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一統天下四)

字數:5896   加入書籤

A+A-


    元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攻克襄陽、樊城,這兩座戰略要地的失陷,猶如晴天霹靂,讓南宋朝野震動。消息傳到南宋朝廷,朝臣們驚慌失措,紛紛議論紛紛。襄陽和樊城的陷落不僅意味著南宋失去了重要的軍事屏障,更讓南宋的防線出現了巨大的缺口。朝野上下彌漫著一種末日將至的氛圍,許多官員甚至開始考慮如何自保。
    捷報傳至忽必烈處,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大喜過望。多年的征戰積累,終於迎來了關鍵性的勝利。忽必烈深知,襄陽和樊城的攻克,不僅是軍事上的突破,更是心理上的巨大勝利。他多年的戰略布局終於開始收獲成果,南宋的滅亡似乎已經指日可待。
    謀士劉秉忠敏銳地察覺到局勢的轉變,他審時度勢,向忽必烈建議:“陛下,如今我軍士氣正盛,當一鼓作氣,過江進攻南宋鄂州一帶。鄂州地勢險要,若拿下此地,便可虎視建康,進而直下臨安,徹底終結南宋的統治。”劉秉忠的建議深得忽必烈的心,他深知這是一個絕佳的時機,絕不能錯過。
    忽必烈深以為然,當下下令增兵10萬,同時命工匠們日夜趕工,新造戰船800艘。造船廠內燈火通明,工匠們不分晝夜地勞作,一艘艘戰船在他們的手中逐漸成型。這些戰船將成為元軍南下攻宋的重要力量。一場聲勢浩大的攻宋戰役就此拉開序幕,整個元軍上下都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為防四川宋軍東援,打亂宋軍的防禦部署,忽必烈精心謀劃。他深知,四川宋軍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如果讓他們順利東援,將會對元軍的進攻計劃造成嚴重幹擾。因此,他命駐蜀元軍向兩川要地發起進攻,宋軍不得不分兵抵禦,其東援的步伐被徹底牽製住。這一招不僅成功地分散了宋軍的兵力,還為元軍主力的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與此同時,忽必烈任命中書左丞相合丹、河南行省參知政事劉整為淮西樞密院,負責淮西戰事;博羅歡為淮東都元帥,主掌淮東軍事,分別對兩淮地區發起進攻。這多路並進的戰術,旨在分散宋軍兵力,配合主力攻宋。元軍的進攻如同一張巨大的網,從四麵八方將南宋緊緊包圍,南宋的防線在元軍的猛烈攻勢下搖搖欲墜。
    元軍的每一步行動都經過精心策劃,他們的目標明確,就是要徹底終結南宋的統治。而南宋朝廷則陷入了混亂與絕望之中,麵對元軍的多路進攻,他們疲於應對,毫無還手之力。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南宋的末日似乎已經不可避免。
    四月,忽必烈再次下達戰略指令,命合丹、劉整、山東都元帥塔出、董文炳於正陽今安徽霍丘東北)夾淮築東西兩城,並在此地建立行院府。這一舉措的戰略意義極為重大,它不僅是對兩淮地區的牢固掌控,更是為了南逼長江,為後續進攻南宋都城臨安創造極為有利的軍事條件。正陽地處淮河南北交通要衝,控製此處,元軍便能進一步壓縮南宋的防禦空間,將戰線逐步推向長江一線,為後續的軍事行動奠定堅實基礎。
    這年冬季,南宋沿江製置副使兼知黃州陳奕察覺到元軍的意圖後,憂心如焚。他深知正陽一旦被元軍牢牢占據並完成築城,南宋的防禦體係將麵臨更大壓力,長江防線也將受到嚴重威脅。於是,他迅速召集安豐、廬、壽今安徽壽縣、合肥、鳳台)等州的兵力,數次向正陽發起猛烈攻擊,試圖阻止元軍築城,打破元軍的戰略布局。
    然而,元軍早有準備。塔出率領精兵,每日主動出戰多達十數次。他身先士卒,憑借著精湛的武藝和頑強的鬥誌,一次次將宋軍擊退。元軍士兵們在塔出的帶領下,奮勇作戰,他們深知這場戰鬥的重要性,每一寸土地都必須用生命去扞衛。宋軍雖然英勇,但在元軍的頑強抵抗下,始終無法取得決定性的突破。
    宋軍不甘心失敗,又在六安今屬安徽)緊急建造戰艦,企圖再次進攻正陽,希望通過水路發起突襲,打破元軍的防線。然而,塔出早已偵知宋軍的計劃。他果斷派遣騎兵,趁著夜色掩護,如疾風般衝向六安的造船廠。元軍騎兵們在夜色中飛馳,他們的目標隻有一個——摧毀宋軍的戰艦。當他們抵達六安造船廠時,迅速點燃了火把,一把大火瞬間將宋軍的戰艦吞噬。火光衝天,映紅了整個夜空,宋軍的這一計劃在火光中化為泡影。
