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一統天下二)
字數:5304 加入書籤
南宋朝廷眼見襄陽局勢日益危急,深知若不采取行動,襄陽一旦失守,整個南宋的防線將岌岌可危。為了挽救這搖搖欲墜的危局,南宋朝廷果斷決策,發起了反包圍戰與援襄之戰,這無疑揭開了襄陽之戰那波瀾壯闊、扣人心弦的序幕。
鹹淳三年1267年)的冬天,寒風凜冽,南宋朝廷內氣氛凝重。經過深思熟慮,朝廷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任命呂文煥為襄陽府知府,並兼任京西安撫副使。
呂文煥深知襄陽對於南宋的重要性,它不僅是一座軍事要塞,更是南宋的北方屏障。一旦襄陽失守,蒙古軍隊便可長驅直入,威脅南宋的安全。因此,他深知自己肩負著守護這片土地和城中百姓的重任。
次年十一月,呂文煥觀察到蒙古軍隊在鹿門和白河一帶形成了包圍之勢,嚴重威脅到了襄陽的安全。為了打破這種被動局麵,呂文煥果斷下令,命令襄陽守軍主動出擊,向蒙古軍隊發起進攻。
戰鬥的號角吹響,襄陽守軍如猛虎下山般衝向蒙軍陣地。他們個個奮勇當先,毫不畏懼,抱著必死的決心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然而,蒙古軍隊並非等閑之輩,他們早有防備,憑借著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出色的軍事素養,沉著應戰。
在蒙軍的強大攻勢下,宋軍漸漸感到力不從心。盡管他們拚盡全力,但始終無法突破蒙軍的防線。隨著時間的推移,宋軍的傷亡越來越大,士氣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最終,這場激戰以宋軍的慘敗而告終。戰場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宋軍傷亡慘重,許多士兵永遠地倒在了這片土地上。而蒙古軍隊則乘勝追擊,進一步壓縮了襄陽的生存空間。
鹹淳五年1269年)三月,南宋的局勢愈發危急,襄陽城被蒙古大軍圍困已久,城內糧草漸少,援軍難至。宋將張世傑深知襄陽的安危關乎整個南宋的存亡,形勢迫在眉睫。他毅然決然地主動率領一支精銳宋軍,向包圍樊城的蒙軍發起了猛烈的衝擊,試圖打破蒙軍的包圍圈,為襄陽解圍。
張世傑身先士卒,率領著宋軍一路拚殺,勇往直前。他們手持長槍大刀,高呼著口號,奮不顧身地衝向蒙軍的防線。宋軍的戰士們個個英勇無畏,為了保衛家園,為了救出被困的同胞,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試圖找到蒙軍防線的薄弱之處,一舉突破包圍。
然而,蒙軍在名將阿術的指揮下,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阿術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軍事統帥,他深知宋軍此次來援的意圖,因此提前部署,安排好了嚴密的防線。蒙軍的士兵訓練有素,配合默契,他們如同一道堅固的城牆,阻擋著宋軍的進攻。
阿術巧妙地運用戰術,先是派出輕騎部隊對宋軍進行騷擾。這些輕騎來去如風,不斷地在宋軍周圍穿梭,射出一陣陣密集的箭雨,讓宋軍無法安心進攻。宋軍在輕騎的騷擾下,不得不分兵應對,陣型逐漸變得混亂。待宋軍疲憊不堪之時,阿術又下令重兵合圍。蒙軍的主力部隊如同潮水般湧來,將宋軍團團圍住,發動了猛烈的攻擊。
宋軍在蒙軍的猛烈攻擊下,陷入了極度的困境。盡管他們拚盡全力抵抗,但蒙軍的數量實在太多,而且戰術運用得當,宋軍漸漸力不從心。最終,宋軍寡不敵眾,在蒙軍的重重包圍下,無法繼續作戰。張世傑雖然英勇無比,但麵對如此強大的敵人,他也無力回天。他隻能帶著殘存的士兵,含恨敗退,襄陽的危機依然未能解除。
七月,驕陽似火,酷熱難耐。沿江製置使夏貴心急如焚,因為他得知襄陽城正遭受蒙古軍的猛烈圍攻,形勢危急。他當機立斷,率領大軍日夜兼程,火速趕來救援。
