們早日投降。
    豈料,安市百姓聞知李道宗奏請克城後坑殺全城男女老幼,皆肝膽俱裂,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他們反而不顧自身安危,全力支援守城士卒。這使得唐軍久攻不下,戰局陷入了僵持。
    最終,因遼東氣候轉寒,草枯水凍,軍隊及戰馬皆難以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繼續久留,而且糧草也即將耗盡,李世民不得已,不得不下達了班師的命令。李積與李道宗則率領步、騎軍四萬作為殿後,為大軍的安全撤離保駕護航。
    唐軍回師後,朝廷為了表彰將士們的赫赫戰功,錄功又封了李積的一個兒子為郡公。
    唐太宗親自東征高麗,盡管未能完全達到滅掉高麗的目的,但也沉重地打擊了高麗的囂張氣焰,使其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再也不敢輕易有異動,邊境得以暫時安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回師轉來,一年後貞觀二十年),唐朝趁薛延陀內亂之機,果斷出兵,一舉滅了薛延陀,使得淵蓋蘇文完全被鎮懾住了。從此,唐北疆安寧了。這在前麵已有表述。
    貞觀二十二年648 年),李積轉任太常卿,仍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十日後,又拜為太子詹事。
    貞觀二十三年649 年),李世民臥病在床,生命垂危。臨終前,他對著太子李治,語重心長地說道:“你對李積沒有什麽恩惠,朕現在準備貶他為外官。朕死後,你應當授給他仆射之職,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為你盡死力。”
    說完,他又授與李治一個錦囊,並叮囑他回去看後照著裏麵紙條上寫的做。據傳,他在錦囊中留給李治的話是:如果李積外出赴任,就要好好地任用他。如果他執意要留下來,則務必當機立斷殺掉他。然後,李世民又派人去召來李積,要他出任疊州都督。李積當即表示服從唐太宗的安排,並且毫不猶豫地回去後,就立即出京到疊州赴任去了,表現出對皇帝旨意的絕對遵從。
    李治即位當月,就迅速召他入朝,拜為洛州刺史。接著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命李積任同中書門下,參與執掌機要事務。同年,又冊封拜他為尚書左仆射。
    李積在疊州聽聞太宗駕崩,太子即位的消息後,心中頓時明白了一切:新皇即位在即,作為太子詹事兼左衛率的他,卻被唐太宗給外放了,自己這顯然是明顯地受到唐太宗的猜忌了。
    為了消除皇帝的疑慮,他連忙上表請求免除自己仆射的職務,以表明自己不敢攬朝中大權。李治還是命他以開府儀同三司之職執掌政事,可見對李積還是有信任的。
    永徽四年653 年),李積被冊拜為司空。李治命令人為他畫像,還親自為畫像作序,以彰顯李積的赫赫戰功與崇高威望。李治又下詔,特許李積乘小馬出入三省,每日由一名小官奉命迎送,足見對李積的尊崇與優待。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