    塔出的這一果斷行動,不僅成功阻止了宋軍的反撲,更進一步鞏固了元軍在正陽的軍事部署。元軍的築城工程得以順利進行,而南宋的防禦體係則在元軍的步步緊逼下逐漸動搖。正陽的爭奪戰,成為了元宋雙方戰略博弈的關鍵一環,而塔出的出色指揮和元軍的頑強作戰,為元軍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鹹淳十一年1275年)春,元朝的將相們齊聚一堂,共同商討軍國大事。會議室內,氣氛莊重而緊張,將領們個個神情嚴肅,他們深知此次會議的議題關乎元朝統一天下的大業。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將領們逐漸達成共識:兩淮地區是南宋的北屏,城池堅固,士兵精銳,貿然強攻必定損失慘重,且難以速勝。與其在兩淮地區與宋軍正麵硬拚,倒不如留兵在淮甸地區,持續牽製宋軍,分散其兵力,而主力部隊則乘虛渡江東進,直搗臨安。這一避實就虛的建議,既避免了不必要的傷亡,又能迅速擊中南宋的要害,一舉奠定勝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一建議恰好與忽必烈和劉秉忠之前精心謀劃的計劃不謀而合。劉秉忠作為忽必烈的重要謀士,早在襄陽、樊城攻克之後,就敏銳地察覺到兩淮的戰略地位,以及南宋內部的動搖。他深知,南宋的防線雖然堅固,但內部早已人心惶惶,隻要元軍避實就虛,直搗其心腹之地,南宋的防線必將土崩瓦解。忽必烈聽後大為讚賞,認為這一建議不僅符合元軍的戰略利益,更能加速統一天下的進程。他當即拍板,采納了這一建議,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牽製,一路主攻。
    三月,忽必烈正式下令,任命伯顏、史天澤為左丞相,行省於荊湖地區,積極籌備攻宋事宜。伯顏是元軍的傑出將領,他智勇雙全,深得忽必烈的信任;史天澤則是元朝的開國功臣,軍事經驗豐富。二人攜手,負責荊湖地區的軍事行動,為渡江作戰做好充分準備。與此同時,合丹被任命為左丞相,劉整為左丞,塔出、董文炳為參知政事,行省於淮西,負責渡淮佯攻,吸引宋軍的注意力。
    塔出接到命令後,迅速率領軍隊,向安豐、廬、壽等州發起進攻。元軍的騎兵如同狂風般席卷而過,他們的目標不是占領城池,而是通過進攻牽製宋軍的兵力,為荊湖地區的主力部隊創造有利條件。宋軍在元軍的猛烈攻勢下,防線節節敗退。塔出所部憑借其強大的騎兵優勢,迅速突破宋軍的防線,俘獲生口萬餘。這些俘虜被送往忽必烈處,向皇帝展示戰果,也讓忽必烈對元軍的作戰能力更加信心十足。
    元軍的這一戰略部署極為高明。通過在淮西地區的佯攻,成功吸引了南宋朝廷的注意力,使其不得不分兵抵禦。而荊湖地區的主力部隊則趁機準備渡江作戰,直搗南宋的心腹之地。這一避實就虛的戰術,不僅避免了在兩淮地區與宋軍正麵硬拚的損失,還讓宋軍陷入到了軍事行動上的被動局麵。
    鹹淳十一年1275年)夏,宋淮西安撫製置使夏貴親率舟師10萬,氣勢洶洶地環攻正陽。正陽城外,江麵上戰船如林,宋軍的戰旗在風中獵獵作響。一時間,箭如雨下,矢石橫飛,整個正陽城被籠罩在一片硝煙之中,形勢萬分危急。城內的元軍士兵們在箭雨中堅守陣地,他們深知,一旦正陽失守,元軍的戰略部署將受到嚴重衝擊。
    董文炳堅守城池,親自登上城樓奮力抵抗。他身披鎧甲,手持長弓,站在城樓上指揮作戰。他的聲音在箭雨中顯得格外堅定:“兄弟們,堅守陣地,不能讓宋軍得逞!”元軍士兵們在他的鼓舞下,紛紛拿起武器,與宋軍展開殊死搏鬥。
    到了夜晚,夏貴又發起了新一輪的猛烈攻擊。宋軍的戰船在夜色中悄然靠近城牆,飛矢如流星般射來。在混亂的戰鬥中,一支箭矢竟貫穿了董文炳的左臂及肋下。鮮血瞬間染紅了他的鎧甲,但他強忍劇痛,毫無懼色。他拔出箭矢,咬緊牙關,繼續奮勇殺敵。他拉開弓弦,連發40餘箭,將衝在前麵的宋軍紛紛射落。箭矢在夜空中劃出一道道弧線,帶著董文炳的怒火與決心,直取宋軍的咽喉。
    待到箭矢用盡,董文炳急切地索要從隨員處拿來10餘支箭。然而,他終因體力不支,雙手難以張滿弓弦,無法再戰。他靠在城牆上,大口喘著氣,鮮血從傷口處不斷湧出。但他的眼神依然堅定,他知道,正陽城的安危就在這一刻。
    次日,宋軍孤注一擲,決堤引淮水灌城。一時間,洪水洶湧,水浸外廓,城牆在洪水的衝擊下搖搖欲墜。正陽城仿佛被一隻巨大的手掌緊緊握住,隨時可能被撕裂。董文炳為了保存實力,令軍隊暫時退避。宋軍見此情形,乘勢列陣逼近,正陽城危在旦夕。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董文炳果斷命令其子董士選代戰,自己則不顧重傷,親自督陣。董士選年少英勇,手持長戈,奮勇殺敵。他如同猛虎下山,衝入宋軍陣中,揮舞著長戈,將宋軍士兵一一擊退。他的勇猛讓宋軍士兵們心生畏懼,攻勢稍緩。