這支宋軍隊伍氣勢如虹,夏貴對自己的軍隊充滿信心。他們一路疾馳,所過之處,塵土飛揚。士兵們士氣高昂,堅信憑借自己的實力和勇氣,一定能夠衝破蒙軍的防線,解救襄陽城於水火之中。
然而,當他們抵達虎尾洲時,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情況。原來,蒙古軍早已得知宋軍的動向,並與漢軍聯合設下了埋伏。宋軍毫無防備地闖入了敵人的包圍圈,頓時陷入了被動。
虎尾洲地勢險要,四周都是茂密的樹林和崎嶇的山路。蒙軍和漢軍從四麵八方包抄過來,將宋軍緊緊圍住。宋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陣腳大亂。
夏貴見狀,急忙下令組織抵抗。宋軍士兵們奮勇作戰,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但蒙軍和漢軍人數眾多,且訓練有素,他們配合默契,攻勢如潮。宋軍漸漸不支,傷亡不斷增加。
盡管宋軍拚死抵抗,但終究寡不敵眾。在敵人的猛烈攻擊下,宋軍的防線逐漸崩潰。士兵們開始四散逃竄,戰艦也在混亂中相互碰撞,損失慘重。
此役,宋軍損失慘重,陣亡者多達兩千餘人,戰艦更是有五十艘之多。這場慘敗讓宋軍元氣大傷,士氣低落。夏貴痛心疾首,他怎麽也想不到,自己的救援行動竟然會以如此慘烈的結局收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鹹淳六年1270年)春,襄陽城被蒙古大軍圍困已久,城內糧草短缺,局勢愈發危急。守將呂文煥為了打破當前的困境,決定再次出兵,試圖奪回戰略要地萬山堡,以此來緩解襄陽的壓力。萬山堡地處襄陽附近,是蒙軍重要的據點,若能奪回,不僅能切斷蒙軍的補給線,還能為襄陽解圍創造有利條件。
宋軍在呂文煥的率領下,士氣高昂地向萬山堡進發。然而,蒙軍早已察覺到宋軍的動向,他們決定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蒙軍在萬山堡附近佯裝不敵,節節敗退,引誘宋軍深入他們的包圍圈。宋軍初戰告捷,士氣大振,以為蒙軍不堪一擊,便一路追擊,卻未料到這是一場精心布置的陷阱。
當宋軍深入到一定程度後,戰線拉得過長,士兵們也因連續作戰而疲憊不堪,士氣開始出現衰退。此時,蒙將張弘範和李庭看準時機,果斷率領軍隊發起反擊。蒙軍如同潮水般湧來,從四麵八方對宋軍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宋軍在蒙軍的猛烈攻擊下,頓時陣腳大亂,士兵們紛紛潰散,最終大敗而歸。
九月,宋殿前副都指揮使範文虎心懷救援襄陽的使命,率領水軍火速增援。他深知襄陽的安危關乎整個南宋的存亡,因此不顧一切地趕往戰場。然而,蒙軍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們水陸兩軍同時迎戰。在激烈的戰鬥中,蒙軍的弓箭手們萬箭齊發,箭矢如雨點般射向宋軍的戰船和士兵。蒙軍的戰船也相互配合,對宋軍形成了合圍之勢。宋軍在水陸夾擊之下,紛紛落水,死傷慘重。範文虎見形勢不妙,隻能狼狽逃歸,救援襄陽的計劃再次落空。
鹹淳七年1271年),範文虎再次接到援襄的命令。他深知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於是率領軍隊再次踏上征程。然而,蒙將阿術早已得到消息,率諸將提前在途中設伏,準備迎擊宋軍。宋軍在蒙軍的強大攻勢下,再次戰敗,損失戰艦100餘艘,士氣一落千丈。襄陽的救援之路愈發艱難,南宋的形勢也愈發危急。
在這一時期,宋蒙兩軍之間的戰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襄陽作為南宋的重要戰略要地,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焦點。盡管南宋軍隊在襄陽外圍與蒙古軍隊展開了長達三年之久的激烈爭奪戰,但局勢對南宋來說卻極為不利。