    董文炳站在城樓上,目光如炬,緊緊盯著戰場上的每一個細節。他看到董士選成功俘獲夏貴部將,心中稍感欣慰。他知道,這場戰鬥還遠遠沒有結束,但隻要他們父子二人在,正陽城就不會輕易陷落。
    忽必烈得知正陽戰事吃緊,形勢危急,立刻下令塔出前往支援。塔出接到命令後,毫不猶豫,迅速率領精銳部隊日夜兼程,向潁州今安徽阜陽)進發。在潁州,塔出與宋軍遭遇。他身先士卒,衝鋒陷陣,親自率領騎兵突破宋軍的防線。元軍士兵在他的帶領下,奮勇作戰,如同猛虎下山,勢不可擋。宋軍在元軍的猛烈衝擊下,陣腳大亂,最終被塔出大敗。
    塔出並未停歇,他馬不停蹄,直奔正陽。當時正趕上下大雨,天空烏雲密布,傾盆大雨如注,道路泥濘不堪。但塔出奮然不顧,冒著傾盆大雨突進正陽城。他的到來如同一場及時雨,極大地鼓舞了正陽城內的元軍士氣。董文炳父子與塔出緊密配合,堅守城池。他們采取堅守不出的策略,讓宋軍無計可施。宋軍的進攻在元軍的頑強抵抗下逐漸失去了銳氣,正陽城得以暫時安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等到天晴之後,塔出與淮西行院副使阿塔海分工合作,各自率領精銳部隊出城。他們渡過淮河,直抵中流,與宋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元軍的騎兵在塔出的指揮下,如狂風般席卷宋軍的陣地,而阿塔海則率領步兵穩紮穩打,逐步推進。雙方在淮河兩岸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戰況異常慘烈。
    與此同時,萬戶懷都也率領步卒在淮河西岸助戰,劉整則在大人洲與宋軍展開殊死搏鬥。元軍各部隊相互配合,協同作戰,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最終成功擊敗宋軍,斬首數千級,更是繳獲戰艦500餘艘。正陽之圍遂解,元軍的勝利讓宋軍士氣大挫,而元軍則士氣大振。
    阿塔海乘勝追擊,一路追殺夏貴至安豐城下才收兵而還。這場勝利不僅解除了正陽之圍,還為元軍後續的戰略行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八月,忽必烈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令伯顏率領主力軍浮漢入江,直取臨安今杭州)。為了配合伯顏的行動,他還派遣淮西諸將向南渡江進攻,從側翼協助伯顏攻宋。元軍的這一戰略部署極為高明,旨在通過多路並進,分散宋軍的兵力,同時集中主力直搗南宋的心腹之地。
    塔出率軍渡淮,屯軍於廬、揚今屬江蘇)之間,對宋軍形成戰略威懾。他的部隊在此地駐紮,隨時準備支援伯顏的主力部隊,同時也牽製了宋軍的北援兵力。九月,阿塔海、董文炳分別率軍南趨長江,準備與伯顏會師,共同發起對臨安的總攻。
    十二年二月,董文炳與伯顏成功在安慶府今安徽安慶市)會師。與此同時,阿塔海、塔出也在池州今安徽貴池)與伯顏會合。元軍各部齊聚長江一線,形成了對南宋都城臨安的合圍之勢。
    此後,在丁家洲之戰中,元軍在伯顏的指揮下,與宋軍展開了一場決定勝負的關鍵戰役。此役,元軍憑借著精心策劃的戰略、強大的戰鬥力以及出色的配合,徹底擊敗了宋軍。元軍的騎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步兵則穩紮穩打,逐步推進。宋軍在元軍的猛烈攻勢下,陣腳大亂,最終全線潰敗。
    元軍的勝利為最終攻克臨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宋軍的失敗不僅讓南宋朝廷失去了最後的抵抗力量,也讓南宋的防線徹底崩潰。元軍乘勝追擊,一路南下,直逼臨安。南宋朝廷在元軍的威懾下,最終選擇了投降,南宋的滅亡已成定局。
    元軍的這場勝利,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戰略上的勝利。通過精心策劃的多路進攻,元軍成功地擊破了南宋的防線,最終實現了統一天下的目標。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