蒙古軍隊經過長時間的精心策劃和布局,他們的包圍之勢已然形成,猶如一張嚴密的大網,將襄陽緊緊地困住。而南宋方麵,盡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支援襄陽,但由於蒙古軍隊的防守異常嚴密,南宋的援襄部隊始終無法突破這道堅固的防線。
與此同時,襄陽城中的宋軍在長時間的圍困下,物資逐漸匱乏,士兵們的士氣也日益低落。城中的糧食、水源等生活必需品都變得異常稀缺,人們生活在極度的困苦之中。而原本計劃中的反包圍戰鬥,也因為種種原因變得幾乎不可能取得勝利。
麵對如此艱難的局麵,宋軍隻能在城中苦苦堅守,他們抱著最後一絲希望,等待著命運的審判。然而,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敗局似乎已經不可避免地降臨到了南宋的頭上。
鹹淳八年1272年)春,元軍對樊城發動了總攻。三月,元軍名將阿術、劉整、阿裏海牙率領蒙漢聯軍,氣勢洶洶地撲向樊城。他們憑借著強大的兵力和精湛的戰術,很快就攻破了樊城的外城城廓。元軍並未就此停手,而是進一步增築重圍,將樊城裏三層外三層地圍了起來,包圍圈進一步縮小,樊城的形勢愈發危急。
樊城中的宋軍麵臨著巨大的壓力,但他們並未放棄抵抗。他們退至內城堅守,憑借著堅韌的意誌與元軍苦苦對峙。城牆之上,宋軍士兵們日夜警惕,用箭矢和滾石抵抗著元軍的進攻。城內的百姓也紛紛參與守城,為士兵們提供後勤支持。盡管形勢艱難,但他們仍然堅信,隻要堅守下去,援軍終會到來。
四月,南宋京湖製置大使李庭芝深知襄陽的危急,他緊急招募了襄陽府今湖北襄陽市)、郢州今湖北鍾祥縣)等地的民兵3000餘人。李庭芝深知,這些民兵雖然裝備簡陋,但他們的勇氣和決心是襄陽的希望。於是,他精心挑選了總管張順、路分鈐轄張貴,命他們率領這些民兵救援襄陽。
二張接到命令後,迅速行動起來。他們挑選了輕舟百艘,載上3000名士卒以及大批物資,整裝待發。五月,二張的船隊在高頭港集結。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戰鬥,他們把船連成方陣,每隻船都安裝上火槍、火炮,還準備了大量的強弓勁弩,以備不時之需。張順深知此次救援行動任務艱巨,生死難料。在臨行前,他神色凝重地激勵士卒說:“這次救援襄陽的行動,任務十分艱巨,每個人都要有必死的決心和鬥誌。如果你們當中有些人並非出於自願,那就趕快離去,不要影響這次救援大事,以免誤了軍機,害了大家。”
當時3000水軍聽後群情振奮,他們紛紛表示自己懷著滿腔的熱血和堅定的信念,堅決完成任務。於是,張貴在前,張順在後,趁著漢江漲水之季,摸黑帶領著船隊順流而下,毅然決然地突入元軍重圍。
船隊行至磨洪灘時,江麵上布滿了蒙軍的船艦,將通道堵得嚴嚴實實。蒙軍嚴陣以待,試圖阻止宋軍前進。張貴見此情形,毫不畏懼,率領軍隊強攻。將士們一鼓作氣,先用強弩向敵艦射去密集的箭矢,壓製住蒙軍的火力,然後手持大斧,與蒙軍短兵相接。一時間,江麵上喊殺聲震天,刀光劍影閃爍。元軍被殺溺而死者不計其數,宋軍經過艱苦的戰鬥,最終勝利抵達襄陽城中。
當時,襄陽已經被困5年之久,城中物資極度匱乏,軍民生活困苦不堪。糧食短缺,許多人隻能靠野菜充饑;藥品匱乏,受傷的士兵得不到及時救治。特別缺的是食鹽,城中軍民食不知味。
二張的入援成功,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極大地鼓舞了城中軍民的鬥誌。他們看到了希望,也堅定了守城的決心。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在這次戰鬥中,宋將張順不幸陣亡。幾天以後,襄陽軍民在水中找到了他的屍體。他身著鎧甲,手中緊握著弓,怒目圓睜,仿佛在訴說著對敵人的憤怒和對勝利的渴望。襄陽軍民懷著沉痛敬佩的心情,將他安葬,並立廟祭祀,以表達對他的緬懷與敬意。他的英勇事跡在襄陽城中流傳,激勵著每一個守城的軍民,他們相信,隻要團結一心,襄陽終將得救。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